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失去挚爱的女人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8308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还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无爱慕。”
  翻看陈希米的文章,劈面一句话就是这个,《旧约·诗篇》的这一段文字被一个女人顺手放在了开篇,用得那么狠,内心又那么皎洁,真是明月一样的句子,展现了她的惊人的才华。
  38岁高位截瘫的他娶了她,60岁时他撒手西去,携手22年,她都相伴他左右。她嫁他的时候,他的朋友感叹“这个带有音乐之声姓名的太太很年轻、很美丽、很温柔、很明朗,气质仿佛滤过的透明的水,老史兄福分不浅……陈希米做了他的新腿”。杂志记载道,他去世前,她一离开,他就“全身挣扎,心电图立刻乱了”,可她回来一弄,就好了;她再去,他又闹,她只好把该办的事拿到病床旁边办,他就“安安静静了”。当他去世之后,她写八万字的长文纪念他,“因为她相信他是可以看到听到的,所以她才写出来;因为她把所思所想写下来,所以她才活下来,文字如他的灵魂附体。”
  在这篇文章里有很多句子,让人心抖了又抖,看得人泪如泉涌,“既然死并不是什么下地狱,我也不想上天堂。我只想能跟你在一起安安静静地说话,听你掏心掏肺,也跟你袒露一切。那才是人最好的生活。你说过,我们要爱得不同凡响!你说我们做到了吗?”
  他们当然做到了,文学女人的爱情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而俗世里的女人,则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达,有这么一个俗世里的女子,她在七十年代就从邵氏出道,八十年代开始走红,九十年代结婚息影,1983年23岁的她和球王贝利拍Puma广告,拍那个广告时遇上了她一生的挚爱,47岁她失去他,丧夫四年之后,以完全青春不老的形象重返幕前,她说不出更美好的句子,只用大白话声明“曾经拥有这段婚姻,已经很完美,有谁比他更好呢?我本身也不容易中意一个人。”
  这个女人叫钟楚红,是一代性感明星。香港人是特别势利的,孀居的无子的五十岁以上的妇人是无人会关注的,但是他们对钟楚红敬爱有加,原因不光是因为她云淡风轻地美了这么多年,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四十年间,她从来不见窘态,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悠然自得,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有自己独特的道路选择。出道时以性感出名不惧人言,全身上下只穿一件白衬衣,微露香肩;择偶时避过飞身扑上的富家公子、已婚男士的热烈追求,选定貌不惊人的广告专业人士,谈恋爱结婚息影;婚后才子老公干脆卖掉公司,两个人深居简出,也不要孩子,时不时携手出埠旅行,在泰国海边筑下望海别墅,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老公患病之后她又不离不弃,全不惊动旁人,陪伴至终老;孀居之后,她出山接些广告,可能因为富足,工作只为开心,所以丝毫不见抢钱的窘态,狗仔队偶尔拍到她和朋友吃饭,面对年过五十的她那宛如年轻时代的容貌,刻薄到底的八卦杂志也不得不在旁边说一句:不施脂粉,星光依旧。
  每个人都奇怪她为什么那么年轻,她的回答是老三样:多接近大自然,保持好心情,然后一定要运动。这回答太普通太没有惊喜,人们还不满足,她只好回答:“像一般人这样,7点起床,做一下瑜伽,我每个礼拜都去一个街市(粤语:菜市场),我会买新鲜蔬果。每个星期都会爬山,我喜欢树林、太阳和海滩。”人们关心她寂不寂寞,她的回答是“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一个人就是闷?我觉得是享受,是自由自在。我没闷过。”人们关心她会不会再找个伴?她说:“我没想过。”至于未来也很清楚,想要有个农场,种树种花种草,然后再拍点静物,“建筑、风景和花”。她也明白人不能什么都得到,没有孩子,失去配偶,但还有青春,还有美貌,还有富足,还有朋友,还有工作,还有粉丝的爱意,还能拥有自己想过的生活,“我身边有太多爱,周围的人都给我爱,我不需要恋爱。对动物、对大自然,还有我的花花草草,我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去爱,我不需要依赖一段爱情来令自己开心。”
  那些失去的挚爱的女人,当她们失去了爱人,她们依然好好地活下去,带着她们对他们的爱活下去,要用“死”活下去,用史铁生的话来说,那就是:好好活,是活下去的唯一办法。
  这样的活下去,始终不会孤独,因为活在爱里的女人永远不会孤独,而且比大部分人都要幸福。
其他文献
那天,上海市妇联的老领导孟燕堃主席谈到对上海音乐厅桂兴华专场朗诵会的印象时,说:“我对《韶山,一个小站》《中国红了》这两个节目感觉最好。”  10月8日晚上,风雨之夜的这两个节目,与秦怡、丁建华老师有关。  秦怡老师4日给我打电话说,“8日本来下午4点我从澳门起飞,太晚了,我已经叫他们改成中午11点起飞了,我直接从飞机场赶到上海音乐厅来合乐,然后演出。我把你的手机留给司机了,从几号门进来,你跟他说
期刊
“浦江流芳”老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启动  老艺术家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基层群众共享老艺术家们的精品佳作,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传递他们为艺术奋力拼搏、一以贯之、执着追求的精神,由市文联主办、市文明办指导的“浦江流芳—2013上海美术·书法·摄影老艺术家作品邀请展暨社区巡展”在上海图书馆一楼展厅拉开序幕。本次展览共有55位
期刊
台北,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此召开。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收藏家六百多人集聚一堂,有话要说。他们想说什么?意欲何为?综观之,一言以蔽之,是想探讨和解决“收藏,做什么?”的问题。  此次收藏大会放在台北开,甚为明智。因为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现实范例提供答案。此番,不管是在台湾收藏家的私宅里,还是在精英收藏家组成的收藏组织“清玩雅集”纪念藏品展上,不少参会藏家感触良深:两岸的收藏文化差异甚大,大陆收藏
期刊
每当提起上影厂老演员、著名喜剧艺术家关宏达,我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两幅画面:第一次见老关的情景,以及最后一次告别老关,喜剧开头,悲剧结束。  1963年9月我分配到上影演员剧团工作,第一天报到,布加里老师带着我和在剧团参加学习的老演员见面。那天老关坐在藤椅上正和曹铎、方伯、韩非聊天,布老师一一介绍后,我向几位老演员致意并握握手,老关也急忙站起来和我握手,只见他坐的藤椅也跟着他一块儿起来了,曹铎一把按
期刊
掩映于徐家汇公园内的小红楼,是中国唱片出版业的地标建筑。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百代公司在此设厂生产钻针唱片。三十年代英商音乐电器实业公司接手后,在小红楼旁新建一座300㎡录音室。录音采用话筒电声放大的“电气录音”,添置了先进的翻片设备,机械重锤原动刻纹机及光学测试频率器等,装备24台半自动压片机。成为当时我国和东南亚地区设备最新、产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唱片出版制作中心。  上世纪三十年代,任光在上海百代
期刊
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原风—河南文化周”不久前在上海举行,活动内容包括舞台表演、艺术展览、广场演出、文化讲座和节目交易五部分,其中来沪展演的话剧《红旗渠》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引起了轰动。随着《红旗渠》演出精彩落幕,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文汇报社、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承办,上海
期刊
主持人:这些年来,随着城市文化的多元发展,相声这一原本流行于北方的曲艺艺术形式,在上海扎下了根,并且逐渐开出了属于自己的绚丽花朵。不仅成立了好几个专业社团,更推出了诸如金岩、赵松涛、王自健等青年相声演员,他们有的深入基层,有的走上电视,有的扎根剧场,以年轻人特有的拼搏与努力在上海的演出市场站住了脚跟,并引起了一股热潮。在座的很多曲艺界前辈见证了海派相声的起起伏伏,未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高龙海(
期刊
2011年发生了很多事——  那一年,京沪高铁开始运营了;  那一年,最高法院出台了新《婚姻法》  司法解释三;  那一年,卡扎菲被利比亚人推翻了;  那一年,王丽云和编剧吵起来了。  啪!(惊堂木)——看官,吵架?女主角和编剧?还是在新剧的开机饭上,这还了得!  王丽云,梅花奖得主,解放军总政话剧团的演员,她和名不见经传的编剧在《丈母娘来了》的开机饭上争执起来。为什么呢,这要让旁人猜,想都不用想
期刊
老友左泥驾鹤西去,倏忽已八个年头了,缅怀之情无时或释。左泥不仅是一位才气横溢的作家,更是编辑《重放的鲜花》一书的资深责任编辑。想起那年一起参加京华笔会,在“梅园”踏雪赏梅的情景,物迩人遐,记忆犹新。那天特别寒冷,我们却兴致勃勃。园并不大,但亭台水榭,秀楼飞檐,古色古香;四周假山环绕,遍植腊梅,因此誉满京华。隆冬季节,梅花盛开,赏梅者如潮。我和左泥坐在腊梅拱卫的八角亭里品茗赏梅,凛冽的寒风送来腊梅缱
期刊
壹  1964年,江青来上海,与张春桥一起组织姚文元写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第二年姚文发表,引起文化知识界很多人的不满。当时身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的张春桥听到后,便设计“引蛇出洞”,命令有关报刊邀集一些专家、学者座谈讨论,鼓动大家发表意见,然后再把他们的意见整理出来,以备批判之用。李俊民也是被邀参加座谈讨论者之一。  1966年“文革”开始,古今中外的大部分作品,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都成了封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