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2年1月底,淞沪战争爆发,位于上海宝山路584号的商务印书馆大楼被日军炸毁,许多书稿资料都付之一炬。当时,著名报人戈公振所著《世界报业考察记》的书稿已交付于此,正等待出版,自此一战,下落不明。85年后,其完整手稿在上海图书馆被意外发现,经戈氏后人同意,再次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近日得以面世。
戈公振是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也被认为是“第一个近距离观察世界现代巨型日报的中国人。”他1890年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曾在《东台日报》工作,后经同乡推荐,来到上海,投奔主办《时报》的狄楚青,自此走上新闻之路。
狄楚青先让他到自己的有正书局做学徒,又将其调入《时报》做校对,后升任编辑直至总编。在任职期间,戈公振每天编辑新闻,撰写当日时评,以犀利文风被人熟知。同时他对《时报》进行改革,在1920年开办《时报图画周刊》,用道林铜版精印,使中国画报由“石印时代”跃为“铜版时代”。
1924年,狄楚青因多年积劳成疾,将《时报》出售给黄伯慧,戈公振留任总编。1927年初,戈公振将《时报》多余的照片转给《上海画报》,引起黄伯慧不满,戈公振愤然辞职。之后,早就存有“壮游世界”之心的他,开启了世界报业考察之旅。
时年37岁的戈公振,是首次走出国门,临行前他专门在《时报》上刊出启事,向社会广而告之,可见是有几分激动的。两年间,他的足迹遍及英、法、德、意、瑞士和美国,走访了当时不少知名新闻媒体。如今出版的《世界报业考察记》,正是他走访《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的所见所得。
戈公振将观察的视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包括编辑室、广告处、印刷部、校对室等。他仔细观察《泰晤士报》的参考室(资料室):室内立有两个书柜,上面陈列着一个个不同颜色的盒子,按字母排列,检索异常方便。他取出有关蒋介石的盒子,发现“几已巨细靡遗”,包括家庭出身、言行及世人对他的评论等。他感慨“新闻贵新鲜,有如蔬菜鱼肉之不可陈腐。而储备御冬之计,亦不可不为之备。”
在《纽约时报》走访时,他将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发行人办公室”上,因为是“集团中之主体”。自其窗中外眺,“可瞭望市心及东南北三极端”;内里“壁间张世界名人之署名像片”;桌椅均胡桃木制,案头常供养悦目之鲜花……描画的是办公室,实则烘托发行人统摄整个报社的崇高地位。
此番考察的目的,戈公振已在书的序言中写出:“以供我国报界之参考与勉励,使其深信一事之成功必在长期奋斗以后,且非纯粹营利性质,而为对于公众之一种贡献。”1928年回国后,他很快将考察所得学以致用。应史量才之邀,他加入《申報》。其间,他建立剪报室,成立资料室,创办的画刊“可与《纽约时报》的《星期画刊》比美”。
就这样,戈公振一直践行着“办报为救国”的宗旨和理想,直至生命走向终点。
1935年,邹韬奋邀请他一起创办《生活日报》。当时,他正在苏联莫斯科访问,邹韬奋一提出,他便应下回国。谁知不久,就因病辞世,年仅45岁。弥留之际,他对邹韬奋说:“俄国很多朋友劝我不必就回来……国势垂危至此,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回来参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
戈公振是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也被认为是“第一个近距离观察世界现代巨型日报的中国人。”他1890年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曾在《东台日报》工作,后经同乡推荐,来到上海,投奔主办《时报》的狄楚青,自此走上新闻之路。
狄楚青先让他到自己的有正书局做学徒,又将其调入《时报》做校对,后升任编辑直至总编。在任职期间,戈公振每天编辑新闻,撰写当日时评,以犀利文风被人熟知。同时他对《时报》进行改革,在1920年开办《时报图画周刊》,用道林铜版精印,使中国画报由“石印时代”跃为“铜版时代”。
1924年,狄楚青因多年积劳成疾,将《时报》出售给黄伯慧,戈公振留任总编。1927年初,戈公振将《时报》多余的照片转给《上海画报》,引起黄伯慧不满,戈公振愤然辞职。之后,早就存有“壮游世界”之心的他,开启了世界报业考察之旅。
时年37岁的戈公振,是首次走出国门,临行前他专门在《时报》上刊出启事,向社会广而告之,可见是有几分激动的。两年间,他的足迹遍及英、法、德、意、瑞士和美国,走访了当时不少知名新闻媒体。如今出版的《世界报业考察记》,正是他走访《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的所见所得。
戈公振将观察的视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包括编辑室、广告处、印刷部、校对室等。他仔细观察《泰晤士报》的参考室(资料室):室内立有两个书柜,上面陈列着一个个不同颜色的盒子,按字母排列,检索异常方便。他取出有关蒋介石的盒子,发现“几已巨细靡遗”,包括家庭出身、言行及世人对他的评论等。他感慨“新闻贵新鲜,有如蔬菜鱼肉之不可陈腐。而储备御冬之计,亦不可不为之备。”
在《纽约时报》走访时,他将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发行人办公室”上,因为是“集团中之主体”。自其窗中外眺,“可瞭望市心及东南北三极端”;内里“壁间张世界名人之署名像片”;桌椅均胡桃木制,案头常供养悦目之鲜花……描画的是办公室,实则烘托发行人统摄整个报社的崇高地位。
此番考察的目的,戈公振已在书的序言中写出:“以供我国报界之参考与勉励,使其深信一事之成功必在长期奋斗以后,且非纯粹营利性质,而为对于公众之一种贡献。”1928年回国后,他很快将考察所得学以致用。应史量才之邀,他加入《申報》。其间,他建立剪报室,成立资料室,创办的画刊“可与《纽约时报》的《星期画刊》比美”。
就这样,戈公振一直践行着“办报为救国”的宗旨和理想,直至生命走向终点。
1935年,邹韬奋邀请他一起创办《生活日报》。当时,他正在苏联莫斯科访问,邹韬奋一提出,他便应下回国。谁知不久,就因病辞世,年仅45岁。弥留之际,他对邹韬奋说:“俄国很多朋友劝我不必就回来……国势垂危至此,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回来参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