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论文交融互摄式运用了宗教学和诠释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搜集于黔西南布依天主教山村数百幅宣教对联的语义功能进行了条分缕析,进而就对联这一原本被汉民族用以承载"伦理之道"与"知行之道"的器具,何以成为了中国文化语境下非汉族的布依族天主教信徒传载"肉身之道"的载体,以及布依族天主教信徒究竟如何运用对联的载道功用,把宗教神学的"超性"哲理与尘世生活的"现世"伦理有机结合,从而构建起了黔西南布依天主教山村这一和合"场域"等论题做出了初步的学理论释。
【基金项目】
: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基督徒信仰现状研究”(14GH014); 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贵州文化场域中的外来文化因素研究”(GDWKT2013002)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交融互摄式运用了宗教学和诠释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搜集于黔西南布依天主教山村数百幅宣教对联的语义功能进行了条分缕析,进而就对联这一原本被汉民族用以承载"伦理之道"与"知行之道"的器具,何以成为了中国文化语境下非汉族的布依族天主教信徒传载"肉身之道"的载体,以及布依族天主教信徒究竟如何运用对联的载道功用,把宗教神学的"超性"哲理与尘世生活的"现世"伦理有机结合,从而构建起了黔西南布依天主教山村这一和合"场域"等论题做出了初步的学理论释。
其他文献
《老君音诵诫经》中的"刘举"并非特指某一位具体人物,而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它源于王莽代汉之际出现的"卯金修德为天子"、"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等植根于谶纬神学的古老谶记。东汉灭亡后,民间道教教团将刘氏谶记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并以末世论对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具有道教特色的谶记。
本文以新发现的史料《宝录》为中心,探讨晚清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道教的发展。在晚清的长阳,民间火居道士刘湛然成立了"道德堂"民间道教组织,出版道书、订立规则并建立法脉。这个民间教团以"正一"标榜,是道教在晚清时期民间化和世俗化的典型产物。其教团道士多火居,在世俗生活之外以乡村社会斋醮法事为主要宗教活动。这为了解晚清民间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
《四分比丘尼戒本》本为《四分律》戒条部分的单行本之一,后来唐沙门怀素在原单行本的基础上整理、补充,形成新本。通过对敦煌文献的全面普查,现已发现敦煌本《四分比丘尼戒本》写卷共243号,其中不乏原为同一写卷而被撕裂为数号者。从内容、行款、书风书迹、残字契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将国家图书馆所藏的26号《四分律比丘尼戒本》残卷缀合为10组。
由于法海本的"语要"性质、惠昕本的"节要"性质,增补《坛经》而成"全璧"成为禅门的共同愿望,契嵩本则实现了这一愿望。契嵩本在吸收惠昕本全部异文的基础上,又增补了39条,6500余字。增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六祖生平、灭度及弟子因缘部分,大梵寺说法部分增补很少。本文在敦煌、惠昕、德异、曹溪原本及宗宝本等五本详细对勘的基础上,结合敦煌文献、唐宋碑记、史传、语录、灯录等数量众多的传世文献,对德异本增补的39条内容,逐一考证了其文献来源与佐证材料,并依时代顺序列表说明其历代引用之文献佐证,表明众多增补材料在契嵩增补《
净影慧远是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出佛三身说的中国学僧。他运用体、相、用三概念来规定法、报、应(化)三身,肯定佛身的妙有实存,这既反映在他从以法性为法身到真心为法身的转变中,也反映在他对法身有色说的论述中,还将佛身与佛性相联系来论述佛身的成因问题。这些方面均可看出其佛身理论与《大乘起信论》思想有共通之处。慧远佛身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三身说渐成中国佛教论述佛身理论的主要模式。
禅净合流并非仅在宋朝初露端倪,在东晋时期就已出现。早期禅宗"念佛"思想也不是只在六祖慧能的《坛经》有所详述。隋唐时期,禅宗四祖道信所倡"一行三昧"将净土思想融入其中,以事、理之分将修持与往生程度相联系,体现了禅净合流的思想。同时,"一行三昧"的思想与天台宗的净土思想也有理论上的一致性。这为宋代以后佛教以禅净为主的诸宗派合流奠定了基础。
大理白族朵兮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是白族社会民间宗教仪式的主持者。本文通过云南省云龙县五宝山云峰寺白族朵兮中秋祭祀仪式的田野调查,对寺庙建筑群与神祇体系、朵兮祭祀群团的形成与功能、祭祀场域的建立与神圣化、祭祀仪式各个环节仪轨的形式与内涵进行记录分析,以此个案揭示大理白族朵兮的仪式传统。
建国前夕,在全国学生运动高涨的氛围之下,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亦随之逐渐恢复。此运动曾在二三十年代广泛地影响了一批与基督教机构有接触的学生。建国前夕,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虽受到多方制约,但江文汉等领袖却在困境中积极地对活动理念进行反思,亦推动了多样的学生活动。现有对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运动的实践活动,却忽略了其宗教信仰向度。但参与者对宗教信仰与践行互动关系的思考,恰是此运动的突出特征之一,亦可成为我们理解此类运动参与者在时代中抉择的一个切入点。
17世纪末至19世纪下半叶席卷欧美的基督新教"福音奋兴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海外传教运动的兴起。18世纪末19世纪初,作为"福音奋兴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国"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在新英格兰地区掀起新的宗教复兴热潮,导致诸多传教机构产生,并最终引发大规模的海外传教运动。1830年代开启的美国对华传教事业,正是此次世界基督新教大宣教运动的一个缩影。
罗明坚所著的《圣教天主实录》是中国天主教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文献,这份文献在中国天主教史和中国文化西传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收藏在意大利国家图书馆的罗明坚用拉丁文写的《仁义礼知信》,不仅包括了《圣教天主实录》的部分内容,还包括对中国的简单介绍。通过对这份拉丁文文献的作者、文献的基本内容以及这份文献首次向西方介绍的中国内容的研究,进一步说明罗明坚在中国天主教史上的奠基地位和他在中学西传上的开拓性贡献,同时,揭示出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内在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