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美现代高校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管理体制,且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纵览、借鉴其教学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启发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
走近欧美发达国家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德国模式 自中世纪以来,德国大学始终奉行的原则是学术自由。其教学管理活动的核心,也是保障学术自由,由此也形成了“教授治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也引发了师生权力与政府权力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新世纪以来,德国高校开始调整自身结构,强化院校和系的决策权力,从而消解了传统的教授自治模式。这种权力结构上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将学校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在一些选择性决策问题上,学校将权力交给政府。而在教学质量上的问题,则由学校自己负责。这样学校既可以继续坚持学术自治,同时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政府在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
法国模式 20世纪60年代,法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教学管理改革。1968年年末,法国政府颁布了《富尔法案》,确立了高校自治原则。具体而言,政府同意高校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学校、教师、职工以及社会上的相关人士均有权参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同时,学校在保持自身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可以向多科性方向发展,从而打破原有的教学课程设置结构。1984年至1986年,法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针对高校办学方向、办学宗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今天来看,1984年的改革主要集中于教学质量上,并且明确了整个高校教育系统的发展方向:一是实现法国高校的现代化。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向上应当面向现代社会,成立相当于系一级的教学与科研单位,改成培训和研究的单位。高等教育职业化,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方向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二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民主化。為此,1986年审议通过了《德瓦凯法》。法国高校由此拥有了绝对的自主权。在学生录取、教师的聘用、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的参与上拥有更多的自由。从总体上而言,现代法国高校教学体制的核心特征是教育的民主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学制与课程的设置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从而能够充分保障教学质量。
英国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战略,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市场化浪潮。在这种背景下,英国高校开始了市场化之路。首先,各所大学纷纷成立了所谓的“效率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明确的绩效指标,并且进一步削弱原本的教授治校模式。
198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法案》,确定高校管理引进市场机制,促进高校注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服务职能,从而克服了高校教育远离社会的危险。并且激励教师、学生有意识地参与生产实践。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增加了适用性专业,如计算机、财会、会计、法律、金融管理等,这些专业在80年代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专业。其次,英国在教学管理上强调树立质量意识。1996年,英国政府成立了高等教育调查委员会,并且展开了为期14个月的调查研究活动。
1997年,该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名为《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调查报告。从报告内容来看,当时英国教学管理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多元化与教学管理模式一元化之间的冲突。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在教育资源上应当更加的多元化,以适应学生多元的文化背景、多元的教育经历和多元的价值取向等。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不相协调。具体而言,高校所提供的教育不足以让学生形成充分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缺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为此,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部,由此负责高校教育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美国模式 美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崇尚宽容、多元。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国家,直接影响了美国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美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提供了多种方案,以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从实际来看,课程设置与教学运行同美国的制度文化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使美国的社区学院、普通本科学院及综合性研究性大学在实际运行中都同国外的教育有很大不同,带有自身典型的民族性格。二是崇尚学术自由。美国是全世界最为崇尚学术自由的国家。所谓学术自由,既有教学活动自由,又有学习活动自由。在美国高校中,教授的教学活动是充分自主的,可以自由地讲授自己坚信的知识,不受任何形式的干扰。同样,美国学生也有充分自由的学习权利,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他们想要选择的课程,甚至可以自由地从一个大学转入到另一个大学。
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启示
教学管理自主性 从西方主要国家的教学管理模式发展过程来看,都存在着一个自主性与政府行政性之间的冲突问题。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因管理对象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性,管理过程也必然涉及专业技术问题,所以,属于比较复杂的管理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科、专业、乃至院校等方面的特殊性。政府过多地介入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过分强调集中统一管理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追求整齐划一,不利于发挥高等学校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利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给高等学校的办学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消除这些弊端,政府应在确保高等学校办学大方向和基本规格的前提下,赋予高等学校更大的教学管理自主性。但是,德国模式也充分反映了如果政府完全不干预学校的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应当在充分平衡两者权力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与实际脱节、只讲空洞理论但不解决具体问题等问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人际沟通与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太少。许多教学管理工作者已习惯于照章办事,甚至是对照政府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或校长讲话办事,而较少从实际出发,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而西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性,而且市场化程度很高。学校一般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适应未来的社会,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应当审时度势,及时把握社会现实的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教师参与程度 从欧美国家的教学管理经验来看,如果将教学管理权完全放给教师也是不切实际的。这样可能存在教师滥用权力的风险,也容易造成教师在教学及学术精力上的分散。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特殊性的工作,需要引入专业的管理人才,不能将教师单纯视为管理对象,应当充分重视他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规制,确保教师对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广泛而有效的参与。教师有熟悉教学活动过程、精通专业知识、了解实际情况等多方面的优势,使这些优势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得到发挥,可以弥补行政人员自身的局限性,对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都具有积极意义,并将取得显著的成效。
高校教学管理的社会化问题 法国高校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高校管理的社会化。诚然,由于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一味坚持象牙塔式的管理模式,显然不利于高校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化,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建设之中,才能逐步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最终能够在国际社会上崭露头角。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普遍与社会沟通、互动不够,这些情况必须要改变。但是,高校管理社会化,并不意味着高校放弃管理权,或是让社会管理成为主导。高校仍然要把握好发展的大方向,不能够被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文化冲昏头脑。
总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从高校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避免盲目崇拜,也要避免过分保守。要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走近欧美发达国家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德国模式 自中世纪以来,德国大学始终奉行的原则是学术自由。其教学管理活动的核心,也是保障学术自由,由此也形成了“教授治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也引发了师生权力与政府权力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新世纪以来,德国高校开始调整自身结构,强化院校和系的决策权力,从而消解了传统的教授自治模式。这种权力结构上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将学校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在一些选择性决策问题上,学校将权力交给政府。而在教学质量上的问题,则由学校自己负责。这样学校既可以继续坚持学术自治,同时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政府在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
法国模式 20世纪60年代,法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教学管理改革。1968年年末,法国政府颁布了《富尔法案》,确立了高校自治原则。具体而言,政府同意高校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学校、教师、职工以及社会上的相关人士均有权参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同时,学校在保持自身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可以向多科性方向发展,从而打破原有的教学课程设置结构。1984年至1986年,法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针对高校办学方向、办学宗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今天来看,1984年的改革主要集中于教学质量上,并且明确了整个高校教育系统的发展方向:一是实现法国高校的现代化。具体而言,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向上应当面向现代社会,成立相当于系一级的教学与科研单位,改成培训和研究的单位。高等教育职业化,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方向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二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民主化。為此,1986年审议通过了《德瓦凯法》。法国高校由此拥有了绝对的自主权。在学生录取、教师的聘用、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的参与上拥有更多的自由。从总体上而言,现代法国高校教学体制的核心特征是教育的民主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学制与课程的设置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从而能够充分保障教学质量。
英国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战略,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市场化浪潮。在这种背景下,英国高校开始了市场化之路。首先,各所大学纷纷成立了所谓的“效率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明确的绩效指标,并且进一步削弱原本的教授治校模式。
198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法案》,确定高校管理引进市场机制,促进高校注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服务职能,从而克服了高校教育远离社会的危险。并且激励教师、学生有意识地参与生产实践。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增加了适用性专业,如计算机、财会、会计、法律、金融管理等,这些专业在80年代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专业。其次,英国在教学管理上强调树立质量意识。1996年,英国政府成立了高等教育调查委员会,并且展开了为期14个月的调查研究活动。
1997年,该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名为《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调查报告。从报告内容来看,当时英国教学管理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多元化与教学管理模式一元化之间的冲突。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在教育资源上应当更加的多元化,以适应学生多元的文化背景、多元的教育经历和多元的价值取向等。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不相协调。具体而言,高校所提供的教育不足以让学生形成充分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缺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为此,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部,由此负责高校教育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美国模式 美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崇尚宽容、多元。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国家,直接影响了美国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美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提供了多种方案,以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从实际来看,课程设置与教学运行同美国的制度文化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使美国的社区学院、普通本科学院及综合性研究性大学在实际运行中都同国外的教育有很大不同,带有自身典型的民族性格。二是崇尚学术自由。美国是全世界最为崇尚学术自由的国家。所谓学术自由,既有教学活动自由,又有学习活动自由。在美国高校中,教授的教学活动是充分自主的,可以自由地讲授自己坚信的知识,不受任何形式的干扰。同样,美国学生也有充分自由的学习权利,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他们想要选择的课程,甚至可以自由地从一个大学转入到另一个大学。
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启示
教学管理自主性 从西方主要国家的教学管理模式发展过程来看,都存在着一个自主性与政府行政性之间的冲突问题。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因管理对象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性,管理过程也必然涉及专业技术问题,所以,属于比较复杂的管理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科、专业、乃至院校等方面的特殊性。政府过多地介入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过分强调集中统一管理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追求整齐划一,不利于发挥高等学校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利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给高等学校的办学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消除这些弊端,政府应在确保高等学校办学大方向和基本规格的前提下,赋予高等学校更大的教学管理自主性。但是,德国模式也充分反映了如果政府完全不干预学校的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应当在充分平衡两者权力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与实际脱节、只讲空洞理论但不解决具体问题等问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人际沟通与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太少。许多教学管理工作者已习惯于照章办事,甚至是对照政府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或校长讲话办事,而较少从实际出发,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而西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性,而且市场化程度很高。学校一般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适应未来的社会,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应当审时度势,及时把握社会现实的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教师参与程度 从欧美国家的教学管理经验来看,如果将教学管理权完全放给教师也是不切实际的。这样可能存在教师滥用权力的风险,也容易造成教师在教学及学术精力上的分散。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特殊性的工作,需要引入专业的管理人才,不能将教师单纯视为管理对象,应当充分重视他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规制,确保教师对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广泛而有效的参与。教师有熟悉教学活动过程、精通专业知识、了解实际情况等多方面的优势,使这些优势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得到发挥,可以弥补行政人员自身的局限性,对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都具有积极意义,并将取得显著的成效。
高校教学管理的社会化问题 法国高校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高校管理的社会化。诚然,由于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一味坚持象牙塔式的管理模式,显然不利于高校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化,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建设之中,才能逐步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最终能够在国际社会上崭露头角。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普遍与社会沟通、互动不够,这些情况必须要改变。但是,高校管理社会化,并不意味着高校放弃管理权,或是让社会管理成为主导。高校仍然要把握好发展的大方向,不能够被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文化冲昏头脑。
总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从高校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避免盲目崇拜,也要避免过分保守。要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