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教育是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民族中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在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设置、民族团结教育校内外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校园文化构建、民族团结对口帮扶、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实践探索,积累了可贵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经验。
关键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189-01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简称“民大附中”是一所百年名校,是我国唯一一所面向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多民族中学。长期以来学校遵循“维护民族团结,培养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团结、民族、爱国、发展”为主线,在长期的实践中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民大附中民族团结教育实践
(一)专门开设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
民大附中是一所具有2000多人的内地多民族中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来自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类型区域,学生在文化基础、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上存在极大的差异。校领导结合民大附中实际情况,在坚持国家课程不动摇的前提下,精心构建科学的、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开设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课程。学校在坚持国家课程(音乐)的基础上,将少数民族歌曲、舞蹈、音乐整合为“少数民族艺术课程”。专门开展了“唱三歌”(国歌、校歌、民歌)校本选修课程,自编《唱三歌》校本教材,精选各民族民歌。每学期定期组织“唱三歌”大赛,让学生会唱、爱唱民族山歌,丰富学生课堂生活,增加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积极开发、开设各族优秀民间舞蹈课程,使学生自觉成为维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卫道士。
2、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表现。[1]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积累了大量的民族体育课程资源,这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奠定了基础。在校领导指导下,学校教研室和学生处及任教体育教师,在现有的国家课程基础上增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
3、开设少数民族宗教课程。民大附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国家民委相关优势教育政策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科优势地位,开设民族宗教知识選修课——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校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知识,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开阔学生知识领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自觉抵制错误的民族宗教意识和观念。
4、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课程。语言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针对学生民族的多样性,学校与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选修课。内容包括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课程,鼓励学生积极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之外的少数民族语言,养成能用、爱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之间团结合作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5、开设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与表演课程。民族服饰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一个民族的服饰民俗,方能融入民族集体生活。学校专门开设了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制作、书法、绘画、雕刻一体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研究与表演展示”校本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亲自动手制作民族服饰并参与节目表演,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服饰制作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制作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热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二)开展多样化民族特色活动
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注重知行结合,既要发挥知识性课程的引导作用,又要彰显实践性活动的育人作用。多年来,民大附中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校内、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实践育人。
1、“走·北京”社会大课堂。为认真贯穿落实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展校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民大附中开展“走·北京”社会大课堂,通过参观、访问、体验各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2、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学校每学期在各个班级专门开展(1—2)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围绕民族团结的主题,学生通过自行准备和搜集材料选派学生代表主持班会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班会上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发言、讨论、进而增加民族知识,自觉树立“三爱”(爱祖国、爱民族、爱母校)核心价值观念。
(三)积极营造民族团结校园文化
民大附中校领导深知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是匠心独运设计出一系列校园文化标志。校东门的宣传橱窗、校门口温家宝总理题名的大理石碑、别出心裁的“和”字碑设计、风雨操场、教学楼内大厅和各楼层走廊间的宣传展览板、学生学习园地,橄榄枝组成校徽、录取通知书、学生校牌、学生证封面设计等都深刻体现了各民族优秀文化,真正做到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准则以潜在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赋予到学校教育活动、实践活动、学校生活,使学生不知不觉在头脑中形、构建、巩固、维持民族团结观念、行为方式。[2]真正做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四)开展民族教育对口帮扶
对口帮扶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中学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民大附中利用地处北京的丰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将首都的教育资源传递到民族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多年来,为贵州、青海等地提供免费的学校教师、干部挂职培训,利用寒暑假组织高三教师走进贫困民族地区中学进行支教活动,通过优质课、示范课等形式,提高当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为边疆地区培养人才,进行支教、送教活动;积极与各地民族中学结盟,创办“共美教育中学联盟”。
(五)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民大附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组织教师扎扎实实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题研究,依托科研项目研究,探索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构建了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效果好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混和式”[3]人才培养模式。
二、民大附中民族团结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效
第一,编写一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教材。民大附中在总结多年的民族团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编写校一系列赋予该校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材。如《民族服饰教育读本》、《唱三歌》、《在路上》、《在途中》等。第二,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民大附中构建“和”文化,倡导以和为贵,引领民族团结教育。第三,构建了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特色民族团结学科校本课程为主导,活动课程为辅的课程框架。第四,开创了“混和式”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文琴.贵州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2013(4):200—202.
[2]张立辉,王艳.论民族团结教育隐性课程的概念与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57-58.
[3]田琳、杨金雪.“混和式”民族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民族教育究,2013(5):115—120
关键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民族团结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189-01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简称“民大附中”是一所百年名校,是我国唯一一所面向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多民族中学。长期以来学校遵循“维护民族团结,培养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团结、民族、爱国、发展”为主线,在长期的实践中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民大附中民族团结教育实践
(一)专门开设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
民大附中是一所具有2000多人的内地多民族中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来自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类型区域,学生在文化基础、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上存在极大的差异。校领导结合民大附中实际情况,在坚持国家课程不动摇的前提下,精心构建科学的、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开设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课程。学校在坚持国家课程(音乐)的基础上,将少数民族歌曲、舞蹈、音乐整合为“少数民族艺术课程”。专门开展了“唱三歌”(国歌、校歌、民歌)校本选修课程,自编《唱三歌》校本教材,精选各民族民歌。每学期定期组织“唱三歌”大赛,让学生会唱、爱唱民族山歌,丰富学生课堂生活,增加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积极开发、开设各族优秀民间舞蹈课程,使学生自觉成为维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卫道士。
2、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表现。[1]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积累了大量的民族体育课程资源,这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奠定了基础。在校领导指导下,学校教研室和学生处及任教体育教师,在现有的国家课程基础上增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
3、开设少数民族宗教课程。民大附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国家民委相关优势教育政策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科优势地位,开设民族宗教知识選修课——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校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知识,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开阔学生知识领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自觉抵制错误的民族宗教意识和观念。
4、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课程。语言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针对学生民族的多样性,学校与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选修课。内容包括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课程,鼓励学生积极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之外的少数民族语言,养成能用、爱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之间团结合作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5、开设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与表演课程。民族服饰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一个民族的服饰民俗,方能融入民族集体生活。学校专门开设了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制作、书法、绘画、雕刻一体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研究与表演展示”校本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亲自动手制作民族服饰并参与节目表演,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服饰制作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制作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热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二)开展多样化民族特色活动
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注重知行结合,既要发挥知识性课程的引导作用,又要彰显实践性活动的育人作用。多年来,民大附中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校内、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实践育人。
1、“走·北京”社会大课堂。为认真贯穿落实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展校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民大附中开展“走·北京”社会大课堂,通过参观、访问、体验各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2、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学校每学期在各个班级专门开展(1—2)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围绕民族团结的主题,学生通过自行准备和搜集材料选派学生代表主持班会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班会上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发言、讨论、进而增加民族知识,自觉树立“三爱”(爱祖国、爱民族、爱母校)核心价值观念。
(三)积极营造民族团结校园文化
民大附中校领导深知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是匠心独运设计出一系列校园文化标志。校东门的宣传橱窗、校门口温家宝总理题名的大理石碑、别出心裁的“和”字碑设计、风雨操场、教学楼内大厅和各楼层走廊间的宣传展览板、学生学习园地,橄榄枝组成校徽、录取通知书、学生校牌、学生证封面设计等都深刻体现了各民族优秀文化,真正做到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准则以潜在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赋予到学校教育活动、实践活动、学校生活,使学生不知不觉在头脑中形、构建、巩固、维持民族团结观念、行为方式。[2]真正做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四)开展民族教育对口帮扶
对口帮扶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中学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民大附中利用地处北京的丰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将首都的教育资源传递到民族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多年来,为贵州、青海等地提供免费的学校教师、干部挂职培训,利用寒暑假组织高三教师走进贫困民族地区中学进行支教活动,通过优质课、示范课等形式,提高当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为边疆地区培养人才,进行支教、送教活动;积极与各地民族中学结盟,创办“共美教育中学联盟”。
(五)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民大附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组织教师扎扎实实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题研究,依托科研项目研究,探索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构建了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效果好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混和式”[3]人才培养模式。
二、民大附中民族团结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效
第一,编写一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教材。民大附中在总结多年的民族团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编写校一系列赋予该校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材。如《民族服饰教育读本》、《唱三歌》、《在路上》、《在途中》等。第二,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民大附中构建“和”文化,倡导以和为贵,引领民族团结教育。第三,构建了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特色民族团结学科校本课程为主导,活动课程为辅的课程框架。第四,开创了“混和式”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文琴.贵州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2013(4):200—202.
[2]张立辉,王艳.论民族团结教育隐性课程的概念与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57-58.
[3]田琳、杨金雪.“混和式”民族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民族教育究,2013(5):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