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聯网金融的发展及经济环境的变革给我国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众多挑战。随着金融脱媒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发展方式、收入结构、管理模式等都逐渐暴露出其弱点。要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模式、改革管理模式、推进市场策略的转型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探讨推动商业银行转型的内在动因,提出落实商业银行转型、确保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脱媒;资本监管;转型路径
引言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资本监管的宽泛化,金融脱媒成为了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不断弱化,这给商业银行固有的以存贷款利率为主的营业模式造成了严重打击,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趋于弱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处于下风。要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既有经营模式的形成依赖于过去几十年相对稳定、封闭的金融环境,也与商业银行特殊的地位、股权结构以及政府的扶持息息相关。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体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一) 以规模扩张为主要发展方式
长久以来,商业银行的发展都依赖于市场规模的扩张,一家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就是以其市场份额为主要代表的,这种发展方式体现出典型的粗放式增长的特征。
(二) 收入结构同质化特征显著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普遍较为相似。长期以来,存款、贷款业务都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利息收入在银行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都相当高,例如2011年浦发银行利息收入竟然占据主营业务收入的90%以上。而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较,利息收入的占比往往不到50%。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较为落后。有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不足三百种,甚至达不到全世界银行开发出的中间业务种类的十分之一。
(三) 客户结构同质化特征显著
就商业银行服务的客户种类而言,也体现出同质化的特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大客户、大项目、大企业等客户群体中进行激烈的竞争,但是却忽略了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数据显示,2016年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占据商业银行发放商业贷款总量的75%以上。这体现出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商业银行要进行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客户结构同质化问题。
二、 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动因分析
推动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升级的外部动因主要来自资本监管、金融脱媒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
(一) 资本管制动因
长期以来,中国都在进行严格的金融市场监管,金融管制使得中国的金融市场相对封闭、稳定,不必面临来自世界金融市场的竞争。与此同时,金融监管也降低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2010年以来,我国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正在逐步降低,不同类型的资本能够便捷的进入金融市场,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同时,利率制度、汇率制度等制度改革也在逐步推行,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渐和国际金融市场接轨。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风险管理、盈利能力等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商业银行转型成为了推动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必然途径。
(二) 金融脱媒动因
长久以来,商业银行都是社会融资的主要平台,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庞大的社会闲散资金通过银行进行吸收,进而提供给需要投入资金的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存款、贷款利率也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但是随着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金融脱媒的速度正在加快。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中介作用正在逐渐减弱。究其根本,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了社会闲散资金更多的投资选择,诸如余额宝等新型融资平台不断出现,分散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许多大企业都开始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募资金,这种直接融资的方式成本更低、更加便捷,这对商业银行传统营业模式造成了挑战。
(三) 经济发展动因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深度变革期。对外,我国经济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内,我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刻压力。就国内而言,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约束日渐趋紧。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在供需方面,我国面临着供需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过剩产能严重的突出矛盾。在以“调结构”为核心要义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依赖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信贷需求拉动的发展模式遭遇了挑战;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的发展领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商业银行客户结构调整提供了变革动力。
三、 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路径分析
商业银行要实现转型,就必须从发展模式、管理模式、市场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实现集约式增长、精细化管理以及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市场策略改革。
(一) 内涵集约式增长
应对深刻变革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走集约型增长道路。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银行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资本的高效率应用。对银行的资本规划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另一方面,要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健全风控体系,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做到全员管理、全程控制、逐级渗透。最后,要以创新作为银行发展的导向,推动金融创新,创造更多符合大众需求的金融产品。
(二)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变
随着金融脱媒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遭受了重大挑战,实现经营模式的变革是商业银行获得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经营模式的变革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完善客户关系管理、促进服务渠道的现代化。首先,在创新能力方面,商业银行要改变单一的收入结构,减少存贷款利率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树立银行的品牌、品味和服务意识。其次,要丰富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促进商业银行体系与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广泛合作。最后,银行要实现高效的客户管理,充分考虑不同种类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以现代化手段为客户提供服务,完善电子服务渠道,整合银行人力资源。
(三) 拓展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竞争“红海”现象十分突出。大企业、大客户等是商业银行竞争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市场变革大背景下,以新能源、AI等为代表的新的经济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小微型企业、村镇企业等在市场成分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而商业银行在上述目标客户群体中的竞争程度还较低。因此,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助力银行持续发展。具体有以下几个途径:其一,要重视小微企业市场,积极将小微企业发展为主要客户群体。同时,要建立现代化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在资源向小微型企业倾斜的同时把控风险。其二,要促进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倾斜,注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在支持国家农村发展战略的同时培育新的增长点。
结语
在国家金融管制宽松化、金融脱媒加速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实现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究其根本,商业银行的转型应当以改革发展模式、管理模式和市场战略为主要着手点,以改变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单一化现状为主要目的。在商业银行业务重点上,要积极向小微型企业、村镇企业以及新兴经济产业倾斜,开拓“蓝海”市场,避免“红海”竞争。
参考文献:
[1]张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与效率分析[J].经济问题,2017(3).
[2]张建芬,佘运九,刘佳.大数据应用与商业银行智慧信贷转型[J].农村金融研究,2018,No.460(07):9-13.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脱媒;资本监管;转型路径
引言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资本监管的宽泛化,金融脱媒成为了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不断弱化,这给商业银行固有的以存贷款利率为主的营业模式造成了严重打击,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趋于弱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处于下风。要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既有经营模式的形成依赖于过去几十年相对稳定、封闭的金融环境,也与商业银行特殊的地位、股权结构以及政府的扶持息息相关。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体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一) 以规模扩张为主要发展方式
长久以来,商业银行的发展都依赖于市场规模的扩张,一家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就是以其市场份额为主要代表的,这种发展方式体现出典型的粗放式增长的特征。
(二) 收入结构同质化特征显著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普遍较为相似。长期以来,存款、贷款业务都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利息收入在银行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都相当高,例如2011年浦发银行利息收入竟然占据主营业务收入的90%以上。而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较,利息收入的占比往往不到50%。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较为落后。有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不足三百种,甚至达不到全世界银行开发出的中间业务种类的十分之一。
(三) 客户结构同质化特征显著
就商业银行服务的客户种类而言,也体现出同质化的特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大客户、大项目、大企业等客户群体中进行激烈的竞争,但是却忽略了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数据显示,2016年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占据商业银行发放商业贷款总量的75%以上。这体现出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商业银行要进行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客户结构同质化问题。
二、 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动因分析
推动商业银行进行转型升级的外部动因主要来自资本监管、金融脱媒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
(一) 资本管制动因
长期以来,中国都在进行严格的金融市场监管,金融管制使得中国的金融市场相对封闭、稳定,不必面临来自世界金融市场的竞争。与此同时,金融监管也降低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2010年以来,我国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正在逐步降低,不同类型的资本能够便捷的进入金融市场,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同时,利率制度、汇率制度等制度改革也在逐步推行,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渐和国际金融市场接轨。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风险管理、盈利能力等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商业银行转型成为了推动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必然途径。
(二) 金融脱媒动因
长久以来,商业银行都是社会融资的主要平台,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庞大的社会闲散资金通过银行进行吸收,进而提供给需要投入资金的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存款、贷款利率也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但是随着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金融脱媒的速度正在加快。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中介作用正在逐渐减弱。究其根本,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了社会闲散资金更多的投资选择,诸如余额宝等新型融资平台不断出现,分散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许多大企业都开始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募资金,这种直接融资的方式成本更低、更加便捷,这对商业银行传统营业模式造成了挑战。
(三) 经济发展动因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深度变革期。对外,我国经济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内,我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刻压力。就国内而言,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约束日渐趋紧。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在供需方面,我国面临着供需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过剩产能严重的突出矛盾。在以“调结构”为核心要义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依赖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信贷需求拉动的发展模式遭遇了挑战;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的发展领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商业银行客户结构调整提供了变革动力。
三、 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路径分析
商业银行要实现转型,就必须从发展模式、管理模式、市场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实现集约式增长、精细化管理以及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市场策略改革。
(一) 内涵集约式增长
应对深刻变革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走集约型增长道路。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银行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资本的高效率应用。对银行的资本规划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另一方面,要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健全风控体系,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做到全员管理、全程控制、逐级渗透。最后,要以创新作为银行发展的导向,推动金融创新,创造更多符合大众需求的金融产品。
(二)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变
随着金融脱媒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遭受了重大挑战,实现经营模式的变革是商业银行获得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经营模式的变革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完善客户关系管理、促进服务渠道的现代化。首先,在创新能力方面,商业银行要改变单一的收入结构,减少存贷款利率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树立银行的品牌、品味和服务意识。其次,要丰富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促进商业银行体系与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广泛合作。最后,银行要实现高效的客户管理,充分考虑不同种类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以现代化手段为客户提供服务,完善电子服务渠道,整合银行人力资源。
(三) 拓展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竞争“红海”现象十分突出。大企业、大客户等是商业银行竞争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市场变革大背景下,以新能源、AI等为代表的新的经济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小微型企业、村镇企业等在市场成分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而商业银行在上述目标客户群体中的竞争程度还较低。因此,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助力银行持续发展。具体有以下几个途径:其一,要重视小微企业市场,积极将小微企业发展为主要客户群体。同时,要建立现代化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在资源向小微型企业倾斜的同时把控风险。其二,要促进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倾斜,注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在支持国家农村发展战略的同时培育新的增长点。
结语
在国家金融管制宽松化、金融脱媒加速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实现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究其根本,商业银行的转型应当以改革发展模式、管理模式和市场战略为主要着手点,以改变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单一化现状为主要目的。在商业银行业务重点上,要积极向小微型企业、村镇企业以及新兴经济产业倾斜,开拓“蓝海”市场,避免“红海”竞争。
参考文献:
[1]张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与效率分析[J].经济问题,2017(3).
[2]张建芬,佘运九,刘佳.大数据应用与商业银行智慧信贷转型[J].农村金融研究,2018,No.460(0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