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和孩子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师爱更是不可或缺。班主任要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用爱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春风化雨,师爱无痕。每个班里都会出现几个特殊的孩子,或调皮捣蛋或孤僻失群。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问题家庭。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述,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
笔者在教一年级时,班里有个叫小筝的孩子,性格内向。每隔一段时间,早上上学时,她就大闹一场,哭喊着找爸爸而不进学校,每次都是我到校门口去接她,弄得我和其母都不胜其烦。
我走进小筝的成长史,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孩子。经过和其母交流,得知她来自单亲家庭,爸爸在她两岁时触电身亡。看到同学们由爸爸接送,小筝很羡慕,便上演了上面的一幕。
看着这个缺失父爱、甚至母爱也不能尽享的孩子,我内心一阵发酸,同时一种强大的责任感促使我决心管好她。我先坦诚地和其母进行交流,告知她正确的育儿方法。同时从她的整体人格入手,联系她的生活背景及平时的表现,寻找他的自卑点,找到她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引导她反思并改变错误的方式。
孩子的内心渴望爱,那就多关注她,给予她更多的爱。天冷了,我嘘寒问暖,提醒她要多穿衣服,预防感冒。她表现好了,就送些她喜爱的小礼品。后来,我发现她读书很有感情,就辅导她参加了学校的朗诵比赛,她竟获得了低年级组一等奖,当时她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和自信。她和我的关系日渐亲密,有什么悄悄话都和我说,还从家里带来好吃的给我。我看时机已成熟就告诉她,虽然失去了爸爸,可是亲人爱她,老师爱她,同学们爱她,她还是幸福的。世界上还有许多没有爸爸妈妈的孤儿,他们没有家,整天在大街上流浪,吃了上顿没下顿……妈妈一个人抚养她不容易,要理解妈妈的辛苦,要体贴、关心妈妈。
后来,我给她申请了“两免一补”助学基金。她的性格越来越开朗,也愿意和别人相处了。班里的卫生她抢着干,乐于帮助同学,成绩突出。她对妈妈愈加关心,主动承担了很多家务。现在的她已是班里的卫生委员,学校大队委成员,再也不是那个哭着找爸爸的小姑娘了。
每个班级中,总会遇到有心灵创伤的孩子,特殊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要用愛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让其身心健康发展。
放大优点,缩小缺点。俗话说“八十岁的老太太都喜人夸”,孩子更是如此。班主任一定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我班有个叫晓雨的孩子,幼儿园时就大名鼎鼎,她目无尊长,经常打骂老师。初到我班,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午饭时,看到她不喜欢的豆腐卷,便悄悄扔了。我批评她,她毫不畏惧地和我顶嘴。我软硬兼施,一方面,严肃告诉她这样做违反了学校纪律,若不改正,学校就会劝退她;另一方面,表扬她吃饭速度快,讲究卫生,爱帮助同学。针对她爱美的特点告诉她如果挑食、不吃饭会影响健康,变成“豆芽”就不漂亮了。最后,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顺从地吃了饭。
她上课好动,不认真听讲。有一次,她又悄悄在课桌下做手工。我微笑地瞅着她,她知趣地收起来。她爱好美术,便让她负责班里的黑板报、墙报设计,同时委婉地指出她的缺点。平时经常表扬她,而她也越来越听话,上课能认真听讲了,成绩也提高了。教师节还送给我亲手制作的精美贺卡。
巧炫师能,民主自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低年级学生眼里老师都是自带光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开始审视、挑剔老师。班主任更要努力展现自身的优势,让学生“既亲近又崇拜”,既是你的“粉丝”,又是可以“交心”的人。
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拿手戏,接手一个新班时要不失时机地“炫一炫”这些绝活,若孩子能对你竖起大拇指,接下来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若你唱歌好,那你就唱两嗓;若你写字好,就要及时地把书法作品展示给学生看看;若你朗诵好,你就在他们面前慷慨吟诵一番;若你篮球打得帅,就约班里的皮小子们到球场上去较量一下;若你画画好,就在学生面前秀一把……
现在的很多家庭都讲求民主,在班级也不例外。班里的活动,多让孩子们出谋划策。教会孩子们换位思考,若你是老师,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教会他们遇事学会理智的分析,学会静心反思。常此以往,孩子就能“自治”了。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班主任,要始终把美好人格的塑造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和学生融为一体,分享成功的甘甜,品尝失败的苦酒,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互助互爱,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奥地利]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7.
春风化雨,师爱无痕。每个班里都会出现几个特殊的孩子,或调皮捣蛋或孤僻失群。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问题家庭。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述,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
笔者在教一年级时,班里有个叫小筝的孩子,性格内向。每隔一段时间,早上上学时,她就大闹一场,哭喊着找爸爸而不进学校,每次都是我到校门口去接她,弄得我和其母都不胜其烦。
我走进小筝的成长史,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孩子。经过和其母交流,得知她来自单亲家庭,爸爸在她两岁时触电身亡。看到同学们由爸爸接送,小筝很羡慕,便上演了上面的一幕。
看着这个缺失父爱、甚至母爱也不能尽享的孩子,我内心一阵发酸,同时一种强大的责任感促使我决心管好她。我先坦诚地和其母进行交流,告知她正确的育儿方法。同时从她的整体人格入手,联系她的生活背景及平时的表现,寻找他的自卑点,找到她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引导她反思并改变错误的方式。
孩子的内心渴望爱,那就多关注她,给予她更多的爱。天冷了,我嘘寒问暖,提醒她要多穿衣服,预防感冒。她表现好了,就送些她喜爱的小礼品。后来,我发现她读书很有感情,就辅导她参加了学校的朗诵比赛,她竟获得了低年级组一等奖,当时她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和自信。她和我的关系日渐亲密,有什么悄悄话都和我说,还从家里带来好吃的给我。我看时机已成熟就告诉她,虽然失去了爸爸,可是亲人爱她,老师爱她,同学们爱她,她还是幸福的。世界上还有许多没有爸爸妈妈的孤儿,他们没有家,整天在大街上流浪,吃了上顿没下顿……妈妈一个人抚养她不容易,要理解妈妈的辛苦,要体贴、关心妈妈。
后来,我给她申请了“两免一补”助学基金。她的性格越来越开朗,也愿意和别人相处了。班里的卫生她抢着干,乐于帮助同学,成绩突出。她对妈妈愈加关心,主动承担了很多家务。现在的她已是班里的卫生委员,学校大队委成员,再也不是那个哭着找爸爸的小姑娘了。
每个班级中,总会遇到有心灵创伤的孩子,特殊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作为班主任要用愛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让其身心健康发展。
放大优点,缩小缺点。俗话说“八十岁的老太太都喜人夸”,孩子更是如此。班主任一定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我班有个叫晓雨的孩子,幼儿园时就大名鼎鼎,她目无尊长,经常打骂老师。初到我班,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午饭时,看到她不喜欢的豆腐卷,便悄悄扔了。我批评她,她毫不畏惧地和我顶嘴。我软硬兼施,一方面,严肃告诉她这样做违反了学校纪律,若不改正,学校就会劝退她;另一方面,表扬她吃饭速度快,讲究卫生,爱帮助同学。针对她爱美的特点告诉她如果挑食、不吃饭会影响健康,变成“豆芽”就不漂亮了。最后,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顺从地吃了饭。
她上课好动,不认真听讲。有一次,她又悄悄在课桌下做手工。我微笑地瞅着她,她知趣地收起来。她爱好美术,便让她负责班里的黑板报、墙报设计,同时委婉地指出她的缺点。平时经常表扬她,而她也越来越听话,上课能认真听讲了,成绩也提高了。教师节还送给我亲手制作的精美贺卡。
巧炫师能,民主自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低年级学生眼里老师都是自带光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开始审视、挑剔老师。班主任更要努力展现自身的优势,让学生“既亲近又崇拜”,既是你的“粉丝”,又是可以“交心”的人。
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拿手戏,接手一个新班时要不失时机地“炫一炫”这些绝活,若孩子能对你竖起大拇指,接下来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若你唱歌好,那你就唱两嗓;若你写字好,就要及时地把书法作品展示给学生看看;若你朗诵好,你就在他们面前慷慨吟诵一番;若你篮球打得帅,就约班里的皮小子们到球场上去较量一下;若你画画好,就在学生面前秀一把……
现在的很多家庭都讲求民主,在班级也不例外。班里的活动,多让孩子们出谋划策。教会孩子们换位思考,若你是老师,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教会他们遇事学会理智的分析,学会静心反思。常此以往,孩子就能“自治”了。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班主任,要始终把美好人格的塑造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和学生融为一体,分享成功的甘甜,品尝失败的苦酒,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互助互爱,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奥地利]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