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该有几多担当”,画家刘大为经常这样问自己。因为担当,刘大为在大美中孤独求索,呈现出质朴厚重的风格,塑造传播了中华民族一批英雄形象,成为当代中国人物画杰出的代表。因为担当,刘大为完成一次次突破,实现人生一次次飞跃。
在大美中孤独求索
巨幅水墨写意画《草原雏鹰》是刘大为2007年为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而作。画面中一群英姿勃勃的蒙古族少年争先恐后策马向前,奔跑在辽阔的大草原。刘大为说他很喜欢这幅画:大美,壮美。他曾看过南方小桥流水,但真正走进心灵深处的还是这种大美,大美更能呈现人生的担当。
刘大为1945年生于山东潍坊。虽家境清贫,但祖父教诲以读书济世,又得祖母扎风筝、剪窗花的熏沐。6岁时刘大为随支边的父亲移居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从此,草原和大漠成为他的艺术故乡。
刘大为1963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读书期间,刘大为和同学组成“长征队”,与驼队相伴,沐风沙烈日,穿腾格里沙漠,越河西走廊,穿新疆戈壁,步行千里,历时4月。穿越死亡之海,他时时与死神擦肩而过。当水壶里的水只剩下最后一滴时,他固执地让给了同伴。当生命顽强逃离死神的魔掌,当朝阳又一次喷薄而出时,在空旷孤寂的大漠戈壁,他瞬间体味到一种大美,也获得艺术上的纯净。
而立之年,他调《包头日报》任美术编辑记者,作品4度入选全国大展,成为画坛一颗新星。
多年来,他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创作了大量表现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
作家李存葆评论说:读他的工笔系列《马背上的民族》,如同读一个英雄民族的历史;读他的写意小品《任重道远》,我们从骆驼和旅人身上,均能领悟到人生的坚韧……史诗风格与牧歌情调形成了刘大为中国人物画艺术的两大特征,使他成为当代中国人物画的代表之一。
主旋律是艺术家的责任
“一个艺术家应该担当社会责任。”刘大为倡导创作要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在参加一次重大任务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的刘大为带学生进入前线阵地。炮弹从头顶呼啸而过,他戴着钢盔,趴在战壕里给战士们画速写。刘大为还随官兵紧张地闯过雷区,攀上高地。30年后,刘大为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依稀听见心跳的声音,几分钟的路犹如走了一个世纪。”此后刘大为习惯了这种战火弥漫的氛围,他带学生辗转走过了云南广西几十个前线连队,创作了多种职业和姿势的战士形象,连成一幅长达七米的水墨画长卷《前线写生》。后来,这幅珍贵的战场写生被军人出身的埃及《金字塔报》主编访华时收藏。
几乎是每学期,刘大为都会带领学生到偏远艰苦地区体验生活。当喘着粗气赶到海拔4000多米的红其拉甫边防连队,当凌厉的山风似刀片般割过他的脸庞,刘大为的心灵完全与战士们融在一起:“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坚守是这么的壮美,这么的伟大。”这种感悟,使他在创作人民子弟兵的形象上得心应手。
到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造就了刘大为主旋律创作的史诗般壮美的风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刘大为先后创作了《华山救险》、《人民公仆》、《不畏蜀道难》等一系列中国现代和当代题材的历史
画作品,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和一批英雄的形象。
“新中国画运动”就是提倡创新
刘大为工笔画《晚风》,塑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沉雄稳健的形象,被公认为当代中国历史画创作的范例之一。他独辟蹊径,选择了伟人最平凡的生活瞬间:处理完国家大事之后坐在自家院子里看报休息。在面部表情等创作处理上,他也进行了大胆创新。邓小平的女儿邓林说,《晚风》中的邓小平神态非常逼真,这是画她的父亲最像、最好的一幅作品。
“从五四以来,由徐悲鸿所倡导的‘新中国画运动’还在持续,我们要继承中国画传统但更要创新。”刘大为认为,在新的时代,中国画的拓展不仅要继承本土的优良传统,也要不断汲取各种外来艺术的优长。
刘大为在艺术探索上,既有对素描、速写、水彩、油画、水墨、工笔、写意等绘画技法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也包括他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写实绘画因素的有机融合。今天所说的水彩画,主要来源于欧洲。从少年时代至今,他一直未中断水彩画写生。他将中国画探索的经验,很自然地应用于水彩写生,并在水彩画创作中实践着他对外来艺术的观察与思考心得。同时,他还试图把笔墨技法与素描造型结合起来创作。
在刘大为的工笔重彩画中,明显吸收了西画的光、色、结构造型,并与工笔重彩的勾勒渲染相结合。他的水墨写意画更明显地融入了西画特别是水彩画的色彩和光影表现,代表作有《帕米尔高原的婚礼》等。
发挥个性,大胆创新,也是刘大为教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培养的历届学生,个人艺术风格都比较独特,没有一个重复老师的画风。
向全球传播中国是艺术家使命
“让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我们这代甚至几代人要面对和奋斗的大课题。”每言至此,刘大为总是一脸凝重。“一个国家的艺术形象与国力直接相关。向世界宣传中国是中国艺术家的使命。”
国际艺术双年展始于1895年,很多国家都以此作为宣传本土文化、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的平台。
刘大为在美协任职后,和同仁们在2003年推出了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用国际上流行的形式来展示中国的优秀文化。
国际上著名的双年展,风格多以前卫的行为艺术和批判为主。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却坚持以绘画与雕塑为主,首届便有45个国家参加,全是一流的名家。他们激动地说:这才是主流艺术,中国高举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大旗。
第二届双年展新闻发布会上,一名北欧的女记者提问咄咄逼人:“西方的双年展都是前卫的,可你们为什么还保守地坚持绘画与雕塑?”刘大为自信地回答:“您所讲的正是我们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就是要与他人不一样,我们有自己的艺术主张。”
时至今日,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已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当代国际艺术大展。展览的主题也不断从艺术本体向当代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拓展。
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下成立的,被称为美术界的WTO。刘大为带领人员经过将近两年周密、扎实的努力,使中国美协2002年在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新一届执行委员会会议上被正式接纳。2005年,刘大为即当选为新一届协会主席。
“我感到非常自豪”,刘大为在当选后激动地说,“我的当选将会有益于中国美术界和世界的交流,扩大中国在该组织中的作用和话语权,为中国的美术界赢得更多的机会,也会促进世界了解中国。”
在大美中孤独求索
巨幅水墨写意画《草原雏鹰》是刘大为2007年为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而作。画面中一群英姿勃勃的蒙古族少年争先恐后策马向前,奔跑在辽阔的大草原。刘大为说他很喜欢这幅画:大美,壮美。他曾看过南方小桥流水,但真正走进心灵深处的还是这种大美,大美更能呈现人生的担当。
刘大为1945年生于山东潍坊。虽家境清贫,但祖父教诲以读书济世,又得祖母扎风筝、剪窗花的熏沐。6岁时刘大为随支边的父亲移居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从此,草原和大漠成为他的艺术故乡。
刘大为1963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读书期间,刘大为和同学组成“长征队”,与驼队相伴,沐风沙烈日,穿腾格里沙漠,越河西走廊,穿新疆戈壁,步行千里,历时4月。穿越死亡之海,他时时与死神擦肩而过。当水壶里的水只剩下最后一滴时,他固执地让给了同伴。当生命顽强逃离死神的魔掌,当朝阳又一次喷薄而出时,在空旷孤寂的大漠戈壁,他瞬间体味到一种大美,也获得艺术上的纯净。
而立之年,他调《包头日报》任美术编辑记者,作品4度入选全国大展,成为画坛一颗新星。
多年来,他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创作了大量表现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
作家李存葆评论说:读他的工笔系列《马背上的民族》,如同读一个英雄民族的历史;读他的写意小品《任重道远》,我们从骆驼和旅人身上,均能领悟到人生的坚韧……史诗风格与牧歌情调形成了刘大为中国人物画艺术的两大特征,使他成为当代中国人物画的代表之一。
主旋律是艺术家的责任
“一个艺术家应该担当社会责任。”刘大为倡导创作要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在参加一次重大任务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的刘大为带学生进入前线阵地。炮弹从头顶呼啸而过,他戴着钢盔,趴在战壕里给战士们画速写。刘大为还随官兵紧张地闯过雷区,攀上高地。30年后,刘大为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依稀听见心跳的声音,几分钟的路犹如走了一个世纪。”此后刘大为习惯了这种战火弥漫的氛围,他带学生辗转走过了云南广西几十个前线连队,创作了多种职业和姿势的战士形象,连成一幅长达七米的水墨画长卷《前线写生》。后来,这幅珍贵的战场写生被军人出身的埃及《金字塔报》主编访华时收藏。
几乎是每学期,刘大为都会带领学生到偏远艰苦地区体验生活。当喘着粗气赶到海拔4000多米的红其拉甫边防连队,当凌厉的山风似刀片般割过他的脸庞,刘大为的心灵完全与战士们融在一起:“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坚守是这么的壮美,这么的伟大。”这种感悟,使他在创作人民子弟兵的形象上得心应手。
到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造就了刘大为主旋律创作的史诗般壮美的风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刘大为先后创作了《华山救险》、《人民公仆》、《不畏蜀道难》等一系列中国现代和当代题材的历史
画作品,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和一批英雄的形象。
“新中国画运动”就是提倡创新
刘大为工笔画《晚风》,塑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沉雄稳健的形象,被公认为当代中国历史画创作的范例之一。他独辟蹊径,选择了伟人最平凡的生活瞬间:处理完国家大事之后坐在自家院子里看报休息。在面部表情等创作处理上,他也进行了大胆创新。邓小平的女儿邓林说,《晚风》中的邓小平神态非常逼真,这是画她的父亲最像、最好的一幅作品。
“从五四以来,由徐悲鸿所倡导的‘新中国画运动’还在持续,我们要继承中国画传统但更要创新。”刘大为认为,在新的时代,中国画的拓展不仅要继承本土的优良传统,也要不断汲取各种外来艺术的优长。
刘大为在艺术探索上,既有对素描、速写、水彩、油画、水墨、工笔、写意等绘画技法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也包括他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写实绘画因素的有机融合。今天所说的水彩画,主要来源于欧洲。从少年时代至今,他一直未中断水彩画写生。他将中国画探索的经验,很自然地应用于水彩写生,并在水彩画创作中实践着他对外来艺术的观察与思考心得。同时,他还试图把笔墨技法与素描造型结合起来创作。
在刘大为的工笔重彩画中,明显吸收了西画的光、色、结构造型,并与工笔重彩的勾勒渲染相结合。他的水墨写意画更明显地融入了西画特别是水彩画的色彩和光影表现,代表作有《帕米尔高原的婚礼》等。
发挥个性,大胆创新,也是刘大为教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培养的历届学生,个人艺术风格都比较独特,没有一个重复老师的画风。
向全球传播中国是艺术家使命
“让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我们这代甚至几代人要面对和奋斗的大课题。”每言至此,刘大为总是一脸凝重。“一个国家的艺术形象与国力直接相关。向世界宣传中国是中国艺术家的使命。”
国际艺术双年展始于1895年,很多国家都以此作为宣传本土文化、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的平台。
刘大为在美协任职后,和同仁们在2003年推出了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用国际上流行的形式来展示中国的优秀文化。
国际上著名的双年展,风格多以前卫的行为艺术和批判为主。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却坚持以绘画与雕塑为主,首届便有45个国家参加,全是一流的名家。他们激动地说:这才是主流艺术,中国高举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大旗。
第二届双年展新闻发布会上,一名北欧的女记者提问咄咄逼人:“西方的双年展都是前卫的,可你们为什么还保守地坚持绘画与雕塑?”刘大为自信地回答:“您所讲的正是我们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就是要与他人不一样,我们有自己的艺术主张。”
时至今日,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已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当代国际艺术大展。展览的主题也不断从艺术本体向当代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拓展。
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下成立的,被称为美术界的WTO。刘大为带领人员经过将近两年周密、扎实的努力,使中国美协2002年在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新一届执行委员会会议上被正式接纳。2005年,刘大为即当选为新一届协会主席。
“我感到非常自豪”,刘大为在当选后激动地说,“我的当选将会有益于中国美术界和世界的交流,扩大中国在该组织中的作用和话语权,为中国的美术界赢得更多的机会,也会促进世界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