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月篆刻评传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5年,适逢吴门篆刻名家张寒月100岁寿辰。特发此专稿,表示祝贺。
  
  张寒月,本名政,字兆麟。1906年6月生于苏州城外黄埭镇。祖父竹云公,是黄埭琳桥刘埂上人,从事服装经营。父月涛,母王氏。兄妹三人中,寒月排行第一。父亲张月涛在苏州齐门外开了一家米行,店号“大顺隆”。父亲雅好书画,信奉佛教,对张寒月日后皈依佛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张寒月7岁时入私塾读了8年书。15岁时开始自习绘画。他凭着一股兴趣每日临习不辍。有一次,他一口气将家中所有能用来绘画的白纸全画光了,正愁无钱购纸时,得知附近的一家旧木器店因为要糊花窗正在收购画稿,于是他兴冲冲地将自己的画稿送去出售了。虽说所得甚微,但也可用来买些纸画画了。事后,那家旧木器店的伙计告诉他说,凡画要有题款钤印才值钱。于是他回家找来刻刀印石,动手刻出了生平第一方印。
  张寒月16岁那年,父亲过世了。他因不擅经商,故将米行转让他人经营,自己决定鬻艺为生,并拜吴中名家吴松柏(汾)先生为师,学习绘画。
  1923年,18岁的张寒月在老师徐儆予带领下,来到穿心街“报国寺”皈依印光法师。至关门顶礼后,印光开示:吃素念佛,求生净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钤不忘,并取“德经”为法名。
  从此他一心奉佛,吃斋念经,每日佛事功课尤勤。平时除了绘画便是刻印,以此谋生,并赴各地探访金石古物、名胜古迹。又大量临刻了秦汉古印和明清各家印作。这一时期的功夫,为他日后自觉追求“博取约收”而自成面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后来布局严正、刀法精熟、形式多样、善于变化的独特印风提供了先决条件。
  张寒月父亲的生前好友、书法家鲍南平先生见他如此刻苦自励,心中不胜欣慰,主动提议道:“你无师自学,盲目苦练往往事倍功半,我来介绍你去向上海吴昌硕先生请教吧。”
  在鲍先生的热心引见下,张寒月带上习作来到上海山西北路吉庆里,拜见了这位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吴昌硕先生看过习作后,对张寒月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要学好汉印,并说“刻印要着重篆法、章法、刀法的相辅相成。一方印,犹如一个人体,必须四肢躯干配置得当,并使之血脉畅通,神完气足。”在大师的指点下,张寒月对篆刻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日日进境,不同以往。吴昌硕先生见此材可造,又修书一封,将自己最得意的篆刻高足、常熟赵古泥先生介绍给张寒月,并告诫张寒月:“切不可满足于像我,要转益多师,自成一家,才算学有所成。”
  由于这样的机缘,张寒月拜识了两位篆刻大师。这无疑对他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大师的指点、引导,不单使他在技法上有了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认识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1931年,《寒月有金石文字癖》等21方印作入选苏州书店出版的《古今名人书画金石真迹初集》。赵古泥为他题写了《寒月斋主印存》签头。这一时期,他渐渐声名鹊起,交游日广,结识了王晓仙、张大千、张善子子昆仲,又在张氏座间结识了叶恭绰、张丹斧、王新瑂等书画篆刻名流。因他品学兼优,大家乐于与他交往,特别是张大千、张善子子昆仲,与他交情日深,张大千常请他代刻篆刻积件,曾特意画了两本册页作为答谢。名师的指导以及与这些高人雅士的交往,使他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大增心量。正如他66岁时所作的《黄埭十景》印谱序言中所说的“予自幼好尚篆刻,一生以为专业,四十年来志在于斯老而弥笃……”
  1939年,张寒月与好友朱竹云、张星阶在城隍庙对门开设了一家“海棠画馆”,经营书画篆刻。出版了《寒月斋主印存》二册,印数1000册,内集印作二百多方。稍后,朱竹云、张星阶去外地谋生,“海棠画馆”由他一人继续经营。三年后又迁至景德路察院场口营业。在这一时期,他又结识了章太炎、萧蜕、吴待秋、陈迦庵、樊少云、王个簃、吴湖帆、赵子云、苏乐石等高人名士,见闻日广,艺益精进。
  
  这一时期,是他篆刻艺术的初成阶段,技艺由熟而生,开始出新。尽管尚不能完全脱离吴昌硕、赵古泥的藩篱,却已有新的心法、路数。此外,他又上溯汲取汉印古朴醇厚、博大浑融的气息充实自己,故而其作品已显雍容宽博、丰茂浑朴气象。其实这一风貌在他25岁左右已见端倪,但那时还很少很弱,而此时则已间歇性地反复露面并不断强化起来了。可以说,他的个人风貌在这时已经初步形成。
  1947年,因裱画名手华道勤先生介绍,张寒月去上海“静安画廊”专事篆刻,直至解放后重返苏州。期间,他又结交了一大批沪上名家,如邓散木、白蕉、马公愚、朱屺瞻等。
  解放后回苏,他继续在察院场口经营篆刻,社会的昌明,生活的安定,使他心情舒畅。在他1950年春自刻的一方《兰痴》白文印印款中记道:“余性喜写兰,索者恒以兰为酬……植兰满园,名种颇多,花时香气扑鼻。好者日来相赏,曾获有‘兰痴’之称……”这一时期,他与吴中书画篆刻界交往频繁,如朱竹云、张星阶、吴似兰、楼浩白、吴进贤、祝嘉、蒋吟秋、周瘦鹃、蔡谨士、沙曼翁等。随着他见闻日广,所悟日深,他的艺术水准也不断上升,应该说50年代是张寒月篆刻艺术风格的成熟期,其作品益发丰茂完博,醇厚庄重。
  他在创作中关心的始终是心与印,即人与艺术的最大默契,他的创作是借助篆刻中刀笔浑融的线条来体现自己的心态。所以他很自然地能超越陈法的约束,成于了悟而不假外求,自得心源,正所谓“佛向性中作,英向身外求”。他是通过本心来领悟艺术的内涵,然后付之于刀传之于笔。他常说“法无定法,法为我用”,“下刀时要忘法”,“不管石头喊痛一气呵成”,才能心手相畅神完气足,才能体现自性,达到造化与心灵的凝合。难怪他的作品无论拟秦仿汉抑或效法明清诸家,都能“不即不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不离自性,自成家数。
  考察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到,尽管他的印风形成之初,是直接师承于吴昌硕、赵古泥二家的面目出现的。然而,在他深入二家之后,并没有被二家强烈的风格成法所局限,而是通过明心见性的修悟,逐步恢复本我自性,通过建立在自性之上的更大范围内向秦汉古印和明清印作中汲取养料充实自己,尤其是对汉官印的平直端庄以及清代吴让之篆刻的丰厚浑朴的意味、赵之谦的平直正大乃至其广博神奇的边款艺术,甚至同代印人中像来楚生、钱瘦铁诸家也兼收并蓄。又大胆舍弃了吴昌硕敲、击、磨、刮造成的支离突兀、刀痕累累的弊端。在作品中突出平和安详、平易端庄、平中寓奇、平直庄重的风格特征。在章法处理上,他决不做过分安排和匠心毕露的刻意巧饰。即便遇上难以安排的文字,也极少强作变化,而是采用随行布字,穿插挪让等手法来加以适当调整,以保持全印气韵的生动、端庄、自然古朴。他的作品能在平实中透出灵动天趣。
  在刀法上,他又根据自己的风格特点,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菱角刀”。常规的平口刀,其刀有形状以其钝、锐角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和扁方形。而他的“菱角刀”,其刀背形状为三角形,因其正反两面两个三角形相反相合而其截面成为菱形。这种菱角刀最利于他结合冲、切两种刀法而进行的披刀法,在锲刻时能利用刀面后半部分逐步增强的厚度,入石披擦字口石面,能爽涩兼得,使线条中段圆厚饱满,力量内充,充分体现他独有的“螳螂凸肚”的特色。此外,他又善用刀刃、刀角及向线落刀,转刀披削等其它刀法以增刀法的丰富变化。
  在作品形式上,他受赵之谦作品的启发,大胆将人像引入篆刻,使印面与人像相得益彰。如果说赵之谦偶尔为之的汉画像石入印是一种未及深化的尝试,那么张寒月的人像印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对篆刻形式丰富的探求,并又将视角从古画像转向对当代科学家、艺术家、友人学子和英雄人物肖像入印的尝试探索,诸如吴昌硕、齐白石、赵古泥、吕凤子、周瘦鹃、鲁迅、郭沫若、雷锋、梅舒适、郑逸梅、钱仲联、费新我等。其手法有阴刻,有阳刻,更有浑融无迹的阴明混刻,形神兼具,富有刀情笔致,赢得了同道专家的叹服,广为艺林称道。
  1959年秋,他为教育后代不忘苦难而作的《丁刃逃难记》六枚图像组印,又将人物结合山水形式,形简意丰、刀笔相得,是又一件探索印款艺术新路子的力作。这一年,苏州工艺美术局成立“金石小组”,张寒月积极响应,参加小组工作。
  1961年9月,“艺石斋”正式成立后,他在工作之余,开始着手创作《鲁迅笔名印谱》。
  1962年1月,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组成立,吸收张寒月为会员。同年3月,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组成立,张寒月与王能父、矫毅、钱太初为印章中心组成员,蒋吟秋为组长。
  
  1963年1月,张寒月、蒋吟秋、祝嘉、蔡谨士书法印章展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1月下旬又转往广州中山公园展出。张寒月作品广获赞誉,得到了郭沫若、胡厥文、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陈大羽、田原以及容庚、商承祚等先生的激赏。
  1965年8月,赴无锡太湖疗养院参加“省工艺系统”组织的老艺人休养,为期一个半月。期间作诗十多首,以歌颂党和新中国大好河山。
  安定幸福的生活,党和组织的关怀,使这位饱受战乱和动荡的老人,激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二十多年,是他艺术的高产期,如他的代表作《苏州风光》、《黄埭十景》、《西湖十景》、《常熟十八景》等,尤其是《鲁迅笔名印谱》、《西园寺五百罗汉像》都是这一时期所作。此时的张寒月已是国内篆刻的一流名家,吴门篆刻的核心和代表性人物,名重遐迩、蜚声海外。有人曾初略估计,他一生刻印不下三万。
  1966年,他所作的《鲁迅笔名印谱》、《虎印》以及《苏州风光》三件印谱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展出。同年,又刻苏州书法家集体书写的《毛主席诗词三十首》。
  1967年,刻吴进贤书《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字帖。
  1968年,刻费新我魏书《毛主席语录》字帖。
  1970年,艺石斋停办。张寒月被调入“无线电四厂”做仓库保管员。工作之暇,他又精心重修《鲁迅笔名印谱》。
  1971年,张寒月被调入“苏州工艺美术厂”工作。这一时期,他又将印款题材从人像转入园林山水。如他所刻的《苏州风光》12枚组印(吴见山绘),熔书、画、印于一炉,以十分简练的刀法,勾勒出狮子林、拙政园、天平山、虎丘等姑苏佳景,虽仅方寸天地,却有亭台楼阁,山川风月、曲径人影、柳荫鱼水,真是小中见大,细微处见大千世界,凸现了苏州名园胜迹的风采神韵。此外,他又以“小桥流水人家”为题材,借鉴版画艺术,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和粗放洗练的刀法把寒山寺旁的枫桥、五十三桥洞的宝带桥以及龙华桥、行春桥等刻画得形神兼具、楚楚动人。
  1973年11月,他的《十二生肖印谱》参加“全国工艺美展”。《鲁迅笔名印谱》分别被上海、绍兴“鲁迅纪念馆”和日本仙台宫城县中日友好协会“鲁迅先生显彰会”陈列收藏。
  1979年12月,加入著名印学团体“西泠印社”。他的作品大量被国内外报刊、展览介绍,香港《书谱》杂志、台湾《印林》杂志先后为他做专辑介绍,《西泠艺丛》、《人物》、《书法报》、《篆刻》等专业报刊也多有专题评介,又参加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篆刻展”等大型展览,当选为“全国篆刻征稿评比”评委,以及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东吴印社顾问等职。1983年9月、1986年7月、1988年4月、1990年3月先后在杭州、苏州举办了多次个人篆刻展览。
  1984年,已八十高龄的张寒月历时两年刻成了巨著《西园五百罗汉像》,其刻工浩繁,图像精细,每方罗汉的面容、身姿、服饰、神态各各不同,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足见他非凡的定力和超常、独到的艺术造诣。赵朴初见到后大为赞扬,欣然为之书写了题签。
  1992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寒月金石篆刻选集》,印数2200册。书坛巨匠沙孟海题写了书名。共收入造像、生肖印、苏州园林室名印等三百多方。
  蜚声海外、名重艺林的张寒月先生为人敦厚朴实,有口皆碑。即使在学生和晚辈面前也不以名家自居,总是和蔼可亲,诲人不倦,态度诚恳。数十年来各地有志于斯的学生以及海外朋友,辗转托人介绍前来求学的络绎不绝,苏州周玛和、王永生、朱耀祖,无锡吴觉迟,扬州刘方明,常州史秋鹜,河南孙石人,岳阳陈海源,上海吴融五,福建周哲文等等皆为印坛俊彦。吴中后学更是近水楼台,得到过他指导的晚辈更是不计其数。
  1995年12月,由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东吴印社联合举办的《张寒月九十寿辰师生篆刻艺术展》在苏州市文联艺术家展厅隆重开幕。
  正如此展前言中写的:“本展荟萃张寒月先生四十余幅金石篆刻精品和部分学生印作。师生作品神采飘逸,占尽风流,既展示了张先生七十余年艺术生涯的杰出成就,同时也体现了吴门印坛后继有人、群芳争艳的生动局面。”
  这位曾名生艺林、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如今仍蛰居小巷。他深居简出、心如止水、返朴归真,过着极其简陋的“在家出家”式的生活。此情此景不由使人想起台湾文学家、收藏家张寿平先生的那首诗:
  风流文采一时革,点检只余石与月。
  我识姑苏寒月斋,苦心犹抱前朝石。
  师赵摹吴刻石忙,因缘种种印中藏。
  至今万印随缘去,独守斋前寒月光。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TSPOT-TB试剂盒在结核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SPOT-TB试剂盒检测结核感染组(包括26例临床已确诊结核病患者和4例PPD强阳性志愿者)和非结核感染组(包括20例PP
经吾友著名军旅诗人李中华先生介绍,结识了不久刚从新疆来宁定居的著名书法家姜敦文先生。“敦文”者,笃厚、美善也,可谓名符其实耳,先生是一位“心正则笔正”的书法家。姜敦文先
世界是多彩的世界。  人类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色彩为人类自身服务。我们在原始人的遗址中,发现原始人曾使用红土、黄土涂抹自己的身体,涂染劳动工具,涂染骨器、陶器等。  古代先民们对色彩作出许多哲学的、伦理的思考,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解释宇宙生存及系统存在,并对应地用红、白、青、黑、黄与之联系起来。并把季节、方位、五味、五色等和色彩联系起来,如:春——青,夏——红,三伏——
目的:研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和椎体重建的价值以及前路手术的并发症。方法: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前路减压、“Z”形钛钢板固定和植骨融合。结果:16例患者进行随访9~17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将为教育行业注入新的活力。2018年,教育部科技司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要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
陆鼎铭,1923年生,原名陆观,字鼎铭,中年后以宇行,江苏无锡人。先生幼年临摹浦氏家藏书画真迹之作,海上冯超然先生偶见,惊其禀赋,遂问道于锡、沪之间,为嵩山草堂早年之入室弟子。后又与锡邑前辈画家钱松岩、诸健秋、秦古柳、孙宝羲、杨笑柳等先生交游。同时结交蒋瑾怀、陶心华等梁溪收藏家,论书读画,广见博闻,并历览诸贤所藏明、清、近代各家丹青、手迹,心摹手追,眼界渐高。文革结束后参加无锡市政协联谊会书画社,
目的:研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清中Hepcidin-25浓度在疾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治疗疗效、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42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共84份血清标本中Hepc
2004年1月10日,美罗药业一纸公告预示这家2000年上市公司的“主人”易手:大连市人民政府决定对美罗集团公司(美罗药业的控股股东)进行改制,同意将美罗集团100%国有股股权分别转让
问起苏州人,一般都知道谭以文。一个书家的作品,连同他的名字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心里。不少苏州人以居室中挂上谭以文的书法为荣。苏州的大街小巷,旅游胜地,谭以文书法亦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