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在中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史无前例。全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从南阳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南阳是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中线工程总干渠途经南阳7个县市区,长度约占河南省境内长度的1/4,占中线总长度的1/7。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南阳又将有15.6万人再度踏上迁徙之路,13.2万亩良田被淹。
多年来,南阳日报紧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重大主题,按照“三贴近”原则,创新报道内容、报道手段和报道形式,进行了持续多年、浓墨重彩式的报道,为促进工程的开展提供了舆论支持,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本文分析了南阳日报南水北调工程报道的成功之处,希望对新闻媒体做好南水北调的报道提供借鉴。
南水北调工程报道的突破:规模大,时间长,有创新
重大工程的报道,始终是媒体的重要任务。南阳日报编委会认为,南水北调是中国当代史上与南阳关系密切、为数不多的具有全国意义的重大事件,见证、记录并推进这一进程,是地方党报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必须始终关注、全力以赴报道好这一重大工程。
跟踪南水北调工程,加强南水北调报道。从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宣布开工,到目前中线工程第一批移民即将搬迁,长达6年多,时间跨度大。南阳日报始终关注这一重大工程,把它定位为超大型宣传战役,及时跟踪报道工程进展情况,多次组织重点报道、深度报道,使南水北调的宣传高潮迭起。近两年来,南阳日报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每年都有近百篇,有消息、通讯、言论、图片、专版,在社会上形成了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
组织好南水北调有关活动的报道。近年来,中央、省、市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南水北调邮票南阳首发、“丹江情”北京宣传周系列活动、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南阳慰问演出、南阳在京举办南水北调图片展等。南阳日报及时开设专栏进行报道,较好地配合了活动的开展。
策划系列重头稿,把南水北调报道不断引向深入。南阳日报编委会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报道领域广,内容多,报道必须常写常新。报社围绕水源地水质保护、总干渠膨胀土试验段建设、文物保护、移民等,加强策划引导,使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地打响。
如2003年,南阳日报策划了“来自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的报告”系列报道——《倾全市之力保一库清水》《以生态农业除面源污染》《断污染根源催环保工业》《建绿色渠首 造碧水蓝天》,分别在一版刊发,对水源地水质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组文章获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河南省“中原环保世纪行”好新闻一等奖。
创新报道方式,放大传播效果。2008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南阳段)开工。南阳日报策划推出《南水北调大事记》专版。《大事记》从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开始,一直到2008年南阳段开工,半个世纪的大事一目了然。
图片专版反映。南阳日报在“南水北调北京图片展”的报道中,在央视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的报道中,都刊发了图片专版,注重用图片反映。
报纸网络互动。南阳日报利用自己主办的南阳新闻网站,与报纸报道密切配合。同时,南阳新闻网开设南水北调网页,开通网上视频,与水利部南水北调网站等相链接,收到了较大的传播效果。
南水北调工程报道的启示:高度重视,不断创新,精心策划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报道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我们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全局的视角、时代的眼光审视重大工程报道,增强做好重大工程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要深入研究重大工程报道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推动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把重大工程报道提高到新的水平。
重大工程报道要讲政治。重大工程是国家、省或市的重大建设项目,有的涉及经济发展全局,有的关乎人民切身利益。对党报来说,支持和服务好重大工程建设就是讲政治、顾大局。南阳日报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曾经派出由副总编辑带队的采访团赴湖北十堰、山西安康等地,沿汉江采访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曾经派出得力记者奔赴青海采访丹江口水库前期移民生活状况等。做好重大工程报道,新闻媒体要用政治家的立场、眼光和思想方法去选择素材、组织报道、把握基调。要舍得版面、舍得人力、舍得投入,高度重视重大工程报道。
重大工程报道要不断创新。创新是贯穿新闻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南阳日报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中不断延伸报道内容;创新报道形式和手段,而且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做好重大工程报道,不仅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和创新手段,而且要语言创新、文风创新、版式风格创新等。
重大工程报道要精心策划。加强新闻创新策划,是重大工程报道成功的关键。从南阳日报南水北调的报道来看,大多时间长、采访点多(省内外)、参与记者多,这样围绕一项工程,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反映和深化,没有强有力的策划势必会成为一盘散沙。
重大工程报道要贯彻“三贴近”原则。重大工程报道,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舒适的采访条件,写作要求也高。记者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和过硬的采访作风,就难以完成采访报道任务。重大工程报道也只有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编校:郑 艳
多年来,南阳日报紧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重大主题,按照“三贴近”原则,创新报道内容、报道手段和报道形式,进行了持续多年、浓墨重彩式的报道,为促进工程的开展提供了舆论支持,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本文分析了南阳日报南水北调工程报道的成功之处,希望对新闻媒体做好南水北调的报道提供借鉴。
南水北调工程报道的突破:规模大,时间长,有创新
重大工程的报道,始终是媒体的重要任务。南阳日报编委会认为,南水北调是中国当代史上与南阳关系密切、为数不多的具有全国意义的重大事件,见证、记录并推进这一进程,是地方党报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必须始终关注、全力以赴报道好这一重大工程。
跟踪南水北调工程,加强南水北调报道。从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宣布开工,到目前中线工程第一批移民即将搬迁,长达6年多,时间跨度大。南阳日报始终关注这一重大工程,把它定位为超大型宣传战役,及时跟踪报道工程进展情况,多次组织重点报道、深度报道,使南水北调的宣传高潮迭起。近两年来,南阳日报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每年都有近百篇,有消息、通讯、言论、图片、专版,在社会上形成了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
组织好南水北调有关活动的报道。近年来,中央、省、市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南水北调邮票南阳首发、“丹江情”北京宣传周系列活动、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南阳慰问演出、南阳在京举办南水北调图片展等。南阳日报及时开设专栏进行报道,较好地配合了活动的开展。
策划系列重头稿,把南水北调报道不断引向深入。南阳日报编委会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报道领域广,内容多,报道必须常写常新。报社围绕水源地水质保护、总干渠膨胀土试验段建设、文物保护、移民等,加强策划引导,使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地打响。
如2003年,南阳日报策划了“来自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的报告”系列报道——《倾全市之力保一库清水》《以生态农业除面源污染》《断污染根源催环保工业》《建绿色渠首 造碧水蓝天》,分别在一版刊发,对水源地水质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组文章获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河南省“中原环保世纪行”好新闻一等奖。
创新报道方式,放大传播效果。2008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南阳段)开工。南阳日报策划推出《南水北调大事记》专版。《大事记》从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开始,一直到2008年南阳段开工,半个世纪的大事一目了然。
图片专版反映。南阳日报在“南水北调北京图片展”的报道中,在央视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的报道中,都刊发了图片专版,注重用图片反映。
报纸网络互动。南阳日报利用自己主办的南阳新闻网站,与报纸报道密切配合。同时,南阳新闻网开设南水北调网页,开通网上视频,与水利部南水北调网站等相链接,收到了较大的传播效果。
南水北调工程报道的启示:高度重视,不断创新,精心策划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报道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我们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全局的视角、时代的眼光审视重大工程报道,增强做好重大工程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要深入研究重大工程报道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推动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把重大工程报道提高到新的水平。
重大工程报道要讲政治。重大工程是国家、省或市的重大建设项目,有的涉及经济发展全局,有的关乎人民切身利益。对党报来说,支持和服务好重大工程建设就是讲政治、顾大局。南阳日报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曾经派出由副总编辑带队的采访团赴湖北十堰、山西安康等地,沿汉江采访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曾经派出得力记者奔赴青海采访丹江口水库前期移民生活状况等。做好重大工程报道,新闻媒体要用政治家的立场、眼光和思想方法去选择素材、组织报道、把握基调。要舍得版面、舍得人力、舍得投入,高度重视重大工程报道。
重大工程报道要不断创新。创新是贯穿新闻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南阳日报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中不断延伸报道内容;创新报道形式和手段,而且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做好重大工程报道,不仅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和创新手段,而且要语言创新、文风创新、版式风格创新等。
重大工程报道要精心策划。加强新闻创新策划,是重大工程报道成功的关键。从南阳日报南水北调的报道来看,大多时间长、采访点多(省内外)、参与记者多,这样围绕一项工程,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反映和深化,没有强有力的策划势必会成为一盘散沙。
重大工程报道要贯彻“三贴近”原则。重大工程报道,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舒适的采访条件,写作要求也高。记者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和过硬的采访作风,就难以完成采访报道任务。重大工程报道也只有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