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能否缓解农户信贷高利率困境?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321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模型,设计人为田野实验,探究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机制对于缓解农村信贷高利率困境的不同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利率调节在无抵押担保的信贷交易市场中失灵,农户道德风险极易导致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陷入“囚徒困境”。第二,农地抵押价值较低时,高利率政策会导致农村信贷市场呈现“柠檬市场”特征,农村金融机构占优策略是实施严格的农村信贷数量配给。第三,提高农地抵押价值可以缓解农村信贷市场的数量配给,但难以帮助农户走出信贷交易中的高利率困境。第四,信誉监管机制可以促使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户接受的合理利率与农户实现长期合作,但也面临着农户项目经营失败无力还贷的风险。第五,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耦合推进是帮助农户走出信贷交易高利率困境、实现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互利共赢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农地抵押;信誉监管;利率;博弈;人为田野实验
  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20)02-0091-09
  农业生产投资具有資金的不可分割性,资金缺位使农业生产面临递减的边际收益,农户被迫自我束缚在简单和重复的低级生产状态[1],农村经济极易陷入“贫困陷阱”。因此,资金的持续稳定供给对于农村“脱贫”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农村借贷市场利益主体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机构因无法获知贷款农户的私人信息而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难题[2],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主动减少对农户的信贷供给,农户遭受农村信贷数量配给现象①较为严重[3-7]。因此,缓解农村金融信贷约束的关键是制定合理的利益主体履约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给利益主体带来的潜在收益风险。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作为信息甄别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农户偿债履约率。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定32个县(市)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约1.6亿农民和250.6万农户通过建立信用信息档案而获得信用贷款;截至2018年9月末,全国232个试点地区农地抵押贷款余额520亿元,同比增长76.3%,累计发放964亿元。然而,农村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本性致使其向农业生产贷款利率远高于非农业生产贷款利率。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作为缓解农村信贷数量配给的有效手段,能否帮助农户走出农村借贷中的高利率困境?深入探究该问题对于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维护金融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金融利率、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机制做了大量研究。Mckinnon(1973)[8]和Shaw(1973)[9]认为,高利率政策可消除供求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农户偿债的履约率,促进经济增长。另一些学者则发现高利率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正规信贷需求,进而制约农业的扩大再生产[10-14]。对农地抵押和信誉监管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者在促进农业生产、缓解信贷约束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面。杨丹丹、罗剑朝(2018)通过DEA-2SLS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15]。于丽红等(2016)[16],张珩等(2018)[17],梁虎、罗剑朝(2019)[18]则认为农地抵押贷款业务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信贷约束。但农地抵押贷款效果受农地产权是否明晰、保险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19-20]。张三峰等(2013)结合农户家庭借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Probit模型发现信用评级对不同类型正规信贷配给的影响各不相同[21]。Katchova(2005)亦认为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情况会影响其违约概率,进而影响贷款人的资本准备[22]。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能够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促进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23],但现阶段农村信用体系极不完善[24]。
  已有研究虽丰富,但多是讨论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对于缓解农村信贷数量配给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因素,没有讨论二者对农村信贷交易中贷款利率的影响,缺乏两种重要履约机制对于缓解农村信贷价格配给的现实考虑。现阶段农村信贷价格配给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机制能否帮助农户走出信贷交易中的高利率困境已成为农村金融领域的重要议题。此外,多数文献将信誉监管对象集中在农户这一弱势群体。诚然,农户道德风险是产生现阶段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逐利导向亦是该问题突出不可忽略的内在因素。鉴于此,本文在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两种机制下分别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模型,提出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机制对于缓解农村信贷高利率困境的相关理论假说。在不同类型博弈下设计人为田野实验对理论假说进行有效验证,深入探究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机制对于缓解农村信贷价格配给的不同作用。
   一、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为深刻对比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两种机制对于农村信贷市场中贷款利率的影响,本文先后构建无抵押、无监管机制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农地抵押机制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信誉监管机制下的无限重复博弈三种不同博弈模型。
  (一)无抵押、无监管机制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在该模型中,假设农户生产项目一定成功。由于农户无任何抵押品,政府等监管机构亦不对农户进行任何制度约束。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具体特征、策略空间等信息是可知的,模型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对模型提出如下假设条件:
  1. 博弈方为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分别用A和B表示)。二者均为风险中性且有限理性。
  2. 不同博弈方拥有不同博弈策略空间。农户博弈策略空间为(还款;不还款),农村金融机构博弈策略空间为(贷款;不贷款)。
  3. 博弈方之间是“完全信息”的。即博弈方对自己和对方的所有与博弈有关的事前信息有充分的了解。
  假设农户项目生产所需贷款为M,贷款利率为r,项目成功后农户收益为W。农户申请贷款成本为CA,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申贷的审核成本为CB,且两种成本均小于贷款利息Mr,同时亦小于项目成功收益W。则无抵押担保机制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矩阵见表1。   如表1所示,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博弈存在一个最优解(贷款;还款),但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该博弈最优解难以达成。因为当农村金融機构选择贷款时,农户的占优策略是不还款;当农户选择不还款时,农村金融机构的占优策略是不贷款。无抵押、无监管机制下的农户道德风险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是可置信威胁的,博弈的纳什均衡为(不贷款;不还款),博弈双方陷入“囚徒困境”。值得关注的是,利率调节在该博弈中失灵,因为利率高低在无抵押、无监管机制下并不能消除农户道德风险行为,不还款仍是农户的占优策略。因此,破解农村金融借贷市场“囚徒困境”,关键在于设计合理的履约机制,规避农户道德风险行为。
  (二)农地抵押机制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博弈的重要类型之一。动态表现为博弈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者能够观察到先行者所选择的行动;不完全信息则是指双方尽管明晰对方的策略空间,但无法确定对方的具体特征、真实策略及其概率。在农地抵押机制下,农户尽管可以提供一定规模农地抵押品,但农村金融机构无法通过抵押品判断农户风险类型以及项目成功率等农户私人信息。因此该博弈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假设条件如下:
  假设1:博弈方为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分别用A和B表示)。二者均为风险中性且有限理性。
  假设2:不同博弈方拥有不同博弈策略空间。农户博弈策略空间为(还款;不还款),农村金融机构博弈策略空间为(贷款;不贷款)。
  假设3:博弈方之间是“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双方知道彼此的博弈策略空间,但农户风险类型、项目成功率等是农户私人信息,农村金融机构并不知晓。
  海萨尼转换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通用求解方法。笔者根据“海萨尼转换”设置虚拟变量“自然”。首先,“自然”选择农户生产项目成功率,假设项目成功概率为θ,项目失败概率为1-θ,农户项目生产所需贷款为M,农地抵押价值为K,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户贷款和不贷款概率分别为p、1-p,贷款利率为r。项目成功与失败时产出收益分别为W、0,且满足W≥M(1+r)。农户申请贷款成本为CA,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申贷的审核成本为CB,且两种成本均小于贷款利息Mr。农户还款概率是贷款利率r的反函数,假设农户在项目成功与失败下的还款概率分别为q(r,1)、q(r,2),且q(r,1)>q(r,2),则其不还款概率分别为1-q(r,1)、1-q(r,2)。A11、A10分别表示项目成功时农户在还款与不还款情况下的净收益函数,B11、B10分别表示项目成功时农户还款与不还款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的净收益函数;A21、A20分别表示项目失败时农户还款与不还款情况下的净收益函数,B21、B20分别表示项目失败时农户还款与不还款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的净收益函数。函数具体形式表述如下:
  A11=W-M(1+r)-CA B11=Mr-CB
  A10=W-K-CA    B10=K-M-CB
  A21=-M(1+r)-CA    B21=Mr-CB
  A20=-K-CA     B20=K-M-CB
  博弈支付矩阵见表2。
  1. 农户还款策略选择分析。农户选择还款策略的前提是还款净收益大于不还款净收益,即:
  θpA11+(1-θ)pA21>θpA10+(1-θ)pA20(1)
  令:
  μ=θpA11+(1-θ)pA21-θpA10-(1-θ)pA20=p[K-M(1+r)] (2)
  μ表示农户还款倾向,其经济含义是农户还款与不还款的净收益差额。显然,μ/r=-pM<0,说明贷款利率与农户还款倾向负相关,贷款利率越高,农户越倾向于不还款。
  2. 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策略选择分析。农村金融机构选择贷款策略的前提是贷款净收益大于不贷款净收益,即:
  θq(r,1)B11+θ[1-q(r,1)]B10+(1-θ)q(r,2)B21+(1-θ)[1-q(r,2)]B20>0(3)
  令:
  Ψ=θq(r,1)B11+θ[1-q(r,1)]B10+(1-θ)q(r,2)B21+(1-θ)[1-q(r,2)]B20-0=[θq(r,1)+(1-θ)q(r,2)][M(1+r)-K]+(K-M-CB)(4)
  Ψ表示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倾向,其经济含义是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与不贷款的净收益差额。由此可得:
  即:μ  假说1:农地抵押价值较低时,高利率政策会导致农村信贷市场呈现“柠檬市场”特征。农村金融机构占优策略不是实行高利率贷款,而是不贷款或极少贷款的农村信贷数量配给。
  第二,当M(1+r+H/)0,说明此时提高贷款利率有利于提升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倾向。此时μ<0依然成立,不还款依然是农户的占优策略。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认为人具有社会偏好,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出于社会偏好的动机将他人的福利纳入自己的效用函数中[25]。随着农地确保颁证、“生不增、死不减”等政策推进,农地为农户提供了相比历史任何阶段都更稳定的生计保障,大部分农户始终将农地视为退出劳动力市场后的“保命田”[26-27]。农户社会偏好和农地社会保障属性使得低风险农户通常选择还款策略以“赎回”农地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通常会对低风险农户实行一定农村信贷数量配给的高利率贷款。   第三,当M(1+r+H/)0,说明此时提高贷款利率有利于提升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倾向。此时μ>0成立,说明虽然贷款利率与农户还款倾向负相关(μ/r=-pM<0),但当农地抵押价值较高时失去农地的“痛苦”威胁对于农户而言是可置信的,农户的占优策略是还款。此时农村金融机构的占优策略是对农户实行农村信贷无数量配给的高利率贷款。由此,笔者提出假说2。
  假说2:农地抵押价值的提高可有效提升农户的履约率,资本逐利性驱使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采取农村信贷无数量(或较少数量)配给的高利率贷款策略。农户“贷款贵”问题依然难以有效解决。
  (三)信誉监管机制下的无限重复博弈
  在农地抵押机制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基于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机构通常实行农村信贷数量配给或高利率贷款策略。然而现实中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交易通常并不是一次性的,理性且信誉较高的农户更多地着眼于与农村金融机构的长期合作。为探究信誉监管机制对贷款利率的影响,笔者进一步深化模型为无限重复博弈模型,将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同时纳入监管范围。农户选择不还款策略会面临I单位信誉惩罚,且农村金融机构会对农户采取冷酷触发战略,即农户一旦选择在某期不还款,则农村金融机构在该期及后期永远拒绝贷款给该农户;由于目前农村贷款利率已实现市场化,政府难以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实行硬性限制约束,因此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干预用贷款激励体现,假设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户足额贷款时可获得ε(r)单位的激励,且ε(r)是利率r的减函数。由此,该模型单次博弈中博弈双方不同策略下的支付矩阵见表3。
  博弈双方具体净收益函数表示如下:
  A11*=W-M(1+r)-CA B11*=Mr-CB+ε(r)
  A10*=W-CA-I     B10*=-M-CB+ε(r)
  A21*=-M(1+r)-CA   B21*=Mr-CB+ε(r)
  A20*=-CA-I     B20*=-M-CB+ε(r)
  1. 农户还款策略分析。令?姿为农户贴现率,取值在[0,1]。若农户在无限次博弈中都选择还款,则农户净收益为:
  μ*可表示为农户无限次还款倾向,其经济含义是农户无限次还款与只有前T-1次还款的净收益差额。显然,μ*/r=-λTM/(1-λ)<0,说明农户无限次还款倾向与贷款利率负相关。贷款利率过高会抑制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长期合作的积极性。
  当贷款利率满足条件r0成立,此时农户的占优策略是与农村金融机构长期合作。
  2. 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策略分析。令δ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贴现率,取值在[0,1]。若农户在无限次博弈中都选择还
  Ψ*表示農村金融机构无限次贷款倾向,其经济含义是农村金融机构无限次贷款与只有前T次贷款的净收益差额,显然Ψ*>0恒成立。因此,信誉监管机制作用下,无论贷款利率高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占优策略均是与农户长期合作。而农户只有在贷款利率满足条件r  假说3:将农村金融机构纳入信誉监管对象可以促使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户接受的合理利率与农户实现长期合作。信誉监管机制在缓解农户面临的农村信贷数量配给同时,还可帮助农户走出信贷交易中的高利率困境。
   二、人为田野实验设计
  为验证上述假说,笔者在山东省平度市随机抽样240名农户和15名农村信用社信贷经理进行了人为田野实验。在实验设计与样本选取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地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一)方法选择与数据来源
  实验经济学现已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热门研究领域。社会科学开展实验室实验时通常招募大学生作为标准的被试集合,其情境设定主要基于实验室环境中的模拟,其结果往往无法直接推广到现实世界中[28]。人为田野实验通过选择真实世界中的参与者作为被试对象,最大程度模仿现实经济环境,使得其结论能够推广到真实世界[29-30]。因此笔者通过设计人为田野实验对博弈模型和理论假说进行验证。
  实验被试者来自平度市的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经理,主要原因在于平度市是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市。该市通过完善抵押担保体系、加快确权登记颁证等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全国363个县级市的综合信用排名一直保持前列。被试者来自平度改革示范区,确保实验得以顺利进行的同时,还可最大程度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可靠。
  (二)实验设计
  该实验共分为两个阶段,分别验证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两种机制对于农村借贷市场中农村信贷数量配给和贷款利率的影响。
  1. 第一阶段实验设计。(1)控制组和实验组设定。从平度市农地抵押贷款试行情况较好的蓼兰镇、店子镇、明村镇三个乡镇各随机抽样60名农户和3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经理。所有被试者被随机分在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三个不同小组,每组60名农户和3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经理。为尽可能帮助被试者能够正确理解实验情境,所有抽样农户必须现实中有过农地抵押贷款经历,仍从事农业生产且为家庭农业生产的主要决策人或参与决策人。(2)实验情境设定。农户拥有15万元资金和20亩(1亩=0.066 7公顷)农地。农地可用于抵押,不同组别农地抵押评估价值不同,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农户每亩农地抵押评估价值分别为500元、1 500元、2 500元。现有一生产项目需耗资20万元。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区间为8.5%~10%②。项目成功概率为60%,且该信息只有农户可知,农村金融机构不可知。项目成功产出收益25万元,项目失败产出收益为15万元(即项目结束后,农户收益仅为初始的自有资金)。农户在项目成功和失败情况下均可能发生违约行为。农户申请贷款成本为0.1万元,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申贷的审核成本为0.1万元。(3)实验流程。实验开始之前,实验组织者向被试者宣读实验说明,待被试者充分了解实验信息后开始实验,且对照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依次进行实验。第一步,实验组织者在实验室外对每组农户进行1-60编号,在实验室内对每组信贷经理进行1-3编号(信贷经理分布在实验室内不同地方且互相之间隔离)。第二步,实验组织者对农户和信贷经理发放不同决策表,每组60位农户依次进入实验室自由选择信贷经理申请贷款(为确保被试者互相隔离,只有上一位被试者做完贷款申请决策后下一位被试者方可进入实验室),信贷经理在决策表上对申请贷款农户进行登记并做出是否向该农户贷款、贷款金额及贷款利率的决策。第三步,在另一间实验室放置装有10枚空心球的不透明盒子,其中含6枚红色空心球,4枚白色空心球。红色空心球代表项目成功,白色空心球代表项目失败。没有获得足额贷款的农户停止实验,获得足额贷款的农户依次进入该实验室独立随机抽取空心球,依据空心球颜色判断该农户的项目成败结果。第四步,参与项目的农户在决策表上做出是否足额还款的决策(同样为确保被试者互相隔离,只有上一位被试者做完还款决策后下一位被试者方可进入实验室)。整个实验持续60分钟,实验结束后,每位实验参与者均会得到30元现金奖励。   2. 第二阶段实验设计。(1)控制组和实验组设定。从平度市信用体系建设试行情况较好的南村镇、店子镇两个乡镇各随机抽样30名农户和3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经理,将所有被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名农户和3名信贷经理。为尽可能帮助被试者能够正确理解实验情境,所有抽样农户必须现实中仍从事农业生产且为家庭农业生产的主要决策人或参与决策人。(2)实验情境设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者均进行五轮实验,每轮实验开始时所有农户均拥有15万元资金。其他实验参数设置与第一阶段实验相同。两组区别在于实验组被试者在“有信誉监管环境”下进行,实验组农户选择不还款策略则面临1.5万元信誉惩罚,实验组信贷经理若采取足额贷款策略,可获得ψ(r)单位激励,且ψ(r)是利率r的减函数(函数具体表达式为:ψ(r)=30r-0.6)。对照组被试者在“无信誉监管环境”下进行,农户违约不还款不受任何惩罚,对照组信贷经理若对农户足额贷款亦得不到任何激励。(3)实验流程。实验共进行五轮,对照组每一轮实验与第一阶段实验流程相同,实验组被试者每轮实验若出现违约不还款情况将受到信誉惩罚,且向该农户贷款的信贷经理可将违约农户违约情况告知其他2名信贷经理,在下一轮实验中,所有信贷经理均拒绝向该农户贷款。整个实验持续50分钟,实验结束后,每位实验参与者均会得到30元现金奖励。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一)第一階段实验结果分析
  图1显示了三个组的农户所获得的贷款金额及贷款利率。由图1可知,不同组别农户所获得的贷款金额不同,对照组多数农户所获贷款不足2万元,实验1组农户所获贷款额度有一定增长,实验2组多数农户均获得较高贷款额度(所获贷款额度均在5万元以上),且能满足项目生产需要。然而,三个组农户贷款利率均在9%以上,实验2组的多数农户贷款利率甚至超过9.5%,说明农户信贷高利率困境并没有随农地抵押价值增加而有所缓解。为进一步验证三个组农户在贷款金额及贷款利率方面的差异,笔者运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实证分析。
  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在分析组别差异时因受正态性和方差齐性严格假定条件限制而效果不佳。Kruskal-Wallis检验作为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可以放松对数据的假定条件,较为适合本文对不同组别信贷差异的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通过求出各变量值的秩,构建K-W统计量并分析统计量P值考察各组秩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K-W统计量构建如下:
  K-Wni-)2=-3(n+1)~χ2(k-1)(17)
  其中k为样本组数,n是总样本量,ni是第i组的样本量,Ri是第i组样本中的秩总和。统计量非常接近自由度为k-1的卡方分布。若统计值大于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说明各组秩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不能拒绝原假设,各组秩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运用SPSS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结果可知,三个组农户贷款额Kruskal-Wallis检验P值为0.001,显著小于5%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不同组农户贷款额分布的确存在显著差异;三个组农户贷款利率Kruskal-Wallis检验P值为0.263,显著大于5%临界值,因此接受原假设,说明不同组农户贷款利率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图2显示了每组获得足额贷款的农户在面临不同项目结果时的履约情况。由图2可知,三个组获得足额贷款农户的项目成功率符合实验情境中60%项目成功概率的设定。当农地抵押价值较低时(参见对照组),农户履约率亦较低。随着农地抵押价值的提升,项目成功农户和项目失败农户的履约率均稳步上升(参见实验组)。图2揭示了不同农地抵押价值下,农村金融机构是否向农户贷款的内在逻辑。较低的农地抵押价值,使得失去农地“痛苦”威胁对于农户而言是不可置信的,农户履约率较低。农村金融机构面临严重道德风险,其占优策略是对农户不贷款或极少贷款的严格农村信贷数量配给,假说1得到有效验证。随着农地抵押价值的提高,失去农地“痛苦”威胁对于农户而言是可置信的,农户的履约倾向得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农户的农村信贷数量配给,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逐利性”使其依然选择对农户实行高利率贷款政策。农地抵押价值的提高虽然可以缓解农户所面临的农村信贷数量配给短缺,但难以帮助农户走出信贷交易中的高利率困境,假说2得到有效验证。
  (二)第二阶段实验结果分析
  图3显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五轮实验中获得足额贷款的农户占比及贷款利率情况。由图3可知,对照组五轮实验中获得足额贷款的农户占比较低,且平均贷款利率均在9.5%以上。这说明在无信誉监管情况下,农户不仅面临严重农村信贷数量配给,还受到严重农村信贷价格配给制约。实验组五轮实验中获得足额贷款的农户占比均较高,且平均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信誉监管不仅可以缓解农户面临的农村信贷数量配给短缺,还可帮助农户走出信贷交易中的高利率困境,假说3得到有效验证。
  图4呈现了实验组每轮实验平均贷款利率及农户履约情况,揭示了信誉监管机制作用下农村金融机构是否向农户贷款的内在逻辑。由图4可知,前两轮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有一定上升,导致农户履约率降低。将农村金融机构纳入信誉监管体系,使得利率高低并不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户无限次贷款占优策略的选择,而利率过高会影响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长期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在接下来的三轮实验中,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的贷款利率逐步降低,农户履约率稳步上升。可见,在信誉监管机制下,基于合理利率下的长期合作是农村金融交易主体间的占优策略。然而,信誉监管机制对于项目经营失败无力还贷的农户失效,农村金融机构仍然会面临“坏账”风险。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缺乏抵押物是农户难以获取正规金融借贷的最主要约束因素,农地抵押贷款正是国家为疏通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而推行的重要金融创新产品[31]。提升农地抵押价值可以显著提高农户履约率,缓解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农村信贷数量配给,但难以帮助农户走出信贷交易中的高利率困境。信誉监管机制可以促使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户接受的合理利率与农户实现长期合作,但也面临着农户项目经营失败无力还贷的风险。因此实现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耦合推进是帮助农户走出信贷交易高利率困境、实现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互利共赢的有效举措。   具体而言,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进一步完善农地抵押机制。完善农村农地确权和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户农地用益物权充分的法律保障;加强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专业体系和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体系建设,保证农地价值准确评估和农地抵押物能够顺利处置,进而降低农户违约时农地变现难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的潜在风险。第二,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建立农户贷款综合信用档案制度,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对农户真实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分类归档;健全信誉传播与共享机制,搭建农户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用识别成本和信贷交易审核成本;建立履约受益违约惩戒的奖惩机制,激发农户信贷交易中的履约动力,增加违约农户的违约成本。第三,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誉监管力度。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低息贷款业务纳入人民银行“两管理、两综合”考核评价工作,用足用活国家对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低息奖励政策,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降低涉农贷款利率。第四,创新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由政府成立非盈利性的物权融资公司,农户与物权融资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由物权融资公司充当贷款担保人。物权融资公司通过政府设立的信贷周转保障基金对采取低利率金融机构进行适当激励,进而实现农地抵押与信誉监管的有效耦合。值得注意的是,物权融资公司的非盈利性以及对金融机构的激励会耗费大量政府财力支出,如何激励民营资本参与物权融资公司发展还需做进一步探究。
  注释:
  ①信贷配给与信贷供给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信贷配给是指在固定利率条件下,面对超额的资金需求,银行采取一些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以消除超额需求而达到平衡。
  ②根据笔者在平度市的调研,该地区农户申请贷款利率在8.6%~9.7%之间浮动。为研究便利性,该实验将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区间设为8.5%~10%。
  参考文献:
  [1]马燕妮,霍学喜.专业化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现状及影响因素——以全国725户苹果种植户为例[J].当代经济科学,2016(6):93-102.
  [2]王朝明,朱睿博.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理论模型与实践经验[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5):54-62.
  [3]张龙耀,江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7):98-113.
  [4]张宁,张兵.农村非正规金融、农户内部收入差距与贫困[J].经济科学,2015(1):53-65.
  [5]牛荣,张珩,罗剑朝.产权抵押贷款下的农户信贷约束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6(1):76-83.
  [6]Yuan Y, Xu L H. Are Poor Ableto Access the In formal Credit Market?Evidence from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6(2):232-246.
  [7]李庆海,吕小锋,孙光林.农户信贷配给:需求型还是供给型?——基于双重样本选择模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6(1):17-29.
  [8]Mckinnon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73.
  [9]Shaw E.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10]Karland S, Zinman J. Credit elasti citie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implications for micro-financ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8(3):1040-1068.
  [11]Dehejia R,Montgomer Y H, Morduch J. Do interest rates matter?Credit demand in the Dhaka Slum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97(2):437-449.
  [12]馬九杰,吴本健.利率浮动政策、差别定价策略与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J].金融研究,2012(4):155-168.
  [13]刘西川,陈立辉,杨奇明.农户正规信贷需求与利率:基于Tobit III模型的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2014(3):75-91.
  [14]谭燕芝,彭千芮.贷款利率、农户特征与正规信贷约束[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56-61.
  [15]杨丹丹,罗剑朝.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以宁夏平罗县和同心县723户农户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8(8):75-85.
  [16]于丽红,兰庆高,武翔宇.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农户满意度分析——基于辽宁省试点县的调査[J].中国土地科学,2016(4):79-87.
  [17]张珩,罗剑朝,王磊玲.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模式差异:实证与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18(9):79-93.
  [18]梁虎,罗剑朝.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农户增收与家庭劳动力转移[J].改革,2019(3):106-117.
  [19]Galiani S, Schargrodsky E. Property rights for the poor:effect of landing title[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0,94(9):17-26.   [20]呂德宏,张无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及其衡量研究——基于Credit Risk+模型的估计[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37-147.
  [21]张三峰,王非,贾愚.信用评级对农户融资渠道选择意愿的影响——基于10省(区)农户信贷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7):72-84.
  [22]Katchova A L, Peter J B. Credit risk models and agricultural lending[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87(1):194-205.
  [23]张军发.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析——基于平凉市“三信”建设的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2):41-45.
  [24]倪楠.城乡一体化下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建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37-143.
  [25]宋紫峰,周业安.收入不平等、惩罚和公共品自愿供给的实验经济学研究[J].世界经济,2011(10):35-54.
  [26]郑沃林,徐云飞,郑荣宝.人力资本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基于农地就业保障的中介效应[J].经济体制改革,2019(4):78-84.
  [27]许庆,陆钰凤.非农就业、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地流转[J].中国人口科学,2018(5):30-41.
  [28]John A, List T. Do Explicit Warnings Eliminate the Hypothetical Bias in Elicitation Procedures? Evidence from Field Auctions for Sports card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1498-1507.
  [29]罗俊,汪丁丁,叶航,陈叶烽.走向真实世界的实验经济学——田野实验研究综述[J].经济学(季刊),2015(3):853-884.
  [30]陈少威,王文芹,施养正.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自然实验与田野实验[J].国外理论动态,2016(5):76-84.
  [31]林乐芬,沈一妮.异质性农户对农地抵押贷款的响应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东海试验区2 640户农户的调查[J].财经科学,2015(4):34-48.
  责任编辑:艾 岚
  Can Farmland Mortgage and Credit Supervision Ease the Dilemma of High Interest Rate of Farmers' Credit?
  Liang Jie1, Gao Qiang1, Wang Yantao2
  (1.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handong Qingdao 266100, China;
  2.Business School,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 By Constructing in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 and repeated game model, designing artificial field experiments, and deeply exploring the different roles of farmland mortgage and credit supervision mechanism to alleviate the high interest rate dilemma of rural credit,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interest rate adjustment fails in the credit trading market of unsecured secured, and the moral hazard of farmers is likely to cause farmers and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alling into the "prisoner's dilemma". Secondly, the high interest rate policy will lead to the "lemon market" in the rural credit market. The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ominant strategy is to implement strict rural credit rationing. Thirdly, increasing the value of farmland mortgages can alleviate the quantity rationing of rural credit markets, but it is difficult to help farmers get out the high interest rate dilemma in credit transactions. Fourthly, the credit supervision mechanism can encourage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achieve long-term cooperation with farmers at reasonable interest rates accepted by farmers, but it also faces the risk of farmers failing to repay loans. Fifthly, the coupling of farmland mortgage and credit supervisio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help farmers get out of the high interest rate dilemma of credit transactions and realize long-term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between farmers and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Key words: farmland mortgage, credit supervision, interest rate, game, artificial field experiment
其他文献
摘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宏观环境下对选择价格型或数量型中介目标都有不同倾向。在当前全球金融创新和普遍利率市场化及我国价格性目标调控条件尚未成熟的特定时期,要慎重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继续选择货币供应量目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金融创新;利率市
期刊
摘要: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全面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债务的历史生成、再生产机制、表现特征、实质内涵、功能效应与瓦解路径。这一理论框架深刻揭示了债务与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之间本质的、普遍的、内生关系,为考察与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债务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  关键词:资本主义债务化;债务观;金融垄断资本  中圖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期刊
摘要:运用1980—2013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的经济波动和增长的面板数据,重点分析资本形成、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具体分析每个变量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终结果显示,资本形成和经济政策波动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短期是正向的,长期来说是反向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  关键词:长期增长;短期波动;经济增长率;
期刊
2015年6月18日至21日,资本主义的不均衡发展及危机——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10届论坛在南非开普敦大学召开。来自世界30余个国家的80余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状及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作了认真的分析,特别是围绕当代资本主义的不均衡发展及面临的危机作了热烈的研讨,许多新见解、新思路、新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专家学者们主要围绕下列内容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一、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境况
期刊
摘要:秦汉时期的幽燕,地处古代中国农牧业两大自然经济区域交汇地带,平原、丘陵、山地、河流、湖泊兼备,自然资源丰富,形成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农牧业生产。燕都蓟城交通便利,“富冠海内”,商业繁荣,既是北方手工业中心,又是当时重要的商业大都会,各民族经济交流的中心。  关键词: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农耕时期;燕;蓟;都会;农牧业;手工业;商业;中转贸易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市民社会在马克思著作中具有两类四种含义,应基于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法把握不同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核心理念的“市民社会”,与所谓普世价值密切相关,它是马克思理论集中批判的对象。如果说马克思具有某种市民社会理论的话,也只能看成基于唯物史观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内在机理的理论。应从原则高度明确反对将两种性质的市民社会理论有意无意地混淆起来的做法。沈越教授将市民社会臆想为没有阶级属性的永
期刊
摘要:基于“工业结构S—工业产业I—工业项目P”的分析框架,对河北省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进行测量,针对河北省支柱产业关联度不高的现象,提出延伸支柱产业链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农业现代水平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SIP;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空间要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影响系数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旅游作为一种扶贫的方式其目标在于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以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产业价值链为指导,通过研究发现,由于中心城市极化效应明显扩散效应不足,且环京津贫困带融入京津地区发展的能力较弱,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旅游扶贫困境:环京津贫困带的传统旅游产业位于价值链底端;随着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旅游目的地产业价值份额不断缩小。建议通过电子商务及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形成有利
期刊
摘要:价值形式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问题是德国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核心议题。法兰克福学派的巴克豪斯率先开启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他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阐发了价值形式理论的学理意义及其思想史地位、指认了以二重化为代表的形式辩证法,突出了价值形式与拜物教关系等问题。此外,巴克豪斯还重点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强调了价值形式对于理解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范畴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并且展现了价值理论所暗含的社会
期刊
摘要:资本逻辑是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本身所呈现的一種内部联系,它不仅是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更是资本本性在全球视域内的必然选择,是增值逻辑和扩张逻辑的内在统一。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通过对其实体形态、关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深度批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的二律背反。这种悖论性的存在根源于资本逻辑本身,是资本二重性的必然结果,成为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