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20036
摘要:提高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赋予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作用是其他教育方法所不能代替的。本文从思想和潜意识两个层面入手,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最终目标,促进高校德育工作高效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思想;潜意识;高校德育;心理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而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有层次和结构的。随着心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看清了德育的实质目标是改变人的整体心理结构,而不仅仅是思想层面的变化。也可以理解为,人们的思想政治态度和行为,只是人们整体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人们的另一个方面,即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情绪情感、思维和行为部分。本文旨从思想和潜意识两个层面入手,促进高校德育工作高效局面的形成。
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着眼实效,构思高校的德育工作规划
很多时候,即使德育工作者站的再高、看的再远、行的再正,再有理有据,也会出现受教育者心里明白,行为上做不到的失效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潜意识层面出现了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领导和老师明明说的有理,做的在理,教工和学生也明明承认,就是做不到的现象。举例来说,部分学生干部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听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话,努力学习,思想进步,提高成绩,不负众望,可学习时候就是坐不住,忙忙碌碌,空有志而行未果;有的老师和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是一件大事,只要稍稍为人宽容一些,就会让自己和他人都海阔天空,可就是放不下、想不开;有的老师明明知道领导做出的决策是有充足理由的,但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犯了发牢骚的毛病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只是在思想上提高认识、道理上接受、感情上站稳立场就能解决问题的。还有潜意识层面上的大量工作需要做,要与思想层面的目标、理念、认识、态度相匹配,协调一致,才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自发的表现出积极向上、诚信负责、顾全大局的思想境界、态度和行为等。这也是我们所预期的德育工作心理化、潜意识化干预。
高校德育工作规划是指在高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中确立德育工作目标,形成有效的工作体系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它涉及学校工作的的各个方面,也一样涉及学生成长的每个过程。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发挥高校的基础性、方向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绝不是简单地投入最多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不是用德育代替或冲击智育和其他教育,而是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着眼实效。
二、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杠杆,促进德育工作高效局面的形成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坚持把积极向上、正能量的知识内容输送给学生,把相应的知识内容训练成为学生的道德思维。这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主要突破点和根本目标。遵循着这一个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变成塑造学生的潜意识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格,促进积极世界观、人生观、信念系统形成的主要工作渠道。
(2)打造团队心理训练,增强素质拓展工程,研发多种深受师生喜欢和欢迎的团队心理训练。例如创新能力与潜能开发训练、素质提升训练、心理能力提升训练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采用团体心理训练与辅导的手段,利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手段让他们处于热烈、高涨与激情的时候,再输入正确的教育内容,这些知识就很容易被接受并自动进入到他们的潜意识,从而内化为他们的性格、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这样,就使那些看起来习以为常的道理、准则、思想等,在团体心理咨询的互动中升华为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
(3)心理行为训练规范化、危机干预网络化。高校要组织不同层次的心理行为训练,从机关管理干部、各个分工会到专业教师,从学生干部到学生,通过改变不合理认知,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合。
(4)坚持从发展和现实角度出发,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新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在学习西方成功经验的同时、加强心理咨询本土化研究,发展符合我国特点的心理教育理论、方法,使德育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也通过对教师培训,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高校德育工作方法探析
(1)从硬件到软件,从物到人,全面加强心理教育发展中心的机构建设,保证其功能能胜任德育工作大局的迫切需要。优秀人格的背后不仅意味着性格的健康和健全,而且也意味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塑造优秀人格也是打开德育工作新局面的方式。
(2)通過新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不同载体的优势,针对性的创设出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德育课程内容。高校的管理者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选派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素养,有高度责任感和诚信、奉献精神的德育工作者,学习富有特色的微德育课程,不断创新微德育的方式,更注重学生的人性化、生活化,贴近学生心理,符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
(3)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构建德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定期树立典型,总结经验,把思想工作与学生管理、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育人理念和育人思路上进行大胆创新,探索出适合高校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15(3):68.
[2]乔凯.朱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选择依据[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5108.
[3]陈晓云,朱新卓.师生关系: 从主客体之争到以学生为中心[J].现代大学教育,2015(3):3641.
[4]王宝玺,陶扣红.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分析——基于10所高校管理者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4).
摘要:提高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赋予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作用是其他教育方法所不能代替的。本文从思想和潜意识两个层面入手,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最终目标,促进高校德育工作高效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思想;潜意识;高校德育;心理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而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有层次和结构的。随着心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看清了德育的实质目标是改变人的整体心理结构,而不仅仅是思想层面的变化。也可以理解为,人们的思想政治态度和行为,只是人们整体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人们的另一个方面,即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情绪情感、思维和行为部分。本文旨从思想和潜意识两个层面入手,促进高校德育工作高效局面的形成。
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着眼实效,构思高校的德育工作规划
很多时候,即使德育工作者站的再高、看的再远、行的再正,再有理有据,也会出现受教育者心里明白,行为上做不到的失效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潜意识层面出现了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领导和老师明明说的有理,做的在理,教工和学生也明明承认,就是做不到的现象。举例来说,部分学生干部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听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话,努力学习,思想进步,提高成绩,不负众望,可学习时候就是坐不住,忙忙碌碌,空有志而行未果;有的老师和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是一件大事,只要稍稍为人宽容一些,就会让自己和他人都海阔天空,可就是放不下、想不开;有的老师明明知道领导做出的决策是有充足理由的,但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犯了发牢骚的毛病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只是在思想上提高认识、道理上接受、感情上站稳立场就能解决问题的。还有潜意识层面上的大量工作需要做,要与思想层面的目标、理念、认识、态度相匹配,协调一致,才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自发的表现出积极向上、诚信负责、顾全大局的思想境界、态度和行为等。这也是我们所预期的德育工作心理化、潜意识化干预。
高校德育工作规划是指在高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中确立德育工作目标,形成有效的工作体系和良好的工作状态。它涉及学校工作的的各个方面,也一样涉及学生成长的每个过程。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发挥高校的基础性、方向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绝不是简单地投入最多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不是用德育代替或冲击智育和其他教育,而是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着眼实效。
二、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杠杆,促进德育工作高效局面的形成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坚持把积极向上、正能量的知识内容输送给学生,把相应的知识内容训练成为学生的道德思维。这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主要突破点和根本目标。遵循着这一个根本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变成塑造学生的潜意识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格,促进积极世界观、人生观、信念系统形成的主要工作渠道。
(2)打造团队心理训练,增强素质拓展工程,研发多种深受师生喜欢和欢迎的团队心理训练。例如创新能力与潜能开发训练、素质提升训练、心理能力提升训练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采用团体心理训练与辅导的手段,利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手段让他们处于热烈、高涨与激情的时候,再输入正确的教育内容,这些知识就很容易被接受并自动进入到他们的潜意识,从而内化为他们的性格、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这样,就使那些看起来习以为常的道理、准则、思想等,在团体心理咨询的互动中升华为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
(3)心理行为训练规范化、危机干预网络化。高校要组织不同层次的心理行为训练,从机关管理干部、各个分工会到专业教师,从学生干部到学生,通过改变不合理认知,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合。
(4)坚持从发展和现实角度出发,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新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在学习西方成功经验的同时、加强心理咨询本土化研究,发展符合我国特点的心理教育理论、方法,使德育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也通过对教师培训,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高校德育工作方法探析
(1)从硬件到软件,从物到人,全面加强心理教育发展中心的机构建设,保证其功能能胜任德育工作大局的迫切需要。优秀人格的背后不仅意味着性格的健康和健全,而且也意味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塑造优秀人格也是打开德育工作新局面的方式。
(2)通過新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不同载体的优势,针对性的创设出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德育课程内容。高校的管理者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选派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素养,有高度责任感和诚信、奉献精神的德育工作者,学习富有特色的微德育课程,不断创新微德育的方式,更注重学生的人性化、生活化,贴近学生心理,符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
(3)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构建德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定期树立典型,总结经验,把思想工作与学生管理、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育人理念和育人思路上进行大胆创新,探索出适合高校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15(3):68.
[2]乔凯.朱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选择依据[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5108.
[3]陈晓云,朱新卓.师生关系: 从主客体之争到以学生为中心[J].现代大学教育,2015(3):3641.
[4]王宝玺,陶扣红.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分析——基于10所高校管理者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