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语词生成的方式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ytsf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文明之始:“上帝说,要有光,世界就有了光。”而文字把语音固定为符号的系统,使意义的传播具有稳定性而呈现为文化的整体,这无疑是对上帝的僭越,无论是通天塔的建造,还是仓颉造字,都冒犯了神的权威,要么在毁灭中迫使人类迁徙导致语言的变乱隔膜,也因文化的隔膜而战火不断;要么“天雨粟,鬼夜哭,龙潜渊”,带来人与自然永久的对立与隔绝。两个极限的互动,使语言文字在变迁中始终保持着基本的形态,近世的世界语运动的兴起与衰落是最好的证明,一张一弛之间,所有的语言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异。词汇无疑是所有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不断加入的新词是文化变迁的记录,而翻用旧词则是文化基因变异的信号。是福?是祸?都非短期可以预见,但保留这个语言/ 文化的历史过程,则是学者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不仅是交际沟通的需要,也是对民族文化精神变异的准确观测。这就是当我读到《新时期网络流行语汇释》一书时的最初联想。
  网络无疑是新世纪最显赫的事物,极大地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最能体现米歇尔·福柯所谓日常生活中的革命。随着一九九八年几大网站的建立,二十年间迅速普及,据统计已经有九亿国人成为网民,他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的运作,一个新兴的文化种群正在蓬勃生长,而且不断覆盖融入原有的文化,在兼容与疏离的双向运动中温和地改变着原有的文化秩序。自一九一二年国民政府宣布以西历为公历以降的百余年间,国人集体的焦虑就是进入现代文明世界的格局,而网络的兴起和普及以空前的速度加快了这个步伐,随着时间与空间距离骤然缩短的是心灵之间简约的契合方式。记录这个快速进入过程最直接的无疑是网络流行语,在丰富着汉语词汇的同时,也以各种灵活的语用引发汉语的变异。
  《新时期网络流行语汇释》 这本书带有词典或准词典的性质,编排的体例基本与共和国辞书编纂的一般体例相同,以英文字母的顺序分类编排语词,除此以外相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特殊性容纳了阿拉伯数字编排的部分,直至各种非文字的简单图像符号,这很有意思。在近世工业文明起于南欧的思想启蒙、起于西欧的器物传播逐渐向全球普及的过程中,后发国家都面临着大量外来语的涌入,但各民族所采取的文字/ 文化策略则区别很大。就以我们的近邻来说,日本由政府支持的机构编纂外来语词典,而且不断增补,但保留了大量传统日语中的汉字,就是在一部文献中,也要以不同的字体书写印刷,外来语用印刷体的片假名,而主体部分仍然保留传统日语中的汉字和手写体的平假名;韩国借机迅速完成了去汉字的文化转型,以独立的二十八个字母的拼音系统标注外来的借词,在文字的书写形态上没有差别,将影响的焦虑缓解在民族国家的想象中,直至世纪之交,顺应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才重新调整,把汉字教学纳入小学课程。中国则从晚清开始就出现了拼音化的运动,从注音字母到汉语拼音,经过文字简化的折中处理,保留汉字书写的整体形态的同时,也将外来语翻译词汇嫁接到原有的汉字系统中。这部著作则保留了语用的原生态,在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外来语大量以英文的缩写形式进入同一文化的交际圈,而阿拉伯数码字和简化图像的大量运用更是显示了匆忙的接受与快捷的从众反应。这是在历来辞书的编纂中从未有过的现象,既是信息时代全球化语音融合的表征,也是一个文化种群丰富的集体心灵形式的记录,会不会因此改变汉语的大系统,带来文化基因的结构性变异?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更有意思的是,这部类词典的著作在拉丁字母的外来语词条中,还编排进了大量汉语拼音的缩写,夹杂在英文的缩写中,消解了统一明确的字体差异。这是文化普及的结果,也是最直接体现文化融合的信息,在汉语拉丁化受到全面抵制的大潮中,拉丁化的语音标注方式在新的文化种群中以便捷的书写方式悄然兴起。这当然不会成为取代汉字的主体文字,更近似于幽默与搞笑之间的诙谐。新一代人的语用习惯中,更偏重于语音的表达,而不完全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表意。 这和以捍卫汉字的书写方式坚守人文立场的前辈人文泰斗大相径庭,是全球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思维特征。
  阿拉伯数字的具体指代功能更是有趣的现象,而且语源各式各样,但都和汉字的表意有着曲折的关联。有的是某个具体的事物的称谓符号,比如借助3D 技术的商业运营策略简化为两种外来字符的拼接;更多的则是近于密码的谐音,诸如:1314925/ 一生一世就爱我、2456/ 饿死我了、407/ 死东西、521/ 我愿意、609/ 到永久、741/ 气死你、8013/ 伴你一生、910/ 就依你……以往时代在少儿中流通的口头语音游戏,现在以无声的符号表达。而且,由语音的相似性关系,还有对英语语音的谐音处理,比如3KU/thank you(谢谢)……最能体现这个越来越年轻的文化种群交往的频繁与直见心灵的极简话语方式。至于图像符号(包括标点)是否可以算语言,目前还在争议中,但显然已经有了广义的语言功能,如手势语,如肢体语,如交通规则符号等。只是还不系统,交际的覆盖面就是在网民中也仍然限于年轻一代,需要寄生在其他语言符号系统的枝干上,有些像原始森林中粘连在林间枝叶上飘荡、紧贴地面阴湿处滋生的苔藓类植物,但在一个交际圈中的流通,也显示着已经成为大语言文化生态圈中不可或缺的细枝末节。 从外语、汉语拼音、数码到简图的出现,是文化表层的新生植被层,昭示着文化史变迁的基本形态。
  比起以发表方式被命名的网络文学,网络用语更体现汉语自身的变化,前者往往是复活旧的文体与题材,后者则直接反映着语用的变异。首先是与电子信息工程相關的大量词汇迅速冒头,形成一些中心词组的群落,比如电子邮件一类偏正词组成为联系着各种实用性交际往来的词汇集散地,而网络一词带动的更是系统性的语汇生成,由网友、网民、网购,一直到网红,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最直接地体现着汉语接受的古老原则,体现着外来语被吸纳进汉语系统的一般方式。而且,不限于一种语言,“宅”字开头的偏正词组群,就来自日语“御宅”的简化,这虽然和世纪初大批留日海归带回来的外来语翻译语词来路相同,却直接以汉字为中心,简直就是文化映射的历史回文。   最大量的网络用语仍然是汉语自身在大的文化环境变迁中形成的词组,比如,由官二代派生出富二代、作二代……由经济适用房派生出经济适用男、经济适用女……电脑的联想功能和汉字的造词原则高度兼容,图文转换的自由切换形成了不少新的词组,而且以勾连的方式形成大量新的语汇,比如“葛优躺”来自一部电影的图像,而发展为对他台词语体的命名“葛优体”,进一步以联想的方式命名一大串其他影人的语体,如“陆川体”等,以及恶搞的“秋裤体”,直至切换为纯粹语言学的命名方式,比如“如果体”“诗词混搭体”等。词语与生存方式之间的关系无缝对接也使一些汉字在网民中突然蹿红,比如囧,几乎是文图互换的产物,指涉着一个群体基本的生存状态。按照认知人类学的观点,命名方式体现着认知方式,也反映着价值观念,并影响决定着行为方式。这些随着网络兴起的汉语词汇覆盖着原有的语汇体系,关联的是最为共时性的文化史现象,与原有的汉语语汇累积叠加的语用,则整体呈现为断层式的语言模型。
  在所有的网络语言中最通用的还是传统汉语词汇,因为适应了最大多数网民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比如,起源于政府文告的关键词语“正能量”,迅速衍生出比较词语“负能量”,由政府住房政策调整出现的关键词“刚需”立即被与族字连用为“刚需族”,进入以“族”为中心词的词汇群,比如“考拉族”“考碗族”“私奔族”……这一类造词方式最直接地体现着官方语汇与民间语汇的衔接,及其兼容与联想扩散的语用特征,也体现着被柔化的过程。
  体现着这类联想特征的新词汇最突出的是那些有着历时性词语的意义变形,比如,西学传入的医学术语“冠心病”,谐音为“官心病”;凤凰女对偶为区别词“凤凰男”;最典型的是“虎父无犬子”的古老格言中的主词,先由文本转换为口语的“虎爸”,再派生出猫爸、兔爸、鼠爸……无奈的心理征候愈演愈烈; 而由“末代皇帝”派生出的“末代农民”则含义复杂,传达出平民化时代思想自由的同时,也流露着社会转型期喜忧参半的全民性焦虑。还有一些命名方式则体现着鲜明的性别立场,几十年以前“女强人”一语出现的时候,还引起女权主义者带有抗议性的质疑,而网络时代出现的“女汉子”已经几近于一个中性词,女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贡献开始被全民接受。但在某些领域中,女性仍然处于被排斥的视域,文明主体的男性立场借助各种体系的语词表达对女性智慧的恐惧,比如,称研究生为“三种人”是政治话语和生物学话语交叉生成的语义;而称女博士为“灭绝师太”则是带有敬畏的性别立场借助武侠人物表达心理的疏离,貌似由贬转褒,其实则蕴含着文化技能与情爱两套话语价值体系的内在分裂,或说呈现了女性文化处境的内在悖论。而“剩女”则是单一的价值尺度中,褒贬暧昧的称谓。
  谐音的运用也使大量反讽式的语词出现,诸如:在大侠/ 大虾的幽默中传达了无奈的情绪;而旅游/ 驴友的词性由动而名的转换,则有意忽略词义转变的中间项“旅友”,造词方式虽说仍然是传统汉语的功能,而民间代步动物的出现则在微妙的自嘲中逆转着原始存在的命名方式,由以熟悉的简单事物类比陌生的复杂事物,翻转为以熟悉的复杂事物(车、船、飞机)转喻已经基本退出了人类交通工具的简单而日渐陌生的事物(驴),几分怀旧,几分自得,都在幽默中展示了葱茏的心态。至于方言口语的谐音短句,更是语言游戏中最直白的谐谑,诸如“额滴神啊”(陕西方言)、“有木有”(山西方言)等,汉语的丰富性被网络一族充分地演绎,其中隐藏着边缘性的自我定位。
  至于“网络迷因”带来的复读句式,则是当代语用中历来源源不断的语言现象,进入网络之后则有了一批特殊的文化基因,大多起源于某个当下事件而被称为“黑话”,比如,“我爸是李刚”。只能在关注这个事件的群体中,成为消费人际疏离的主要方式,“在快乐的感召下,它触发了人類的模仿本能和从众心理”(安安:《“六学”走红:为什么我们对黑话游戏欲罢不能》,见《新京报》二0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模仿中体现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基因,而快乐感召则是群体的基因突变。尽管仍然是源于从众心理,但比起群体的话语暴力则柔化为由讽刺到嘲谑的纯粹娱乐性游戏。
  我们的语言文化正在形形色色的复制中突变。
其他文献
英男子200米高空单手悬挂做引体向上  在英国伦敦,一名20岁的年轻男子为挑战自我,来到了离地700英尺(约213米)的高层建筑顶边缘,完成了高空俯卧撑、倒立和引体向上等危险动作,看到这种场景,观众们都心跳加速。  该男子名叫艾尔维斯?波格丹诺夫斯,来自苏格兰阿伯丁郡,从事模特和私人健身教练工作。早在2017年,他就因爬上家乡附近的起重机,第一次成功引起了公众的注意。  对于自己的极限挑战活动,艾
音乐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我们要改革课堂
美国研究发现:体育运动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美国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能帮助他们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科研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神经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每当参加完体育活动后,孩子们学习时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而且学习成绩也会更好。这些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活动及放学后的体育运动等。  研究小组对20名9岁学生进行了测试。第一天,学生休息20分钟后,研究
摘要:职业学校学生物理现状是基础水平较低,学生对物理课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学习难度较大。要想改变学生的思想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他们对物理课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从宏观角度上,通过实行有效教学,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解题思路;相互交流;物理规律;教学观念    随着职业教育面临着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的来临,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前沿阵地的课堂,要转变一些观念问题。过去在职业物理教学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国际合作组的科学家,首次观察到了新型反物质反氦-4,这是迄今科学家观察到的最重反物质。   高能对撞能形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种炽热、稠密的物质包含数量大致相当的夸克和反夸克粒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逐渐冷却后会变成一种强子气体并产生质子、中子和它们的反粒子。科学家们在金核相互对撞10亿次后形成的强子气体中,观察到了18个反氦-4,证明反氦-4确实存在,其包含
一个不知被人重复询问了多少次的问题,总会在惶惑和脆弱的时刻,在睡与醒之间冷不丁地钻出来: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我还在这儿,在午后两点钟?无论是问题还是回答都已经毫无新意。在生活的间歇时分作为一个耳语一样的疑问被听见,然后被遗忘和回避,然后继续生活。一个人似乎必须回避某些真实的事物或真实的境遇,才能够有足够的勇气生存下去。因为面对真实境遇的时候,一个人会是那样的脆弱,不堪一击。任何一点真实的感受似乎都足
海天出版社  人间小品书系    欲读书结王蒙著4.10元    作者近年撰写的一系列读书随笔。谈书,谈历史,谈风俗人心……,妙语连珠,妙譬迭出,不带一点学究气。这些令人解颐而又充满理性与智慧的话题,也不妨说是一种文字禅。    ·王蒙先让你笑,再让你思考·王蒙给人破谜,也给人设谜    西书拾锦冯亦代著5.80元    自号“听风楼主”的冯亦代先生,心聆世界文坛八面来风。辑入本书的数十篇书话小品
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中最有活力、最具前景的新兴技术。是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强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结构和学习过程,我们的课堂效率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必将更精彩。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
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那么,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才能让人感觉舒服,并有助于成功呢?这样的方式有许许多多,这里为你例举一些——  赞美行为而非个人。举例来说,如果对方是厨师,千万不要说“你真是了不起的厨师”。他心里知道有更多厨师比他还优秀。但如果你告诉他,你一星期有一半的时间会到他的餐厅吃饭,这就是非常高明的赞美。  透过第三者赞美对方。如果对方是
素质教育推进到今天,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立体系的出现,应该说是它的一大亮点,它秉承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对课程改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