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张岂之先生任主编,一些著名高校专家、学者担任分卷主编和编者的《中国历史》(六卷本),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全书六卷约240万字,分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宋卷、元明清卷、晚清民国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晚清民国卷》即为其中的第五卷,主编为南开大学历史系陈振江教授和江沛教授。
《晚清民国卷》叙述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民国终结共110年的中国历史。综观全书,有如下特色和创新之处。
首先,断代较科学,体例新颖,建立起了中国近代史的科学体系。
以往编写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上下限一般都定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而把五四运动后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虽然史学界早已认识到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但一直未能改变这种现状。
《晚清民国卷》则采用以近代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为依据来划分历史时期。因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将中国近代史的上下限定为1840年和1949年,以便能够全面、准确地记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及其消亡的历史轨迹,不再把“双半”社会人为地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将前后期一以贯之,使其真正成为完整的中国近代通史,从而在建立中国近代史的科学体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具有开创性。
此外,为与全套书保持协调统一,主编将中国近代史这一段的名字定为“晚清民国卷”,以“晚清”、“民国”两个时段设置体例和章节,以便能清晰地阐述中国近代前期(晚清)和近代后期(民国)社会转型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和特点。
其次,内容丰富,结构合理。
全书以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政权变动的时间为序,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采用章节体与专题综述相结合的编写体例。内容上既反映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旁征博引了大量的书刊资料,尤其参考了一些国内外新发掘出来的资料,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如设“晚清社会风貌”三节: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晚清时期的灾害与荒政;设“学术思想及其成果”四节:进化论的传入、史学成就、文学艺术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里面的很多史实和内容都是以前同类教材中所没有提及或很少涉及的内容。
以前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大都以政治斗争为基本线索和内容,其中又以革命史为中心,即前半期(1840—1919)以三大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中心,后半期(1919—1949)则以五四运动,中共创立,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革命战争为主线,均以“中国革命史”或“中共党史”的模式来编写教材,而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显得单调和片面,读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本书则力图避免这一局限,在讲述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历程的同时,还增加了这一时期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风俗等内容,从而建立起了一个综合性的历史教学体系。
再次,立论公允,分析客观。全书用50多万字叙述中国近代110年的历史,涵盖面极广,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方方面面的重大问题。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较好地吸收采纳了国内外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新成果,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者在参阅和发掘大量历史资料的前提下,都做了力求实事是的叙述和客观公允的评介。如:对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评介;对于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和中日在签订“二十一条”中的交涉事实真相的说明;对于台湾“二二八”起义的前因后果和国民政府镇压起义的历史真相叙述;对于国民政府在1927—1937年间财政变革与经济发展,包括相关政策的出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部分成就,关税自主和币制改革措施等,都有详尽的叙述和分析;尤其对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战前中日双方的国力对比,正面战场几次大的战役以及美苏当时对华的真诚援助等,对于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做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等等。史论结合,立论公允,分析客观,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
总之,这本《晚清民国卷》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相信它的出版,将对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晚清民国卷》叙述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民国终结共110年的中国历史。综观全书,有如下特色和创新之处。
首先,断代较科学,体例新颖,建立起了中国近代史的科学体系。
以往编写的中国近代史教材,上下限一般都定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而把五四运动后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虽然史学界早已认识到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但一直未能改变这种现状。
《晚清民国卷》则采用以近代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为依据来划分历史时期。因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将中国近代史的上下限定为1840年和1949年,以便能够全面、准确地记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及其消亡的历史轨迹,不再把“双半”社会人为地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将前后期一以贯之,使其真正成为完整的中国近代通史,从而在建立中国近代史的科学体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具有开创性。
此外,为与全套书保持协调统一,主编将中国近代史这一段的名字定为“晚清民国卷”,以“晚清”、“民国”两个时段设置体例和章节,以便能清晰地阐述中国近代前期(晚清)和近代后期(民国)社会转型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和特点。
其次,内容丰富,结构合理。
全书以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政权变动的时间为序,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采用章节体与专题综述相结合的编写体例。内容上既反映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旁征博引了大量的书刊资料,尤其参考了一些国内外新发掘出来的资料,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如设“晚清社会风貌”三节: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晚清时期的灾害与荒政;设“学术思想及其成果”四节:进化论的传入、史学成就、文学艺术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里面的很多史实和内容都是以前同类教材中所没有提及或很少涉及的内容。
以前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大都以政治斗争为基本线索和内容,其中又以革命史为中心,即前半期(1840—1919)以三大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中心,后半期(1919—1949)则以五四运动,中共创立,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革命战争为主线,均以“中国革命史”或“中共党史”的模式来编写教材,而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显得单调和片面,读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本书则力图避免这一局限,在讲述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历程的同时,还增加了这一时期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风俗等内容,从而建立起了一个综合性的历史教学体系。
再次,立论公允,分析客观。全书用50多万字叙述中国近代110年的历史,涵盖面极广,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方方面面的重大问题。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较好地吸收采纳了国内外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新成果,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者在参阅和发掘大量历史资料的前提下,都做了力求实事是的叙述和客观公允的评介。如:对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评介;对于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和中日在签订“二十一条”中的交涉事实真相的说明;对于台湾“二二八”起义的前因后果和国民政府镇压起义的历史真相叙述;对于国民政府在1927—1937年间财政变革与经济发展,包括相关政策的出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部分成就,关税自主和币制改革措施等,都有详尽的叙述和分析;尤其对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战前中日双方的国力对比,正面战场几次大的战役以及美苏当时对华的真诚援助等,对于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做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等等。史论结合,立论公允,分析客观,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
总之,这本《晚清民国卷》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相信它的出版,将对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