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目前成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且其发生率逐年增加。小胶质细胞是最主要的中枢免疫细胞,发生TBI后可表现出具有促炎或抗炎等作用的不同表型,参与炎性反应的调节,在TBI致伤和修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小胶质细胞在TBI中的激活以及活化后的表型,着重探讨小胶质细胞在TBI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TBI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机 构】
: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563000,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0038,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563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目前成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且其发生率逐年增加。小胶质细胞是最主要的中枢免疫细胞,发生TBI后可表现出具有促炎或抗炎等作用的不同表型,参与炎性反应的调节,在TBI致伤和修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小胶质细胞在TBI中的激活以及活化后的表型,着重探讨小胶质细胞在TBI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TBI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小切口松解手术治疗儿童单纯脊髓拴系综合征(TS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松解手术治疗的单纯TSC患儿,所有患儿均为仅需行终丝切断术者,共72例。其中采用小切口手术者33例(小切口组),传统手术者39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术中切口大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疗效。结果7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小切口组无一例患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远端-近端逆向操作技术开通9例颈内动脉起始段急性闭塞合并远端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中,合并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合并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同侧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并存闭塞1例。9例患者的闭塞血管均成功再通,且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远端栓塞等严重并发症。9例患者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均提示预后良
目的探讨儿童颅缝早闭症合并Chiari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4月至12月收治的16例儿童颅缝早闭症合并Chiari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患儿中,未合并脑积水的12例均行颅缝再造术或颅面重建术,其中1例于术后7个月再次行后颅窝成型+枕下减压术;另合并脑积水的4例患儿中,3例行右侧脑室-腹腔分流术+颅面重建术,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再次行后颅窝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儿童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DBS治疗的儿童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2例。基因检测显示5例为DYT-1型,1例为DYT-6型,6例为特发型。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定位靶点。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BFMDRS
血流导向装置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内治疗材料,现已广泛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中不断凸显出其优越性。目前,应用于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流导向装置主要有Pipeline栓塞装置和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栓塞装置应用于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断被证实,而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证实。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相关性疼痛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存在疼痛症状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采用以丘脑底核(STN)为靶点的DBS(STN-DBS组),12例患者行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的DBS(GPi-DBS组)。术后3周开机进行刺激触点的选择和参数调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前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前多模态图像融合三维重建图像判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神经血管关系与术中所见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MVD治疗的5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和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之后利用3D-slicer软件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以颞叶囊性变为主的放射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6例以颞叶囊性变为主的放射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单纯病灶切除术(对照组);32例采用病灶切除及脑池解剖术(观察组)。根据患者的术后疗效、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磁共振成像中病灶体积的大小及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在原发和局部复发阶段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而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2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经病理学确诊的38例(89例次)颅底脊索瘤原发及局部复发肿瘤的组织样本。苏木素-伊红染色后分析核异型性、核分裂、基质比例、坏死、骨质侵袭以及病理亚型等病理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53、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术后程控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7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TN-DBS治疗95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个月开机,95例患者的刺激参数为:单极刺激为主(98.3%,175/178),触点多选择在STN外上(90.9%,171/188),且多为单触点刺激(94.4%,168/178)。术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