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一篇山水游记。它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这篇游记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主要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一.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它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展现不同景物的不同风貌神韵,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本文开篇就从远处以俯视的角度来描绘小石潭的总貌:竹林,水声,水潭,水清,姿态各异的石头,摇曳飘拂的树木。接着作者用近视角度来写潭中景物:水的清澈,游鱼的数量以及它们的投影和情态。这几笔,绘形绘神,绘影,绘声,明写鱼,暗写水,鱼水交融,情味无穷。再次,作者举目西南以远视角度望水源:曲折的溪身,交错的岸势。写远景半藏半露,饶有画意,富有诗情。最后作者移坐潭上,运用环视角度写潭周围环境:幽深的竹林,凄清的氛围。由此可见,作者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向读者依次展示了小石潭的绝佳风景。
二.动静结合
柳宗元立于潭边,那鸣如“珮环”的水声,丁冬入耳。潭水清澈,水中鱼儿形态各异。有的“佁然不动”,静浮水中;有的“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动静搭配,相映成趣。后文写“西南而望”,说明作者是先闻水声,后近小潭,又于小石潭边寻声溯源的。他望见了一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小溪,正湍湍奔来。小溪“斗折蛇行”两个比喻,一动一静,赋予景物以动感,以活力。作者用了动静互映,明暗对比的笔法,状写这条注蓄成小石潭的秀水:“斗折”,是说溪谷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绵延,这是写静;“蛇行”,是说溪水在静穆而又曲折的溪谷中,像蛇那样轻快地游动,这是写动。真个是动静相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三.对比烘托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强调形态的不统一,一派自然本色。多姿的山石与统一的潭底形成对比。此外,鱼的动态和静态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形成对比,似难相容,却能统一在一篇文章中,令人拍案叫绝。“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力地烘托了潭水的清澈无比,使景物描写更具有实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有力衬托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四.情景交融
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佳山秀水的灵气,也浸透着作者凄凉悲苦的感情。作者在游玩时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如画美景之中,纵情山水。写清脆的水声,写姿态各异的石头,写长势奇异的树木,写清澈的潭水,写游鱼的情态,写错落的水源,面对大自然如画美景,作者是那么陶醉忘情,以致笔下景物都染上了喜乐色彩。永州山水以其独特的性灵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柳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课文最后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由此可见,作者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
刘剑,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一.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它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展现不同景物的不同风貌神韵,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本文开篇就从远处以俯视的角度来描绘小石潭的总貌:竹林,水声,水潭,水清,姿态各异的石头,摇曳飘拂的树木。接着作者用近视角度来写潭中景物:水的清澈,游鱼的数量以及它们的投影和情态。这几笔,绘形绘神,绘影,绘声,明写鱼,暗写水,鱼水交融,情味无穷。再次,作者举目西南以远视角度望水源:曲折的溪身,交错的岸势。写远景半藏半露,饶有画意,富有诗情。最后作者移坐潭上,运用环视角度写潭周围环境:幽深的竹林,凄清的氛围。由此可见,作者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向读者依次展示了小石潭的绝佳风景。
二.动静结合
柳宗元立于潭边,那鸣如“珮环”的水声,丁冬入耳。潭水清澈,水中鱼儿形态各异。有的“佁然不动”,静浮水中;有的“俶尔远逝”,生动活泼。动静搭配,相映成趣。后文写“西南而望”,说明作者是先闻水声,后近小潭,又于小石潭边寻声溯源的。他望见了一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小溪,正湍湍奔来。小溪“斗折蛇行”两个比喻,一动一静,赋予景物以动感,以活力。作者用了动静互映,明暗对比的笔法,状写这条注蓄成小石潭的秀水:“斗折”,是说溪谷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绵延,这是写静;“蛇行”,是说溪水在静穆而又曲折的溪谷中,像蛇那样轻快地游动,这是写动。真个是动静相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三.对比烘托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强调形态的不统一,一派自然本色。多姿的山石与统一的潭底形成对比。此外,鱼的动态和静态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形成对比,似难相容,却能统一在一篇文章中,令人拍案叫绝。“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力地烘托了潭水的清澈无比,使景物描写更具有实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有力衬托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四.情景交融
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佳山秀水的灵气,也浸透着作者凄凉悲苦的感情。作者在游玩时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如画美景之中,纵情山水。写清脆的水声,写姿态各异的石头,写长势奇异的树木,写清澈的潭水,写游鱼的情态,写错落的水源,面对大自然如画美景,作者是那么陶醉忘情,以致笔下景物都染上了喜乐色彩。永州山水以其独特的性灵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柳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课文最后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由此可见,作者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
刘剑,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