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管理是高校各种管理工作核心,也是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础性工作。而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和教育理念,理应被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于该项工作中。鉴于此,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含义谈起,就运用该种理念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具体的运用途径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必要性;运用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是一个哲学词汇,对其研究贡献最大的当属马克思。在马克思哲学中,其通过对人的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等原则的把握,把对人的理解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中,强调人的现实性、历史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从而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回归。具体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一切活动和行为,都是以人作为基础、前提、动力和目标,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真正以学生的本性为根本出发点,对其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关心、理解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和鼓励其个性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氛围。
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
1.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教育是我国现有教育层级中的最高层,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以及扎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而要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除了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外,更需要学生管理者能够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最大限度的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起对人生、生活、学业的正确认识,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所贡献的人。所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2.高校学生工作变革需要。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学生工作和管理模式,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确实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时代是在变化的,社会对于高等人才的需求也是变化的,所以历史上的学生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的实际需要。比如那种严加管教的家长式管理模式,就是对学生个性化的抑制,以及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忽视。而通过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则可以使学生工作的多个方面,如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等得到有效的变革,使学生工作真正成为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而不是学生们眼中的“清规戒律”。
3.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各行各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传统的工作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智商有余而情商不足,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某一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个人素质却存有很大的欠缺。比如难以和他人进行交流,缺乏集体荣誉感,不善于进行创新等,都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而通过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和运用,则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期间,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1.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所有学生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以一个健全、稳定的机制作为基础,而这个机制的外在表现,正是一些服务机构的建立,如果这些服务机构能够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意义,那么也就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如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立。随着高校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成为了影响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教育部门也曾多次要求高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立,则让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了一个坚实的阵地,既可以主动进行一些心理教育活动,也可以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使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又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来说,理应给予学生以专业的指导,包含对就业的正确认识、如何择业、如何在就业中获得个人发展,以及相关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就业的正确认识,同时还为他们的就业直接提供帮助,同样也是一种人性化关怀。所以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建立起相关的机构,才能保证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实处。
2.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和运用,要求将原来的硬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无疑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努力提升学生工作者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说,首先是知识素质。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学生管理知识外,学生工作者还应该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才能和学生做深入的交谈,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是能力素质。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要求学生工作者不仅要“能说会道”,更要具备活动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并能够和校内外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协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是道德修养。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道德修养给学生的影响,是任何箴言、书籍和奖惩制度所不能及的”。特别是以人为理念的树立和运用,更是要求学生工作者要真正树立起一种服务意识,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正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只有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从源头上保证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和实施。
3.创设良好的环境。校园环境和氛围,对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运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其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指学校的景观和设施建设,如整个校园的洁净、绿化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建筑物等,并重视环境的维护和保持,让学生始终有一种如浴春风和心旷神怡之感。此外各种管理机构的设施配备也应该予以及时的完善。如相关的场地划拨、设施的购买等,通过这种硬环境建设,能够为以人为本学生工作的展开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一种氛围的营造。要依靠群体规范、舆论、内聚力等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真正愿意在这个校园中生活和学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软环境建设过程中,教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片面的认为,学生工作是学工干部的事情,自己只顾教学,对学生的日常状况、思想状况等不闻不问,让学生工作者孤军奋战,难以形成合力。所以教师也应该予以积极的配合,形成一种合力,以获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4.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要想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就要将情感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具体来说,首先是关爱学生。关爱,即关心和爱护,这是学生工作的基础,也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作为学生工作者来说,要以一颗爱心,去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获得成功,也要与他们一起分享,真正与学生手牵手、心连心。其次是了解学生。要想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和引导,需要以深层的了解作为基础。传统的学生工作中,常常都是管理者从自己的认识出发进行说教。自然难以获得有针对性的效果。所以和学生进行坦诚而深入的交流,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要通过一个民主、和谐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然后将此作为管理的重要依据,既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又确保了管理和引导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们思想和行为也较之以往有了更大的变化,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才再一次凸显出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和意义。而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教学观念,对于该项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有着独特的价值,理应得到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灵活运用,也只有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坚持,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最人性化的关怀,达到学生工作的最初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似丽.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商场现代化.2009(02).
[2]王双,李斌,邢丹.试论以人为本的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成功(教育).2009(02).
[3]杨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09(03).
[4]丁睿.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必要性;运用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是一个哲学词汇,对其研究贡献最大的当属马克思。在马克思哲学中,其通过对人的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等原则的把握,把对人的理解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中,强调人的现实性、历史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从而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回归。具体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一切活动和行为,都是以人作为基础、前提、动力和目标,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真正以学生的本性为根本出发点,对其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关心、理解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和鼓励其个性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氛围。
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
1.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教育是我国现有教育层级中的最高层,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以及扎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而要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除了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外,更需要学生管理者能够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最大限度的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起对人生、生活、学业的正确认识,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所贡献的人。所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2.高校学生工作变革需要。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学生工作和管理模式,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确实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时代是在变化的,社会对于高等人才的需求也是变化的,所以历史上的学生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的实际需要。比如那种严加管教的家长式管理模式,就是对学生个性化的抑制,以及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忽视。而通过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则可以使学生工作的多个方面,如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等得到有效的变革,使学生工作真正成为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而不是学生们眼中的“清规戒律”。
3.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各行各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传统的工作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智商有余而情商不足,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某一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个人素质却存有很大的欠缺。比如难以和他人进行交流,缺乏集体荣誉感,不善于进行创新等,都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而通过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和运用,则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期间,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1.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所有学生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以一个健全、稳定的机制作为基础,而这个机制的外在表现,正是一些服务机构的建立,如果这些服务机构能够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意义,那么也就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如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立。随着高校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成为了影响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教育部门也曾多次要求高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立,则让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了一个坚实的阵地,既可以主动进行一些心理教育活动,也可以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使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又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来说,理应给予学生以专业的指导,包含对就业的正确认识、如何择业、如何在就业中获得个人发展,以及相关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就业的正确认识,同时还为他们的就业直接提供帮助,同样也是一种人性化关怀。所以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建立起相关的机构,才能保证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实处。
2.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和运用,要求将原来的硬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无疑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努力提升学生工作者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说,首先是知识素质。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学生管理知识外,学生工作者还应该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才能和学生做深入的交谈,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是能力素质。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要求学生工作者不仅要“能说会道”,更要具备活动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并能够和校内外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协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是道德修养。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道德修养给学生的影响,是任何箴言、书籍和奖惩制度所不能及的”。特别是以人为理念的树立和运用,更是要求学生工作者要真正树立起一种服务意识,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正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只有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从源头上保证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和实施。
3.创设良好的环境。校园环境和氛围,对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运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来说,其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指学校的景观和设施建设,如整个校园的洁净、绿化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建筑物等,并重视环境的维护和保持,让学生始终有一种如浴春风和心旷神怡之感。此外各种管理机构的设施配备也应该予以及时的完善。如相关的场地划拨、设施的购买等,通过这种硬环境建设,能够为以人为本学生工作的展开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一种氛围的营造。要依靠群体规范、舆论、内聚力等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真正愿意在这个校园中生活和学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软环境建设过程中,教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片面的认为,学生工作是学工干部的事情,自己只顾教学,对学生的日常状况、思想状况等不闻不问,让学生工作者孤军奋战,难以形成合力。所以教师也应该予以积极的配合,形成一种合力,以获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4.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要想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就要将情感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具体来说,首先是关爱学生。关爱,即关心和爱护,这是学生工作的基础,也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作为学生工作者来说,要以一颗爱心,去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获得成功,也要与他们一起分享,真正与学生手牵手、心连心。其次是了解学生。要想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和引导,需要以深层的了解作为基础。传统的学生工作中,常常都是管理者从自己的认识出发进行说教。自然难以获得有针对性的效果。所以和学生进行坦诚而深入的交流,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要通过一个民主、和谐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然后将此作为管理的重要依据,既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又确保了管理和引导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们思想和行为也较之以往有了更大的变化,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才再一次凸显出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和意义。而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教学观念,对于该项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有着独特的价值,理应得到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灵活运用,也只有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坚持,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最人性化的关怀,达到学生工作的最初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似丽.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商场现代化.2009(02).
[2]王双,李斌,邢丹.试论以人为本的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成功(教育).2009(02).
[3]杨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09(03).
[4]丁睿.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