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生活为你的文章蓄势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ang4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在写作教学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文,视角狭窄,素材单一雷同,很少能够关注社会民生,很少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很少能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曾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
   面对这种现状,写作教学该何去何从?“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作文放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引入课堂,这应成为新时期习作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趋势。只有把握了这一点,习作教学才能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大语文观也告诉人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生活激活作文教学的课堂。
   对学生而言,学校生活是最熟悉也最有感情的。课堂上的启发诱导、激励表扬,课间活动中的嬉戏玩耍、集体活动,无一不是写作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抓住契机进行引导,使这些情景在学生笔下生花。以“结合课文,发挥合理想象”为例 ,可以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或评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落实了创造力的培养。针对教材内容以及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心得,有所感悟,有所借鉴,有所生发,还可以仿写、续写。如,学完诗歌单元,自己创作诗歌,学过文言文,也来篇文言作文,续写课文《项链》,等等。比如,学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学生对他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感触颇深,洋洋洒洒写来,确是获益匪浅;欣赏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学生都仿照他的写法,以日常琐事抒写真挚情感,读来意味隽永。
   如果每天两耳不闻窗外之事,每天为应试而作文,只重形式训练而忽视内容,学生要想写好作文确实是缘木求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用生活为自己的文章蓄势。只有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积累大量的社会生活素材,才能使学生的作文题材鲜活;否则,学生的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灵感的触发器;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其他文献
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佛兰西也说过,读书是“魂灵的壮游”,随时可以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读书真可谓是一件高兴之极的事情,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读书功利化了。现在读书的心态主要有这几种:一是为读书而读书,没有明显的目的;二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三是为了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提升气质。前两种人肯定是读不出乐趣了:因为第一种人他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目标,“
期刊
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之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意思是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首先造成一种“愤”“悱”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主动地提出疑问,探究解决疑问。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科学的“三疑三探”教学,它是一种积极的
期刊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余秋雨说:读书使人摆脱平庸。面对喧嚣人世,纷扰红尘,人们确实需要翻开书页,静静地嗅嗅书香,品品诗味,澄澈心灵。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每读一本书,首先要做的就是心到,心里想读
期刊
李白是千古诗歌史中难得一见的浪漫不羁的天才,他的诗歌从唐代开始就一直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华民族由于历史和其他的原因,常常是拘束的、温柔敦厚的,急需注入一种开放的、自由进取的精神,李白的诗歌恰恰能够填补这一精神空白,李白的诗对中国人精神解放有种特殊的效应。读李白的诗,就好像喝五十六度的二锅头,一口下肚,烈兴上涌,令人畅快;读李白的诗,又好像观层峦叠嶂、汪洋大海,那雄伟壮观
期刊
中学语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痛苦”,教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课堂上眉飞色舞,慷慨激昂,而学生对语文学习却不感兴趣,课堂上“万马齐喑”。知识可能学了一些,可文化素养却不高,更是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底蕴。   新课标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
期刊
今天听杨公平的《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讲座,有一句话感受最深,“当今社会最需求的是没有功利性的最纯粹的情感”。   事实上,即使是在学校这样角色单纯的场所,这种纯粹的没有功利性的情感也很少见。教师往往关心最多的是哪些学生的成绩好,能考什么样的大学;哪些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有效分,那些学生即使某一科成绩不错但也是无效分;甚至于哪些学生的父母是高官,哪些学生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等等。   教师怎
期刊
这学期,语文选修分两大块,一是《唐诗宋词选读》,一是《史记》。可以说,《史记》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也堪称完美的高中古文阅读典范之作。   可有些学生拿到《史记》课本后,又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甚至历尽千难万险要改学诗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史记》这么长的文言文,真可怕。   怎么能让这些文言文不再可怕呢?有人说,教学活
期刊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孩子是否能成才,是否能在社会有用武之地,都在学校的教育,其实,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在孩子的一生中,接触最早的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家庭教育。正如俗话说所说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找到影子,必须要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以上分析,父母在平日生活中,就应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从小培养孩子做个有教养的人。  
期刊
教师的教法不一,教学风格也多样,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大气灵动,有的温婉质朴。但都是从指导学生研究文本出发,自主学习,也处处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成效大家有目共睹。   一、导入时创设情境,语言优美,切入点简洁、自然、巧妙   比如,教学《赤壁赋》时,大多数教师的导入语都非常精彩,有的是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有的是结合别人对苏轼的评价,有的是从苦难挫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让生活走进教学,让教学贴近生活,让教学与生活和谐地衔接。彻底解决过去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引导探究、重智力培养轻全面发展、重经验模式轻创新实践等教学低效现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等待、设疑和反思,这样,才能调整好教师的角色,才能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理念。   一、教师要学会等待   在学校平时的听课活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情景一:一位教师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