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贪污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及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贪污贿赂案件的办理中,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心理斗智是突破贪污贿赂案件的重要手段。此案犯罪嫌疑人比较敏感、警觉,其有一定的反侦查、反审讯能力,特别是在案发前就与相关人员订立攻守同盟或者计划好种种退路。因此,摸索、总结贪污犯罪分子的心理,并针对其心理特征针锋相对打破其防御体系,成为突破口供、扩大线索、查清案件的重要前提和手段。结合办案实际,对贪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及如何根据外在表象掌握其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打开突破口,谈点浅见。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从检察机关介入到彻底交待罪行的整个过程,其心理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防御抵抗阶段;二、动摇反复阶段;三、初步供述阶段;四、全面供述。在这四个阶段,贪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是不相同的。
  一、防御阶段:
  贪污犯罪嫌疑人被检察机关传讯后,无法与外界联系,又因自己涉嫌犯罪行为即将败露而感到震惊、恐慌。这时,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犯罪行为的纰露出在哪里,为什么被传讯。由于其害怕心理、畏罪心理和侥幸心理相互作用,一开始往往处于思绪混乱和恐慌阶段。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在经历了一阵恐慌之后,逐渐平静下来,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开始组织抵抗行为,处处设防,想方设法地对抗审讯。这一阶段,他们主要心理表现有:
  1、害怕心理。贪污犯罪嫌疑人第一次被传讯后首先是害怕心理,恐怕罪行败露受到处罚。特别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犯罪嫌疑人,被传讯后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考虑得较多,害怕一旦罪行败露,其荣誉、地位、金钱等顷刻间就会付诸东流。为了保住这一切,其心理会逐步转化到顽固、对抗心理状态。
  2、侥幸心理。幻想能够逃避刑法处罚的心理状态。一些贪污嫌疑人在对其罪行可能出现纰漏的环节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回忆后,如果是个人犯罪或者订立过攻守同盟,就会产生侥幸心理,自信自己犯罪手段隐秘。有的嫌疑人同时幻想凭借其关系网,通过不正当关系干扰和阻挠办案,获得庇护。
  根据贪污嫌疑人言谈、举止等外在表象分析并把握其可能具有的心理状态及其产生的原因,是办案人员决定突破方向的前提。在掌握贪污嫌疑人(本人和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情并针对其主要心理状态,因人施审,同时在审讯时,办案人员要保持必胜的信心,从意志、体力、耐力上保持良好的态势压倒贪污犯罪嫌疑人,便可以有效击跨其心理防御体系,从而向动摇、反复阶段转化。
  二、动摇、反复阶段
  这一阶段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的防御心理开始崩溃。由于在办案人员坚决的态度,强大的政策攻心和适时使用证据的情况下,突破了嫌疑人心理防御体系,使他们意识到罪行已经不同程度暴露了,继续抵抗下去,对自己不利,遂产生了交待罪行的动机。但由于其侥幸、畏罪心理仍没有完全被打消,还不时地起着作用,在供与不供的利弊之间嫌疑人往往会极力左思右想、权衡再三。这一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是:
  1、犹豫不决心理。就是犯罪嫌疑人在交代与继续抗拒之间踌躇徘徊的一种心理现象。他们既交待罪行以摆脱追讯,又怕交待罪行后受到惩罚;
  2、权衡利弊心理。在趋利避害心理支配下,犯罪嫌疑人在供与不供的利弊之间一再权衡,时而作一些供述,时而又反悔,其外在主要表现为时供时翻或者吐露一些边缘情况甚至虚假情况进行试探。
  这时,办案人员应注意及时捕捉嫌疑人的这种心理动摇、矛盾的状态,要抓住其自相矛盾或者明显有违常规的方面有的放矢的采取对策,一方面通过讲解法律或适时出示相关证据等方法彻底消除其畏罪、侥幸等影响供述的心理,另一方面,通过宣讲政策启发、培养其交待罪行的动机,引导其在权衡利弊时,选择交待罪行的道路。
  三、初步供述阶段
  在办案人员反复、强大的心理攻势和证据面前,贪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御体系开始崩溃,在感到除了交待别无出路的心理状态下,遂开始供述交待罪行。但是,由于残存的侥幸心理,畏罪心理仍没有完全消除,仍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其交待罪行也是断断续续,由轻向重,由少到多。这一阶段,贪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侥幸心理。交待罪行时回避重大事实或重要情节不供,采取供小不供大,供少不供多,供轻不供重的方法,表面积极供述,实际在“挤牙膏”,问一点儿谈一点儿,不问不说,或者只交待情况不交待具体问题。
  2、悔罪心理。不少贪污犯罪嫌疑人在交待罪行过程中,逐渐矫正抵抗心理,恢复了理智和情感,对犯罪行为有了一定的悔悟,持有此心理的犯罪嫌疑人在此阶段交待问题也比较彻底。
  3、渴望从宽心理。犯罪嫌疑人交待罪行之后,会预测自己将受到的法律制裁,一方面情绪悲观,另一方面又会积极渴望得到从轻处理。
  在这一阶段,办案人员要敏感捕捉犯罪嫌疑人由反复动摇向试探供述转化的信息,要及时鼓励其积极性,利用其悔罪以及趋利心理,正确引导其交待罪行。
  四、全面供述阶段
  经历以上三个阶段后,大多犯罪嫌疑人会消除侥幸和戒备心理,主动配合办案人员积极交待罪行以期获得宽大处理。这一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是一吐为快。由于做贼心虚,在作案后犯罪嫌疑人往往背着思想包袱,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始终提心吊胆,草木皆兵。此时嫌疑人已经到了彻底崩溃的边缘。在一个宽松、关怀的语言环境下,利用其趋利和渴望法律从宽处理的心理,在适当的政策、法律感召下嫌疑人会放下思想包袱一吐为快。
  这一阶段,在没有明显印证嫌疑人彻底供述的情况下切忌过早“收口儿”或者抛露“底牌”。办案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耐心、信心,注意及时捕捉嫌疑人的各种心理动向,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内紧外松”,通过换位思考找准其心理防线最薄弱的部位重新选择突破口再次突破。
其他文献
摘 要:第三人参与执行和解行为在民事执行中经常发生,其法律效力如何并无明文规定,本文将对第三人参与执行和解行为的效力进行分类探讨,以民法基本原理和民法解释学为依据,分类分析第三人参与执行和解行为的法律效力问题。  关键词:执行和解;第三人参与;法律效力  一、问题的提出  执行和解制度是民事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便捷执行方式、简化执行程序、减少执行压力、缓解当事人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作用,被
期刊
一、主要案情  犯罪嫌疑人王某在工地盗窃工地扣件,被开车经过工地蔡某发现,蔡某前去制止王某等人盗窃时被王某等人打伤,后王某等人携带被盗窃来扣件逃跑。经鉴定,被盗扣件价值约8000余元,蔡某的伤情属轻伤。  二、定性上的分歧与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王某等人的行为构成抢劫罪,一种观点认为王某等人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三、法理分析  (一)王某等人的行为具有盗窃罪的特征。  1.盗窃罪的定义与构成  盗窃
期刊
检察机关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对符合抗诉再审条件的民事行政案件,经依法审查后提出抗诉或发出再审建议,法院再审开庭,检察机关应出席再审法庭并履行监督职责。对检察机关出席民事、行政再审法庭的具体职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高检会【2011】1号会签文件中规定了检察人员出席再审法庭的主要任务:宣读抗诉书,对依职权调查收集的、包括有利于
期刊
摘 要:在刑事诉讼中,翻译人员可以起到协助司法机关提高办案效率,查清案件事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作用。为了确保当事人语言平等的权利和诉讼程序正义,翻译人员的回避问题值得引起注意。本文将从目前的立法框架出发,着重分析建立翻译人员回避制度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立法构想。  关键词:刑事诉讼;翻译人员;回避;程序正义  一、刑事诉讼中翻译人员回避制度的立法框架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是指与案件或者
期刊
探索检察环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新方法是新时期检察工作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项城市检察院在发挥检察职能中着眼探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成功运用检察职能延伸方法有效对接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以“两法衔接”机制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专项监督是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途径。一是构建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网络。成立了
期刊
摘 要:检察信息工作,是检察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检察工作整体情况、阶段性情况的及时反映,更是对工作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的总结、完善、提高,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因而,检察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检察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检察信息工作;检察信息内容;依法开展侦查监督  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泛,检察信息工作在面临良好
期刊
摘 要:见死不救是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自古就切齿痛恨的事,然而,它却时有发生。近年来,媒体关于见死不救的报道屡见不鲜,虽然每次舆论都对此进行了谴责,但由于现行法律没有对见死不救的行为作出规定,道义上的谴责仍然无法唤醒一些“冷血人”的良知,同样的事情仍然一再发生。笔者立足于当前见死不救入刑与否的争议,从法律、道德、自由、国情等方面探析入刑的可行性,以期遏制和减少见死不救,弘扬社会之善良
期刊
近年来,信息化正无孔不入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以至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新刑诉法对技术侦查权的确立,[1]为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化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信息化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为指导侦查实践服务,已经势在必行。  一、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实行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信息化有利于获取侦查信息和证据,突破案件  在信息化的背景
期刊
第一节 国外虚假广告代言人民事责任的立法现状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并不成熟,法律的制定明显滞后于发展迅猛的广告产业,没有成熟的广告代言人的法律责任制度,必然导致一些不安因素危及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借鉴先进国家的法律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我国广告代言人法律责任制度的构建。  一、美国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广告代言人,虚假广告的管理制度也及其完善,美国法律规定“明示担保”
期刊
“90后”作为一个特定的称谓,泛指1990后出生,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为90后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父辈相比较有着太多的差异,他们衣食无忧,充满活力,富有朝气,思想活跃,享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一项又一项成果.作为“90后”的年轻一代总的说来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批“90后”由于种种原因,沦落为罪犯,成为社会的危害。  一、“90后”违法犯罪的特点  (一)从犯罪类型看,以侵犯财产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