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审计环境变化为背景,介绍了批判思维的涵义、审计中的思维误区及它们对审计学科的影响,并建议将提高批判思维能力作为审计教育和审计后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安然事件等一系列财务造假案,导致了美国会计模式的转变,原来以规则为导向(rule-based)的会计模式和审计程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2002年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暗示着一场会计、审计领域的变革即将到来,以原则为导向(principle-based)的会计模式悄然而生。会计模式的变革必然导致审计程序和方法的改变,具体的操作规则将为笼统的原则所取代,审计人员评判的基础将由具体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变为一般原则。这些给审计实务操作带来了困难,原有的审计知识似乎不够用了,针对“原则”的知识又来自何方呢?
我国的资本市场也不是风平浪静,银广厦等上市公司的造假案件仍时有发生。虽然至今未见具体会计准则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有美国和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会计模式的变革是早晚的事,我们不能等会计模式变革以后再来讨论审计的应对之策,应该有未雨绸缪之略。加之,我国的审计建设、诚信建设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问题都是困绕我国审计界的难题,而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仍是提高职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
可以预测,日益增加的详细审查、会计准则可能向以原则为导向的制订程序偏移及我国会计、审计的国际化,使得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越来越多,从而使得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和职业素质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超越规则的思维技术——批判思维将有利于审计人员应付日益复杂的问题。
未来的审计人员是今天的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提高审计职业人员的判断水平和职业素质必须从基础抓起。现代的审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我国加入WTO以后对会计、审计的要求更高。跨国公司、外资企业的发展要求会计、审计成为一种通用的语言。各国的具体会计准则必然服从于通用的原则。虽然我国会计、审计学的基础教育根基牢固,但将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却很弱,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审计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也要有独立的判断和思维能力。因此,将批判思维引入到会计、审计专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批判思维的涵义和构成要素
批判思维有着广泛的含义,逻辑学是研究批判思维最有力的工具。尽管逻辑学被称为是“审计学科之母”(莫茨和夏拉夫,1961),但是会计、审计课程中非常缺乏逻辑训练。在我国的会计教育和审计判断文献中有关逻辑方面和批判思维的研究很少。
(一)批判思维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批判”一词的解释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
国外学者关于批判思维和逻辑学在审计学科应用的研究也仅是十几年前的事。美国会计学会(AAA)的Bedford委员会(1986)和会计教育变革委员会(AECC,1990)建议会计教育工作者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格拉泽(1941)认为批判思维是“根据支持信念的证据和进一步趋向的结论所做的持续的努力,以检查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
Kurfiss(1988)批判思维的定义是:“一种调查,它的目的是探求一种情形、现象、疑虑或问题,以得到有关调查的假设或结论,它(调查)综合了所有可利用的信息,因此是很有说服力的。”
斯塔克和Lowther(1988)认为批判思维包括对问题合理的、符合逻辑的和一致的检查;能够取得、评价甚至可以产生信息和知识;同时能够在相似或不相似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保罗(1990)对批判思维的定义是:“受过训练的、自我直接思考,对特殊的模式或思维领域演示了适当的思维完美性。”同时保罗增加了两个维度:(1)批判思维包括人们自我思考过程;(2)特殊训练中的批判思维使用逻辑学。
AICPA(1999)在其框架中对批判思维的解释是这样的:“批判思维包括从各种各样的原则中联结数据、知识和洞察力的能力,以为决策制订提供信息。……进入会计职业界的个体应该能够与组织的其他人交流组织的想象力、策略、目标和文化。”
上述批判思维的涵义中,格拉泽和Kurfiss的定义认为批判思维是一个过程;斯塔克、Lowther和保罗将逻辑引入批判思维的定义,前者认为批判思维是为了信息和决策而进行的检查工作,后者强调主体掌握批判思维应具备的条件;AICPA对批判思维的解释认为批判思维是一种能力。
(二)批判思维的构成要素
关于批判思维的构成要素理论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恩尼斯(1987)认为批判思维包括三个部分的发展:1.批判思维倾向;2.使用Bloom的高要求思维技术;3.对策略问题的解决能力。Huffman、Vernoy、Williams和Vernoy(1991)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批判思维的框架,对恩尼斯提出的三个部分加以分类,具体归类为情感要素(Affective Components)、认知要素(Cognitive Components)和行为要素(Behavioral Components)。情感要素是会计人员以开阔的心情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寻找支持预期信念的证据;认知要素是会计人员提出问题的精神方法;行为要素则是批判思维中使用的行动或策略以解决问题。Beyer(1988)、Ennis(1989)、格拉泽(1941)、保罗(1990)和Presseisen(1986) 认为批判思维包括以下认知过程:
1. 寻找证据和理由;
2. 选择有关信息;
3. 从不相关事实中识别相关事实;
4. 分析信息资源的可信性
5. 决定论据的说服力;
6. 识别关系并取舍;
7. 辨别实例和反例;
8. 确认假设、偏误和逻辑谬误;
9. 对意见和假设进行辩护;
10. 得出合适的结论和推论。
综上所述,笔者将批判思维定义为“运用逻辑学知识,系统、批判地分析无组织环境中的问题,并从分析中提取信息以合成整体用于未来决策的一种能力,包括认知和非认知的属性、态度和行为。”这个定义体现了逻辑学在批判思维中的重要性,认为批判思维的本质是一种能力,目标是为未来决策服务,构成要素包括认知和非认知领域两个部分。
三、审计中的思维误区
批判思维是一种能力,是会计或审计人员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逻辑又是其最有力的工具,谈批判思维不能不涉及逻辑学的内容。众所周知,逻辑学是非常深奥的,而审计环境又是复杂多变的,若想掌握批判思维能力,必须克服逻辑错误。审计中常见的思维误区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一位审计人员被指派去检查某公司的现金支付情况。他知道如果在现金支付流程中存在职责分离,雇员很难进行欺诈。他发现流程中没有实施职责分离。
审计人员的结论是雇员不难进行欺诈。
这个例子很简单,笔者要做的是判断一下审计人员的结论是否正确。实际工作中,客户内部控制系统没有进行职责分离会很容易产生欺诈行为,所以,审计人员的结论是正确的。但逻辑学认为这是否认前提的无效命题,简化一下这个命题,变成下面的形式:
如果p那么q
不是p
因此不是q
所以,审计人员的结论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情况:一位审计人员正在检查某企业采购流程方面的控制。他知道如果控制很好,在控制测试中将发现很少的例外(如果有的话)。结果,测试揭示了较少的不重要的例外情况。
审计人员的结论:采购的控制很好。
审计人员的结论合理吗?如果控制是好的,那么在控制测试时就有较少的例外情况。因此,控制是好的。
但是控制并不一定是好的,即使测试中发现了较少的例外情况,也许测试进行得不正确或者不仔细或客户制造虚假的业务流程骗取审计人员信任。这个命题属于肯定结果的谬误形式:
如果p那么q
q成立
因此p成立
第三种情况:某事务所一位审计人员在1998年实施了对某公司应收账款系统的审计业务。他认为发出信函的流程需要修正以避免出现给公司的某些顾客重复发函的问题。该审计人员1999年又对相同的系统实施审计。审计的结果没有发现重复发函问题。主管审计师正在复核审计人员的工作。
主管审计师的结论:重复发函的问题已经不存在。
主管审计师的结论是不合理的。我们只是知道1999年的审计没有发现重复发函的问题。一年的证据不能说明“重复发函问题已经不存在”了,也不能为修正发函流程的结论提供支持。出现1999年的结论有很多原因,一是主管审计师的结论正确;二是1999年的审计没有正确实施;三是1999年的审计没有考虑重复发函的问题!
这是由于考虑不全面而产生谬误形式的一个例子。
常见的逻辑谬误还有从个人偏好出发、草率归纳、问题复杂化、主观主义、、否定结果和偷换概念等等。
四、批判思维与审计教育的关系
批判思维包括情感要素、认知要素和行为要素。传统的审计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往往忽略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从学生智力发展的角度可以将学生或职业人员对会计知识的学习阶段定义为第一阶段,审计课程应该位于学习的第二阶段,论文设计则是第三阶段,这种划分虽不严格,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审计课程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喜欢思考问题,愿意考虑有分歧的观点,能够独立思考,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一些会计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虽然学生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但理解程度不深,对问题的认识肤浅,他们对不确定的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忍受能力,仅能用缺乏支持的观点解决不确定问题。因此,在审计基础课程中以情感教育为主,鼓励学生有不同观点(情感要素),并强调使用精确的术语(行为要素);在中级审计案例分析中以情感要素为主,培养学生对不确定问题的忍耐力并承认其偏误(情感要素),同时培养学生在新环境运用知识的能力(行为要素);在复杂一点的审计案例或高级审计实务中主要涉及认知要素和行为要素,前者涉及分析数据、综合能力、对问题进行精确的定义和变化思维方法,后者涉及修改判断、收集事实、在新环境中运用知识和从意见中区分事实;建立审计模型的训练也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并有转变思维的能力,但主要还是行为要素发挥作用,比如修改审计判断、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并批判地与各方交换意见;写作训练主要指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涉及认知要素的独立思考和分析数据,但以行为要素为主,如修改判断、收集和区分事实。
五、总结和建议
批判思维本属哲学范畴,上个世纪末才出现在审计领域。批判思维与会计、审计专业结合在国外发展很快,我国会计、审计文献未发现相关问题的研究。会计、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束缚思维的活动,要求执业者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办事,但由于环境的变化,束缚思维的活动将慢慢变为放开思维的活动,这种转变会使执业者难以适应,掌握批判思维技能是应对执业危机的良方,因为它是一种超越规则的能力。可惜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中未见有关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没有将逻辑学科引入到审计职业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应该在准则中补充这一内容。职业后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执业水平,对职业审计人员只进行会计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培训是不够的,因为会计环境在发生变化,会计选择在不断增加,审计人员的操作规则不可能包括所有情况,处理准则之外的原则问题需要职业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在没有经验,没有案例的情况下,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国内大多数有关审计教育的文章都强调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呼吁学校教育培养通用型人才。李金华审计长曾指出:“从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方面讲,审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财经、会计、审计等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还要扩大知识面,学习和掌握现代知识。”美国1967年提出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应该学会欣赏人文科学。现代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审计专业的学生对哲学知识和审计课程的学习是足够多的,但在审计课上进行专门的逻辑训练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却从未见过。笔者认为应该培养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批判思维能力,将哲学课程和审计课程有机结合,将批判思维的三部分与审计课程紧密结合,为减轻学生负担可以分别减少哲学和审计课时,增加批判思维和会计、审计结合课程的课时,保证总课时不变。这样,既没有减少基础课和专业课,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对审计教育和未来的审计事业发展都是有利的。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安然事件等一系列财务造假案,导致了美国会计模式的转变,原来以规则为导向(rule-based)的会计模式和审计程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2002年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暗示着一场会计、审计领域的变革即将到来,以原则为导向(principle-based)的会计模式悄然而生。会计模式的变革必然导致审计程序和方法的改变,具体的操作规则将为笼统的原则所取代,审计人员评判的基础将由具体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变为一般原则。这些给审计实务操作带来了困难,原有的审计知识似乎不够用了,针对“原则”的知识又来自何方呢?
我国的资本市场也不是风平浪静,银广厦等上市公司的造假案件仍时有发生。虽然至今未见具体会计准则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有美国和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会计模式的变革是早晚的事,我们不能等会计模式变革以后再来讨论审计的应对之策,应该有未雨绸缪之略。加之,我国的审计建设、诚信建设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问题都是困绕我国审计界的难题,而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仍是提高职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
可以预测,日益增加的详细审查、会计准则可能向以原则为导向的制订程序偏移及我国会计、审计的国际化,使得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越来越多,从而使得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和职业素质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一种超越规则的思维技术——批判思维将有利于审计人员应付日益复杂的问题。
未来的审计人员是今天的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提高审计职业人员的判断水平和职业素质必须从基础抓起。现代的审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我国加入WTO以后对会计、审计的要求更高。跨国公司、外资企业的发展要求会计、审计成为一种通用的语言。各国的具体会计准则必然服从于通用的原则。虽然我国会计、审计学的基础教育根基牢固,但将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却很弱,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审计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也要有独立的判断和思维能力。因此,将批判思维引入到会计、审计专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批判思维的涵义和构成要素
批判思维有着广泛的含义,逻辑学是研究批判思维最有力的工具。尽管逻辑学被称为是“审计学科之母”(莫茨和夏拉夫,1961),但是会计、审计课程中非常缺乏逻辑训练。在我国的会计教育和审计判断文献中有关逻辑方面和批判思维的研究很少。
(一)批判思维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批判”一词的解释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
国外学者关于批判思维和逻辑学在审计学科应用的研究也仅是十几年前的事。美国会计学会(AAA)的Bedford委员会(1986)和会计教育变革委员会(AECC,1990)建议会计教育工作者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格拉泽(1941)认为批判思维是“根据支持信念的证据和进一步趋向的结论所做的持续的努力,以检查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
Kurfiss(1988)批判思维的定义是:“一种调查,它的目的是探求一种情形、现象、疑虑或问题,以得到有关调查的假设或结论,它(调查)综合了所有可利用的信息,因此是很有说服力的。”
斯塔克和Lowther(1988)认为批判思维包括对问题合理的、符合逻辑的和一致的检查;能够取得、评价甚至可以产生信息和知识;同时能够在相似或不相似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保罗(1990)对批判思维的定义是:“受过训练的、自我直接思考,对特殊的模式或思维领域演示了适当的思维完美性。”同时保罗增加了两个维度:(1)批判思维包括人们自我思考过程;(2)特殊训练中的批判思维使用逻辑学。
AICPA(1999)在其框架中对批判思维的解释是这样的:“批判思维包括从各种各样的原则中联结数据、知识和洞察力的能力,以为决策制订提供信息。……进入会计职业界的个体应该能够与组织的其他人交流组织的想象力、策略、目标和文化。”
上述批判思维的涵义中,格拉泽和Kurfiss的定义认为批判思维是一个过程;斯塔克、Lowther和保罗将逻辑引入批判思维的定义,前者认为批判思维是为了信息和决策而进行的检查工作,后者强调主体掌握批判思维应具备的条件;AICPA对批判思维的解释认为批判思维是一种能力。
(二)批判思维的构成要素
关于批判思维的构成要素理论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恩尼斯(1987)认为批判思维包括三个部分的发展:1.批判思维倾向;2.使用Bloom的高要求思维技术;3.对策略问题的解决能力。Huffman、Vernoy、Williams和Vernoy(1991)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批判思维的框架,对恩尼斯提出的三个部分加以分类,具体归类为情感要素(Affective Components)、认知要素(Cognitive Components)和行为要素(Behavioral Components)。情感要素是会计人员以开阔的心情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寻找支持预期信念的证据;认知要素是会计人员提出问题的精神方法;行为要素则是批判思维中使用的行动或策略以解决问题。Beyer(1988)、Ennis(1989)、格拉泽(1941)、保罗(1990)和Presseisen(1986) 认为批判思维包括以下认知过程:
1. 寻找证据和理由;
2. 选择有关信息;
3. 从不相关事实中识别相关事实;
4. 分析信息资源的可信性
5. 决定论据的说服力;
6. 识别关系并取舍;
7. 辨别实例和反例;
8. 确认假设、偏误和逻辑谬误;
9. 对意见和假设进行辩护;
10. 得出合适的结论和推论。
综上所述,笔者将批判思维定义为“运用逻辑学知识,系统、批判地分析无组织环境中的问题,并从分析中提取信息以合成整体用于未来决策的一种能力,包括认知和非认知的属性、态度和行为。”这个定义体现了逻辑学在批判思维中的重要性,认为批判思维的本质是一种能力,目标是为未来决策服务,构成要素包括认知和非认知领域两个部分。
三、审计中的思维误区
批判思维是一种能力,是会计或审计人员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逻辑又是其最有力的工具,谈批判思维不能不涉及逻辑学的内容。众所周知,逻辑学是非常深奥的,而审计环境又是复杂多变的,若想掌握批判思维能力,必须克服逻辑错误。审计中常见的思维误区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一位审计人员被指派去检查某公司的现金支付情况。他知道如果在现金支付流程中存在职责分离,雇员很难进行欺诈。他发现流程中没有实施职责分离。
审计人员的结论是雇员不难进行欺诈。
这个例子很简单,笔者要做的是判断一下审计人员的结论是否正确。实际工作中,客户内部控制系统没有进行职责分离会很容易产生欺诈行为,所以,审计人员的结论是正确的。但逻辑学认为这是否认前提的无效命题,简化一下这个命题,变成下面的形式:
如果p那么q
不是p
因此不是q
所以,审计人员的结论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情况:一位审计人员正在检查某企业采购流程方面的控制。他知道如果控制很好,在控制测试中将发现很少的例外(如果有的话)。结果,测试揭示了较少的不重要的例外情况。
审计人员的结论:采购的控制很好。
审计人员的结论合理吗?如果控制是好的,那么在控制测试时就有较少的例外情况。因此,控制是好的。
但是控制并不一定是好的,即使测试中发现了较少的例外情况,也许测试进行得不正确或者不仔细或客户制造虚假的业务流程骗取审计人员信任。这个命题属于肯定结果的谬误形式:
如果p那么q
q成立
因此p成立
第三种情况:某事务所一位审计人员在1998年实施了对某公司应收账款系统的审计业务。他认为发出信函的流程需要修正以避免出现给公司的某些顾客重复发函的问题。该审计人员1999年又对相同的系统实施审计。审计的结果没有发现重复发函问题。主管审计师正在复核审计人员的工作。
主管审计师的结论:重复发函的问题已经不存在。
主管审计师的结论是不合理的。我们只是知道1999年的审计没有发现重复发函的问题。一年的证据不能说明“重复发函问题已经不存在”了,也不能为修正发函流程的结论提供支持。出现1999年的结论有很多原因,一是主管审计师的结论正确;二是1999年的审计没有正确实施;三是1999年的审计没有考虑重复发函的问题!
这是由于考虑不全面而产生谬误形式的一个例子。
常见的逻辑谬误还有从个人偏好出发、草率归纳、问题复杂化、主观主义、、否定结果和偷换概念等等。
四、批判思维与审计教育的关系
批判思维包括情感要素、认知要素和行为要素。传统的审计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往往忽略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从学生智力发展的角度可以将学生或职业人员对会计知识的学习阶段定义为第一阶段,审计课程应该位于学习的第二阶段,论文设计则是第三阶段,这种划分虽不严格,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审计课程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喜欢思考问题,愿意考虑有分歧的观点,能够独立思考,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一些会计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虽然学生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但理解程度不深,对问题的认识肤浅,他们对不确定的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忍受能力,仅能用缺乏支持的观点解决不确定问题。因此,在审计基础课程中以情感教育为主,鼓励学生有不同观点(情感要素),并强调使用精确的术语(行为要素);在中级审计案例分析中以情感要素为主,培养学生对不确定问题的忍耐力并承认其偏误(情感要素),同时培养学生在新环境运用知识的能力(行为要素);在复杂一点的审计案例或高级审计实务中主要涉及认知要素和行为要素,前者涉及分析数据、综合能力、对问题进行精确的定义和变化思维方法,后者涉及修改判断、收集事实、在新环境中运用知识和从意见中区分事实;建立审计模型的训练也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并有转变思维的能力,但主要还是行为要素发挥作用,比如修改审计判断、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并批判地与各方交换意见;写作训练主要指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涉及认知要素的独立思考和分析数据,但以行为要素为主,如修改判断、收集和区分事实。
五、总结和建议
批判思维本属哲学范畴,上个世纪末才出现在审计领域。批判思维与会计、审计专业结合在国外发展很快,我国会计、审计文献未发现相关问题的研究。会计、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束缚思维的活动,要求执业者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办事,但由于环境的变化,束缚思维的活动将慢慢变为放开思维的活动,这种转变会使执业者难以适应,掌握批判思维技能是应对执业危机的良方,因为它是一种超越规则的能力。可惜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中未见有关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没有将逻辑学科引入到审计职业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应该在准则中补充这一内容。职业后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执业水平,对职业审计人员只进行会计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培训是不够的,因为会计环境在发生变化,会计选择在不断增加,审计人员的操作规则不可能包括所有情况,处理准则之外的原则问题需要职业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在没有经验,没有案例的情况下,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国内大多数有关审计教育的文章都强调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呼吁学校教育培养通用型人才。李金华审计长曾指出:“从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方面讲,审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财经、会计、审计等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还要扩大知识面,学习和掌握现代知识。”美国1967年提出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应该学会欣赏人文科学。现代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审计专业的学生对哲学知识和审计课程的学习是足够多的,但在审计课上进行专门的逻辑训练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却从未见过。笔者认为应该培养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批判思维能力,将哲学课程和审计课程有机结合,将批判思维的三部分与审计课程紧密结合,为减轻学生负担可以分别减少哲学和审计课时,增加批判思维和会计、审计结合课程的课时,保证总课时不变。这样,既没有减少基础课和专业课,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对审计教育和未来的审计事业发展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