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中美贸易争端频仍的关键节点,适逢中国头部ICT企业遭美“封杀”,国家领导人赴赣考察调研稀土产业,让稀土这一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了中美贸易对垒中新一轮的焦点。
从资本市场的快速反应可见一斑,消息传出的次日,5月21日,A股稀土板块、稀土永磁板块表现活跃,十余只个股掀起涨停潮;在港股市场,一只名叫“中国稀土”的仙股更是暴涨近130%,创上市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就美国而言,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12月就颁布了增加包括稀土在内的23种关键矿物原料在美国本土产量的行政令,要求加强稀土自给自足,减少进口依赖,从而提升本国科技行业与国防工业的竞争力,被外界解读为其布局对华贸易战的前兆。
稀土的战略意义何以如此突出?一直以来,盛传着“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么稀土就是工业的维生素”的说法。准确而言,稀土是17种特殊金属元素的总称,它们既广泛应用于玻璃、冶金等传統领域,亦应用在永磁材料、高温超导等高新技术领域,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
作为世界上稀土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中国的稀土资源储量充足,特别是在重稀土上占据垄断地位。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发布的2018年矿业商品总结报告,估计2017年全年,中国的稀土储量为440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6.67%;而产量则为10.5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1%。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的稀土产量从2016年至2017年连续两年为零。
中国稀土储量大降背后
中国稀土矿的储量和产量所占全球比例,并不对等。从1985年成为稀土主产国以来,中国对于全球稀土产业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出口而非储备上。但和石油有着很大区别的是,根据密切追踪稀土行业的英国研究公司Adamas Intelligence的数据,在目前勘探尚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全世界现有稀土可开采近1000年,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稀土资源并不那么稀缺。
更一反我们普遍认知的是,主导着全球稀土供应格局的中国,并未像海湾国家一样依赖丰富的能矿资源,掌握稀土金属的全球定价权赚得“盆满钵满”,反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过度追求外汇而开放供应稀土,在对外剧增稀土出口量的同时出现战略失误,导致国际稀土价格急速下跌:1990—2005年,稀土矿石价位从11700美元/吨跌至7430美元/吨,国际单一稀土价格下降了30%~40%。
在巨大产能的带动下,1990—2005年间,中国的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出口总量占全球的80%。然而,价格下跌导致稀土生产企业更加依赖规模扩张,不少稀土加工企业亦随之倒腾、囤积稀土,将重心从生产转移到了资源的买卖上。中国的稀土产业,出现了供应远甚于需求的恶性价格战局面。不少公开资料显示,仅2011年一年,中国稀土年产量在15万吨以上,而国内年需求量在7万吨左右,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
而在另一方面,尝到了中国“贱卖”稀土甜头的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则加快了稀土资源的战略储备步伐。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拥有稀土矿的国家,就开始普遍实行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稀土矿的政策。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何美国坐拥排名全球前列的稀土储量,却有着上述2016年和2017年两年开采量为零的数据。同时,美、日也利用中国对外开放供应稀土的时机,加快开发高技术稀土材料及相关产品,不断加大稀土金属的技术创新,推出了大量依赖稀土资源的高科技军事装备和民用消费品。
2017年全年,中国的稀土储量为440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6.67%;而产量则为10.5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1%。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稀土储量从约30年前接近全球总量的90%,急剧下降到2017年不及37%的尴尬比例。而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的数据,到2020年中国现代化所需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能保证需求的只有6种,并且按照目前的开采出口规模,再过30—50年,中国将从稀土矿的资源大国变成小国。
中国成世界最大稀土进口国
多年的无序开发,已经造成稀土资源储量和工业产量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一方面是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使得国家的战略性储备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决策者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稀土资源的粗放式开发模式必须终止。
自2016年年底新一轮稀土行业整顿开始以来,中国政府重点打击不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违法违规开采、冶炼的“黑稀土”,同时提高行业集中度,推进稀土矿产资源整合。工信部发布的2016年第一批稀土生产指令性计划显示,包括包钢集团、中铝集团等在内的六家大型矿业集团公司的冶炼分离配额占全国的99.57%,对全国稀土供应享有绝对的控制力。
2018年,基于防范被用作“洗白”中国非法开采的稀土这一考虑,中国全面禁止进口缅甸稀土。这可能导致我国中重离子型稀土矿的供给大幅收缩。值得注意的是,同年12月,中国稀土金属矿进口量为1953吨,其中从美国进口1853吨,占12月总进口量的95%。从全年来看,比重也差不多。中国从美国越来越多地进口稀土矿石,而对其出口稀土成品,体现了中国在稀土分离、提纯工艺上的技术成熟度领先全球。
在全球稀土产业链分工里,中国拥有从开采到提炼的成熟配套设施。一个更明显的证据是,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进口各类稀土产品9.84万吨,其中进口稀土化合物及稀土金属总量6.94万吨,同比增长102%。同期,中国稀土出口量为5.3万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产品进口国。
“稀土牌”对美杀伤力几何?
回到当下,在双方有可能愈演愈烈的贸易攻防中,倘若中国打出这张“稀土牌”,对美杀伤力能有几何?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进口国,中国一旦在稀土资源上对美实施严格管控,势必会对国内原本行政痕迹过重、市场调节机制相对迟缓的稀土产业造成扰乱。倘若稀土价格出现不合理的暴涨,最先受伤的将是国内下游的相关应用企业。
在2007年,中国政府的稀土生产计划就由指导性调整为指令性。在通过密集出台管理政策来争夺稀土“定价权”的背后,中国对于稀土行业的管理思路、出口政策等都需要仔细审视。一家大宗商品咨询机构在分析报告中指出,苦于稀土产业对于下游的高价传导,企业可能会选择另外的技术路线规避稀土成本。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与科学系教授刘仲武告诉笔者,中国目前稀土资源开采权过于集中,且配置不平衡,“应该更多地利用市场杠杆,合理定价,让稀土从业者都能获利”。
中国从美国越来越多地进口稀土矿石,而对其出口稀土成品,体现了中国在稀土分离、提纯工艺上的技术成熟度领先全球。
在此前中国稀土政策对上下游产业影响的相关报道中,北方稀土市场龙头—包钢集团的一位稀土研究院的老专家就曾表示:“稀土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特别是高端应用……我们一直在讲稀土的话语权。真正要争的是技术上的话语权,而不是价格上的话语权。”
“打‘稀土牌’一定要慎重。稀土材料价格上涨,一些稀土材料新技术不能得到实际应用,会阻碍我国稀土高端技術的进步。”刘仲武向笔者表示,一直以来,国内稀土应用企业最大的希望是稀土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稀土材料和应用新技术,任何稀土市场的价格剧烈波动,对这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是不利的。”
但与此同时,刘仲武认为“稀土牌”存在好的一面:“这会促使下游企业更重视稀土材料的应用研发,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材料附加值,拓宽应用范围。”
如前文所述,中国在稀土产业里的技术沉淀,主要体现在采选、冶炼与分离工艺上。早在2002年8月,国家计委《外商投资稀土行业管理暂行规定》提出,禁止外商在中国境内建立稀土矿山企业,禁止外商独资建立稀土冶炼、分离项目,但同时鼓励外商投资稀土深加工、新材料和稀土应用产品。可见,在国内当前的稀土行业领域,依然通行着以资源换取技术的思路,稀土高端应用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欧美和日本企业手中。
发改委:坚持稀土资源优先服务国内需要
5月28日晚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稀土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答记者问。发改委表示,“一方面,我们坚持稀土资源优先服务国内需要的原则;另一方面,我们也愿意满足世界各国对于稀土资源的正当需求。但如果有谁想利用我们出口稀土所制造的产品,反用于遏制打压中国的发展,那么我想赣南原中央苏区人民、中国人民都会不高兴的。”
在稀土高端应用技术上的欠缺,恐怕将使得中方的“稀土牌”难以击中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发展的软肋。在此前的报道中,国内外的材料制造领域观察者们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决定着原材料开发利用的综合能力,中国在稀土特别是重稀土上的资源优势,在目前还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中国稀土深加工和高端应用难以实现整体性突破,既是“资源诅咒”下路径依赖的结果,也直接受制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及原材料工业的总体水平。
刘仲武则认为,在稀土高端应用技术上,中国的产业技术发展非常快,如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中国钕铁硼永磁研发和产业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系列牌号的生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基于丰量稀土镧、铈和钇磁体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近来也走在国际前列。“这些磁体在高端电机、医疗装备和风力发电领域需要大规模的应用。这些领域可以在对美实施稀土资源封锁上发挥作用。”
从稀土产业链在全世界的分布情况来看,“稀土牌”的长期效果似乎并不特别令人乐观。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就曾因贸易争端爆发而宣布对中国稀土加征进口关税,但随后就收回了该决定。尽管稀土一直并不在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产品清单上,但这仅能说明美国忌惮中国作为稀土进出口大国短期内对其稀土市场造成的冲击,并不足以证明,美国在芯片领域对华为实施技术封锁后,中国能够还以对等的资源钳制。
预估评判“稀土牌”的效果,还应参考此前中国对日本实施的限制稀土出口战略。2010年,中日在东海问题上分歧不断,钓鱼岛撞船事件后,中国决定对日“封杀”稀土。在当时,由于接近90%的稀土需求依赖中国供应,日本立时出现短缺,产业界陷入混乱。但此后日本不断开拓进口地,减轻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从越南、印度等地进口稀土,并有意识地大量储备稀土,同时研发可替代材料,争取在不用或少用稀土的情况下维持现有产品性能,甚至提升性能。2012年,据日媒报道,日本电产公司就宣布开发出了不使用稀土的新一代电动机。
尽管美国拥有丰富的稀土储量,且掌握了稀土开发和应用的核心技术,“但稀土产业这个工业系统的重新建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面临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竞争”。
对美国而言,进口自中国的稀土产品是否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刘仲武告诉笔者,中国在利用稀土元素进行结构材料的合金化,以及在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和稀土磁制冷材料等应用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尽管美国拥有丰富的稀土储量,且掌握了稀土开发和应用的核心技术,“但稀土产业这个工业系统的重新建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面临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竞争”。“‘稀土牌’应该是我国在中美贸易中对付美国的一张难得的好牌。”
在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及其影响集中显现的2011年,美国发布了美军对中国稀土依赖程度的评估报告,得出了“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未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的结论。有材料研究方向的专家指出,尽管重稀土不可再生,但其具有用量少、用途广的典型特征,预测到2020年,全球稀土消费量将保持在12万~15万吨的水平,其中重稀土需求规模仅为1.5万~2.2万吨。这种应用特点和需求趋势,决定了重稀土这张牌虽有分量,但很难成为决定大国资源博弈牌局的“王炸”。
更何况,自2010年以来,中国控制稀土供给的措施逐渐显效,刺激了下游环节减量循环替代技术的开发应用,重稀土减量替代已成为下游行业难以逆转的研发导向。一位来自国务院直属研究中心、不愿具名的产业经济与稀有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专家就向笔者表示,日本一直以来坚持去稀土化,稀土并非工业维生素,算是工业味精。“做菜味精重不重要,相信您自己能够作出判断。”
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稀土牌”早有防备,在稀土战略资源上已有相当储备。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经过连续两年停产后,美国在2018年重新开始了稀土生产。而位于美国加州的帕斯稀土矿(Mt. Pass),是目前已知的中国之外的最大稀土矿藏,从2015年进入维护状态以来,于2018年第一季度恢复生产,表明美国在应对中国可能将打出的“稀土牌”上,已作好多手准备。
刘仲武表示,中国打出“稀土牌”,一定要分类限制,特别是着重控制重稀土和关键稀土元素,大力开发含稀土的高性能材料;当务之急是充分利用稀土资源优势,加大研发含稀土的传统和新型材料。“在稀土应用上不唯国外是从,利用稀土的特性,大力开发稀土新材料或稀土改性材料。在此基础上,于稀土材料后端应用方面,继续坚持创新和持续发展,发展技术领先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