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文网络文化内容的良性化,取决于网络内容消费者与供应者的共同进步,政府、媒体、学校、社区、家庭都应负起应有的责任
网络文化生态危机凸显
第19次互联网报告称,截止2006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1.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5%,其中30岁以下年轻人占网民总数的70%;网民中82%的上网目的是游戏、聊天,青少年网民达到92%以上;2005年的资料认为中国青少年中网瘾人数比例已有13.2%,还有13%的青少年出现网瘾倾向。因此中国在1997年互联网开始普及后的十年间,迅速诞生、壮大了一个群体——300多万未成年人网络成瘾者、300多万具有网瘾倾向的孩子们和18至23岁的与日俱增的网瘾青年……
更为悲哀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硬件环境的改善,还伴生着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两位数的攀升,而在押青少年犯里80%以上有不良上网记录,60%的犯罪活动牵扯到互联网和网吧。另外,从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的一年内,全球各语种不良网站增长了48%,而同期中文不良网站的增量却是此数的近10倍——达到460%,已由原先的1.3万个变成7.4万个。它们专事金钱、血腥、色情、吸毒、赌博、诈骗、自杀等不良内容传播,充斥诅咒、谩骂、造谣、诽谤、恶意中伤等行为,还有网上同居、网婚、裸聊等层出不穷的低级趣味娱乐。
这一切表明作为人类科技革命成果重要标志物之一的国际互联网,存在着文化生态方面的巨大缺陷,中国网络社会文化面临底线失守的危机。
谁应为此负责?
政府、产业、社会消费者都必须成为健康生态的建设力量。
首先是政府科学有效的引导组织协调管理。产业及其主体──企业,是分散状态的市场产物,有依据趋利原则和规律运行的特点;尤其像国际互联网这类当社会方方面面并未做好物质精神准备时降临人间的新事物,它所催生的新行业更需掌握最多公共资源的政府为其发展营造良好有序的环境条件。政府应代表公共利益做好发展初期的主持者、牵头人、管理方的工作。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通过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相信政府将就这一世界难题采取系列化的积极措施。
其次是产业(企业)自身的规范、强盛、自律、公益。没有产业主体即企业主流的自强奋斗,没有其中智者──先进企业家为长远和根本的利益而谋划的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经济的运作能力,光靠政府的努力,不足以培育良好的市场,仍然不会有健康产业的未来。互联网行业同样如此。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像北京520网吧成立三年时间便与相关方面合作积累了三年对外职业培训的历史,96场应由政府行政部门开展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政策法规、自律意识、职业道德、行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业务。这是产业职业化教育的早期形态,也是中国特色网吧行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产业中健康的建设力量,以此方式见证着举步维艰的中国网吧行业成长历程。
政府应该以行业的中坚企业为关爱支持的对象,将互联网产业专业化、职业化培训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直到健康先进的网络文化成为覆盖中国互联网内容形式的基本文化。
还有主流消费人群的理性、成熟、健康。市场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消费需求,有效需求才能培育塑造出有效供应。可是对于火、水、气及众多工农业产品有着成熟防范型消费经验的人们,在网络文化消费上大多表现得不理性、不成熟,尚不足以成为有效制衡的健康力量。因此消费者素质的教育、塑造,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头戏。让无论何时何地登陆网站的消费者,都应该有既是被管理者,又是参与者、建设者的责任意识,这是能否从根本上扭转互联网文化生态的关键要素。中文网络文化内容的良性化,取决于网络内容消费者与供应者的共同进步,政府、媒体、学校、社区、家庭都应有关于网络消费知识、消费规则等宣传教育的责任,公民也应普及这方面的义务。(作者系北京社科院研究员)
网络文化生态危机凸显
第19次互联网报告称,截止2006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1.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5%,其中30岁以下年轻人占网民总数的70%;网民中82%的上网目的是游戏、聊天,青少年网民达到92%以上;2005年的资料认为中国青少年中网瘾人数比例已有13.2%,还有13%的青少年出现网瘾倾向。因此中国在1997年互联网开始普及后的十年间,迅速诞生、壮大了一个群体——300多万未成年人网络成瘾者、300多万具有网瘾倾向的孩子们和18至23岁的与日俱增的网瘾青年……
更为悲哀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硬件环境的改善,还伴生着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两位数的攀升,而在押青少年犯里80%以上有不良上网记录,60%的犯罪活动牵扯到互联网和网吧。另外,从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的一年内,全球各语种不良网站增长了48%,而同期中文不良网站的增量却是此数的近10倍——达到460%,已由原先的1.3万个变成7.4万个。它们专事金钱、血腥、色情、吸毒、赌博、诈骗、自杀等不良内容传播,充斥诅咒、谩骂、造谣、诽谤、恶意中伤等行为,还有网上同居、网婚、裸聊等层出不穷的低级趣味娱乐。
这一切表明作为人类科技革命成果重要标志物之一的国际互联网,存在着文化生态方面的巨大缺陷,中国网络社会文化面临底线失守的危机。
谁应为此负责?
政府、产业、社会消费者都必须成为健康生态的建设力量。
首先是政府科学有效的引导组织协调管理。产业及其主体──企业,是分散状态的市场产物,有依据趋利原则和规律运行的特点;尤其像国际互联网这类当社会方方面面并未做好物质精神准备时降临人间的新事物,它所催生的新行业更需掌握最多公共资源的政府为其发展营造良好有序的环境条件。政府应代表公共利益做好发展初期的主持者、牵头人、管理方的工作。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通过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相信政府将就这一世界难题采取系列化的积极措施。
其次是产业(企业)自身的规范、强盛、自律、公益。没有产业主体即企业主流的自强奋斗,没有其中智者──先进企业家为长远和根本的利益而谋划的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经济的运作能力,光靠政府的努力,不足以培育良好的市场,仍然不会有健康产业的未来。互联网行业同样如此。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像北京520网吧成立三年时间便与相关方面合作积累了三年对外职业培训的历史,96场应由政府行政部门开展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政策法规、自律意识、职业道德、行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业务。这是产业职业化教育的早期形态,也是中国特色网吧行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产业中健康的建设力量,以此方式见证着举步维艰的中国网吧行业成长历程。
政府应该以行业的中坚企业为关爱支持的对象,将互联网产业专业化、职业化培训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直到健康先进的网络文化成为覆盖中国互联网内容形式的基本文化。
还有主流消费人群的理性、成熟、健康。市场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消费需求,有效需求才能培育塑造出有效供应。可是对于火、水、气及众多工农业产品有着成熟防范型消费经验的人们,在网络文化消费上大多表现得不理性、不成熟,尚不足以成为有效制衡的健康力量。因此消费者素质的教育、塑造,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头戏。让无论何时何地登陆网站的消费者,都应该有既是被管理者,又是参与者、建设者的责任意识,这是能否从根本上扭转互联网文化生态的关键要素。中文网络文化内容的良性化,取决于网络内容消费者与供应者的共同进步,政府、媒体、学校、社区、家庭都应有关于网络消费知识、消费规则等宣传教育的责任,公民也应普及这方面的义务。(作者系北京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