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要积淀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必须通过有效的中间环节来实现。我市提出的“我为城市做什么,我会社会做什么,我为他人做什么”大讨论正彰显着这样的功效,在讨论的过程中倡导一种导向和追求,弘扬奉献精神,树立道德新风,培养高尚情操,提升人生境界,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指导人的行动中如影相随,落地生根。
关键词:“三为”大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三为”大讨论是凝聚共识的思想洗礼
15年初,谢书记在政协扬州市七届四次会议上提出要通过开展“我为城市做什么、我为他人做什么、我为社会做什么”的全民大讨论,引导全市上下革除清谈品评之弊,摒弃安逸享乐之习。随后全市上下围绕“三为”之问纷纷展开大讨论,呈现出行动迅速、载体丰富、氛围浓厚的特点,在全社会营造起人人参与“三为”大讨论、个个争当“三为”典型的浓厚氛围。
“我为城市做什么”之问体现的是城市人该有的担当与责任,“三为”大讨论活动是落实“城市管理强化年”的有力抓手。城市管理这块“硬骨头”,需要依法依规、精细精准精致,更需要以人为本、共建共管共享。身为城市主人,每个市民都应该处理好分担与分享的关系,在享受城市建设管理成果时,进一步增强分担意识,主动出主意、出点子,为城市管理出谋划策。“我为城市做什么”之问就是要动员每个市民参与投身到城市精细规范管理上来,激发热情,共同建设良好的城市秩序、共同维护良好的城市环境。
“我为他人做什么”之问体现的是高尚人该有的素质和涵养,“三为”大讨论活动便是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年”的重要举措。每个人都是文明风尚的受益者,也应该是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心关爱他人、热心友善待人,为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而努力,这不仅是作为高尚人最基本的境界,更是高尚人应该有的基本素质。“我为他人做什么”之问旨在紧扣“铸城市新魂,做时代新人”这一命题,引导大家强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培养“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人生态度,凝聚起全社会崇善向德的共识。
“我为社会做什么”之问体现的是社会人该有的责任与奉献,这是增进“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关键手段。众所周知,社会由个人组成,个体秉承的道德情怀、践行的理想信念、崇尚的人格品质,决定了社会这个整体的风貌和气质,彰显着社会这个整体的文明程度。“我为社会做什么”之问,就是在突出强化市民的社会责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好行为,争当文明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价值理念。积小我为大我,聚个体为群体,集小气候为大气候,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塑造者、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二、“三为”之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间的逻辑关联
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在回答“三为”之问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这些回答的影响和功效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三为”大讨论,切实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基本准则,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基本价值遵循,我认为这也是回答“三为”之问的基本关键词。
(一)爱国是立足“三为”的情感源泉
我认为,爱国是回答“三为”之问的根本情感归属。要说什么是爱国,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爱国就是临危受命救国家于危难,严守国家秘密,出色完成国家某项重大活动,出国后不做有损国家声誉的事等等。这些内涵显然确实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大义,是理所当然的爱国情怀。但爱国又不仅仅应该是空洞、高不可及的,爱国也应是具体化的,爱国行为应该就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或许很好的诠释了爱国这个概念:“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样,中国就怎样。”所以,爱国,应当就从当下开始。就自身而言,愛岗敬业,履行法律应尽的义务;对他人而言,关爱他人、明礼诚信、遵守社会公德,这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也就是一种爱国的主动践行。前年国庆期间央视街头采访的主题是让老百姓说说自己对“爱国”的看法,其中有一位小学生回答“爱国是扶老奶奶过街”,当时很多人都笑了。其实深入想想,那位小学生说的并不错,她只不过是把爱国的情怀具体化了,而爱国的具体化恰恰正是“我为城市做什么、我为他人做什么、我为社会做什么”的情感源泉。正是基于这深厚的爱国情怀,我们才能将这情感细化到对城市、对他人、对社会的实践中去。同时,这种情感也是互动互励的过程,一方面我们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城市影响力的提升也增强了我们的认同感、崇敬感和自豪感,激励着我们立足“三为”之问继续做主人、当友人、学好人。
(二)敬业是贡献城市的精神支撑
我认为,敬业是“我为城市做什么的”基本回答。城市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每个人能为城市做的贡献可大可小,但敬业应当是最基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宋代哲学家朱熹对敬业做过一个明确的界定。他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就是说,敬业是要求个人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在于你干的是哪一行,而是你把自己干的这一行干精。敬业,要求我们做到:一是以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是要放低自己,承认自己能力有限,那我们做事就会认真对待,不敢轻慢。二是牢记岗位职责,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做好份内的事情。三是时刻自我反省加倍努力厚积薄发。四是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专业素养。每个人都应当尽己所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能,这是每个个体对城市应有的贡献,而收获的将是整个城市的发展变化。
(三)诚信是延续社会的道德基石
我认为,诚信是“我为社会做什么”的基本回答。与“城市”相比,社会的概念显得相对虚拟和空洞,但同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言行举止就构成了我们生存的空间,这就是社会。我听过一则小故事,讲的是沙漠里一个旅行者,走了很远的路,口干舌燥了,突然看到一瓶水和一台抽水机,欣喜万分,但在显眼的地方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将水倒进抽水机,抽上水,喝完以后装满瓶子。”在彼此信任的社会,人们会照做,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们也许会问这是真的吗?喝完再说,结果自己走出了沙漠,从此唯一的水源也没有了。所以,一个良性的社会,彼此间的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遵循,是社会得以延续的根本。诚信是道德大厦的支点,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我们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四)友善是对待他人的基本准则
我认为,友善是“我为他人做什么”的基本回答。友善本义是像朋友一样的友好和亲近。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友善是维持良好的公民伦理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交际秩序的前提与基础。在具体内容上,大致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做到善益待人、和气待人、诚实待人、宽厚待人、平等待人。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因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谁能够脱离周围的事物而孤立地存在,但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去帮助别人。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多为他人考虑。“我为他人做什么”?他人的范围是很广的,除了自己都是他人,可以是家人、朋友,也可以是邻居、同事,甚至是陌生人,我们都应当友好善良的去对待。多一些微笑,多一些辞让,多一些恻隐,多一些帮助。正如康德所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不仅要把自己看作是目的,更重要的他人也是目的,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真正的把人看作是目了,友善应该就只是最低的道德标准了。
三、放大“三为”大讨论效应,深化公民道德建设
刘云山同志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是理想信念,建设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是文明风尚,最需要虚功实做、最忌流于形式。开展“三为”大讨论活动,需要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放大实效,深化公民道德建设。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积极参与的自觉性。扬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城市文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应当抓住这次契机和平台,着力组织好各部门、各单位、各人群的大讨论活动。其中机关干部,在文明风尚方面要率先垂范,同时要带头奋发作为、攻坚克难、建功立业,尽力为群众办好每一桩实事;作为工商业主,则要在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方面敢闯敢试,更要切实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最后是普通群众,则是要在提升文明素养和文明形象上下功夫,在“做主人、当友人、学好人”上见行动。
要通过“三为”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担当意識、友善意识、奉献意识,延续优秀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城市精神,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文明气质,塑造当代扬州人的时代品格。通过大讨论活动,真正调动起全体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城市的建设者、他人的友善者和社会的奉献者。
二是要把握角色定位,增强从我做起的主动性。回答好“三为”之问,必须明确一个理念,那就是主体是“我”,关键在“做”。“我为城市做什么、我为他人做什么、我为社会做什么”,看似是三个朴实的问题,却凸显了核心,抓住了关键。核心是主体明确,这个主体是“我”,是扬州城的每个市民,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表露无遗。要让城市更美好,社会更和谐,需要每个人都当好城市的主人,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提升素质,唱响主旋律。“三为”的主体就是“我”,这个“我”既指向每个市民个体,更指向包括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园区、企业、乡镇街道、社区村组等单位整体,不仅要思考个人应当怎么做,还要结合岗位实际,积极思考为城市、为他人、为社会做什么。这个做的对象可以很宏观,很宏大,也可以很微观,很巨细。比如在某社区“三为”大讨论活动中,社区居民、党员群众志愿者及社区“五老”代表纷纷表示:“我带头不燃放烟花爆竹;我为困难居民上门理发;我为社区义务巡逻;我为孤寡老人送饭;我当社区调解志愿者;我为大伙儿包饺子……”都是一些很小很具体的事情,但在这些小事的背后,体现出的理念确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不管做的事情产生多大的效果,迈出做的第一步就成功了。
三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增强主动有为的实践性。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关键在“做”,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一讲到他人的素质就立刻站在道德制高点加以批评指责,一落实到自身,就找出各种理由开脱,完全是上帝视角在看问题。因此,要正确引导市民结合实际积极思考。我认为,“我为城市做什么”,重点应该放在为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做什么上;“我为他人做什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更好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提供服务,方便他人,帮助他人上。在回答“三为”之问时我们都应该结合自身角色、岗位、优势去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公职人员要真心为群众、为基层办实事,商业人士要诚心对待每一位顾客,市民要营造互助互爱、团结友爱的氛围;“我为社会做什么”,重点应该放在为解决社会问题谋策,为纯洁社会风气献计,为建立社会公德建言出力上。
综上所述,“三为”大讨论,实际上是对社会大众的警醒,势在要引导大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为大善”,叠加社会效应,积聚社会正能量,将新时代扬州城市精神体现到每一个人身上,铸城市新魂,做时代新人,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委党校)
关键词:“三为”大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三为”大讨论是凝聚共识的思想洗礼
15年初,谢书记在政协扬州市七届四次会议上提出要通过开展“我为城市做什么、我为他人做什么、我为社会做什么”的全民大讨论,引导全市上下革除清谈品评之弊,摒弃安逸享乐之习。随后全市上下围绕“三为”之问纷纷展开大讨论,呈现出行动迅速、载体丰富、氛围浓厚的特点,在全社会营造起人人参与“三为”大讨论、个个争当“三为”典型的浓厚氛围。
“我为城市做什么”之问体现的是城市人该有的担当与责任,“三为”大讨论活动是落实“城市管理强化年”的有力抓手。城市管理这块“硬骨头”,需要依法依规、精细精准精致,更需要以人为本、共建共管共享。身为城市主人,每个市民都应该处理好分担与分享的关系,在享受城市建设管理成果时,进一步增强分担意识,主动出主意、出点子,为城市管理出谋划策。“我为城市做什么”之问就是要动员每个市民参与投身到城市精细规范管理上来,激发热情,共同建设良好的城市秩序、共同维护良好的城市环境。
“我为他人做什么”之问体现的是高尚人该有的素质和涵养,“三为”大讨论活动便是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年”的重要举措。每个人都是文明风尚的受益者,也应该是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心关爱他人、热心友善待人,为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而努力,这不仅是作为高尚人最基本的境界,更是高尚人应该有的基本素质。“我为他人做什么”之问旨在紧扣“铸城市新魂,做时代新人”这一命题,引导大家强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培养“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人生态度,凝聚起全社会崇善向德的共识。
“我为社会做什么”之问体现的是社会人该有的责任与奉献,这是增进“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关键手段。众所周知,社会由个人组成,个体秉承的道德情怀、践行的理想信念、崇尚的人格品质,决定了社会这个整体的风貌和气质,彰显着社会这个整体的文明程度。“我为社会做什么”之问,就是在突出强化市民的社会责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好行为,争当文明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价值理念。积小我为大我,聚个体为群体,集小气候为大气候,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塑造者、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二、“三为”之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间的逻辑关联
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在回答“三为”之问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这些回答的影响和功效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三为”大讨论,切实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基本准则,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基本价值遵循,我认为这也是回答“三为”之问的基本关键词。
(一)爱国是立足“三为”的情感源泉
我认为,爱国是回答“三为”之问的根本情感归属。要说什么是爱国,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爱国就是临危受命救国家于危难,严守国家秘密,出色完成国家某项重大活动,出国后不做有损国家声誉的事等等。这些内涵显然确实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大义,是理所当然的爱国情怀。但爱国又不仅仅应该是空洞、高不可及的,爱国也应是具体化的,爱国行为应该就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或许很好的诠释了爱国这个概念:“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样,中国就怎样。”所以,爱国,应当就从当下开始。就自身而言,愛岗敬业,履行法律应尽的义务;对他人而言,关爱他人、明礼诚信、遵守社会公德,这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也就是一种爱国的主动践行。前年国庆期间央视街头采访的主题是让老百姓说说自己对“爱国”的看法,其中有一位小学生回答“爱国是扶老奶奶过街”,当时很多人都笑了。其实深入想想,那位小学生说的并不错,她只不过是把爱国的情怀具体化了,而爱国的具体化恰恰正是“我为城市做什么、我为他人做什么、我为社会做什么”的情感源泉。正是基于这深厚的爱国情怀,我们才能将这情感细化到对城市、对他人、对社会的实践中去。同时,这种情感也是互动互励的过程,一方面我们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城市影响力的提升也增强了我们的认同感、崇敬感和自豪感,激励着我们立足“三为”之问继续做主人、当友人、学好人。
(二)敬业是贡献城市的精神支撑
我认为,敬业是“我为城市做什么的”基本回答。城市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每个人能为城市做的贡献可大可小,但敬业应当是最基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宋代哲学家朱熹对敬业做过一个明确的界定。他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就是说,敬业是要求个人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在于你干的是哪一行,而是你把自己干的这一行干精。敬业,要求我们做到:一是以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是要放低自己,承认自己能力有限,那我们做事就会认真对待,不敢轻慢。二是牢记岗位职责,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做好份内的事情。三是时刻自我反省加倍努力厚积薄发。四是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专业素养。每个人都应当尽己所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能,这是每个个体对城市应有的贡献,而收获的将是整个城市的发展变化。
(三)诚信是延续社会的道德基石
我认为,诚信是“我为社会做什么”的基本回答。与“城市”相比,社会的概念显得相对虚拟和空洞,但同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言行举止就构成了我们生存的空间,这就是社会。我听过一则小故事,讲的是沙漠里一个旅行者,走了很远的路,口干舌燥了,突然看到一瓶水和一台抽水机,欣喜万分,但在显眼的地方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将水倒进抽水机,抽上水,喝完以后装满瓶子。”在彼此信任的社会,人们会照做,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们也许会问这是真的吗?喝完再说,结果自己走出了沙漠,从此唯一的水源也没有了。所以,一个良性的社会,彼此间的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遵循,是社会得以延续的根本。诚信是道德大厦的支点,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我们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四)友善是对待他人的基本准则
我认为,友善是“我为他人做什么”的基本回答。友善本义是像朋友一样的友好和亲近。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友善是维持良好的公民伦理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交际秩序的前提与基础。在具体内容上,大致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做到善益待人、和气待人、诚实待人、宽厚待人、平等待人。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因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谁能够脱离周围的事物而孤立地存在,但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去帮助别人。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多为他人考虑。“我为他人做什么”?他人的范围是很广的,除了自己都是他人,可以是家人、朋友,也可以是邻居、同事,甚至是陌生人,我们都应当友好善良的去对待。多一些微笑,多一些辞让,多一些恻隐,多一些帮助。正如康德所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不仅要把自己看作是目的,更重要的他人也是目的,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真正的把人看作是目了,友善应该就只是最低的道德标准了。
三、放大“三为”大讨论效应,深化公民道德建设
刘云山同志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是理想信念,建设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是文明风尚,最需要虚功实做、最忌流于形式。开展“三为”大讨论活动,需要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放大实效,深化公民道德建设。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积极参与的自觉性。扬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城市文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应当抓住这次契机和平台,着力组织好各部门、各单位、各人群的大讨论活动。其中机关干部,在文明风尚方面要率先垂范,同时要带头奋发作为、攻坚克难、建功立业,尽力为群众办好每一桩实事;作为工商业主,则要在转型发展、创新创业方面敢闯敢试,更要切实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最后是普通群众,则是要在提升文明素养和文明形象上下功夫,在“做主人、当友人、学好人”上见行动。
要通过“三为”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担当意識、友善意识、奉献意识,延续优秀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城市精神,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文明气质,塑造当代扬州人的时代品格。通过大讨论活动,真正调动起全体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城市的建设者、他人的友善者和社会的奉献者。
二是要把握角色定位,增强从我做起的主动性。回答好“三为”之问,必须明确一个理念,那就是主体是“我”,关键在“做”。“我为城市做什么、我为他人做什么、我为社会做什么”,看似是三个朴实的问题,却凸显了核心,抓住了关键。核心是主体明确,这个主体是“我”,是扬州城的每个市民,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表露无遗。要让城市更美好,社会更和谐,需要每个人都当好城市的主人,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提升素质,唱响主旋律。“三为”的主体就是“我”,这个“我”既指向每个市民个体,更指向包括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园区、企业、乡镇街道、社区村组等单位整体,不仅要思考个人应当怎么做,还要结合岗位实际,积极思考为城市、为他人、为社会做什么。这个做的对象可以很宏观,很宏大,也可以很微观,很巨细。比如在某社区“三为”大讨论活动中,社区居民、党员群众志愿者及社区“五老”代表纷纷表示:“我带头不燃放烟花爆竹;我为困难居民上门理发;我为社区义务巡逻;我为孤寡老人送饭;我当社区调解志愿者;我为大伙儿包饺子……”都是一些很小很具体的事情,但在这些小事的背后,体现出的理念确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不管做的事情产生多大的效果,迈出做的第一步就成功了。
三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增强主动有为的实践性。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关键在“做”,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一讲到他人的素质就立刻站在道德制高点加以批评指责,一落实到自身,就找出各种理由开脱,完全是上帝视角在看问题。因此,要正确引导市民结合实际积极思考。我认为,“我为城市做什么”,重点应该放在为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做什么上;“我为他人做什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更好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提供服务,方便他人,帮助他人上。在回答“三为”之问时我们都应该结合自身角色、岗位、优势去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公职人员要真心为群众、为基层办实事,商业人士要诚心对待每一位顾客,市民要营造互助互爱、团结友爱的氛围;“我为社会做什么”,重点应该放在为解决社会问题谋策,为纯洁社会风气献计,为建立社会公德建言出力上。
综上所述,“三为”大讨论,实际上是对社会大众的警醒,势在要引导大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为大善”,叠加社会效应,积聚社会正能量,将新时代扬州城市精神体现到每一个人身上,铸城市新魂,做时代新人,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