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日本自民党安倍内阁保持了稳定执政的态势。2014年12月第47届众议院选举中,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公明党合计获得325个议席,超过众议院2/3席位。在2015年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党内七个派阀均支持安倍连任,结果安倍经过“无风选举”,即没有其他候选人竞争的选举顺利当选,赢得了直至2018年9月的又一个任期。由于强行通过新安保法,安倍内阁支持率9月一度下滑到38%,但此后逐步回升。据《读卖新闻》11月10日进行的全国舆论调查,已经恢复到50%。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国内反对新安保法的“新社会运动”,并没有能够阻止法案本身的通过,也没有对安倍政权构成实质性威胁。日本国内对新安保法的支持率,9月仅为31%,10月、11月先后上升到36%、40%。1960年岸信介内阁修订日美安保条约、这次安倍内阁修订安保法制,均为“强行通过”,而与1960年达到600万人规模的全国大游行相比,今年街头抗议的规模要小得多。而且,日本国内争议的焦点更多地集中于法案通过的过程,而非其内容,更没有对民主政治体制做任何反省。与1960年情形相似的是,一旦法案成了“法”、成为既成事实,舆论场便不再追究。这说明日本政治的保守主义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且越来越总体保守化。
安倍稳定的执政地位,还得益于活跃的外交表现。在改善对华、对俄、对韩关系方面,日本斩获不多。继去年之后,安倍内阁实现普京访日的期待在2015年再度落空。日本4月发表的年度《外交蓝皮书》,再次试图全面否认强征慰安妇的史实,重申对日韩争议岛屿的主权,并删除了日韩享有“共同价值观”的表述,招致韩方强烈抗议。8月14日安倍“70周年谈话”,刻意回避直接提及“慰安妇”字眼,而代之以“尊严和名誉受到伤害的女性”。但是在对美关系上,通过与美国再次修订防卫合作指针,有效地强化了日美军事同盟。达到与美国无论平时还是战时的“无缝对接”,使日美军事合作得到系统性提升。
面对战败投降7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安倍内阁明显强化了国际宣传、公共外交。安倍本人出访的次数虽然较2013年、2014年有所减少,但是日本外交积极出击,试图以攻代守,摆脱被动局面,避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坚邀各国领导人访广岛、推动“明治工业遗产申遗”、反对韩国总统及联合国秘书长出席中国胜利日阅兵式、反对《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威胁停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费等一系列问题上,日本都有十足的表现,坚持要“清楚地阐明日本的历史观”。8月14日安倍“70周年谈话”,虽然迫于国内外压力不得不将“侵略”、“殖民”等关键词纳入其中,但是采取间接表述方式,措辞暧昧,而且围绕日俄战争等历史事件,引发了进一步的问题。
对安倍内阁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经济形势。2015年,在第一季度(按年率)增长2.4%之后,日本经济在第二、三季度连续出现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2%、-0.8%。IMF等国际机构先后下调日本经济年度增长率预期。在实现自民党总裁连任后,安倍迅速公布了“新三支箭”,主要内容包括“实现GDP达到600万亿日元、出生率达到1.8%、改善社保环境”等,标志着“安倍经济学”进入了第二阶段——“增长战略阶段”。但是,与旧“三支箭”相比,新“三支箭”更加语焉不详,同时也侧面说明,旧“三支箭”未能达到拉动增长的既定目标。从未来走势看,日本经济缺乏明显的新增长点,同时社保负担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国家债务余额继续增加,整体很难摆脱困境。
安倍内阁倾力推动国会通过新安保法,目的在于摆脱战后体制,实现“军事正常化”。由此,日本出兵海外及动武的门槛大大降低,日美军事同盟得到进一步强化。今后,美日一体或自卫队单独快速应对西南方向各种“事态”的能力将持续增强,日本军事力量在东海与中国形成对峙或摩擦的可能性增大。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新安保法重点经营的区域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区域高度重合,将助推日本强化介入地区事务、包括南海争议,扰乱“一带一路”的推进。如果日本坚持搅局南海、牵制中国,将导致中国安全环境恶化,中国将不得不加大战略资源的投入。
在经过半年的政策化过程后,从2016年3月开始,新安保法将进入实施阶段。届时,安倍内阁将选择在哪些地区、哪些问题上出手,最值得关注。如果日方进一步插手南海,启动非制度化、不定期巡航,不仅将做实日本新安全政策、恶化我地缘安全环境、而且将进一步推升日本与南海相关国家的安全合作,使中国在南海争端中陷入被动。特别是,在改善对华关系未达安倍预期的效果、拉升内阁支持率未及所愿的情况下,日本铤而走险、进入我南海岛礁临近水域巡航、借助“强有力地应对中国威胁”赢得国内支持、巩固执政地位的危险性不能排除。果如此,必将引发中方对此严重挑衅的有力回应与全面反制。
中日关系自2014年11月以来出现缓和迹象,经过2015年一年的发展,两面性走势更加明朗。斗争与合作同步深入,将成为中日关系的“新常态”。2016年,中日双方将利用多种场合继续保持高层接触,经济、地方、政党等几个方面的交流合作将持续恢复,但是,如果日本在南海、台湾问题上逾越红线,中日关系势必陷入新一波震荡。对中国而言,外交的总目标是为民族复兴大业服务,对日外交也要放到这个框架下思考与实践。目标是发展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这就要求,一方面对安倍内阁不能抱幻想,反应要有力,斗争要坚决,同时,要有战略定力,要讲方法策略。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挑衅乱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