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考指津]
立意,即主旨,它是作文之魂。古人云:“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立意跟人的胸襟、抱负、见识有关。作家萧乾从一位身为美籍华人的旧日同窗托他带几颗枣核试种一下,聊解思乡之情的小事中,体认到海外游子即使国籍改变了,民族感情依然没变,我们这个民族,她的儿女无论漂泊到哪里,对故土的思念、依恋总是那么强烈、长久。如果换作你,就这么一点小事,你想到的立意可能是什么?是那些海外华人是多么思念故乡、故土呢,还是离乡离乡,离开得越久,越觉得“香”?你会不会从“国籍和民族感情的关系”“我们民族有特别的向心力、凝聚力”的角度来思考这件小事呢?
立意也跟思维的求新、趋深的训练有关。胸襟、抱负、见识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淀,而思维的训练,如果坚持一段时间,必有小成。
操作上,可着重于以下三点:
一、实与虚
一般初中生往往都是“实”在人,喜欢就事论事:题目是“吃”,我就写吃西瓜,吃月饼,吃食堂;题目是“回家”,我就写双休日往家里赶,写回家的见闻。
既然大多数同龄人都有思维浅表化的弱点,尚“实”,那么我就要着意尚“虚”。
你“吃”的是具体的食物,我“吃”的是文化(《吃透论语》),是艺术(《吃的艺术》),是境界(《吃的境界》),是环境危机(《吃在中国?在吃中国!》),是独立精神((吃自己的饭,不要吃父母》)。
你“回”的是那个有父母的屋子,我“回”的是精神、文化、思想、意识的“家”,比如质朴行文,自然成篇,是一种作文的回家;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被定为法定假日,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回家;将祥云、漆红、纸卷轴等中国元素融人奥运火炬,是一种民族自信的回家;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是一种文化的回家……
当然,如果某个题目的意思太过显豁(如“路”“灯”“锁”),一般人不用多想,都会滑到“虚”的层面立意,这时建议你反其道而行之,弃虚就实。
二、顺与逆
一般初中生往往有“从众心理”,顺着大多数人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去看问题。于是,题目是“责任”,他就大谈责任多么重要、不负责任多么可恶;题目是“今天真好”,他就琢磨今天好在哪里,是天气好,心情好,精神好,胃口好,还是遇到的人好。这样去提炼立意固然不错,但容易成为大路货。
我们其实可以反过来思考:责任应该不应该有个界限、范围?今天某个方面如果“不好”是不是就一定是灰暗的了?这么一逆着想,就会发现:有时明确责任的区域似乎更重要,随便地划分责任本身就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今天即使你倒霉的事情一桩连着一桩,但夜阑人静时的反思,却是你这一天弥足珍贵的财富,“今天”依然可以说“真好”。
为了训练逆向立意的水平,遇事不妨刻意逆着思考,努力寻找合理性:你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偏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你说“近墨者黑”,我偏说“近墨者未必黑”;你说诸葛亮智慧不凡,我偏说孔明虑有不足;你说成功很重要,我偏说成功其实不很重要,优秀才重要……
顺向立意,比较省事,其实是思维懒惰的表现;逆向立意。比较费神,但也往往能提炼出让人心神为之一振的新意。
三、单向与辩证
一般初中生没有受过辩证思维训练,看问题习惯于非此即彼,停留在某一面。如果你明白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就容易比别人看得深刻。
譬如,我们都知道凡事应该坚持,不能轻易半途而废,许多时候成功与失败的差别就在于能否再坚持一会。于是,一般同学议论这个话题,总喜欢片面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坚持、坚持,还是坚持”。而如果用辩证的观点看,事物是发展的,或许彼时坚持是对的,但情势发生了变化,此时再坚持就显得僵化不知变通了。所以,更合适的做法可能是“坚持,坚持,坚持,选择放弃”。
总之,平时应加强跟立意有关的思维训练,磨砺求新、趋深的本领。看到作文题目后,先估摸大多数人会怎么立意,然后即使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也要做到超凡脱俗、胜人一筹。
[佳作示例]
圆护
扬州一考生
有时,束缚也是一种呵护。
一个雨后清新的日子,我在外婆的小菜园中散步。
万物变得充满活力,嫩绿的小青菜一株一株的,整齐地排着队。菜叶上还留着几滴刚下的雨水,光线透过这晶莹的水珠,便折射出七彩的光,好荚呀!
突然,我被远处的丝瓜吸引住了。细长的藤缠绕在外婆架的竹子上,上面还挂着一条一条硕大的丝瓜。真诱人!我赶紧跑了过去。
走近了一看,我惊呆了,一条条的丝瓜上竟也缠着细细的长藤,而且已将瓜身上压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创痕。我不禁可怜起丝瓜来。这本来青嫩可爱的丝瓜上无故多出了这些难看的伤痕和长藤的束缚。
我要为丝瓜除掉这束缚,给它自由成长的空间。说干就干,我剥掉了缠在丝瓜身上的青藤。让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只听“啪”的一声,丝瓜掉在了地上——维持它生命的茎断了。
我陷入了沉思:被我认为是束缚丝瓜成长的藤,居然是丝瓜的生命线;剥离了藤的束缚,我本以为会减少它的伤痛,使它更好地成长,不想它却因此失去了生命。
这便是自然界的法則,有时候,最好的呵护不是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是束缚。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束缚,无法高飞。
遥想当年,唐太宗曾被魏征气得要将其杀掉,而当魏征真的死了,唐太宗又是多么地悲伤。如果没有魏征直言劝谏的束缚,哪里会有“贞观主治”的初唐盛世呢’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最真的道理:其实,束缚往往是最好的呵护!
评点
这篇作文,作者运用辩证思维,从生活中的一个日常现象,对“束缚和呵护”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提出了“束缚往往是最好的呵护”的不凡见解。一个十五六岁的同学,能这么深入地看问题,令人刮目。在论述上,作者综合运用生活素材和历史人文素材,由事及理,兼论古今,娓娓而谈,不匱情韵。
[遗憾作文]
呵护
扬州一考生
我快乐。因为我在充满呵护的蓝天下茁壮成长。
——题记
呵护是妈妈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柔。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只需平常的问候。
“可可,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生病了会难受的。”“可可,早餐在桌上,别忘了锅里有火腿啊!”……
妈妈虽然不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但是,妈妈这些在同学眼中所谓的“啰嗦”,在我耳中却如一首动听的音乐,让我在学习上有了动力。
妈妈的呵护就是这样,几句平常的话,就让我的心田暖暖的。
我快乐,因为我有妈妈的呵护。
呵护是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著。
“可可,过来一下,快中考了,压力好像有点大,老师希望你放开了去考,要把中考踩在脚下,对自己说‘我能行’。”“同学们,中考没什么可怕的,要相信自己!”咦?老师为什么脸色苍白,手按着胃呢?下课了。我,消悄随老师来到办公宣。胃药?原来老师的老毛病犯了,我的双眼红了,默默对自己说:“一定要加油!”
老师的呵护就像蜡烛,为了别人,不顾自己的身体。老师,我们也会像你呵护我们一样呵护你。
我快乐,因为我有老师无私伟大的呵护。
呵护是朋友间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临近中考,不免有些压力,我们互相鼓励,相互支持。
“中考,我们要一起加油哦!”就是这句话,让我昂首挺胸地走进了考场。
我快乐,因为我有朋友的呵护。
在充满呵护的天空下,我会像一只永不服输的海燕,冲向成功的未来。
评点
单就语言、情感而言,本文还是可圈可点的,但立意过于平浅。作者一没有仔细推敲呵护的内涵和外延,简单地把呵护等同于关心、爱护,从呵护的严格词义上讲,第三个片段写朋友间的互相鼓励、支持并不恰当;二是缺少主动自觉的求新、趋深意识,他所做的就是组织材料,从妈妈、老师、朋友等角度去附和命题,在这种附和中,自己的思想、思考就被放逐了。
立意,即主旨,它是作文之魂。古人云:“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立意跟人的胸襟、抱负、见识有关。作家萧乾从一位身为美籍华人的旧日同窗托他带几颗枣核试种一下,聊解思乡之情的小事中,体认到海外游子即使国籍改变了,民族感情依然没变,我们这个民族,她的儿女无论漂泊到哪里,对故土的思念、依恋总是那么强烈、长久。如果换作你,就这么一点小事,你想到的立意可能是什么?是那些海外华人是多么思念故乡、故土呢,还是离乡离乡,离开得越久,越觉得“香”?你会不会从“国籍和民族感情的关系”“我们民族有特别的向心力、凝聚力”的角度来思考这件小事呢?
立意也跟思维的求新、趋深的训练有关。胸襟、抱负、见识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淀,而思维的训练,如果坚持一段时间,必有小成。
操作上,可着重于以下三点:
一、实与虚
一般初中生往往都是“实”在人,喜欢就事论事:题目是“吃”,我就写吃西瓜,吃月饼,吃食堂;题目是“回家”,我就写双休日往家里赶,写回家的见闻。
既然大多数同龄人都有思维浅表化的弱点,尚“实”,那么我就要着意尚“虚”。
你“吃”的是具体的食物,我“吃”的是文化(《吃透论语》),是艺术(《吃的艺术》),是境界(《吃的境界》),是环境危机(《吃在中国?在吃中国!》),是独立精神((吃自己的饭,不要吃父母》)。
你“回”的是那个有父母的屋子,我“回”的是精神、文化、思想、意识的“家”,比如质朴行文,自然成篇,是一种作文的回家;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被定为法定假日,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回家;将祥云、漆红、纸卷轴等中国元素融人奥运火炬,是一种民族自信的回家;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是一种文化的回家……
当然,如果某个题目的意思太过显豁(如“路”“灯”“锁”),一般人不用多想,都会滑到“虚”的层面立意,这时建议你反其道而行之,弃虚就实。
二、顺与逆
一般初中生往往有“从众心理”,顺着大多数人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去看问题。于是,题目是“责任”,他就大谈责任多么重要、不负责任多么可恶;题目是“今天真好”,他就琢磨今天好在哪里,是天气好,心情好,精神好,胃口好,还是遇到的人好。这样去提炼立意固然不错,但容易成为大路货。
我们其实可以反过来思考:责任应该不应该有个界限、范围?今天某个方面如果“不好”是不是就一定是灰暗的了?这么一逆着想,就会发现:有时明确责任的区域似乎更重要,随便地划分责任本身就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今天即使你倒霉的事情一桩连着一桩,但夜阑人静时的反思,却是你这一天弥足珍贵的财富,“今天”依然可以说“真好”。
为了训练逆向立意的水平,遇事不妨刻意逆着思考,努力寻找合理性:你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偏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你说“近墨者黑”,我偏说“近墨者未必黑”;你说诸葛亮智慧不凡,我偏说孔明虑有不足;你说成功很重要,我偏说成功其实不很重要,优秀才重要……
顺向立意,比较省事,其实是思维懒惰的表现;逆向立意。比较费神,但也往往能提炼出让人心神为之一振的新意。
三、单向与辩证
一般初中生没有受过辩证思维训练,看问题习惯于非此即彼,停留在某一面。如果你明白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就容易比别人看得深刻。
譬如,我们都知道凡事应该坚持,不能轻易半途而废,许多时候成功与失败的差别就在于能否再坚持一会。于是,一般同学议论这个话题,总喜欢片面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坚持、坚持,还是坚持”。而如果用辩证的观点看,事物是发展的,或许彼时坚持是对的,但情势发生了变化,此时再坚持就显得僵化不知变通了。所以,更合适的做法可能是“坚持,坚持,坚持,选择放弃”。
总之,平时应加强跟立意有关的思维训练,磨砺求新、趋深的本领。看到作文题目后,先估摸大多数人会怎么立意,然后即使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也要做到超凡脱俗、胜人一筹。
[佳作示例]
圆护
扬州一考生
有时,束缚也是一种呵护。
一个雨后清新的日子,我在外婆的小菜园中散步。
万物变得充满活力,嫩绿的小青菜一株一株的,整齐地排着队。菜叶上还留着几滴刚下的雨水,光线透过这晶莹的水珠,便折射出七彩的光,好荚呀!
突然,我被远处的丝瓜吸引住了。细长的藤缠绕在外婆架的竹子上,上面还挂着一条一条硕大的丝瓜。真诱人!我赶紧跑了过去。
走近了一看,我惊呆了,一条条的丝瓜上竟也缠着细细的长藤,而且已将瓜身上压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创痕。我不禁可怜起丝瓜来。这本来青嫩可爱的丝瓜上无故多出了这些难看的伤痕和长藤的束缚。
我要为丝瓜除掉这束缚,给它自由成长的空间。说干就干,我剥掉了缠在丝瓜身上的青藤。让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只听“啪”的一声,丝瓜掉在了地上——维持它生命的茎断了。
我陷入了沉思:被我认为是束缚丝瓜成长的藤,居然是丝瓜的生命线;剥离了藤的束缚,我本以为会减少它的伤痛,使它更好地成长,不想它却因此失去了生命。
这便是自然界的法則,有时候,最好的呵护不是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是束缚。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束缚,无法高飞。
遥想当年,唐太宗曾被魏征气得要将其杀掉,而当魏征真的死了,唐太宗又是多么地悲伤。如果没有魏征直言劝谏的束缚,哪里会有“贞观主治”的初唐盛世呢’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最真的道理:其实,束缚往往是最好的呵护!
评点
这篇作文,作者运用辩证思维,从生活中的一个日常现象,对“束缚和呵护”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提出了“束缚往往是最好的呵护”的不凡见解。一个十五六岁的同学,能这么深入地看问题,令人刮目。在论述上,作者综合运用生活素材和历史人文素材,由事及理,兼论古今,娓娓而谈,不匱情韵。
[遗憾作文]
呵护
扬州一考生
我快乐。因为我在充满呵护的蓝天下茁壮成长。
——题记
呵护是妈妈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柔。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只需平常的问候。
“可可,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生病了会难受的。”“可可,早餐在桌上,别忘了锅里有火腿啊!”……
妈妈虽然不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但是,妈妈这些在同学眼中所谓的“啰嗦”,在我耳中却如一首动听的音乐,让我在学习上有了动力。
妈妈的呵护就是这样,几句平常的话,就让我的心田暖暖的。
我快乐,因为我有妈妈的呵护。
呵护是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著。
“可可,过来一下,快中考了,压力好像有点大,老师希望你放开了去考,要把中考踩在脚下,对自己说‘我能行’。”“同学们,中考没什么可怕的,要相信自己!”咦?老师为什么脸色苍白,手按着胃呢?下课了。我,消悄随老师来到办公宣。胃药?原来老师的老毛病犯了,我的双眼红了,默默对自己说:“一定要加油!”
老师的呵护就像蜡烛,为了别人,不顾自己的身体。老师,我们也会像你呵护我们一样呵护你。
我快乐,因为我有老师无私伟大的呵护。
呵护是朋友间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临近中考,不免有些压力,我们互相鼓励,相互支持。
“中考,我们要一起加油哦!”就是这句话,让我昂首挺胸地走进了考场。
我快乐,因为我有朋友的呵护。
在充满呵护的天空下,我会像一只永不服输的海燕,冲向成功的未来。
评点
单就语言、情感而言,本文还是可圈可点的,但立意过于平浅。作者一没有仔细推敲呵护的内涵和外延,简单地把呵护等同于关心、爱护,从呵护的严格词义上讲,第三个片段写朋友间的互相鼓励、支持并不恰当;二是缺少主动自觉的求新、趋深意识,他所做的就是组织材料,从妈妈、老师、朋友等角度去附和命题,在这种附和中,自己的思想、思考就被放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