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的村庄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wi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埂上金银花
  无意看到朋友收着很多花卉的图片,其中两幅是金银花的,一幅花开金色,一幅花开银色。眼下初冬,花事寥落得很,见到此花,都觉得暮春初夏遥远如隔世,又想起来老家塘埂上曾有一株虬壮的金银花,那真的是隔世之感了。
  那时候,我们家还很穷,父亲是瓦匠,母亲起早贪黑在地里忙,家务奶奶照顾着。他们自然顾不上整理庭院,我家门前也极少栽种花木,看别人家院子里各种花开,羡慕极了。
  门前的小池塘,常年干涸,塘埂倒很宽,我家的柴禾堆就在大埂上。奶奶经常去砍杂树杂草,她大概没有在意砍掉了一棵野生金银花藤子。一年秋尽,妈妈去整理柴禾堆,砍尽桑柘麻榆,留下了这棵金银花,我看它冬天也青翠,不过小小一蓬。金银花奇香,又清甜,在初夏开放,开时皎洁如月,过几天转成金黄,一根藤上黄的黄白的白,称作金银花再合适不过。
  就在这年,一天清早,奶奶催我起来,我看天才蒙蒙亮,不愿起来。奶奶拿一只葫芦瓢给我,说快到大埂上摘金银花去,迟了就给别人摘走了。我听说有花,赤着脚就跑过干涸的塘底,果然,一朵朵嫩白的小花,在寂静无人的初夏清晨幽幽散着香气。害怕他人来抢一样,激动得颤颤摘下所有的花朵,心咚咚响。还有一些长长的绿中带白的花苞,我爱惜得什么似的,真想把它们藏起来,把整棵树藏起来。
  方家是外地移过来的小门小户,父亲一脉本有不少兄弟,都夭折了。父亲十六岁时爷爷去世,奶奶独自抚养父亲与姑姑,清贫不说,受了很多欺负委屈。父母结婚后,生下我们姐弟三个,家里一直穷困,门前的空地,父亲栽下几排乔木,单等树长好了制成桌椅板凳。花儿朵儿一个也没有,我心里渴慕,像一个流浪在黄昏的孩子,定定地看人家院子里的蔷薇、栀子。这一年,我有了一树花的秘密,天黑了,还要再去看看,闻闻。
  以后不用奶奶催,我就悄悄起来,偷偷摸摸拿葫芦瓢去摘花,再用红头绳扎成一束一束,挂在我们的蚊帐里。放几根夹在课本里,辫子里也戴几朵。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仅仅是几朵花而已。它在我孤寂的童年里激荡出一朵浪花,给了我满满的快乐。一直认为奶奶守旧沉闷,郁郁寡欢,连种上一棵花树的兴致也没有,终究是我未明白。
  我只享受到一季的欢愉。这年冬天,二舅妈挑担子摔倒,把脚扭伤,偏方说金银花根煮水熏,可以治。大表哥怎么就知道了我家柴禾堆有一棵野生的大金银花,招呼也没打就挖得一丝不剩。我气得又蹦又哭,奶奶与妈妈都不在意,治病要紧,比我闻个香要紧多了。
  那是我十岁的时候,多少个十年过去。奶奶早已去世了,我的孩子都已经十岁,她也十分喜爱花草,我总是如她所愿,在阳台里种一些。她并不满足,想要个大院子,种很多花,我总点头答应。想一想我那时候,赤脚走在无人的清晨,雾气笼罩着月白花朵,就是百分的快乐了。几十年来,奇花看得不少,总没有当初那份激动,想在麻麻亮的时候看花也不能够,城里的天黑不下来。细思量,真是隔世一般。
  油桐花
  你有没有见过?知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住在山沿的小村子,都会理出几条宽宽的小溪,导流雨天冲下山的溪水,这样的水也叫花水。村子东西两边都有一条这样的小溪,东溪的大埂上,就栽着一排油桐树。油桐树的尽头,我家有几分地在那里,东小村的公共水井也在那里,那里是一片冲积的洼地,有三处泉眼,挖几尺深就会源源不断地出水,很多人家就把菜地落在那里,从不愁伏旱没水浇菜园子。所以,这一大片地就被村里人叫作井洼。我去菜地,或是去担水,或是在那边放牛,都得从那排油桐树下经过。
  有一次,我闲着无事,就爬上了一棵油桐树,宽大的叶片下面,一串串青青的果子,看到它,我无端想起了连环画上骑马将士手里使的流星锤,太像了,就摘了几个回家玩,父亲说这是油桐果,可以榨出桐油的。很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大家认为广栽经济林可以致富,就栽下了很多棵油桐树,指望它结果子榨出桐油卖出钱,多年以后,又刮了一阵砍树的风,只剩下东溪那一排了,却长得异常粗壮。
  我知道家里每年都要买几斤桐油,父亲先油木耙,再油澡盆、脚盆、锅盖、猪食盆。隔几年就把门窗凉床都油一油,这些油好的东西,放在太阳底下晒,也不会拔缝,黄灿灿的,再就是浓浓的桐油特有的气味一飘散出来,就意味着春归夏至,好玩的时候到了。原来就是这东西榨出的油,看那果子,为它生不出油来暗暗可惜。以后,那排树的印象就清晰了,就跟它有无数的相遇相亲,等待它开花显得那么遥遥无期。一个平常的日子,我让小牛在东溪的埂上随意地吃草,抬头就看见油桐开花了。那么粗壮的树,那么稀疏有力的几根枝杈,开着满枝头的花,几分神似桃花,又艳比木棉,没有一片叶子。它的美,是横空出世、立马悬崖的洒脱。它定格在我的心里,在未来的漫长路程中,我见过奇花异卉无数,未有一种美超出其右。
  以后,我有事无事就坐到东溪的大埂上,树荫下泛白光的土地,不计东西奔跑的蚂蚁,汛季里金鱼跳水的扑腾声,都和我一样期待这排树能有一天榨出黄亮亮的油来。
  是从哪一天开始的呢?东小村的人已不再从井洼担水了。很多人家都在门前院后淘了井。东溪下的那一片地慢慢荒芜了,柘树趁荒而入,团团围住了油桐树,从四面八方飞来的灰尘,淹没了村庄四围的棉花、大豆,也盖住了油桐树厚大的叶片,荆棘丛里慢慢堆积着各色垃圾,东溪干涸了,承载东溪花水的小池塘也干涸了,人们开始往里填倒砖石杂物,空气似乎比先年干燥得多,雨季越来越短,村里的大树一年比一年少,那一排粗壮的油桐也慢慢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只能在今天叹息记忆是一个骗人的东西,总是突然就断了头,方向不明。那么美丽的油桐花,也像记忆弄人一样,突然就把美散尽了,把希望散尽了。
  披 厦
  我家过去住的老房子,正室四间,东西各一间,厢房为卧室,中两间是堂屋。双扇大门朝南,后门单扇向北开。依着正房的后墙在东北角上盖一所小小的披厦,内通正室,朝西再开一扇小门,通后庭院。
  同姓同宗第一排起正屋,挂一披厦,同制起第二家屋,一道围墙笔直下去,一族叔伯兄弟之间,一家子前院就是别一家后院。童年在山上放牛,看一所所茅草顶棚披厦,每到黄昏时分便炊烟袅袅,村里鸡鸣狗吠清晰可闻。异姓宗族相距两米左右,自成宽阔的巷道,称为某家巷子。记得叶家巷有一户很富裕,一株腊梅占了大半个院子,院地铺设青石板,披厦的窗户是细木小方格蒙白纸的。穷家的披厦外墙也用茅草覆一层,护住土墙不为雨水所坏。
  一次病了,奶奶用棉被裹住我,安顿在摇篮里。这天,父亲站在竹木搭起的架上砌墙,母亲一盆盆递送泥浆,至今记得父亲穿着发白的蓝布中山装,蓝布单帽。厦顶盖瓦,听见要东要西的嘈杂声,忙得忘了时辰。下晚,披厦修好了,父亲又在厦顶添置一块亮瓦,一块透明的玻璃。以后阳光穿透亮瓦,一团光先落在地上,后又移到墙上。
  冬季农闲,我们在披厦里猫冬。炭盆也放在这里,花生、蚕豆、葵花子,能吃的都往炭灰里埋,闻着香味姐妹们抢着打架。装着锅巴的竹篮吊在木梁子上,我们也垫凳子掏,蘸菜汤吃。秋冬季节,山芋窖子依柴草堆砌就,红心白心的山芋都堆在窖子里,厚覆一层细沙,再用稻草焐实,生山芋当水果吃。每煮中饭,奶奶在灶膛里烧几个小的,我们上学路上吃,嘴上沾了黑灰,就用袖口擦,袖子前襟都黑里透亮。我在灶下烧火,用烧得炭黑的木柴在墙上画画,我最爱画燕山月似钩,一道波折的山梁上,一弯残月,两点小星,一个佩带宝剑的大侠背手站立,面对残月。
  旧房子受漏雨困扰很久,父亲在1991年春天拆了老宅,原址盖小楼,一层建好,久雨不晴,二层便搁置下来。阴晴的间隙,父亲盖了两间小瓦房,仿老式披厦接在主楼上,朝西开一小门,另一门通楼梯与主楼接通。垒了灶,奶奶带着我们小的住进去,倒很暖和的。又种一棵柿树在后院,墙外有一株老杏树,早春二月,数枝红杏入院来,晨起一地杏花,五月间杏子黄熟,遇狂风,杏如雨下。秋后柿子红了,鸟雀吃得不成样子。父亲爱种树,屋旁地里种二十棵板栗,屋前种柿树、梨树、桃树。妈嫌果树太多,弃了披厦前柿树,栽一株桂花,碗口粗了。
  父母下地,奶奶把前门闩插了,坐披厦门口。我十七岁离家去省城读书,国庆放假回来,前门打不开,绕到披厦呼喊,竟哽咽不能语。奶奶听见,急问两声是小妹吗?也哽咽不能语。过了好久她才打开了前门,我发现她眼睛已经坏了,摸索地走路,摸索地做饭喂猪,洗碗筷,已经洗不干净了。秋收时,人都在地里忙,村里鸟雀格外扑腾,反觉幽静。奶奶坐在披厦门坎上,剥豆子,煮稀饭,跟我讲古。
  如今父母也老了,习惯在披厦里吃饭聊天。村里房建格局大变,小楼四处开花,路封巷堵,故乡成了鲁迅笔下的故乡,横七竖八的。
  责任编辑 何冰凌
其他文献
风 速  车厢里娇儿啼哭  窗外麦苗疯长  枯树还没发新芽  高铁奔跑在几朵白云下  一觉醒来  已进入河南  中原大地房屋与鸟巢错落  路边老人一张清瘦的脸  那是谁的愁容  高铁行驶相当于  17级大风  风啊没有吹翻  杜甫的愁容  广播里说因为风速  高铁限速行驶  我将晚点到达书房  桌上的书页  请耐心等待  我均匀的呼吸  骑大象的少年  他从森林走来  踩在46亿年的地球上  腐烂
期刊
小城不大,也就十几万人。有的人和有的人缘分大,就见了再见。还有的人呢,即便近在咫尺,也不一定就能再见上。  这个小城的人,和别的城市的人一样,再不擅人情世故的也会在进入腊月后,甚至更早前,就开始踅摸春节要着重拜访的人物。把要送的礼在年三十前搞定,一定是这几年才开始流行的。不打扰彼此接下来的过节时间,提前送的吃喝用之物也可以方便人家过节用。送礼是个学问。怎么送,送什么,啥时候送,都是个技术活,恰到好
期刊
作为专业编小说、写小说、评小说的人,我对于小说有自己独立的理解,看一篇小说好还是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维度。基本上,一篇成功的小说,至少应当在三个维度上达到较高的水准——现实维度、艺术维度和思想维度。单一维度的作品也可以有较为出色的表现,但永远单薄而有失圆满。当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绝对理想的作品未必存在,但这个理想的框架必须存在,否则以下评价将失去立论基础。  很多作者问我,怎样才能把小说
期刊
夜已经深了,简陋的小酒馆里只剩下我们三个人。老板站在吧台后戳着计算器,时不时露出半个脑袋不耐烦地看我们一眼。  他端着酒杯的手缓缓举了起来,越过头顶,灯光沿着杯口快速地转动了一圈,慢慢地流向杯中,使得里边的液体颜色看上去更浓了一些。周边有酒精在燃烧,一点一点在空气里爆炸。我盯着灯光下的酒杯看了两秒,渐渐被酒精麻痹的大脑才反应过来,这其实是道命令。于是,我赶紧斟满酒杯,朝着光线聚集的方向,用力的撞击
期刊
1  去凤凰,是二零一六年秋天的事。我等这个秋天等了很久。生命中所有秋天流淌的河,都没有去凤凰的秋天这样辽阔又忧伤。我是一个迟到的朝圣者。“朝圣”是一个大词,但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在众声喧哗的人世,灵魂时常流离失所,我庆幸曾在许多不眠之夜,在沈从文密致绵长的描述中,一次次与凤凰在纸上相逢。此后,这片剽悍而充满原始柔情的土地在我梦里筑城而居,沱江水静静流逝,吊脚楼千年不腐,那些热烈鲜活的生命,流淌
期刊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当代乡土叙事在两个面向上发展比较迅速:一是逐渐走向宏大叙事,很多作家愿意在更加宏阔的视野上来审视当代乡村变化,愿意在类的意义上挖掘工业化背景下的乡村生存状态;二是逐渐走向反思叙事,愿意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比较、对立中来达到省思和批判的目的,以期获得更富有启蒙意味的身份立场。这种趋势的出现,固然是作家的担当意识使然,也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在作家创作中的必然反映。
期刊
祖籍广东的我刚来广东的时候,发现粤人的确有些不同:一是“念旧”,在南方琳琅满目的水果档口,脐橙出产地长大的我,惊讶地发现澳门水果商人会特意标榜自己卖的是“旧橙”。崇尚鲜甜口味的我,不得不沉下心来体会旧橙里不声不响、细长婉转的清甜;在茶楼,他们最中意的是陈年普洱茶的醇厚,而不是新茶的鲜爽。后来我得知“去年”在粤语中是“旧年”,在一直追逐新思想的我看来,这种对旧的品鉴态度无疑散发出一种沉稳的气度。二是
期刊
看 客  如今,中国有不少“看客”。此类人等,既不可兴邦,也不会亡国,但却是牛背虱子一般的存在。  他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看。路边老人跌倒了,他在看;他人遭遇不幸了,他也在看;還有什么交通堵塞、两口子打架、邻里纠纷,东边少了一只鸡,西边丢了一只鸭,都是他热衷光顾的地方。在看中,他幸灾乐祸地说东道西;在看中,他骂政府,骂社会,骂他人。看客们永远都是饶有兴致的,手环抱于胸前,看着、说着、站着、笑着。有
期刊
大约数年前,听说郭明辉在创作“脂城”系列小说,这自然让人很期待。现在面市的《一壶酒》,显然是其中的一篇。尽管以《一壶酒》命名,但可能只是作者的障眼法——它不止是一个普通的酒友的故事,更是一部“分享艰难”的作品。  对于熟悉作者创作背景的读者而言,《一壶酒》中的“脂城”和“东门”不难找到现实的原型。郭明辉笔下的脂城——合肥,其东门一带在上个世纪厂房林立,成为远近闻名的工厂区。和许多城市的工厂区一样,
期刊
一搬到新的办公室,宝玲就挫骨似的迷上了朝南的一段飘窗。这里窗台宽大,玻璃透亮,初夏的阳光细白如雪;向窗外极目远眺,远山如黛,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纵横交错的街道车水马龙,沸腾的城市生活尽收眼底,而城市特有的嘈杂喧嚣在这里却又隐隐的十分遥远;尤其特别的是,宝玲的办公单元就紧挨着窗台,枣红的办公桌面和仿古原木窗臺心照不宣地浑然一体,厚实低调却又掩不住奢靡张扬。对面的主管毛根对此显然也是很满意,隔着低低的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