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通过跨区域合作办学实践,越来越多的中西部青少年来到东部上学,继而在东部城市就业、生活,由此产生一个特殊群体“中职教育移民族”。文章通过分析该群体的生存现状,指出“中职教育移民族”的生存必须引起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高度关注。它关系到跨区域合作办学能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在国家城市化、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能否得以顺利实现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教育移民族 生存 跨区域合作办学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蒋慕东(1963- ),男,江苏涟水人,淮安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江苏 淮安 223001)邢晖(1963- ),女,北京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职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管理、教育政策。(北京 102617)杜兵堂(1975- ),男,江苏淮阴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政策。(天津 3002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实证研究”(课题编号:DJA080192)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2007年度一般课题“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BJA070035)的子课题“合作办学动力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19-02
本文所论述的“中职教育移民族”是指以跨区域合作办学的方式,把中西部青少年有组织地输送到东部地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进而在东部地区就业、生活的特定群体。“中职教育移民族”,就身份而言,他们已经结束学生时代进入社会成为普通劳动者。从空间而言,他们不是在学校接受教育,而是在企业上岗工作。他们既不同于来自普通高校的大中专毕业生,也不同于直接由农村出来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是一个新生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之为“中职教育移民族”。在合作办学的操作流程上,“中职教育移民族”处于在企业就业阶段。关注“中职教育移民族”的生存,就是对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实践工作的延伸和完善。
缘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迫切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地职业学校由于受到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和就业观念“白领化”等因素的制约,不得不面临诸如生源减少、师资富余、设备闲置等现实问题,进而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强势需求。因此,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环境下,企业与职业学校同时把目光投向了生源丰富,但就业通道却相对狭窄的中西部地区,于是就产生了以“区域合作办学为载体、异地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①
一、“中职教育移民族”的生存现状调查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提出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和城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的优势,加强城乡统筹、东西合作,千方百计扩大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2006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与山西省山阴县职教中心实施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同年9月1日,淮阴区与山西省山阴县联合筹办的职业教育学校——山阴县职教中心正式开学。这一举措首开了淮安市东西部合作办学的先河,同时也填补了山阴县职业教育的空白。2006~2008年的三年间分别安置了42名、586名、248名山阴籍学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实习、就业。
1.“中职教育移民族”的就业现状。2009年4~6月,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走访。调查对象包括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近年来安排就业的部分山阴籍学生、山阴县职教中心领导、老师及学生家长。调查地点涉及山西省山阴县、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调查内容包括“中职教育移民族”的心理现状与经济现状两个方面。(1)心理现状。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中职教育移民族”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就业信心不足的占15%,独立意识薄弱的占20%,好高骛远的占35%,急于求成的占30%。对此,学校与企业沟通协调,采取相应措施,共同做好已就业外省籍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教育他们要扬长避短,树立信心;要正确认识自己,降低期望;要勇于挑战,直面挫折。②(2)经济现状。通过调查,就业于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的山阴籍学生经济收入(指每月实际所得的月薪)基本状况是:1500元以下的占15%,1500~2000元的占35%,2000~2500元的占30%,2500元以上的占20%。与经济收入相对应的月消费基本状况(以厂家提供集体宿舍及中午工作餐为参照系)为:500元以下占18%,500~1000元的占52%,1000元以上的占30%。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外,还涉及其他方面的一些情况,有部分家长对合作办学及东部企业用工情况不够了解,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在东部就业的外省籍学生的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中职教育移民族”面对的客观现实。为了能够活得更富有、更体面、更时尚,“中职教育移民族”选择了异地求学,通过合作办学来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了东部地区,他们当初还比较模糊的意识逐渐清晰起来,即一定要在这里生活下去。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生存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了使“中职教育移民族”能够尽快地融入就业地城市,实现同城化、本土化,作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方面有必要对他们予以必要的关注。这种关注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关注,而是指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真正做到换位思考,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二、“中职教育移民族”的生存现状分析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及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育对象的社会地位与能力水平,也就决定了他们就业时所从事职业的岗位,包括所获得相应劳动报酬的额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决定了他们自身的满意度、归属感以及在社会中所获得的认可度与认同感。以下仅从政治地位、经济收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作初步分析。
[关键词]中职教育移民族 生存 跨区域合作办学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蒋慕东(1963- ),男,江苏涟水人,淮安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江苏 淮安 223001)邢晖(1963- ),女,北京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职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管理、教育政策。(北京 102617)杜兵堂(1975- ),男,江苏淮阴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政策。(天津 3002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与机制实证研究”(课题编号:DJA080192)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2007年度一般课题“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BJA070035)的子课题“合作办学动力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19-02
本文所论述的“中职教育移民族”是指以跨区域合作办学的方式,把中西部青少年有组织地输送到东部地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进而在东部地区就业、生活的特定群体。“中职教育移民族”,就身份而言,他们已经结束学生时代进入社会成为普通劳动者。从空间而言,他们不是在学校接受教育,而是在企业上岗工作。他们既不同于来自普通高校的大中专毕业生,也不同于直接由农村出来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是一个新生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之为“中职教育移民族”。在合作办学的操作流程上,“中职教育移民族”处于在企业就业阶段。关注“中职教育移民族”的生存,就是对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实践工作的延伸和完善。
缘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迫切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地职业学校由于受到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和就业观念“白领化”等因素的制约,不得不面临诸如生源减少、师资富余、设备闲置等现实问题,进而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强势需求。因此,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环境下,企业与职业学校同时把目光投向了生源丰富,但就业通道却相对狭窄的中西部地区,于是就产生了以“区域合作办学为载体、异地就业创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①
一、“中职教育移民族”的生存现状调查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提出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和城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的优势,加强城乡统筹、东西合作,千方百计扩大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2006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与山西省山阴县职教中心实施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同年9月1日,淮阴区与山西省山阴县联合筹办的职业教育学校——山阴县职教中心正式开学。这一举措首开了淮安市东西部合作办学的先河,同时也填补了山阴县职业教育的空白。2006~2008年的三年间分别安置了42名、586名、248名山阴籍学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实习、就业。
1.“中职教育移民族”的就业现状。2009年4~6月,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走访。调查对象包括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近年来安排就业的部分山阴籍学生、山阴县职教中心领导、老师及学生家长。调查地点涉及山西省山阴县、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调查内容包括“中职教育移民族”的心理现状与经济现状两个方面。(1)心理现状。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中职教育移民族”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就业信心不足的占15%,独立意识薄弱的占20%,好高骛远的占35%,急于求成的占30%。对此,学校与企业沟通协调,采取相应措施,共同做好已就业外省籍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同时,教育他们要扬长避短,树立信心;要正确认识自己,降低期望;要勇于挑战,直面挫折。②(2)经济现状。通过调查,就业于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的山阴籍学生经济收入(指每月实际所得的月薪)基本状况是:1500元以下的占15%,1500~2000元的占35%,2000~2500元的占30%,2500元以上的占20%。与经济收入相对应的月消费基本状况(以厂家提供集体宿舍及中午工作餐为参照系)为:500元以下占18%,500~1000元的占52%,1000元以上的占30%。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外,还涉及其他方面的一些情况,有部分家长对合作办学及东部企业用工情况不够了解,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在东部就业的外省籍学生的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中职教育移民族”面对的客观现实。为了能够活得更富有、更体面、更时尚,“中职教育移民族”选择了异地求学,通过合作办学来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了东部地区,他们当初还比较模糊的意识逐渐清晰起来,即一定要在这里生活下去。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生存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了使“中职教育移民族”能够尽快地融入就业地城市,实现同城化、本土化,作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方面有必要对他们予以必要的关注。这种关注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关注,而是指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真正做到换位思考,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二、“中职教育移民族”的生存现状分析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及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育对象的社会地位与能力水平,也就决定了他们就业时所从事职业的岗位,包括所获得相应劳动报酬的额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决定了他们自身的满意度、归属感以及在社会中所获得的认可度与认同感。以下仅从政治地位、经济收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作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