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不起眼的小线索后面,可能跟着一条不错的新闻。《河南日报》7月24日和26日刊登了两篇报道《为上北大卖西瓜》、《北大学子,从黄河滩区走出》,就是从一幅通讯员照片挖出的独家新闻。
7月23日晚上,河南日报总值班肖建中编委打电话让我到夜班。原来,在摄影部当天发来的通讯员拍摄的照片中,肖主任发现了一条线索:长垣县一位叫林永耀的同学今年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小永耀家境贫寒,为了筹集学费,他与父母一起头顶烈日卖西瓜。
时下正值高考发榜之际,一场高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也产生了许许多多很有意义的新闻故事,对这幅照片该怎么处理?芽当我来到夜班时,肖主任正与值夜班的赵克中、张凯、李铮、王秉龙、刘海涛等同志进行热烈的讨论,大家感到值得组织策划一些报道,搞一次版面上的创新。
听到夜班关于这幅照片的汇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夏炎也很快来到夜班,听取大家的意见。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大家设计出数种组织策划的模式。最后,朱总分析了这个新闻的关键点,当即决定,为了确保独家首发,给这幅照片配上一篇小言论,上当晚一版的重要位置,随后派出文字和摄影记者前往长垣采访。肖主任提出,小言论的标题可以叫作“读图感言”,体现小永耀自强自立的可贵精神,点出应让更多孩子从中受到教益的宗旨。
按照领导的布置,我伏案构思,很快写了一篇小言论。为照片配小评论,不仅对我而言是第一次,而且在河南日报版面处理上似乎也没有过。朱总和肖主任指导思想很明确,文无定法,贵在创新,只要有益于版面需要,有益于充分吸引读者,就大胆地试,大胆地干。
7月25日,按照朱总和肖主任的布置,我与高亢、王天定一道,专门到长垣县小永耀的家进行采访。省会另一家媒体的记者闻风而动,也来此地“抢”新闻。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我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回来后,按照朱总的要求,在肖主任的指导下,当晚写出了跟踪报道,并于26日见报。
这两篇报道见报后,各方反映纷至沓来。很多读者通过“网友评报”发表感言,称赞河南日报通过报道,解决了一位优秀的寒门学子上大学问题,党报关注民生的新形象令人可亲可敬。省文明办的同志也专门打电话询问,商讨用“西部助学工程贷款”帮助小永耀的办法。
在本报报道告一段落后,省会另一家媒体在27日用一个整版的“特别报道”,刊登了林永耀的故事,但已经远远被甩在了后面。用“赢、平、输”来衡量这次同城新闻较量,《河南日报》可以说是大获全胜。在《河南日报》7月份的“总编辑精品奖”评选中,这组报道以高票当选,获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
回顾这次小战役,我感到有不少有益的启示,最突出的有三条:
一是要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新闻意识”,在社会热点面前、在重大新闻面前,党报更要有去抢、去争的敏感和行动,不能总认为那是都市类报纸的事情,从而主动放弃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二是脑海里始终绷紧创新这根弦,创新在于发现,贵在敢闯敢试。只有不放过任何一条新闻线索,不被传统思维束缚住手脚,党报才能办出水平,高人一筹。
三是在新闻写作上,我们应该多探索如何把新闻写得更活、更能吸引读者,摒弃干巴巴的单一叙述,多用人物自己朴实无华的语言,多用人物命运冲突中的细节,新闻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7月23日晚上,河南日报总值班肖建中编委打电话让我到夜班。原来,在摄影部当天发来的通讯员拍摄的照片中,肖主任发现了一条线索:长垣县一位叫林永耀的同学今年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小永耀家境贫寒,为了筹集学费,他与父母一起头顶烈日卖西瓜。
时下正值高考发榜之际,一场高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也产生了许许多多很有意义的新闻故事,对这幅照片该怎么处理?芽当我来到夜班时,肖主任正与值夜班的赵克中、张凯、李铮、王秉龙、刘海涛等同志进行热烈的讨论,大家感到值得组织策划一些报道,搞一次版面上的创新。
听到夜班关于这幅照片的汇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夏炎也很快来到夜班,听取大家的意见。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大家设计出数种组织策划的模式。最后,朱总分析了这个新闻的关键点,当即决定,为了确保独家首发,给这幅照片配上一篇小言论,上当晚一版的重要位置,随后派出文字和摄影记者前往长垣采访。肖主任提出,小言论的标题可以叫作“读图感言”,体现小永耀自强自立的可贵精神,点出应让更多孩子从中受到教益的宗旨。
按照领导的布置,我伏案构思,很快写了一篇小言论。为照片配小评论,不仅对我而言是第一次,而且在河南日报版面处理上似乎也没有过。朱总和肖主任指导思想很明确,文无定法,贵在创新,只要有益于版面需要,有益于充分吸引读者,就大胆地试,大胆地干。
7月25日,按照朱总和肖主任的布置,我与高亢、王天定一道,专门到长垣县小永耀的家进行采访。省会另一家媒体的记者闻风而动,也来此地“抢”新闻。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我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回来后,按照朱总的要求,在肖主任的指导下,当晚写出了跟踪报道,并于26日见报。
这两篇报道见报后,各方反映纷至沓来。很多读者通过“网友评报”发表感言,称赞河南日报通过报道,解决了一位优秀的寒门学子上大学问题,党报关注民生的新形象令人可亲可敬。省文明办的同志也专门打电话询问,商讨用“西部助学工程贷款”帮助小永耀的办法。
在本报报道告一段落后,省会另一家媒体在27日用一个整版的“特别报道”,刊登了林永耀的故事,但已经远远被甩在了后面。用“赢、平、输”来衡量这次同城新闻较量,《河南日报》可以说是大获全胜。在《河南日报》7月份的“总编辑精品奖”评选中,这组报道以高票当选,获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
回顾这次小战役,我感到有不少有益的启示,最突出的有三条:
一是要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新闻意识”,在社会热点面前、在重大新闻面前,党报更要有去抢、去争的敏感和行动,不能总认为那是都市类报纸的事情,从而主动放弃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二是脑海里始终绷紧创新这根弦,创新在于发现,贵在敢闯敢试。只有不放过任何一条新闻线索,不被传统思维束缚住手脚,党报才能办出水平,高人一筹。
三是在新闻写作上,我们应该多探索如何把新闻写得更活、更能吸引读者,摒弃干巴巴的单一叙述,多用人物自己朴实无华的语言,多用人物命运冲突中的细节,新闻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