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若能建立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生态圈,将真正为其带来发展新契机。
互联网平台和技术已经达到了临界点,网络经济对生活的渗透越来越深,并逐步由搜索、交友等实体行业扩展到金融业。互联网金融成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其金融服务效率高、协作性好、成本低及操作便捷等方面的优势一直成为外界攻击传统商业银行的理由,更有激进者借此宣称“传统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
的确,2013年中国P2P行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去年P2P平台超过700家,规模是2012年的8倍,如雨后春笋。然而,当各类基于互联网创新势如破竹之际,风险管理也成为其面临的重要难题。P2P业内一直将“风险控制”视为“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这恰恰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他们有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货币创造功能、集中的金融资源以及在公众中长期以来获得的高度信任感。商业银行若能发挥自身风险管理优势,建立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生态圈,互联网金融将真正为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新契机。
风控的新要求
互联网金融提供商作为金融业务领域新进入者,还面临安全性、合规性及当面接触性等问题的诸多挑战,不过,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依然同样需要作出调整,以适应更高要求的风险控制。现行金融法律未给予互联网金融合法地位,对其业务范围、禁止性规定、违规处罚、退出机制以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未作出相应界定,在政策层面,银行涉足互联网金融应遵循的行业规则和监管标准尚不成熟,在操作层面,当前银行与新金融势力的合作模式下,合作方的信用状况、客户资源、管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合作的质量,因而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要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产业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稳步建立起风险隔离机制和应对机制。
此外,各类金融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某些互联网企业在推出金融产品时出现夸大收益、回避或者弱化风险的情况,进而误导客户,产品出现问题后,给客户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仅2013年P2P平台就有超过70家跑路,涉及资金达12亿元,目前,这种形势有愈演愈烈之势。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强,其推出的产品首先能确保稳定性,其次就是注重风险防控和客户资金安全,在收益和风险方面都做出了书面提示和协议承诺,因而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必须要与风险控制并举。
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在保障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相关的部门可以适当破行业和地域的限制,促进金融业务的竞争。
在做好与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营相关的系统安全建设的同时,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银行进一步洞察客户,预测市场,构建银行数据服务体系并深度挖掘,不断适应并创造客户需求,增加客户黏合度。
创新业务生态圈
从业务类型来看,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分为门户金融业务、电商金融业务、社交金融业务及移动金融业务。要建设好“四个金融业务生态圈”,需要商业银行着力推动以下策略。
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产品设计
互联网金融企业能从简单的网上电子商务交易逐渐延伸到传统的信用卡还款、生活缴费、通讯充值以及酒店预订等方面,是由于其掌握了客户的业务需求,设计出了满足客户便捷、快速、省心办理业务的产品服务,从而使得银行的独占地位受到威胁。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客户体验指数,从零散、事后的客户体验转向系统、事前的客户体验,通过绩效杠杆,加大网点个人客户经理对客户柜面交易向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迁移的引导力度,提升客户体验和交易活跃度。另外,商业银行应该紧贴生活变化,洞察引领客户需求,依托数据挖掘和信息平台,突破传统经营模式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在重塑业务流程和产品升级过程中,要高效配置资源,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和便利快捷服务,摆脱单纯的支付、资金中介工具的角色。
借助渠道优势加强电子银行建设
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及掌上银行都已经可以覆盖除存取款、开具存款证明外的几乎所有个人银行业务,掌上银行的权限也正在向网上银行靠拢,如近期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推出的新型安全认证工具K令,将为个人网银、掌上银行、电话银行客户提供更加通用的安全认证,加强电子渠道建设。
互联网金融关注低端客户,而中国最庞大的低端金融客户群体来自广大农村地区,以农业银行为例,其在自助金融领域,研发推出了适合县域地区投放的自助服务终端和“智付通”系统,在网络金融领域,其研发推广了电子银行离行式注册系统,完善电子渠道“惠农卡”的相关服务功能,并推出面向农村地区对公客户以及中小企业客户的“智锐版企业网银”,借助这些渠道优势可以加强在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
整合资源加快智慧网点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将物理网点作为客户价值提升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物理网点的定位,应该是智能网点的建设,而不单是柜台业务的处理,自助机具的摆布,还应该设置网银、掌上银行的体验专区,并由专门的电子银行引导员进行讲解,让客户在物理网点中享受一对一的柜面服务,也可通过自助机具、电子银行办理业务。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应该依托于数据仓库和大数据分析,着力于改善客户体验,整合网点各项资源,加快网点建设,发挥线上和线下的渠道协同效应。结合地域差异和区域文化现状,商业银行可以在商贸区和居民体验区推广小型体验银行,精简现金柜台数量,引入VTM(虚拟柜员机、智能柜员机)、自助发卡机等新型设备,拓宽电子银行业务办理渠道,引导各行将营业网点打造成电子银行业务营销推介和体验服务的主渠道。
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求共赢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金融企业要做的是开发更具个性化的支付工具或金融产品。互联网企业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立业,信息技术是其最大的优势,而银行业是高度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科技合作,开发出更加适应该行的软件系统。商业银行依托平台提供的实时交易动态和信息记录信息,将资金流与信息流加以匹配和管控,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可以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商业银行还可以借鉴互联网企业的经验,依托核心商务平台,实现与客户深度的基础性绑定。
互联网平台和技术已经达到了临界点,网络经济对生活的渗透越来越深,并逐步由搜索、交友等实体行业扩展到金融业。互联网金融成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其金融服务效率高、协作性好、成本低及操作便捷等方面的优势一直成为外界攻击传统商业银行的理由,更有激进者借此宣称“传统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
的确,2013年中国P2P行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去年P2P平台超过700家,规模是2012年的8倍,如雨后春笋。然而,当各类基于互联网创新势如破竹之际,风险管理也成为其面临的重要难题。P2P业内一直将“风险控制”视为“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这恰恰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他们有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货币创造功能、集中的金融资源以及在公众中长期以来获得的高度信任感。商业银行若能发挥自身风险管理优势,建立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生态圈,互联网金融将真正为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新契机。
风控的新要求
互联网金融提供商作为金融业务领域新进入者,还面临安全性、合规性及当面接触性等问题的诸多挑战,不过,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依然同样需要作出调整,以适应更高要求的风险控制。现行金融法律未给予互联网金融合法地位,对其业务范围、禁止性规定、违规处罚、退出机制以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未作出相应界定,在政策层面,银行涉足互联网金融应遵循的行业规则和监管标准尚不成熟,在操作层面,当前银行与新金融势力的合作模式下,合作方的信用状况、客户资源、管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合作的质量,因而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要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产业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稳步建立起风险隔离机制和应对机制。
此外,各类金融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某些互联网企业在推出金融产品时出现夸大收益、回避或者弱化风险的情况,进而误导客户,产品出现问题后,给客户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仅2013年P2P平台就有超过70家跑路,涉及资金达12亿元,目前,这种形势有愈演愈烈之势。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强,其推出的产品首先能确保稳定性,其次就是注重风险防控和客户资金安全,在收益和风险方面都做出了书面提示和协议承诺,因而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必须要与风险控制并举。
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在保障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相关的部门可以适当破行业和地域的限制,促进金融业务的竞争。
在做好与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营相关的系统安全建设的同时,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银行进一步洞察客户,预测市场,构建银行数据服务体系并深度挖掘,不断适应并创造客户需求,增加客户黏合度。
创新业务生态圈
从业务类型来看,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分为门户金融业务、电商金融业务、社交金融业务及移动金融业务。要建设好“四个金融业务生态圈”,需要商业银行着力推动以下策略。
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产品设计
互联网金融企业能从简单的网上电子商务交易逐渐延伸到传统的信用卡还款、生活缴费、通讯充值以及酒店预订等方面,是由于其掌握了客户的业务需求,设计出了满足客户便捷、快速、省心办理业务的产品服务,从而使得银行的独占地位受到威胁。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客户体验指数,从零散、事后的客户体验转向系统、事前的客户体验,通过绩效杠杆,加大网点个人客户经理对客户柜面交易向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迁移的引导力度,提升客户体验和交易活跃度。另外,商业银行应该紧贴生活变化,洞察引领客户需求,依托数据挖掘和信息平台,突破传统经营模式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在重塑业务流程和产品升级过程中,要高效配置资源,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和便利快捷服务,摆脱单纯的支付、资金中介工具的角色。
借助渠道优势加强电子银行建设
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及掌上银行都已经可以覆盖除存取款、开具存款证明外的几乎所有个人银行业务,掌上银行的权限也正在向网上银行靠拢,如近期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推出的新型安全认证工具K令,将为个人网银、掌上银行、电话银行客户提供更加通用的安全认证,加强电子渠道建设。
互联网金融关注低端客户,而中国最庞大的低端金融客户群体来自广大农村地区,以农业银行为例,其在自助金融领域,研发推出了适合县域地区投放的自助服务终端和“智付通”系统,在网络金融领域,其研发推广了电子银行离行式注册系统,完善电子渠道“惠农卡”的相关服务功能,并推出面向农村地区对公客户以及中小企业客户的“智锐版企业网银”,借助这些渠道优势可以加强在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
整合资源加快智慧网点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将物理网点作为客户价值提升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物理网点的定位,应该是智能网点的建设,而不单是柜台业务的处理,自助机具的摆布,还应该设置网银、掌上银行的体验专区,并由专门的电子银行引导员进行讲解,让客户在物理网点中享受一对一的柜面服务,也可通过自助机具、电子银行办理业务。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应该依托于数据仓库和大数据分析,着力于改善客户体验,整合网点各项资源,加快网点建设,发挥线上和线下的渠道协同效应。结合地域差异和区域文化现状,商业银行可以在商贸区和居民体验区推广小型体验银行,精简现金柜台数量,引入VTM(虚拟柜员机、智能柜员机)、自助发卡机等新型设备,拓宽电子银行业务办理渠道,引导各行将营业网点打造成电子银行业务营销推介和体验服务的主渠道。
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求共赢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金融企业要做的是开发更具个性化的支付工具或金融产品。互联网企业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立业,信息技术是其最大的优势,而银行业是高度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科技合作,开发出更加适应该行的软件系统。商业银行依托平台提供的实时交易动态和信息记录信息,将资金流与信息流加以匹配和管控,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可以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商业银行还可以借鉴互联网企业的经验,依托核心商务平台,实现与客户深度的基础性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