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有生活才有正确
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蜜蜂的生活特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中,我却惊异地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当我问学生“你对蜜蜂了解多少”时,学生除了课文中所讲的,知之不多。特别是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时,我更是大吃一惊。布置的作业:请你用自己的笔画一画可爱的小蜜蜂吧。学生画得很离谱,有的将蜜蜂画成了蚂蚁,有的画成了小飞机。这说明学生对蜜蜂的感性认识非常有限。于是,我决定带学生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
我联系了一个养蜂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蜜蜂。学生亲眼看到了蜂箱中隔板上蠕蠕爬动的蜜蜂,看到了一个个精致的蜂窝……学生非常兴奋,围着养蜂的老爷爷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蜜蜂怕冷吗?蜜蜂吃什么?……热心的老爷爷一一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回来的路上,学生显得很激动。当天晚上的日记,学生写得很生动,有写参观过程的,有写参观所得的,还有干脆就给我写了一封信的,说这样的课最难忘。
接着,我趁热打铁,发动学生通过看书、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蜜蜂。第二次再画蜜蜂,学生画的蜜蜂可传神了,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体验,这种获得是积极的、深层的。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方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增进学生的发展。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管理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因此他们缺少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我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由于大榕树生长在南方,班上学生大都没有见过,也就很难想象“独木成林”的奇观,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将大榕树的近景、远景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发出由衷的感叹。
二、有生活才有能力
修订版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如在教学完《家乡的红橘》后,我向学生提问你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手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我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一开始,学生都想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我就让他们回家,问问家人。
(2)用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鲜活的小作文;有的对调查的土特产进行了分析,并能针对时势,向农家和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独到的建议;有的以广告的形式,将自己调查的土特产推荐给大家。
学生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他们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他们了解到家乡有哪些土特产,对某一特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接触了许多新事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调查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三、有生活才有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体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教师要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每年,我校为了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都组织学生远足拉练。在难忘的拉练之后,可让学生写一写。学生能将自己在拉练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的热、渴、累,以及一路所见所闻生动地描述出来。
总之,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责编陈剑平)
一、有生活才有正确
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蜜蜂的生活特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中,我却惊异地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当我问学生“你对蜜蜂了解多少”时,学生除了课文中所讲的,知之不多。特别是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时,我更是大吃一惊。布置的作业:请你用自己的笔画一画可爱的小蜜蜂吧。学生画得很离谱,有的将蜜蜂画成了蚂蚁,有的画成了小飞机。这说明学生对蜜蜂的感性认识非常有限。于是,我决定带学生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
我联系了一个养蜂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蜜蜂。学生亲眼看到了蜂箱中隔板上蠕蠕爬动的蜜蜂,看到了一个个精致的蜂窝……学生非常兴奋,围着养蜂的老爷爷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蜜蜂怕冷吗?蜜蜂吃什么?……热心的老爷爷一一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回来的路上,学生显得很激动。当天晚上的日记,学生写得很生动,有写参观过程的,有写参观所得的,还有干脆就给我写了一封信的,说这样的课最难忘。
接着,我趁热打铁,发动学生通过看书、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蜜蜂。第二次再画蜜蜂,学生画的蜜蜂可传神了,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体验,这种获得是积极的、深层的。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方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增进学生的发展。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管理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因此他们缺少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我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由于大榕树生长在南方,班上学生大都没有见过,也就很难想象“独木成林”的奇观,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将大榕树的近景、远景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发出由衷的感叹。
二、有生活才有能力
修订版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如在教学完《家乡的红橘》后,我向学生提问你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手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我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一开始,学生都想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我就让他们回家,问问家人。
(2)用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鲜活的小作文;有的对调查的土特产进行了分析,并能针对时势,向农家和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独到的建议;有的以广告的形式,将自己调查的土特产推荐给大家。
学生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他们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他们了解到家乡有哪些土特产,对某一特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接触了许多新事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调查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三、有生活才有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体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教师要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每年,我校为了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都组织学生远足拉练。在难忘的拉练之后,可让学生写一写。学生能将自己在拉练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的热、渴、累,以及一路所见所闻生动地描述出来。
总之,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