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信人:
庞鸿,第一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大学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现供职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出版有中篇小说集《刘大凡和她的同学们》、长篇小说《未来对我说》等。
“年轻意味着一无所有,也同时意味着拥有全部的可能。”
我最讨厌别人叫我“90后”了。
我出生在1990年,而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们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很多人从幼儿园至高中一直都是我的同学,我们就这样一同成长。如果用“XX后”来划分人群,我那些生于1988年、1989年的朋友们,究竟和我,还是和1980年、1981年出生的人们算是一代人呢?
有人把我们这些1988年至1992年出生的人称为“过渡期人”:身上带有“80后”的影子,也能看到“90后”的特点,是独立于“80后”和“90后”的存在。这有些像星座,在两个星座的边界日期出生的人,通常会被各式各样的星座解析一致认为是拥有摇摆的性格。
不过,以上我喋喋不休地讨论着的“80后”、“90后”甚至是“过渡期”,对于现在“00后”的你来说,也许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和意义。就如同,在现在的我们眼中,40岁还是50岁,70岁还是80岁,也都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一个对未来仍充满了希望和梦想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年纪渐长的感受的,又怎么会明白古稀和耄耋的差异呢?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的感受,注重自我的价值,因此自己的出生年代被放大、被细分,而他人的年岁则变得无关紧要。每个人都觉得“我的年代”最有意义,最值得称颂和留恋,于是“80后”“90后”这些字眼应运而生,就像屏障一样,一代又一代人被人为地隔开了——不是为了认识别人,而是为了肯定自己。
我在毕业之后刚开始工作的那段时间,遇到了许多社会上的前辈,初次见面,总难免要把年龄当作话头:“原来你是90后啊!”“你比我小那么多啊!”“很年轻啊!”……类似这样的话配合着千篇一律的表情,浪潮一般地涌来,待潮水退去,我的身上已经被贴满了各种各样的“90后”的标签。我也曾问一些8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他们对“90后”的印象如何,得到的是开玩笑的回答:“‘90后’不是被称为脑残吗?不过‘00后’也是脑残啊。”虽然知道是戏谑,但依然觉得很无奈。人们第一次相识,在完全不了解彼此的情况下,却因为“90后”这样的标签,而将对方与一堆固有印象捆绑起来,这种感觉,想想也觉得很讨厌吧。
因为讨厌被别人贴标签,所以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要自以为是地用自己的想法去评价他人,这是对他人最大的温柔。
过去我时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是学校里最小的孩子,我们这些90年代出生的人是整个社会中最年幼的一群人,倍受疼爱与宽容。仿佛就在昨天,有个叔叔问我:“你几岁了?”我还响亮地说着:“11岁!”好像自己永远都会是一个孩子,在这样无忧无虑的心态中,突然发现自己已经25岁了。没有人再来毫无保留地疼爱你,也没有人再来毫无条件地原谅你,不管有没有准备好,都被一把推入了社会。去年,报纸上赫然出现“第一批‘90后’步入晚婚年龄”的大字标题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大家都在感慨“时间竟过得这么快”,每一代人都开始集体怀旧。
我想象着现在的你,作为一个“00后”,此刻正读着这篇文章时的清澈瞳仁,脸上带着些许疑虑的神情,那种“不知道要不要相信这个世界”、“距离毕业仍旧遥遥无期”的感受和心情,我也曾有过。不管是谁,都会长大,当然你也会长大,然后可能也会带着同样感慨的目光,看着日后那些“10后”“20后”……但这些事情,仍处于人生花季的你暂时不会去想,就像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可从没想过会有什么“00后”冒出来抢我们的风头。
我遇到过很多心态衰老的人,他们畏惧年轻,害怕比自己年轻的人,因此会拿出那些“XX后”的标签来自我安慰。看到比自己年轻的人不要过早鄙夷不屑,看到比自己年长的人能够礼貌尊重,我想如果能做到如此就很好了吧。我不畏惧年轻,年轻意味着一无所有,也同时意味着拥有全部的可能;但我也不害怕成长和衰老,时间会褪去身上的稚气,给予我经验和责任,让我没时间空叹青春。
今年4月,我在上海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做讲座,坐在我面前的孩子是2004年、2005年出生的,同样是“00后”,他们的脸上却多了几分成熟——他们的父母来上海务工,因为政策原因,这些孩子小学毕业后将无法继续留在上海读初中,必须回到家乡原籍,等待他们的是必须离开父母甚至辍学的未来。讲座的最后,我给他们读了一段《小王子》中的节选: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我对那些和你一样的“00后”孩子说:“要保持纯真。”
一个胖胖的男生举手了,他问我:“为什么要保持纯真?”
我对这样的反问有些措手不及,于是只好把问题抛还给他:“你觉得纯真是什么呢?”
“就是傻。”他笑了,整个报告厅的学生都笑了。
我对他说:“纯真和傻不一样。‘傻’意味着你分不清美好和丑陋,而‘纯真’是说你已经看过了这个世界上美好和丑陋的东西,但你依然坚持相信那些美好的东西。”
我不知道那个男生有没有明白我在说什么。而现在,我希望你懂。
庞鸿,第一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大学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现供职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出版有中篇小说集《刘大凡和她的同学们》、长篇小说《未来对我说》等。
“年轻意味着一无所有,也同时意味着拥有全部的可能。”
我最讨厌别人叫我“90后”了。
我出生在1990年,而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们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很多人从幼儿园至高中一直都是我的同学,我们就这样一同成长。如果用“XX后”来划分人群,我那些生于1988年、1989年的朋友们,究竟和我,还是和1980年、1981年出生的人们算是一代人呢?
有人把我们这些1988年至1992年出生的人称为“过渡期人”:身上带有“80后”的影子,也能看到“90后”的特点,是独立于“80后”和“90后”的存在。这有些像星座,在两个星座的边界日期出生的人,通常会被各式各样的星座解析一致认为是拥有摇摆的性格。
不过,以上我喋喋不休地讨论着的“80后”、“90后”甚至是“过渡期”,对于现在“00后”的你来说,也许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和意义。就如同,在现在的我们眼中,40岁还是50岁,70岁还是80岁,也都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一个对未来仍充满了希望和梦想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年纪渐长的感受的,又怎么会明白古稀和耄耋的差异呢?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的感受,注重自我的价值,因此自己的出生年代被放大、被细分,而他人的年岁则变得无关紧要。每个人都觉得“我的年代”最有意义,最值得称颂和留恋,于是“80后”“90后”这些字眼应运而生,就像屏障一样,一代又一代人被人为地隔开了——不是为了认识别人,而是为了肯定自己。
我在毕业之后刚开始工作的那段时间,遇到了许多社会上的前辈,初次见面,总难免要把年龄当作话头:“原来你是90后啊!”“你比我小那么多啊!”“很年轻啊!”……类似这样的话配合着千篇一律的表情,浪潮一般地涌来,待潮水退去,我的身上已经被贴满了各种各样的“90后”的标签。我也曾问一些8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他们对“90后”的印象如何,得到的是开玩笑的回答:“‘90后’不是被称为脑残吗?不过‘00后’也是脑残啊。”虽然知道是戏谑,但依然觉得很无奈。人们第一次相识,在完全不了解彼此的情况下,却因为“90后”这样的标签,而将对方与一堆固有印象捆绑起来,这种感觉,想想也觉得很讨厌吧。
因为讨厌被别人贴标签,所以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要自以为是地用自己的想法去评价他人,这是对他人最大的温柔。
过去我时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是学校里最小的孩子,我们这些90年代出生的人是整个社会中最年幼的一群人,倍受疼爱与宽容。仿佛就在昨天,有个叔叔问我:“你几岁了?”我还响亮地说着:“11岁!”好像自己永远都会是一个孩子,在这样无忧无虑的心态中,突然发现自己已经25岁了。没有人再来毫无保留地疼爱你,也没有人再来毫无条件地原谅你,不管有没有准备好,都被一把推入了社会。去年,报纸上赫然出现“第一批‘90后’步入晚婚年龄”的大字标题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大家都在感慨“时间竟过得这么快”,每一代人都开始集体怀旧。
我想象着现在的你,作为一个“00后”,此刻正读着这篇文章时的清澈瞳仁,脸上带着些许疑虑的神情,那种“不知道要不要相信这个世界”、“距离毕业仍旧遥遥无期”的感受和心情,我也曾有过。不管是谁,都会长大,当然你也会长大,然后可能也会带着同样感慨的目光,看着日后那些“10后”“20后”……但这些事情,仍处于人生花季的你暂时不会去想,就像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可从没想过会有什么“00后”冒出来抢我们的风头。
我遇到过很多心态衰老的人,他们畏惧年轻,害怕比自己年轻的人,因此会拿出那些“XX后”的标签来自我安慰。看到比自己年轻的人不要过早鄙夷不屑,看到比自己年长的人能够礼貌尊重,我想如果能做到如此就很好了吧。我不畏惧年轻,年轻意味着一无所有,也同时意味着拥有全部的可能;但我也不害怕成长和衰老,时间会褪去身上的稚气,给予我经验和责任,让我没时间空叹青春。
今年4月,我在上海的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做讲座,坐在我面前的孩子是2004年、2005年出生的,同样是“00后”,他们的脸上却多了几分成熟——他们的父母来上海务工,因为政策原因,这些孩子小学毕业后将无法继续留在上海读初中,必须回到家乡原籍,等待他们的是必须离开父母甚至辍学的未来。讲座的最后,我给他们读了一段《小王子》中的节选: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我对那些和你一样的“00后”孩子说:“要保持纯真。”
一个胖胖的男生举手了,他问我:“为什么要保持纯真?”
我对这样的反问有些措手不及,于是只好把问题抛还给他:“你觉得纯真是什么呢?”
“就是傻。”他笑了,整个报告厅的学生都笑了。
我对他说:“纯真和傻不一样。‘傻’意味着你分不清美好和丑陋,而‘纯真’是说你已经看过了这个世界上美好和丑陋的东西,但你依然坚持相信那些美好的东西。”
我不知道那个男生有没有明白我在说什么。而现在,我希望你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