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要通过教育而发展的人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全面的认识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儿童,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发展中独立的人。而教育是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塑造灵魂、陶冶情操。本文针对青年学生的实际进行深入剖析,并为发挥教育实效给出了相应的教育观点。
  【关键词】学生 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29-02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但是我们不一定完全理解学生这个角色。作为教师天天与学生在一起,我们的工作对象就是学生,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学生。什么是学生呢?我认为包括两种:一种是自学者或在生活经验中的学习者;另一种是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者。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我们这里所论及的“学生”是指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从事学习的人,尤其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儿童
  在校的中小学生一般是儿童,说学生是儿童,就是要把儿童与成人区别开来,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学生作为儿童,有其独特的发展需求和特点。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我们总是把接受教育看作兒童为未来生活做的准备,从而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忽视了儿童自身生活。在教育工作中,不能无视儿童的独特性,把他们当作“小大人”对待。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无论是认知领域或是情感领域,或是动作技能领域,都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特点。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0~2岁,感知运算阶段;2~7岁,前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最后达到青年前期和青年期以形成为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我们认识并尊重这些发展阶段及特点,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同时,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生活本身的价值,把儿童的生活当作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杜威的观点很有实用性,特别是对于中国的教育,需要我们领悟并在工作中认真体会。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儿童,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不能给学生贴标签和过早定论。即便是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也要看到,落后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教育就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及社会需求,使受教育者不断地发展个人能力,熏染意识,形成习惯,锻炼思想,激发情感。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发展,使积极的品质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消极的品质得以转变。美国哲学家、教育家艾德勒认为:教育的目的对一切人应当是相同的。一个民主的社会,必须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不仅给予全社会的儿童等量的公共教育,儿童可以在不同的程度受教育,并且必须是同样的种类和质量的教育。不存在不可教的儿童,只有不能教他们的学校、教师和家长。
  正因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所以我主张大众化的教育,不主张天才教育,不看好分快慢班教学,要“有教无类”,爱每个学生。因为人是有区别的,所以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人的智力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因材施教,从而为国家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对于不同的学生,不能千篇一律的要求,要有底线,也要有弹性,允许学生犯错误,更要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人的发展是指人在身体、心理、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向着积极方向变化的过程。
  提倡尊重儿童,并不是纵容儿童,放任儿童。恰恰相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得到教师的关怀和教育,成为他们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就如同种树,我们虽然让小树自由成长,但小树在成长中遇到了灾害和人为的损坏,需要我们扶持,这不是限制小树的生长,而是为了使它更好地成长。同样,尊重儿童与教育儿童并不矛盾。放任儿童成长,让儿童处在一种自发的生长状态,那是教育的失职。只有在教育的关怀、帮助、引导下,儿童的发展才是健康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学校、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发的。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满足发展需要,就不需到学校里来。法国哲学家、散文家阿兰说的好:拒绝严格方法的人是永远不会有所成就的。学生沉浸于易得的快乐,就丢失了稍鼓勇气、稍加专心就可到手的更高的快乐。谁不在开头吃点苦,谁就终究愚昧无知。人是靠辛苦的陶冶而成其为人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要儿童乐于吃一些苦,把自己提高到人的境界。
  我们往往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忽视学生的身体发展,至使学生重视学习,忽视身体锻炼,很多学生没有坚持“两操一课”,体育不达标,近视眼越来越多。这些不正常的教育现象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那么何为教育?我们先来看看古代教育家的观点。柏拉图说:教育乃“心灵的转向”;洛克说:人心是白纸,教育使儿童获得知识和德行;卢梭说:教育是把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归于自然;斯宾塞说: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我认为,当代教育是以上的“集合”。
  广义上,教育泛指一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形态。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在汉语中,教育是指对人的“教化”。即创造一种道德环境和氛围,使个体在其中受到陶冶、熏染、感化、训练等,从而将社会规范内化成个体品德,实现个体与道德环境的相互适应、和谐一致。在西文中,所谓“教育”就是把人的潜能引导和开发出来的行为,而不是由他人从外部灌输某种观念、思想或品格的活动。
  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学生是一个特有的角色,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有其特定的角色规范,教育必须遵循并践行如下规范: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以学习为主,这是学生质的规定性。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承担多种角色,但作为学校的学生,是一个受教育者,学习是他的主要任务,这种特点区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也是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点,无视这一特点,就会从根本上取消学生这一角色。学生的学习是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学习内容是以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构成的书本知识为主的间接经验,其学习过程是径直而简短的。第二,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按一定的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第三,它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认识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情感、意志等。第四,学习效果给予学习者本身心理发展水平有关,也受教师教学水平和教材组织是否合理等因素的制约。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是经验和行为的变化,人一生的不断变化,都可以归为学习的结果,人时时处处都是学习者。但学生这个学习者有点特殊,他是在学校里由教师指导进行学习的人,这是学生与日常生活中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学习者的区别。尤其是当代,知识量剧增,并日益复杂,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期间内,要获得系统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不是漫无目的的,学什么,怎么学,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的方向还要符合社会的要求。所以,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它是由一定的计划、制度作保障的。学生和教师都是相对稳定的,有固定的教育场所,有精心设计的系列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还负有制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规范化,为了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计划,认真落实教学大纲,而不是随心所欲。
  4.学生要完成心灵的塑造和品格的发展
  当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品格的发展,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是形成思想品格的基础,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的恰当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培养。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当然在学校里,知识是具体的,“接班人”的素质要求也要具体,不同的年龄要求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们往往重视说教忽视环境的教育作用。实际上单凭说教是不会有好的效果。需要学校创造一种环境和氛围,使个体在其中受到陶冶、熏染、感化、训练等。
  三、学生是发展中獨立的人
  学生是发展的、独立的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1.学生是能动的独立主体
  人的能动性、主体性要求教育不能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人,而是把他们当作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教育不能压制他们的主体性,而是为他们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条件,从而使他们自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促进他们精神的主动发展。当代的教学改革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独立个体
  学生不仅具有进行新陈代谢的生理生命,而且具有精神、意识和社会性的个体生命。生命的完整性要求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内容上包括智力、体力、品德、美感的全面发展,在形式上包括人的知、情、意的发展。教师要认识生命的整体性与发展的全面性,用全面、整体的教育发展学生丰富的潜能。
  3.学生具有独特性
  正如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孪生兄弟,相同的基因遗传也因后天生活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发展,形成不同的个性。教育面对人,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止、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所以我们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
  4.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学生在学校的培养下逐渐长大,将到祖国的各个行业发展,他们的知识、智力、意识、能力、觉悟、思想决定着祖国的发展的方方面面,每个学生都将在其中发挥独有的作用。
  科学、全面的认识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儿童、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发展中独立的人,而教育是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增长知识,塑造灵魂,陶冶情操,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肖川主编.当代教育思想精要[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鉴于高一新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迷茫与困惑,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六个方面给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建议。首先必须改变初中时过于依赖老师的习惯,培养高中阶段的自主学习。然后强调朗读与背诵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最后再强调培养阅读英语小说的习惯,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最终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朗读与背诵 积累 语感 阅读英文小说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期刊
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不造作,是平中见奇的散文精品。它的篇幅不过1500字,写的也是车站送别,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样平平常常的小事,但是,只要我们一读它,就会被那种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所深深打动。这篇作品为什么会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呢?毋庸置疑,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的至真至诚的父子之爱,还有对生命的慨叹。笔者在这里就是想谈谈它的艺术魅力。  一、以小见大彰显父爱之伟大  父母对子女的爱
期刊
一直以来,许多学生谈到写作文就感到头疼,每次作文都是应付完成,而老师也感到作文难教。但是小学生写作文,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如何写出合乎要求的优秀作文,是每位小学语文老师所关心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认真培养引导,学生才会爱写,才能从认识和情感上倾向作文,真正产生热爱写作的巨大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浅谈几点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  一、影响小学生
期刊
【摘 要】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以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为主题,探讨了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应对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39-02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在体力、精力和
期刊
人们常说:“好的行为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那么好的习惯就需要养成,养成应一点一滴从小抓起。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大,行为习惯较易形成,因此,从小学开始培养和训练十分重要,让学生“习惯成自然”。  一、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无拘无束。我们必须花费一定精力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形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要求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积极发言,不乱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最近区域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区域。现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也倡导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包括预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师职能变化 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预习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41-02  从传统教学到新课改,教师的职
期刊
【摘 要】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基础教育发展策略中,把英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地位。培养英语综合素养不仅依靠听、说、读、写,还要从潜意识里进行英语国家文化的教育。因此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被作为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块,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本文试着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
期刊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恰当的使两者统一的桥梁就是阅读。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笔者一改以前古老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正是有了这种思想前提,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通过反复实践,现已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
期刊
【摘 要】高中英语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过程,富有无数复杂的变化因素。而高三英语总复习中的教学,更具有其特殊性与重要性。所以,高三总复习阶段,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复习指导方法,还应注重师生情感交流的融入,以营造良好学风。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化复习模式,尽可能提高课堂质量,以保证学生顺利通过高考。  【关键词】情感教学 语篇输入 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是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在这个充满转型与阵痛的流动时代,许多年轻的父母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把孩子留在了农村,由祖父母或者其他亲人代为照顾。在中国当代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只有极少数进城务工者会将子女托付给可以信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