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来源 :长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wy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从语言的准确精练、语言的形象生动与语言的通俗易懂以及声情并茂等几方面时声乐教学语言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结合本人的学习实残与教学实践体会,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并试图在声乐教学中准确把握语言的特征,从而解决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准确精炼 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声情并茂
  
  歌唱是人体的各发声器官间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这个相互的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依靠我们教师把自己歌唱发声时的感受、体验,通过通俗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声音进行判断、评价、提示,应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逐步调节、校正发音体,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因此,声乐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
  
  一、准确精炼
  
  教师的教学语言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从而才能对症下药,并解决声音中的主要毛病。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面面俱到,如:气息沉下来,笑肌提起来,牙关打开,前胸放松,气息通畅等等:有的则空谈声乐理论,这些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无重点,使其感到无所适从。
  教学语言的精练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运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感受,如“我是用头腔共鸣唱的,就是把声音唱在头顶上”等等,这些语言往往会让学生感到莫明其妙,并不明白教师的意图,也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另外,准确的教学语言,对于建立教师的威信也有重要意义。如果在教学中,学生总是不能理解教师所阐述的歌唱原理,教师对其发声的指导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或同一种发声现象,教师每一次的说法都不一致等,都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不信任感。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记得一次合唱的训练中,由于队员都是来自各个系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学生,他们的声音苍白无力,尤其女生都是在口腔里发出的声音,而且高音还唱不上去。于是,我借用了一句“通则不痛,通则不痛”的广告语提示她们要打开喉咙,唱高音,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庆祝自己成功的突破音高的障碍。
  
  二、形象生动
  
  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学生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教师应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同时教师和学生应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了解他们语言的喜好和个性,便于在教学中运用他们熟悉的能够体会到的感觉和事物,来启发他们掌握发声的原理和方法。比如,初学声乐的学生,气息不均匀,声音不连贯,缺乏流畅性。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教师应告诫学生气息不能像生活巾挤牙膏一断一续,应像蚕吐丝一样,又匀又长。当学生按照这种形象化的比喻去找感觉,就会使气息均匀,声音连贯。再如。当学生的声音僵硬时,可告诫他们声音不能像石头那么生硬、难听,要像丝绒那样柔软,才能圆润、动听。当学生将抽象的声音概念与具体的形象感觉结合起来,有了自身的体会,并经过反复训练,使之成为习惯的动作,就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声乐教学没有器乐教学那样直观,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去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可见,教学语言起到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对声乐教学语言的研究探索,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通俗易懂
  
  语言的通俗性主要指教学中教师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表达深刻复杂的专业化理论知识,使用语言朴素自然,简单明了。声乐教学过程主要是歌唱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过程。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并做到吸收和转换,在教学中,用通俗的表达方式,简明扼要、幽默诙谐的语汇来阐述声乐理论,使学生感到上课轻松、愉悦。这既有利于完成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又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问的师生距离,还能丰富课堂教学气氛。
  口语化是把文章语言转换成舞台语言或平时生活中的交流语言,口语化应该避免某些习惯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听明白,才能理解教师上课时讲的话,才能按教师的意图去使用和调整自己的声音。“横膈膜”是参与歌唱呼吸运动的重要器官,声乐教学中常听到“横隔膜的支持”一类语言,实际上是由于胸腔的扩张,在深度和广度上增加气息的容量,使横隔膜下降,腹压增加,腹部略微突起,腰腹周围有明显的扩张、膨胀的感觉,这就是横隔膜支持的作用。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体会到横隔膜支持的作用,教师若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口语化表达,只是简单描述声乐理论知识,学生往往如坠云雾之中不知所云。教师可以转换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可通过观察婴儿啼哭来理解横膈膜支持的作用,婴儿啼哭时横隔膜下两侧总在扩张,所以哭声响亮,又传得很远,且哭上三天三夜嗓子也不会哑;日常生活中的哈哈大笑也是同样道理,大笑时不会笑出破音、笑哑嗓子,这就是横隔膜参与作用的结果,歌唱时横隔膜的支持就是这种效果。”教师的这种口语化表达将科学的声乐知识转换成通俗的教学语言,既易于学生理解,又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声情并茂
  
  音乐是一门最具感情的艺术,艺术的本质就是表达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感情之于艺术犹如血液之于人体—样,有了感情才能使艺术有生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语言要风趣,富于幽默感,用音乐“以情动人”的特殊规律,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歌唱的欲望,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教师不应该扳着面孔上课。不要以为这样就体现了严格要求,才能出成果。恰恰相反,教师过于严肃、刻板的态度,会使学生情绪受到影响,有的甚至产生惧怕心理,那样,教学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在我的排练课上,气氛一直很活跃、融洽。同学们愿意与我合作、配合,道理很简单,我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并辅以范唱,运用手势。
  
  五、辩证统一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局部训练的辩证统一关系。声乐教学主要是靠教师的听觉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听到了学生演唱中的问题,就要拿出具体的办法去解决,声乐教师责任之一就是要训练学生有一对客观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时的对与错。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的。就声音的训练来讲,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的歌唱。这就要求声乐教师的思想方法是辨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在给没有经过专业声乐训练的学生排合唱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把喉咙打开,一方面又要提示学生把声音唱的有“O”的感觉,即集中;一方面要强调声音的高位置,一方面又要强调气沉丹田;一方面要提示学生要把笑肌抬起来,保持微笑的状态,一方面又要提示学生在咬字的时候不要向下滑,使得歌唱状态不统一,最终发出难听的声音。这一系列的训练方法、观点、语言无一不贯穿在辩证统一的规律之中。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注意到语言的重要性,应深入体会、认真推敲。艺术无止境,教学之道也无止境,教师在教育生涯中的努力更是无穷尽的。要想成为学生爱戴的、富有教学魅力的教师,就要有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艺术修养,才能在不断地总结经验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