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显然,利用历史课程所特有的资源优势,加强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历史课程 教学 培养学生 人文素养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利用历史课程的资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感情教育。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表现,也是社会美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主义是何等的豪迈;方志敏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 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利用理想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就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应用历史课程特有人文性,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提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构筑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首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只有人文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观、师生观的转变。就教育观而言,应体现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中学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重要任务,不是精英教育、选择教育或终结性的教育。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人生的立身之本。教学过程中激活历史课堂,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在历史教学方面,历史老师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把人文纳入自己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历史古迹、革命胜地、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历史教学的好去处。同时也是进行人文教育活动好场地。加强对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历史优秀人物、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人文主教育
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对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历史课的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例如,岳飞精忠报国,豪情《满江红》荡气回肠;史可法血溅扬州,凛然正气,虽死不屈等等。在进行这些这些人物的教学时,如果我们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倾听和记忆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悲壮、正义、崇高以及博大的美感。那样,不仅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还可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成为立志勤奋、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青少年。
四、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认识社会
以史为鉴,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来面对我们的现实世界。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都可以找到认识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即历史的借鉴作用。例如: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唐太宗“以古为镜”,出现了“贞观之治”。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高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各种科学观念和意识。例如通过整个人类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树立发展的观点,从而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上各种改革的认识,让学生们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深刻理解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这些从历史中得到的各种观念意识都将成为中学生立足社会、创造美好人生的根本点,最终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动力。
五、解读历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需要不断认识、了解的问题,它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过程。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有责任指点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历史给予我们极好的素材,我们可以解读历史,将漫长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精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民族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上的增强,如果最终没有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没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因此,历史教学就应该及时更新,从现实需要出发,充实和扩展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为端正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关键词:历史课程 教学 培养学生 人文素养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利用历史课程的资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感情教育。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表现,也是社会美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他们的爱国主义是何等的豪迈;方志敏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 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利用理想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就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应用历史课程特有人文性,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提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构筑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首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只有人文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观、师生观的转变。就教育观而言,应体现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中学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重要任务,不是精英教育、选择教育或终结性的教育。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人生的立身之本。教学过程中激活历史课堂,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在历史教学方面,历史老师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把人文纳入自己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历史古迹、革命胜地、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历史教学的好去处。同时也是进行人文教育活动好场地。加强对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以历史优秀人物、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人文主教育
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对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历史课的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例如,岳飞精忠报国,豪情《满江红》荡气回肠;史可法血溅扬州,凛然正气,虽死不屈等等。在进行这些这些人物的教学时,如果我们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倾听和记忆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悲壮、正义、崇高以及博大的美感。那样,不仅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还可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成为立志勤奋、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青少年。
四、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认识社会
以史为鉴,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来面对我们的现实世界。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都可以找到认识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即历史的借鉴作用。例如: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唐太宗“以古为镜”,出现了“贞观之治”。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高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各种科学观念和意识。例如通过整个人类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树立发展的观点,从而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上各种改革的认识,让学生们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深刻理解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这些从历史中得到的各种观念意识都将成为中学生立足社会、创造美好人生的根本点,最终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动力。
五、解读历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需要不断认识、了解的问题,它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过程。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有责任指点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历史给予我们极好的素材,我们可以解读历史,将漫长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精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民族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上的增强,如果最终没有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没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因此,历史教学就应该及时更新,从现实需要出发,充实和扩展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为端正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