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晓龙是个老派的人。
他几乎不上网,虽然近几年间,他的任何一部电视剧,都能够在网络上引发铺天盖地的喧嚣,但不论是评论、点赞,还是吐槽,他都一无所知。
他的信息来源渠道仿佛依旧停留在昨天,靠订阅报纸、与朋友聊天,还有在接受采访时与记者交流,来获取外界对于他作品的反馈。
采访在郑晓龙位于北京东城史家胡同的工作室进行,一座四合院,古意十足的装潢,随处可见的瓷器与根雕点缀其间,而一套鲁迅全集被摆放在书房显眼的位置。
郑晓龙的口音带着十足的京腔,仿佛还带着点从小在部队大院留下的余味。
11月30日,郑晓龙团队历时近4年筹备、投资近3亿元的“古装三部曲”第二部《芈月传》正式开播,它注定成为2015年年底的又一部“国民大戏”。
“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
在《史记·穰侯列传》中,关于芈月(芈八子)的记述只有上述这样短短的四十余字,而现在,这位生活在战国时代、靠着残留在兵马俑上与阿房宫筒瓦上的陶文才让我们知晓她名字的女人,她的故事被敷衍成了一部长达八十集的历史传奇电视剧。
“正因为史上的记录非常少,所以才有了让我们发挥的空间。”郑晓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12年,在《甄嬛传》首轮播出并取得巨大影响之后,各类古装题材的剧本与故事大纲如雪片般飞入了花儿影视制作公司,而按照郑晓龙团队的初衷,自《甄嬛传》开始,他们想打造三部讲述不同年代背景、不同人生选择的女性故事,组成“古装三部曲”。
而作为“古装三部曲”第二部的《芈月传》,拥有与《甄嬛传》同样的出品公司、制作班底,甚至同一位女主角,在立项伊始,“芈月”与“甄嬛”相互类比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事实上,‘芈月’的筹备与拍摄过程,就是‘去甄嬛’化的过程。”郑晓龙与制片人曹平,持着同样的观点。
在《芈月传》剧本创作的过程中,郑晓龙团队还专门为此开会,一点一滴仔细比对,《芈月传》的剧本是否存在与《甄嬛传》相似的桥段内容或者细节阐释,一经发现,立刻剔除。
而通过郑晓龙的讲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甄嬛传》与《芈月传》的区别,一部是局限在紫禁城后宫内的争斗,而另外一部,则有着心怀“天下”的格局。
“我想讲述一个单纯的、带点孩子气的小女孩,最后如何成长为一个心怀天下女政治家的故事。”郑晓龙这样概括《芈月传》的剧情。
如果说清朝女子甄嬛一生都局限在紫禁城内演绎着一出出的“宫斗”,那么战国的芈月,则有着更加天高海阔的视野与心胸,她最终的着眼点,是“天下”。
“芈月与甄嬛不同,她不是小女人,她是有史书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她不像甄 嬛,反而有些像英国历史上的‘伊丽莎白一世’。”郑晓龙说。
然而,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女性政治家,大部分的电视剧收视群体所能联想到的更有可能是吕后、武则天,甚至慈禧太后,而她们的人生故事,似乎也与“宫斗”有着不解之缘。
“事实上,我非常讨厌那些关于心机、阴暗的东西。在《芈月传》中,我就是想表现一个女人,她可以不靠美色与那些邪门诡计,最终也能走向成功。”郑晓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形容。
在筹拍《芈月传》的过程中,郑晓龙曾经看过一部由美国HBO制作的历史剧《罗马》,在那部以公元前52年、正值鼎盛时期的罗马共和国为叙事背景的电视剧集中,人类还处在童年时期,一切的文明刚刚萌发,一切的繁文缛节与规则还未制定,而在这样的舞台上登场的英雄美人,似乎每个人都充满了鲜活又野性的魅力。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似乎也有着这么点类似的味道,“在芈月所处的时期,正是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要知道,一个新兴的社会总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郑晓龙说,而处在这个历史阶段中的芈月,“她是一个充满了光明的人。”郑晓龙这样评价她心目中的女主角。
一个积极的、明亮的、热情的、甚至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人,从懵懂走向成熟,曾许下改变天下的诺言,并最终实现了它。
在《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秦王问芈月,“你知道‘马’字怎么写吗?”—— 这句话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似乎显得有点荒诞不羁,但在战国割据的时代,一个“马”字,至少拥有七种写法。最后秦王问芈月,“你愿意与我一起,一统天下吗?”
而事实上,如果把当下的中国电视剧市场比喻成一个王国的话,《芈月传》所着眼的“天下”显然比《甄嬛传》更加阔大,按照与郑晓龙长期合作的花儿影视公司出品人敦勇的讲述,“在资本运营方面,《芈月传》与《甄嬛传》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投资更加巨大。”他举例说,《芈月传》全程拍摄都使用的是4K摄影机,有着电影一般的质量与质感,并且,敦勇还透露,这部作品以后非常有可能会被改编成电影,正式在大银幕上放映。
而制片人曹平则介绍说,《芈月传》的海外销售量将超越“甄嬛”,美国、加拿大、澳洲、韩国,所有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几乎大部分有着电视覆盖的主流国家,都卖出了《芈月传》的拷贝版权。
老派人郑晓龙的审美观也很老派,在他的心目中,“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像女人,男人要充满骑士精神,女人要善良,别那么‘物质’。”
“我不欣赏女权,当然,也不赞同一夫多妻。”郑晓龙开着玩笑形容他的“爱情观”。 在《芈月传》中,由孙俪饰演的女主角芈月,与方中信饰演的秦王嬴驷、黄轩饰演的楚公子黄歇、高云翔饰演的义渠王翟骊,组成了“一旦三生”的爱情线索结构,在正大庄严的历史骨架上,这些带点梦幻色彩的男女情事更像是主创们刻意细细填满的血肉。
“秦王嬴驷如父如兄,公子黄歇洵洵儒雅,而义渠君则充满了野性未驯的味道。”按照郑晓龙的“人物预设”,每一位男主角都恰到好处地担当着在一个女人成长的各个阶段梦想中的那个完美男人。
在日常生活中,郑晓龙喜欢研究点心理学,并把这套哲学灌注到他作品中的那些男男女女身上。
《芈月传》中有一个情节,是郑晓龙自己想出来加上的。
秦王嬴驷为赢得芈月的真心,采用了一个方法,他每天循循善诱地听芈月讲故事,而故事的主题全部是围绕她那位失散了的、青梅竹马的恋人黄歇,终于有一天,芈月张开嘴,却 发现自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讲出来了。
“她把心里的人倒出来了,才能装进新的人。”郑晓龙在调侃中煞有介事地说。
在采访中,郑晓龙开玩笑,戏称自己是“被动内攻型人格异常”。
百度百科上对于这个名词的解释是:一种以被动方式表现其强烈攻击倾向的人格障碍。患者性格固执,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表面服从,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常私下抱怨,却又相当依赖权威。在强烈的依从和敌意冲突中,难以取得平衡。
这自然只是一种戏言,但某种程度上,似乎也透露出了郑晓龙内心的某种纠结。
郑晓龙不太关注时髦的事物,但他知道自己是天秤座,一个永远处于徘徊与权衡中的风向星座。
在创作与拍戏中,由于想得太多,拍摄过程甚至最终变成了一种“煎熬”,他甚至常常觉得,艺术创作的过程,远远比不上结束这一切来得更让人觉得过瘾与快乐。“在拍戏时,我最快乐的就是杀青那天。”郑晓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而按照曹平对《中国新闻周刊》的讲述,《芈月传》的拍摄模式为两组同时平行进行,在五个多月的拍摄周期中,基本每天开工10小时,最多绝不会超过12小时——要知道,这在紧锣密鼓的当下中国电视剧制作领域,绝不是一个严丝合缝、时刻紧绷的时间表。
在工作中,郑晓龙喜欢嗑瓜子,不停地把一种炒熟了的白瓜子放入口中,“那是他排解压力的方式。”曹平和其他合作伙伴都这样认为。
某种程度上,除了艺术水准的追求,喜欢军事的郑晓龙对于电视剧的其余层面也有着指点江山一样的权衡与分析,比如在《芈月传》与《甄嬛传》中,郑晓龙都选择了一些港台演员加入,比如《甄嬛传》中的“皇后”蔡少芬、“太后”刘雪华,《芈月传》中的楚王赵文瑄、秦王方中信,除去对于演技的要求,在郑晓龙看来,更是出于他对于观众心理的考量,“我希望尽量顾及到两岸三地每一个地区的观众审美口味,这样显得平衡一些。”
如果让郑晓龙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电视剧创作观念,他会说,“现实主义”。
作为中国电视剧事业的拓荒人,亲自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影视业三十年的发展之路,但三十年之后,再次回望从前,当年那些与郑晓龙一起打天下的“老伙伴们”已经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王朔基本停止了写作,走出胡同的冯小刚开始拍摄大片,葛优依然慢悠悠地说着台词,而赵宝刚也在去年开始进军电影市场,似乎只有郑晓龙,除了十几年前那部蜻蜓点水般触碰了大银幕的电影作品《刮痧》,他依旧停留在中国电视剧领域这一亩三分地儿上。
但如果给郑晓龙的电视剧制作履历做一次简单的梳理,你会发现,在他穿梭于体制内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恰到好处地踩在了时代的“点儿”上。
1990年,《渴望》万人空巷,北京胡同媳妇儿刘慧芳的眼泪显然比刚刚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苦情剧更能打动观众的心弦。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关于现实社会一次“四两拨千斤”的轻灵表达,那些浮世里清平的幽默与琐琐碎碎、并不诗意的人生故事,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
1994年,《北京人在纽约》,“洋插队”的话题再一次深入人心,而剧中关于“天堂”与“地狱”的比喻与读解,至今仍然在使用中。
听起来,那仿佛是中国体制内电视剧制作的好时代,郑晓龙一次次扣住了时代的脉搏与机会,但似乎是在一夜之间,随着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变迁,电视剧制作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剧”被遗忘,一霎时,玄幻、穿越、恶搞……开始充斥着电视荧屏,而与此同时,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剧也开始在另一渠道盛行。
作为一位老派的电视剧导演,郑晓龙不看玄幻,不懂“IP”,他的演员表里也几乎不会出现各式“小鲜肉”的名字,“对于这些现象,你要分清楚,是‘真’火,还是‘炒’火的。”郑晓龙淡淡地说,“其实不论任何作品,炒作终归还是 浮云,要好看,还是要有立得住的人物。”
郑晓龙喜欢让他的人物踏踏实实地站在“地面儿”上。
在《甄嬛传》的原著小说中,关于历史朝代的背景是“架空”的,但到了郑晓龙执导的电视剧中,故事与人物被放置在了清朝雍正“我必须要让它落在实处”。郑晓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仿佛只有落到实处,才有了厚重与安全感,而《甄嬛传》在播出之后,所引发的关于“争宠”与“宫斗”的热议,在郑晓龙与曹平看来,他们的初衷实际上是“批判”,而“现实主义”则体现在,看那些寥落深宫的红颜如何在岁月中衰败了颜色,并一点一滴地投射出人性的诡谲与命运的苍凉。
如今的郑晓龙,对于电视剧的理解依然显得颇接地气儿:“电视是属于大众的媒介,它与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郑晓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然后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听起来仿佛更“糙”的“真理”:“你占了人家一个电视频道,最后说人家爱看不看,这不是忽悠人嘛。”
“电视剧总归还是要有点情怀,有点营养。”郑晓龙强调。
而曹平与敦勇也数次在采访中提到,“励志”与“正能量”是他们想通过《芈月传》所传达给观众的关键词。
郑晓龙的老友冯小刚曾经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形容“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身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
而对于郑晓龙本人来说,有一个场景一直存在于他的脑海中,念念不忘,那是他所想象的、关于理想人生最精准的描述:一个人,刚刚从战场归来,开着军用吉普车,被警察拦住,警察说,你闯了红灯。然后这个人从驾驶室跳出来,摘下手套,往吉普车的前保险杠上一扫,露出四颗将星。警察马上手杵太阳穴,立正敬礼。然后他又跳上车,看起来很牛地走掉了。
在郑晓龙的想象中,这个人仿佛就是他自己。
作为一位面向大众的电视剧导演,郑晓龙不可能像他那些做电影的老朋友们一样,将过多的个人情怀投射到作品中去,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也隐藏着一个可以悲情又可以戏谑人生的英雄。只不过,在更多的时间内,他选择去拍摄那些扎根于街头巷尾,扎扎实实讲述人间烟火的电视剧集。
他几乎不上网,虽然近几年间,他的任何一部电视剧,都能够在网络上引发铺天盖地的喧嚣,但不论是评论、点赞,还是吐槽,他都一无所知。
他的信息来源渠道仿佛依旧停留在昨天,靠订阅报纸、与朋友聊天,还有在接受采访时与记者交流,来获取外界对于他作品的反馈。
采访在郑晓龙位于北京东城史家胡同的工作室进行,一座四合院,古意十足的装潢,随处可见的瓷器与根雕点缀其间,而一套鲁迅全集被摆放在书房显眼的位置。
郑晓龙的口音带着十足的京腔,仿佛还带着点从小在部队大院留下的余味。
11月30日,郑晓龙团队历时近4年筹备、投资近3亿元的“古装三部曲”第二部《芈月传》正式开播,它注定成为2015年年底的又一部“国民大戏”。
天下
“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
在《史记·穰侯列传》中,关于芈月(芈八子)的记述只有上述这样短短的四十余字,而现在,这位生活在战国时代、靠着残留在兵马俑上与阿房宫筒瓦上的陶文才让我们知晓她名字的女人,她的故事被敷衍成了一部长达八十集的历史传奇电视剧。
“正因为史上的记录非常少,所以才有了让我们发挥的空间。”郑晓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012年,在《甄嬛传》首轮播出并取得巨大影响之后,各类古装题材的剧本与故事大纲如雪片般飞入了花儿影视制作公司,而按照郑晓龙团队的初衷,自《甄嬛传》开始,他们想打造三部讲述不同年代背景、不同人生选择的女性故事,组成“古装三部曲”。
而作为“古装三部曲”第二部的《芈月传》,拥有与《甄嬛传》同样的出品公司、制作班底,甚至同一位女主角,在立项伊始,“芈月”与“甄嬛”相互类比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事实上,‘芈月’的筹备与拍摄过程,就是‘去甄嬛’化的过程。”郑晓龙与制片人曹平,持着同样的观点。
在《芈月传》剧本创作的过程中,郑晓龙团队还专门为此开会,一点一滴仔细比对,《芈月传》的剧本是否存在与《甄嬛传》相似的桥段内容或者细节阐释,一经发现,立刻剔除。
而通过郑晓龙的讲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甄嬛传》与《芈月传》的区别,一部是局限在紫禁城后宫内的争斗,而另外一部,则有着心怀“天下”的格局。
“我想讲述一个单纯的、带点孩子气的小女孩,最后如何成长为一个心怀天下女政治家的故事。”郑晓龙这样概括《芈月传》的剧情。
如果说清朝女子甄嬛一生都局限在紫禁城内演绎着一出出的“宫斗”,那么战国的芈月,则有着更加天高海阔的视野与心胸,她最终的着眼点,是“天下”。
“芈月与甄嬛不同,她不是小女人,她是有史书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她不像甄 嬛,反而有些像英国历史上的‘伊丽莎白一世’。”郑晓龙说。
然而,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女性政治家,大部分的电视剧收视群体所能联想到的更有可能是吕后、武则天,甚至慈禧太后,而她们的人生故事,似乎也与“宫斗”有着不解之缘。
“事实上,我非常讨厌那些关于心机、阴暗的东西。在《芈月传》中,我就是想表现一个女人,她可以不靠美色与那些邪门诡计,最终也能走向成功。”郑晓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形容。
在筹拍《芈月传》的过程中,郑晓龙曾经看过一部由美国HBO制作的历史剧《罗马》,在那部以公元前52年、正值鼎盛时期的罗马共和国为叙事背景的电视剧集中,人类还处在童年时期,一切的文明刚刚萌发,一切的繁文缛节与规则还未制定,而在这样的舞台上登场的英雄美人,似乎每个人都充满了鲜活又野性的魅力。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似乎也有着这么点类似的味道,“在芈月所处的时期,正是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要知道,一个新兴的社会总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郑晓龙说,而处在这个历史阶段中的芈月,“她是一个充满了光明的人。”郑晓龙这样评价她心目中的女主角。
一个积极的、明亮的、热情的、甚至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人,从懵懂走向成熟,曾许下改变天下的诺言,并最终实现了它。
在《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秦王问芈月,“你知道‘马’字怎么写吗?”—— 这句话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似乎显得有点荒诞不羁,但在战国割据的时代,一个“马”字,至少拥有七种写法。最后秦王问芈月,“你愿意与我一起,一统天下吗?”
而事实上,如果把当下的中国电视剧市场比喻成一个王国的话,《芈月传》所着眼的“天下”显然比《甄嬛传》更加阔大,按照与郑晓龙长期合作的花儿影视公司出品人敦勇的讲述,“在资本运营方面,《芈月传》与《甄嬛传》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投资更加巨大。”他举例说,《芈月传》全程拍摄都使用的是4K摄影机,有着电影一般的质量与质感,并且,敦勇还透露,这部作品以后非常有可能会被改编成电影,正式在大银幕上放映。
而制片人曹平则介绍说,《芈月传》的海外销售量将超越“甄嬛”,美国、加拿大、澳洲、韩国,所有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几乎大部分有着电视覆盖的主流国家,都卖出了《芈月传》的拷贝版权。
心理
老派人郑晓龙的审美观也很老派,在他的心目中,“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像女人,男人要充满骑士精神,女人要善良,别那么‘物质’。”
“我不欣赏女权,当然,也不赞同一夫多妻。”郑晓龙开着玩笑形容他的“爱情观”。 在《芈月传》中,由孙俪饰演的女主角芈月,与方中信饰演的秦王嬴驷、黄轩饰演的楚公子黄歇、高云翔饰演的义渠王翟骊,组成了“一旦三生”的爱情线索结构,在正大庄严的历史骨架上,这些带点梦幻色彩的男女情事更像是主创们刻意细细填满的血肉。
“秦王嬴驷如父如兄,公子黄歇洵洵儒雅,而义渠君则充满了野性未驯的味道。”按照郑晓龙的“人物预设”,每一位男主角都恰到好处地担当着在一个女人成长的各个阶段梦想中的那个完美男人。
在日常生活中,郑晓龙喜欢研究点心理学,并把这套哲学灌注到他作品中的那些男男女女身上。
《芈月传》中有一个情节,是郑晓龙自己想出来加上的。
秦王嬴驷为赢得芈月的真心,采用了一个方法,他每天循循善诱地听芈月讲故事,而故事的主题全部是围绕她那位失散了的、青梅竹马的恋人黄歇,终于有一天,芈月张开嘴,却 发现自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讲出来了。
“她把心里的人倒出来了,才能装进新的人。”郑晓龙在调侃中煞有介事地说。
在采访中,郑晓龙开玩笑,戏称自己是“被动内攻型人格异常”。
百度百科上对于这个名词的解释是:一种以被动方式表现其强烈攻击倾向的人格障碍。患者性格固执,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表面服从,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常私下抱怨,却又相当依赖权威。在强烈的依从和敌意冲突中,难以取得平衡。
这自然只是一种戏言,但某种程度上,似乎也透露出了郑晓龙内心的某种纠结。
郑晓龙不太关注时髦的事物,但他知道自己是天秤座,一个永远处于徘徊与权衡中的风向星座。
在创作与拍戏中,由于想得太多,拍摄过程甚至最终变成了一种“煎熬”,他甚至常常觉得,艺术创作的过程,远远比不上结束这一切来得更让人觉得过瘾与快乐。“在拍戏时,我最快乐的就是杀青那天。”郑晓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而按照曹平对《中国新闻周刊》的讲述,《芈月传》的拍摄模式为两组同时平行进行,在五个多月的拍摄周期中,基本每天开工10小时,最多绝不会超过12小时——要知道,这在紧锣密鼓的当下中国电视剧制作领域,绝不是一个严丝合缝、时刻紧绷的时间表。
在工作中,郑晓龙喜欢嗑瓜子,不停地把一种炒熟了的白瓜子放入口中,“那是他排解压力的方式。”曹平和其他合作伙伴都这样认为。
某种程度上,除了艺术水准的追求,喜欢军事的郑晓龙对于电视剧的其余层面也有着指点江山一样的权衡与分析,比如在《芈月传》与《甄嬛传》中,郑晓龙都选择了一些港台演员加入,比如《甄嬛传》中的“皇后”蔡少芬、“太后”刘雪华,《芈月传》中的楚王赵文瑄、秦王方中信,除去对于演技的要求,在郑晓龙看来,更是出于他对于观众心理的考量,“我希望尽量顾及到两岸三地每一个地区的观众审美口味,这样显得平衡一些。”
现实
如果让郑晓龙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电视剧创作观念,他会说,“现实主义”。
作为中国电视剧事业的拓荒人,亲自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影视业三十年的发展之路,但三十年之后,再次回望从前,当年那些与郑晓龙一起打天下的“老伙伴们”已经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王朔基本停止了写作,走出胡同的冯小刚开始拍摄大片,葛优依然慢悠悠地说着台词,而赵宝刚也在去年开始进军电影市场,似乎只有郑晓龙,除了十几年前那部蜻蜓点水般触碰了大银幕的电影作品《刮痧》,他依旧停留在中国电视剧领域这一亩三分地儿上。
但如果给郑晓龙的电视剧制作履历做一次简单的梳理,你会发现,在他穿梭于体制内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恰到好处地踩在了时代的“点儿”上。
1990年,《渴望》万人空巷,北京胡同媳妇儿刘慧芳的眼泪显然比刚刚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苦情剧更能打动观众的心弦。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关于现实社会一次“四两拨千斤”的轻灵表达,那些浮世里清平的幽默与琐琐碎碎、并不诗意的人生故事,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
1994年,《北京人在纽约》,“洋插队”的话题再一次深入人心,而剧中关于“天堂”与“地狱”的比喻与读解,至今仍然在使用中。
听起来,那仿佛是中国体制内电视剧制作的好时代,郑晓龙一次次扣住了时代的脉搏与机会,但似乎是在一夜之间,随着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变迁,电视剧制作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剧”被遗忘,一霎时,玄幻、穿越、恶搞……开始充斥着电视荧屏,而与此同时,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剧也开始在另一渠道盛行。
作为一位老派的电视剧导演,郑晓龙不看玄幻,不懂“IP”,他的演员表里也几乎不会出现各式“小鲜肉”的名字,“对于这些现象,你要分清楚,是‘真’火,还是‘炒’火的。”郑晓龙淡淡地说,“其实不论任何作品,炒作终归还是 浮云,要好看,还是要有立得住的人物。”
郑晓龙喜欢让他的人物踏踏实实地站在“地面儿”上。
在《甄嬛传》的原著小说中,关于历史朝代的背景是“架空”的,但到了郑晓龙执导的电视剧中,故事与人物被放置在了清朝雍正“我必须要让它落在实处”。郑晓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仿佛只有落到实处,才有了厚重与安全感,而《甄嬛传》在播出之后,所引发的关于“争宠”与“宫斗”的热议,在郑晓龙与曹平看来,他们的初衷实际上是“批判”,而“现实主义”则体现在,看那些寥落深宫的红颜如何在岁月中衰败了颜色,并一点一滴地投射出人性的诡谲与命运的苍凉。
如今的郑晓龙,对于电视剧的理解依然显得颇接地气儿:“电视是属于大众的媒介,它与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郑晓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然后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听起来仿佛更“糙”的“真理”:“你占了人家一个电视频道,最后说人家爱看不看,这不是忽悠人嘛。”
“电视剧总归还是要有点情怀,有点营养。”郑晓龙强调。
而曹平与敦勇也数次在采访中提到,“励志”与“正能量”是他们想通过《芈月传》所传达给观众的关键词。
郑晓龙的老友冯小刚曾经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形容“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身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
而对于郑晓龙本人来说,有一个场景一直存在于他的脑海中,念念不忘,那是他所想象的、关于理想人生最精准的描述:一个人,刚刚从战场归来,开着军用吉普车,被警察拦住,警察说,你闯了红灯。然后这个人从驾驶室跳出来,摘下手套,往吉普车的前保险杠上一扫,露出四颗将星。警察马上手杵太阳穴,立正敬礼。然后他又跳上车,看起来很牛地走掉了。
在郑晓龙的想象中,这个人仿佛就是他自己。
作为一位面向大众的电视剧导演,郑晓龙不可能像他那些做电影的老朋友们一样,将过多的个人情怀投射到作品中去,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也隐藏着一个可以悲情又可以戏谑人生的英雄。只不过,在更多的时间内,他选择去拍摄那些扎根于街头巷尾,扎扎实实讲述人间烟火的电视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