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埂上金银花
无意看到朋友收着很多花卉的图片,其中两幅是金银花的,一幅花开金色,一幅花开银色。眼下初冬,花事寥落得很,见到此花,都觉得暮春初夏遥远如隔世,又想起来老家塘埂上曾有一株虬壮的金银花,那真的是隔世之感了。
那时候,我们家还很穷,父亲是瓦匠,母亲起早贪黑在地里忙,家务奶奶照顾着。他们自然顾不上整理庭院,我家门前也极少栽种花木,看别人家院子里各种花开,羡慕极了。
门前的小池塘,常年干涸,塘埂倒很宽,我家的柴禾堆就在大埂上。奶奶经常去砍杂树杂草,她大概没有在意砍掉了一棵野生金银花藤子。一年秋尽,妈妈去整理柴禾堆,砍尽桑柘麻榆,留下了这棵金银花,我看它冬天也青翠,不过小小一蓬。金银花奇香,又清甜,在初夏开放,开时皎洁如月,过几天转成金黄,一根藤上黄的黄白的白,称作金银花再合适不过。
就在这年,一天清早,奶奶催我起来,我看天才蒙蒙亮,不愿起来。奶奶拿一只葫芦瓢给我,说快到大埂上摘金银花去,迟了就给别人摘走了。我听说有花,赤着脚就跑过干涸的塘底,果然,一朵朵嫩白的小花,在寂静无人的初夏清晨幽幽散着香气。害怕他人来抢一样,激动得颤颤摘下所有的花朵,心咚咚响。还有一些长长的绿中带白的花苞,我爱惜得什么似的,真想把它们藏起来,把整棵树藏起来。
方家是外地移过来的小门小户,父亲一脉本有不少兄弟,都夭折了。父亲十六岁时爷爷去世,奶奶独自抚养父亲与姑姑,清贫不说,受了很多欺负委屈。父母结婚后,生下我们姐弟三个,家里一直穷困,门前的空地,父亲栽下几排乔木,单等树长好了制成桌椅板凳。花儿朵儿一个也没有,我心里渴慕,像一个流浪在黄昏的孩子,定定地看人家院子里的蔷薇、栀子。这一年,我有了一树花的秘密,天黑了,还要再去看看,闻闻。
以后不用奶奶催,我就悄悄起来,偷偷摸摸拿葫芦瓢去摘花,再用红头绳扎成一束一束,挂在我们的蚊帐里。放几根夹在课本里,辫子里也戴几朵。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仅仅是几朵花而已。它在我孤寂的童年里激荡出一朵浪花,给了我满满的快乐。一直认为奶奶守旧沉闷,郁郁寡欢,连种上一棵花树的兴致也没有,终究是我未明白。
我只享受到一季的欢愉。这年冬天,二舅妈挑担子摔倒,把脚扭伤,偏方说金银花根煮水熏,可以治。大表哥怎么就知道了我家柴禾堆有一棵野生的大金银花,招呼也没打就挖得一丝不剩。我气得又蹦又哭,奶奶与妈妈都不在意,治病要紧,比我闻个香要紧多了。
那是我十岁的时候,多少个十年过去。奶奶早已去世了,我的孩子都已经十岁,她也十分喜爱花草,我总是如她所愿,在阳台里种一些。她并不满足,想要个大院子,种很多花,我总点头答应。想一想我那时候,赤脚走在无人的清晨,雾气笼罩着月白花朵,就是百分的快乐了。几十年来,奇花看得不少,总没有当初那份激动,想在麻麻亮的时候看花也不能够,城里的天黑不下来。细思量,真是隔世一般。
油桐花
你有没有见过?知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住在山沿的小村子,都会理出几条宽宽的小溪,导流雨天冲下山的溪水,这样的水也叫花水。村子东西两边都有一条这样的小溪,东溪的大埂上,就栽着一排油桐树。油桐树的尽头,我家有几分地在那里,东小村的公共水井也在那里,那里是一片冲积的洼地,有三处泉眼,挖几尺深就会源源不断地出水,很多人家就把菜地落在那里,从不愁伏旱没水浇菜园子。所以,这一大片地就被村里人叫作井洼。我去菜地,或是去担水,或是在那边放牛,都得从那排油桐树下经过。
有一次,我闲着无事,就爬上了一棵油桐树,宽大的叶片下面,一串串青青的果子,看到它,我无端想起了连环画上骑马将士手里使的流星锤,太像了,就摘了几个回家玩,父亲说这是油桐果,可以榨出桐油的。很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大家认为广栽经济林可以致富,就栽下了很多棵油桐树,指望它结果子榨出桐油卖出钱,多年以后,又刮了一阵砍树的风,只剩下东溪那一排了,却长得异常粗壮。
我知道家里每年都要买几斤桐油,父亲先油木耙,再油澡盆、脚盆、锅盖、猪食盆。隔几年就把门窗凉床都油一油,这些油好的东西,放在太阳底下晒,也不会拔缝,黄灿灿的,再就是浓浓的桐油特有的气味一飘散出来,就意味着春归夏至,好玩的时候到了。原来就是这东西榨出的油,看那果子,为它生不出油来暗暗可惜。以后,那排树的印象就清晰了,就跟它有无数的相遇相亲,等待它开花显得那么遥遥无期。一个平常的日子,我让小牛在东溪的埂上随意地吃草,抬头就看见油桐开花了。那么粗壮的树,那么稀疏有力的几根枝杈,开着满枝头的花,几分神似桃花,又艳比木棉,没有一片叶子。它的美,是横空出世、立马悬崖的洒脱。它定格在我的心里,在未来的漫长路程中,我见过奇花异卉无数,未有一种美超出其右。
以后,我有事无事就坐到东溪的大埂上,树荫下泛白光的土地,不计东西奔跑的蚂蚁,汛季里金鱼跳水的扑腾声,都和我一样期待这排树能有一天榨出黄亮亮的油来。
是从哪一天开始的呢?东小村的人已不再从井洼担水了。很多人家都在门前院后淘了井。东溪下的那一片地慢慢荒芜了,柘树趁荒而入,团团围住了油桐树,从四面八方飞来的灰尘,淹没了村庄四围的棉花、大豆,也盖住了油桐树厚大的叶片,荆棘丛里慢慢堆积着各色垃圾,东溪干涸了,承载东溪花水的小池塘也干涸了,人们开始往里填倒砖石杂物,空气似乎比先年干燥得多,雨季越来越短,村里的大树一年比一年少,那一排粗壮的油桐也慢慢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只能在今天叹息记忆是一个骗人的东西,总是突然就断了头,方向不明。那么美丽的油桐花,也像记忆弄人一样,突然就把美散尽了,把希望散尽了。
披 厦
我家过去住的老房子,正室四间,东西各一间,厢房为卧室,中两间是堂屋。双扇大门朝南,后门单扇向北开。依着正房的后墙在东北角上盖一所小小的披厦,内通正室,朝西再开一扇小门,通后庭院。
同姓同宗第一排起正屋,挂一披厦,同制起第二家屋,一道围墙笔直下去,一族叔伯兄弟之间,一家子前院就是别一家后院。童年在山上放牛,看一所所茅草顶棚披厦,每到黄昏时分便炊烟袅袅,村里鸡鸣狗吠清晰可闻。异姓宗族相距两米左右,自成宽阔的巷道,称为某家巷子。记得叶家巷有一户很富裕,一株腊梅占了大半个院子,院地铺设青石板,披厦的窗户是细木小方格蒙白纸的。穷家的披厦外墙也用茅草覆一层,护住土墙不为雨水所坏。
一次病了,奶奶用棉被裹住我,安顿在摇篮里。这天,父亲站在竹木搭起的架上砌墙,母亲一盆盆递送泥浆,至今记得父亲穿着发白的蓝布中山装,蓝布单帽。厦顶盖瓦,听见要东要西的嘈杂声,忙得忘了时辰。下晚,披厦修好了,父亲又在厦顶添置一块亮瓦,一块透明的玻璃。以后阳光穿透亮瓦,一团光先落在地上,后又移到墙上。
冬季农闲,我们在披厦里猫冬。炭盆也放在这里,花生、蚕豆、葵花子,能吃的都往炭灰里埋,闻着香味姐妹们抢着打架。装着锅巴的竹篮吊在木梁子上,我们也垫凳子掏,蘸菜汤吃。秋冬季节,山芋窖子依柴草堆砌就,红心白心的山芋都堆在窖子里,厚覆一层细沙,再用稻草焐实,生山芋当水果吃。每煮中饭,奶奶在灶膛里烧几个小的,我们上学路上吃,嘴上沾了黑灰,就用袖口擦,袖子前襟都黑里透亮。我在灶下烧火,用烧得炭黑的木柴在墙上画画,我最爱画燕山月似钩,一道波折的山梁上,一弯残月,两点小星,一个佩带宝剑的大侠背手站立,面对残月。
旧房子受漏雨困扰很久,父亲在1991年春天拆了老宅,原址盖小楼,一层建好,久雨不晴,二层便搁置下来。阴晴的间隙,父亲盖了两间小瓦房,仿老式披厦接在主楼上,朝西开一小门,另一门通楼梯与主楼接通。垒了灶,奶奶带着我们小的住进去,倒很暖和的。又种一棵柿树在后院,墙外有一株老杏树,早春二月,数枝红杏入院来,晨起一地杏花,五月间杏子黄熟,遇狂风,杏如雨下。秋后柿子红了,鸟雀吃得不成样子。父亲爱种树,屋旁地里种二十棵板栗,屋前种柿树、梨树、桃树。妈嫌果树太多,弃了披厦前柿树,栽一株桂花,碗口粗了。
父母下地,奶奶把前门闩插了,坐披厦门口。我十七岁离家去省城读书,国庆放假回来,前门打不开,绕到披厦呼喊,竟哽咽不能语。奶奶听见,急问两声是小妹吗?也哽咽不能语。过了好久她才打开了前门,我发现她眼睛已经坏了,摸索地走路,摸索地做饭喂猪,洗碗筷,已经洗不干净了。秋收时,人都在地里忙,村里鸟雀格外扑腾,反觉幽静。奶奶坐在披厦门坎上,剥豆子,煮稀饭,跟我讲古。
如今父母也老了,习惯在披厦里吃饭聊天。村里房建格局大变,小楼四处开花,路封巷堵,故乡成了鲁迅笔下的故乡,横七竖八的。
责任编辑 何冰凌
无意看到朋友收着很多花卉的图片,其中两幅是金银花的,一幅花开金色,一幅花开银色。眼下初冬,花事寥落得很,见到此花,都觉得暮春初夏遥远如隔世,又想起来老家塘埂上曾有一株虬壮的金银花,那真的是隔世之感了。
那时候,我们家还很穷,父亲是瓦匠,母亲起早贪黑在地里忙,家务奶奶照顾着。他们自然顾不上整理庭院,我家门前也极少栽种花木,看别人家院子里各种花开,羡慕极了。
门前的小池塘,常年干涸,塘埂倒很宽,我家的柴禾堆就在大埂上。奶奶经常去砍杂树杂草,她大概没有在意砍掉了一棵野生金银花藤子。一年秋尽,妈妈去整理柴禾堆,砍尽桑柘麻榆,留下了这棵金银花,我看它冬天也青翠,不过小小一蓬。金银花奇香,又清甜,在初夏开放,开时皎洁如月,过几天转成金黄,一根藤上黄的黄白的白,称作金银花再合适不过。
就在这年,一天清早,奶奶催我起来,我看天才蒙蒙亮,不愿起来。奶奶拿一只葫芦瓢给我,说快到大埂上摘金银花去,迟了就给别人摘走了。我听说有花,赤着脚就跑过干涸的塘底,果然,一朵朵嫩白的小花,在寂静无人的初夏清晨幽幽散着香气。害怕他人来抢一样,激动得颤颤摘下所有的花朵,心咚咚响。还有一些长长的绿中带白的花苞,我爱惜得什么似的,真想把它们藏起来,把整棵树藏起来。
方家是外地移过来的小门小户,父亲一脉本有不少兄弟,都夭折了。父亲十六岁时爷爷去世,奶奶独自抚养父亲与姑姑,清贫不说,受了很多欺负委屈。父母结婚后,生下我们姐弟三个,家里一直穷困,门前的空地,父亲栽下几排乔木,单等树长好了制成桌椅板凳。花儿朵儿一个也没有,我心里渴慕,像一个流浪在黄昏的孩子,定定地看人家院子里的蔷薇、栀子。这一年,我有了一树花的秘密,天黑了,还要再去看看,闻闻。
以后不用奶奶催,我就悄悄起来,偷偷摸摸拿葫芦瓢去摘花,再用红头绳扎成一束一束,挂在我们的蚊帐里。放几根夹在课本里,辫子里也戴几朵。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仅仅是几朵花而已。它在我孤寂的童年里激荡出一朵浪花,给了我满满的快乐。一直认为奶奶守旧沉闷,郁郁寡欢,连种上一棵花树的兴致也没有,终究是我未明白。
我只享受到一季的欢愉。这年冬天,二舅妈挑担子摔倒,把脚扭伤,偏方说金银花根煮水熏,可以治。大表哥怎么就知道了我家柴禾堆有一棵野生的大金银花,招呼也没打就挖得一丝不剩。我气得又蹦又哭,奶奶与妈妈都不在意,治病要紧,比我闻个香要紧多了。
那是我十岁的时候,多少个十年过去。奶奶早已去世了,我的孩子都已经十岁,她也十分喜爱花草,我总是如她所愿,在阳台里种一些。她并不满足,想要个大院子,种很多花,我总点头答应。想一想我那时候,赤脚走在无人的清晨,雾气笼罩着月白花朵,就是百分的快乐了。几十年来,奇花看得不少,总没有当初那份激动,想在麻麻亮的时候看花也不能够,城里的天黑不下来。细思量,真是隔世一般。
油桐花
你有没有见过?知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住在山沿的小村子,都会理出几条宽宽的小溪,导流雨天冲下山的溪水,这样的水也叫花水。村子东西两边都有一条这样的小溪,东溪的大埂上,就栽着一排油桐树。油桐树的尽头,我家有几分地在那里,东小村的公共水井也在那里,那里是一片冲积的洼地,有三处泉眼,挖几尺深就会源源不断地出水,很多人家就把菜地落在那里,从不愁伏旱没水浇菜园子。所以,这一大片地就被村里人叫作井洼。我去菜地,或是去担水,或是在那边放牛,都得从那排油桐树下经过。
有一次,我闲着无事,就爬上了一棵油桐树,宽大的叶片下面,一串串青青的果子,看到它,我无端想起了连环画上骑马将士手里使的流星锤,太像了,就摘了几个回家玩,父亲说这是油桐果,可以榨出桐油的。很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大家认为广栽经济林可以致富,就栽下了很多棵油桐树,指望它结果子榨出桐油卖出钱,多年以后,又刮了一阵砍树的风,只剩下东溪那一排了,却长得异常粗壮。
我知道家里每年都要买几斤桐油,父亲先油木耙,再油澡盆、脚盆、锅盖、猪食盆。隔几年就把门窗凉床都油一油,这些油好的东西,放在太阳底下晒,也不会拔缝,黄灿灿的,再就是浓浓的桐油特有的气味一飘散出来,就意味着春归夏至,好玩的时候到了。原来就是这东西榨出的油,看那果子,为它生不出油来暗暗可惜。以后,那排树的印象就清晰了,就跟它有无数的相遇相亲,等待它开花显得那么遥遥无期。一个平常的日子,我让小牛在东溪的埂上随意地吃草,抬头就看见油桐开花了。那么粗壮的树,那么稀疏有力的几根枝杈,开着满枝头的花,几分神似桃花,又艳比木棉,没有一片叶子。它的美,是横空出世、立马悬崖的洒脱。它定格在我的心里,在未来的漫长路程中,我见过奇花异卉无数,未有一种美超出其右。
以后,我有事无事就坐到东溪的大埂上,树荫下泛白光的土地,不计东西奔跑的蚂蚁,汛季里金鱼跳水的扑腾声,都和我一样期待这排树能有一天榨出黄亮亮的油来。
是从哪一天开始的呢?东小村的人已不再从井洼担水了。很多人家都在门前院后淘了井。东溪下的那一片地慢慢荒芜了,柘树趁荒而入,团团围住了油桐树,从四面八方飞来的灰尘,淹没了村庄四围的棉花、大豆,也盖住了油桐树厚大的叶片,荆棘丛里慢慢堆积着各色垃圾,东溪干涸了,承载东溪花水的小池塘也干涸了,人们开始往里填倒砖石杂物,空气似乎比先年干燥得多,雨季越来越短,村里的大树一年比一年少,那一排粗壮的油桐也慢慢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只能在今天叹息记忆是一个骗人的东西,总是突然就断了头,方向不明。那么美丽的油桐花,也像记忆弄人一样,突然就把美散尽了,把希望散尽了。
披 厦
我家过去住的老房子,正室四间,东西各一间,厢房为卧室,中两间是堂屋。双扇大门朝南,后门单扇向北开。依着正房的后墙在东北角上盖一所小小的披厦,内通正室,朝西再开一扇小门,通后庭院。
同姓同宗第一排起正屋,挂一披厦,同制起第二家屋,一道围墙笔直下去,一族叔伯兄弟之间,一家子前院就是别一家后院。童年在山上放牛,看一所所茅草顶棚披厦,每到黄昏时分便炊烟袅袅,村里鸡鸣狗吠清晰可闻。异姓宗族相距两米左右,自成宽阔的巷道,称为某家巷子。记得叶家巷有一户很富裕,一株腊梅占了大半个院子,院地铺设青石板,披厦的窗户是细木小方格蒙白纸的。穷家的披厦外墙也用茅草覆一层,护住土墙不为雨水所坏。
一次病了,奶奶用棉被裹住我,安顿在摇篮里。这天,父亲站在竹木搭起的架上砌墙,母亲一盆盆递送泥浆,至今记得父亲穿着发白的蓝布中山装,蓝布单帽。厦顶盖瓦,听见要东要西的嘈杂声,忙得忘了时辰。下晚,披厦修好了,父亲又在厦顶添置一块亮瓦,一块透明的玻璃。以后阳光穿透亮瓦,一团光先落在地上,后又移到墙上。
冬季农闲,我们在披厦里猫冬。炭盆也放在这里,花生、蚕豆、葵花子,能吃的都往炭灰里埋,闻着香味姐妹们抢着打架。装着锅巴的竹篮吊在木梁子上,我们也垫凳子掏,蘸菜汤吃。秋冬季节,山芋窖子依柴草堆砌就,红心白心的山芋都堆在窖子里,厚覆一层细沙,再用稻草焐实,生山芋当水果吃。每煮中饭,奶奶在灶膛里烧几个小的,我们上学路上吃,嘴上沾了黑灰,就用袖口擦,袖子前襟都黑里透亮。我在灶下烧火,用烧得炭黑的木柴在墙上画画,我最爱画燕山月似钩,一道波折的山梁上,一弯残月,两点小星,一个佩带宝剑的大侠背手站立,面对残月。
旧房子受漏雨困扰很久,父亲在1991年春天拆了老宅,原址盖小楼,一层建好,久雨不晴,二层便搁置下来。阴晴的间隙,父亲盖了两间小瓦房,仿老式披厦接在主楼上,朝西开一小门,另一门通楼梯与主楼接通。垒了灶,奶奶带着我们小的住进去,倒很暖和的。又种一棵柿树在后院,墙外有一株老杏树,早春二月,数枝红杏入院来,晨起一地杏花,五月间杏子黄熟,遇狂风,杏如雨下。秋后柿子红了,鸟雀吃得不成样子。父亲爱种树,屋旁地里种二十棵板栗,屋前种柿树、梨树、桃树。妈嫌果树太多,弃了披厦前柿树,栽一株桂花,碗口粗了。
父母下地,奶奶把前门闩插了,坐披厦门口。我十七岁离家去省城读书,国庆放假回来,前门打不开,绕到披厦呼喊,竟哽咽不能语。奶奶听见,急问两声是小妹吗?也哽咽不能语。过了好久她才打开了前门,我发现她眼睛已经坏了,摸索地走路,摸索地做饭喂猪,洗碗筷,已经洗不干净了。秋收时,人都在地里忙,村里鸟雀格外扑腾,反觉幽静。奶奶坐在披厦门坎上,剥豆子,煮稀饭,跟我讲古。
如今父母也老了,习惯在披厦里吃饭聊天。村里房建格局大变,小楼四处开花,路封巷堵,故乡成了鲁迅笔下的故乡,横七竖八的。
责任编辑 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