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军同志:
你好!读完你的来信,我深有感触,既感佩于你虽然对各种献爱心活动有些想法,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能够自觉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倾力帮扶群众;又感动于你心中有了想法,敢于借助党刊这一平台,向组织坦陈心迹,与大家交流思想。
来信虽然谈的是献爱心活动中的一些小事情,但爱党爱民之情,溢于言表。对于你提出的“为啥老是让党员献爱心”这一在基层党员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非常乐意与你及广大基层党员交流一些体会和看法。
首先,我非常理解你的处境和困惑。你在信中所反映的困惑,不仅你有,我接触到的很多基层党员干部都曾经反映过类似的问题。也就是说,你的处境和困惑,并非特例,而是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党员要不要献爱心的话题,绝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话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当人们都在讲付出就要有回报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党员干部献爱心、讲奉献呢?
首先,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还不十分丰富,特别是像我们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库区并存,城乡之间还有不少困难群众。他们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在社会帮扶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的确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去帮助他们。作为执政党,作为执政党的一分子,采取各种方式关心困难群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我们党大力提倡奉献精神,提倡互帮互助,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通过开展关爱、帮扶活动来密切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来赢得群众的认可,进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正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再次,党员作为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关怀、帮扶群众的活动中,当然应該走在最前面,这也是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这种无声的号召,胜于千言万语,通过这些活动,就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会带动、影响更多的人献出爱心,去关爱困难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文明风尚。
因此,只要我们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组织,就应该响应党的号召,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困难群众,这是无上光荣的事。在此,我要对像你一样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的党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然,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甚至事与愿违的结果。你目前的困惑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我想针对你这种情况,提两点建议,供有关党组织参考。
第一,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开展各种送温暖、献爱心和结对帮扶之类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为了所谓的政绩而不切实际地大搞加重党员负担的帮扶活动。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是党员干部力不从心,从心里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帮扶效果;二是群众在活动中没有得到相应的帮扶后,会对党组织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从而降低党的威信;三是还会让入党积极分子产生“入了党麻烦太多”的想法而对入党敬而远之。这就与我们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不但不能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对于这种倾向,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个人认为,开展各类需要党员出钱出力的帮扶活动时,党组织应更多地采用号召动员、示范引导的方法,而不能用分配任务、强迫命令的方法,一定要充分尊重党员的意愿和选择,坚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统筹兼顾,针对党员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党员的具体帮扶能力和承受能力。
第二,基层党组织在倡导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和结对帮扶之类活动时,要注意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建立激励机制。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只讲奉献精神,不讲物质利益,对少数人可以,对多数人不行;短时间内可以,长期不行。我们不能认为只有不计任何报酬的奉献才是奉献,只有完全无私奉献的党员才是好党员。党员应该是标杆,这个标杆应该是能够让大家都愿意学、愿意向他靠拢的标杆,而不只是只能让大家看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标杆。有付出就应该有收获,党员积极参加各类帮扶活动,为困难群众付出了金钱、时间,付出了汗水和心血,为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维护党的形象作出了贡献,当然应该受到党组织的肯定和激励。因此,在开展各种帮扶活动时,应该从政治荣誉、经济利益、社会价值等方面,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的党员自愿、主动地投身到各类帮扶活动中去。比如,在政治荣誉激励方面,可以将关爱、帮扶活动纳入党内表彰范畴,设立相应奖项;可以将参与各种帮扶活动的情况,作为党员评优、评职和干部考察、选拔的重要依据。在经济利益激励方面,可以根据党员关爱、帮扶的具体情况,由党组织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或物质奖励。在社会价值激励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对在各种帮扶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从社会舆论上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党建工作的关心和真诚建言。对于这一话题,希望有更多的党员特别是党务工作者来参与讨论。
祝
工作愉快
重庆市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副处长
余胜前
2008年1月17日(图:左都建)
你好!读完你的来信,我深有感触,既感佩于你虽然对各种献爱心活动有些想法,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能够自觉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倾力帮扶群众;又感动于你心中有了想法,敢于借助党刊这一平台,向组织坦陈心迹,与大家交流思想。
来信虽然谈的是献爱心活动中的一些小事情,但爱党爱民之情,溢于言表。对于你提出的“为啥老是让党员献爱心”这一在基层党员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非常乐意与你及广大基层党员交流一些体会和看法。
首先,我非常理解你的处境和困惑。你在信中所反映的困惑,不仅你有,我接触到的很多基层党员干部都曾经反映过类似的问题。也就是说,你的处境和困惑,并非特例,而是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党员要不要献爱心的话题,绝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话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当人们都在讲付出就要有回报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党员干部献爱心、讲奉献呢?
首先,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还不十分丰富,特别是像我们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库区并存,城乡之间还有不少困难群众。他们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在社会帮扶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的确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去帮助他们。作为执政党,作为执政党的一分子,采取各种方式关心困难群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我们党大力提倡奉献精神,提倡互帮互助,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通过开展关爱、帮扶活动来密切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来赢得群众的认可,进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正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再次,党员作为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关怀、帮扶群众的活动中,当然应該走在最前面,这也是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这种无声的号召,胜于千言万语,通过这些活动,就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会带动、影响更多的人献出爱心,去关爱困难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文明风尚。
因此,只要我们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组织,就应该响应党的号召,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困难群众,这是无上光荣的事。在此,我要对像你一样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的党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然,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甚至事与愿违的结果。你目前的困惑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我想针对你这种情况,提两点建议,供有关党组织参考。
第一,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开展各种送温暖、献爱心和结对帮扶之类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为了所谓的政绩而不切实际地大搞加重党员负担的帮扶活动。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是党员干部力不从心,从心里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帮扶效果;二是群众在活动中没有得到相应的帮扶后,会对党组织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从而降低党的威信;三是还会让入党积极分子产生“入了党麻烦太多”的想法而对入党敬而远之。这就与我们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不但不能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对于这种倾向,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个人认为,开展各类需要党员出钱出力的帮扶活动时,党组织应更多地采用号召动员、示范引导的方法,而不能用分配任务、强迫命令的方法,一定要充分尊重党员的意愿和选择,坚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统筹兼顾,针对党员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党员的具体帮扶能力和承受能力。
第二,基层党组织在倡导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和结对帮扶之类活动时,要注意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建立激励机制。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只讲奉献精神,不讲物质利益,对少数人可以,对多数人不行;短时间内可以,长期不行。我们不能认为只有不计任何报酬的奉献才是奉献,只有完全无私奉献的党员才是好党员。党员应该是标杆,这个标杆应该是能够让大家都愿意学、愿意向他靠拢的标杆,而不只是只能让大家看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标杆。有付出就应该有收获,党员积极参加各类帮扶活动,为困难群众付出了金钱、时间,付出了汗水和心血,为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维护党的形象作出了贡献,当然应该受到党组织的肯定和激励。因此,在开展各种帮扶活动时,应该从政治荣誉、经济利益、社会价值等方面,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的党员自愿、主动地投身到各类帮扶活动中去。比如,在政治荣誉激励方面,可以将关爱、帮扶活动纳入党内表彰范畴,设立相应奖项;可以将参与各种帮扶活动的情况,作为党员评优、评职和干部考察、选拔的重要依据。在经济利益激励方面,可以根据党员关爱、帮扶的具体情况,由党组织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或物质奖励。在社会价值激励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对在各种帮扶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从社会舆论上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党建工作的关心和真诚建言。对于这一话题,希望有更多的党员特别是党务工作者来参与讨论。
祝
工作愉快
重庆市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副处长
余胜前
2008年1月17日(图:左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