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施途径初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能源和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可见我党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重要战略地位。高校担负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任,而优良的生态道德品质是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高校的生态德育存在学校重视不够、课程内容不系统不规范、教材师资匮乏、课外实践较少等问题,应尝试从构建生态德育课程体系、整合校内外生态实践活动、推动“绿色大学”建设、利用学科优势形成理论支撑、联合社会家庭进行补充教育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校  生态德育  实施途径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研项目(思政专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44-02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引起了我党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首次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除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外,生态道德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生态德育的必要性
  1.生态德育是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德育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人与自然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把整个生物圈乃至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认为系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人类在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与和谐共生。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在大学生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并逐渐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人生观和生态价值观对国家和人类的进步非常重要。
  2.生态德育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行道德教育,传统德育多是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强调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生态德育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突破,也是对传统德育精神的丰富、发展和升华,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人才资源和生力军,除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阶段,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具备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3.生态德育是高校传播生态文明的有效方式
  高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和学术研究的场所,更是传承、发扬和创造先进文化思想的殿堂,应该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去感染社会、引领文化、教育大众。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践行生态文明生活和生产方式,并在社会中发挥榜样作用,以点带面传播生态文明,引导大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养,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力,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4.生态德育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而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用多种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生态德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德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环保公德意识,同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积极推动社会文化向生态文明的变革和演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国内高校生态德育的问题
  1.高校对生态德育重视不够
  高校对生态德育的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校多是强调专业教育,没有把生态德育作为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一些高校重视校园环境和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却忽视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有的高校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流于形式,仅开展一些即兴活动,缺乏目标长远而系统的教育规划。这些不全面生态道德教育,造成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反映在学校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等方面。
  2.高校生态德育课程内容不系统、不规范
  当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十分零散,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生态德育课程大多依托相关专业开展,且多是一些专题教育,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有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课等,虽然涉及生态德育的相关内容,但教学形式较为陈旧,多以单向的、独白式的、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线性教学过程为主,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加之期末考核形式化,最终使德育退缩到单纯的认知领域,造成高校德育的机械化和概念化,使生态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导致生态道德知识不能很好地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外化为自己的日常生态行为习惯。
  3.高校生态德育教材师资匮乏
  在师资方面,承担生态德育教育的大多数是相关专业的教师、辅导员,相关专业教师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没有精力专门做生态德育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而辅导员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态环境知识和伦理的培训,对生态道德教育没有深刻的理解,且往往流动性较大。在教材方面,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教材,相关教育内容多在生物、环境工程等学科的教材中有所涉及,且往往侧重于知识层面,并没上升到道德教育层面,不能达到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的目的。
  4.高校生态德育课外实践少支撑
  一是高校生态德育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不连贯。高校开设环境保护类选修课,主要以渗透教学的方式向大学生实施生态道德,但均是理论教育,并未根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缺乏生态德育体验,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发自内心的去热爱和探索自然。二是高校生态校园文化活动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并未成为校园主流,没有形成全员参与氛围。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大都由社团、学院自行组织,学校重视程度不高,无法形成校园主流,所以学生参与面相对较小,不能达到高校生态德育的目的。   5.高校生态德育校外途径未建立
  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课堂教育、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均在校园内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没有与外界信息和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没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同实际的生活、社会实践或科学研究相结合,缺乏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方面的实践教育和技能训练,难于让学生在自身发展中切身体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树立生态文明的责任感,体验生态道德践行者的成就感。
  三、国内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施途径
  1.构建生态德育课程体系,纳入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树立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任务,生态德育必须首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優势,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方式,构建高效生态德育的课堂模式。一是注意在“两课”教学中增补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 将生态伦理教育渗透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并在考察中体现。例如在法律基础课中讲解环境保护法的内容和现实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补充生态道德的教育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着重讲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二是通过开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向学生系统地普及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唤起学生的生态责任感,鼓励学生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作出努力。三是引导其他专业教师主动把生态保护意识渗透到各类专业课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正面的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知识,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整合校内外生态实践活动,突出实践育人
  除了课堂教育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体验中加强对生态道德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认识和认同生态德育的教育内容、产生生态责任感。例如,聘请著名生态学、环境科学专家作相关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进行实地参观等活动,引导学生对我国现阶段重大环境问题进行关注和学习,提高环境教育的参与性;引导学生组建相关学生社团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形成良好的生态校园文化教育氛围,在唤起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让大学生切身感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和责任;利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抓住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学生群体中普及生态知识等。
  3.建设“绿色大学”,注重潜移默化
  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大学校园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微型体现,是最容易感染大学生的环境因素之一。建设生态绿色校园,人人关注环境保护、节水节电、关爱他人,形成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耳濡目染的外环境,引发其争当“生态人”的热情和干劲,是生态德育最为直观、易于接受的方式。
  4.利用科研优势,创建理论支撑
  高校在理论的探索方面有着良好的优势,鼓励相关教师进行生态文明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或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科技创新,把理论研究成果以咨询报告或者科技作品的形式反馈于社会,直接推进生态文明进程。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直接体验创造生态文化的过程,切身感受社会对于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促进生态德育观的形成与发展。此外,组织学生开展深入一线农村、厂矿的环境教育调研活动, 在调研报告的形成过程中,让大学生认同生态价值观和践行生态文明行为。
  5.联动外部力量,提供补充教育
  拓展生态道德教育的维度,充分挖掘环境保护、环境教育与家庭生活、社区活动以及地区发展的相关联系, 努力与家庭、社区等联合开展校外的生态德育实践活动,由一维的学校教育向多维的综合实践演进,形成适宜大学生成长的德育生态链和生态区,使学生在探索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平衡中,形成生态道德信念、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确立生态道德原则。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李泊,周磊,李峻峰.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23-225.
  [2]王世民,丰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04):125-128.
  [3]侯彦杰,张海英.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与培育[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18(02):103-105.
  [4]方世南.生态价值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5]高青.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J].思想教育研究,2007,(01).
  [6]王丰年.生态价值视野中的环境教育——从生态价值看我国的环境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05).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不仅增加能够课堂的吸引性,更能够将课本上枯燥无味的文字声情并茂的呈现出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做出简要探讨,以期为日后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随着传统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尤其是数据中心、电网等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越来越大,原本就分布不均、储量不多的锂资源面临着资源耗尽和价格飞涨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式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重视。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落实“尊重学生,张扬个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的教学精神,开创了开放式语文教学的一些特色。  【关键词】小学语文 开放教学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40-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思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而阅读是收获知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来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有科学研究表明,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在50万学生中名列首位,而阅读能力的排名却让人羞于出口。《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
Fe-Cr合金由于其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和良好的耐辐射性能而作为核反应堆、航空航天管道的关键材料。由于Fe-Cr合金在573~823K温度范围内使用时,会发生失稳分解产生富Cr的纳米级
【摘要】在中学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为了将思想政治理论和观点转化成学生的认识和信仰,继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情感教育的融入则可以使思政教育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继而达成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因此,本文对情感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融入意义和方法展开了探讨,以便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感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 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