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本文以《黄山奇松》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借助课文复习词语,在整体感知中培养语用能力;借助课文重点词语,在理解品味中训练语用能力;借助文本的语言特色,在品悟写法时提高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实践 词语 写实 联想 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54-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的能力呢?下面以《黄山奇松》一文为例谈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一、借助课始复习词语,在整体感知中培养语用能力。
《黄山奇松》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精练,四字词的准确运用是本课语言的一大特色。因此,课始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独特的语言“魅力”作为语用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的培养。
课始,老师听写课文中描写黄山奇松的四字词语,如:饱经风霜、充满生机、潇洒挺秀、郁郁苍苍、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形似孔雀等;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对黄山松的印象。学生有的说:“黄山松千姿百态,充满生机。”有的说:“黄山松潇洒挺秀,有的枝干盘曲,如天然盆景;有的姿态优美,形似孔雀……”有的说:“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但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学生通过听写、读词、想象、说话等语文实践,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感受了黄山松的奇特,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悟,积累了词语,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二、借助课文重点词语,在理解品味中训练语用能力。
一些词语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揪住不放”,反复揣摩。如文中“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一句中的“饱经风霜”,教师先让学生运用拆词的方法,通过查字典理解“饱”是充分,“经”是经历,整个词的意思是充分地经历各种风霜,形容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再让学生借图发挥想象说话,想想迎客松可能会经历怎样的磨难。学生展开了想象,打开了话匣子:烈日炎炎,迎客松的叶子被太阳晒枯了。”“接连几天的暴雪压断了它的枝干,不久它又长出新的枝干。”“山顶上的石头滚落下来,砸断了它的树干,砸落了它的树叶。”“狂风大作,吹断了它的枝干,甚至想把迎客松连根拔起,它没有屈服。”……接着,教师顺水推舟:这样的艰难经历只是一年、两年吗?(不是)十年、二十年吗?(不是)而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就是饱经风霜。其实“饱经风霜”不仅仅是用来写物,在生活中经历各种磨难的人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饱经风霜”说话:
生:谈迁饱经风霜,终于写成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国榷》。
师:几十年的奋斗,一生的心血,多么不容易!
生:看到爷爷饱经风霜的脸,我感到心痛。
生:他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微笑地面对生活。
师:可见,他是多么乐观与坚强。
紧接着回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姿态优美,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奇特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句子。)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此番教学,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引导学生对“饱经风霜”进行了“推敲”,引導学生走出文本,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走进文本,借助可感的图片,在形象的语境中想象说话,在运用中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深层意思;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与体验,在真实的运用中习得语言;再走进文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内化了语言。如此“几进几出”,在语言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既是词语的理解,又是词语的运用,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语感的培养,而这种理解与训练不是单调的、抽象的,而是有温度的、具体可感的。这样,迎客松的“奇”在不断地品悟语言中鲜活起来,同时语用能力得到训练。
三、借助文本的语言特色,在品悟写法时提高语用能力。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是一篇写景物的文章,课文描写三大名松都是先实实在在描写它的姿态,在写实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把三大名松写得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如何借助这一文本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在品悟写法中训练表达能力呢?在学习描写迎客松特点时,如“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一句,教师这样引导: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由看到的而产生的联想?去掉联想部分,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抓住“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等字眼体会作者把迎客松联想成“好客的主人”写得准确、形象、生动。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及时在运用中迁移写法进行说话训练,既可以说黄山松,也可以说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学生妙语连珠:“黑虎松枝干粗壮,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一派虎气,如同一只威风凛凛的黑虎立于坡下。因此,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黑虎松。”“大大小小的泡泡如同淘气十足的孩子,扭动着滚圆的身子,飞上蓝天,与云儿说话,与鸟儿嬉戏……”“贪心的小云钻进一朵大云的肚子里,把大云变成自己的船。小云开着船,又钻进一朵更大的云里,终于挡遮了太阳。”“小溪螺没手没脚的,却是名副其实的小精灵,手一碰,它就迅速滚到石头缝里,把自己藏起来,再也找不着了。”……
运用要以理解为基础。首先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写实,什么是联想,当学生有了这种抽象的概念时,必须认识联想在表达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比较品析,明白合理的联想使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这便获得了一种阅读的方法。此时,通过言语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习得的方法,将联想迁移到说话训练中,这样层层推进,既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又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学生在仿说实践中提高语用能力。
丁有宽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除了让学生学习联想的方法训练生动形象的表达式外,“写实与联想”结合是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色,因此,还可以以文本为依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品析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写实与联想”相结合这一表达方法,再进行写法迁移,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写,写中巩固表达方法,进行读写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实践 词语 写实 联想 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54-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的能力呢?下面以《黄山奇松》一文为例谈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一、借助课始复习词语,在整体感知中培养语用能力。
《黄山奇松》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精练,四字词的准确运用是本课语言的一大特色。因此,课始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独特的语言“魅力”作为语用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的培养。
课始,老师听写课文中描写黄山奇松的四字词语,如:饱经风霜、充满生机、潇洒挺秀、郁郁苍苍、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形似孔雀等;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对黄山松的印象。学生有的说:“黄山松千姿百态,充满生机。”有的说:“黄山松潇洒挺秀,有的枝干盘曲,如天然盆景;有的姿态优美,形似孔雀……”有的说:“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但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学生通过听写、读词、想象、说话等语文实践,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感受了黄山松的奇特,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与感悟,积累了词语,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二、借助课文重点词语,在理解品味中训练语用能力。
一些词语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揪住不放”,反复揣摩。如文中“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一句中的“饱经风霜”,教师先让学生运用拆词的方法,通过查字典理解“饱”是充分,“经”是经历,整个词的意思是充分地经历各种风霜,形容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再让学生借图发挥想象说话,想想迎客松可能会经历怎样的磨难。学生展开了想象,打开了话匣子:烈日炎炎,迎客松的叶子被太阳晒枯了。”“接连几天的暴雪压断了它的枝干,不久它又长出新的枝干。”“山顶上的石头滚落下来,砸断了它的树干,砸落了它的树叶。”“狂风大作,吹断了它的枝干,甚至想把迎客松连根拔起,它没有屈服。”……接着,教师顺水推舟:这样的艰难经历只是一年、两年吗?(不是)十年、二十年吗?(不是)而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就是饱经风霜。其实“饱经风霜”不仅仅是用来写物,在生活中经历各种磨难的人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饱经风霜”说话:
生:谈迁饱经风霜,终于写成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国榷》。
师:几十年的奋斗,一生的心血,多么不容易!
生:看到爷爷饱经风霜的脸,我感到心痛。
生:他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微笑地面对生活。
师:可见,他是多么乐观与坚强。
紧接着回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姿态优美,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奇特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句子。)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此番教学,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引导学生对“饱经风霜”进行了“推敲”,引導学生走出文本,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走进文本,借助可感的图片,在形象的语境中想象说话,在运用中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深层意思;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与体验,在真实的运用中习得语言;再走进文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内化了语言。如此“几进几出”,在语言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既是词语的理解,又是词语的运用,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语感的培养,而这种理解与训练不是单调的、抽象的,而是有温度的、具体可感的。这样,迎客松的“奇”在不断地品悟语言中鲜活起来,同时语用能力得到训练。
三、借助文本的语言特色,在品悟写法时提高语用能力。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是一篇写景物的文章,课文描写三大名松都是先实实在在描写它的姿态,在写实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把三大名松写得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如何借助这一文本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在品悟写法中训练表达能力呢?在学习描写迎客松特点时,如“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一句,教师这样引导: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由看到的而产生的联想?去掉联想部分,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抓住“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等字眼体会作者把迎客松联想成“好客的主人”写得准确、形象、生动。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及时在运用中迁移写法进行说话训练,既可以说黄山松,也可以说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学生妙语连珠:“黑虎松枝干粗壮,枝叶繁茂,郁郁葱葱,一派虎气,如同一只威风凛凛的黑虎立于坡下。因此,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黑虎松。”“大大小小的泡泡如同淘气十足的孩子,扭动着滚圆的身子,飞上蓝天,与云儿说话,与鸟儿嬉戏……”“贪心的小云钻进一朵大云的肚子里,把大云变成自己的船。小云开着船,又钻进一朵更大的云里,终于挡遮了太阳。”“小溪螺没手没脚的,却是名副其实的小精灵,手一碰,它就迅速滚到石头缝里,把自己藏起来,再也找不着了。”……
运用要以理解为基础。首先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写实,什么是联想,当学生有了这种抽象的概念时,必须认识联想在表达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比较品析,明白合理的联想使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这便获得了一种阅读的方法。此时,通过言语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习得的方法,将联想迁移到说话训练中,这样层层推进,既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又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学生在仿说实践中提高语用能力。
丁有宽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除了让学生学习联想的方法训练生动形象的表达式外,“写实与联想”结合是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色,因此,还可以以文本为依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品析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写实与联想”相结合这一表达方法,再进行写法迁移,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写,写中巩固表达方法,进行读写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