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校本微型课程开发策略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tJoh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职工科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中,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以校本微型课程的形态,探索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开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形成融教、学、作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数学课程服务于工作过程和专业需求,与专业课有机融合,从而实现高职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专业需求 校本微型课程 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章锦红(1966- ),女,辽宁葫芦岛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辽宁 葫芦岛 12500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0-0121-02
  
  一、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教育部于2006年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把工作重心转向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其中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进展迅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整合和结构重组走在前面,成绩突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不再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制定了理论教学与应用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各专业教学计划。与此相比,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远远滞后,仍在延续高等教育学科式教学体系,其变化只是被动地因学时减少而教学内容削减压缩,或是在原有的体系中删除一些理论证明,增加一些实际应用。高职数学这种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目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不断推进省级示范校建设中,全面启动了“基于工作过程或典型产品的系统化课程开发和核心课程标准建设”这一重大课程改革方案。“调整公共基础课程”是课程开发的一个环节。没有公共基础课程的配套改革,势必会影响整个课程体系改革的彻底性、一致性,甚至成为改革的障碍。因此,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目标,使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服务专业学习两个根本目的,积极探索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成为高职数学教师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调整公共基础课程”中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应采用“数学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其中“数学基础模块”保证高职学生可拓展的数学素质的形成;“专业需求模块”突出高职数学课程的专业性和服务性,保证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获得。这种新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将打破传统的学科式体系,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模式。其中“专业需求模块”课程的开发,体现了高职数学课程服务于工作过程和专业需求、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这是长期以来高职数学教学中最薄弱之处,也正是高职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其核心价值的重要一环。因此,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实现高职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二、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校本微型课程开发策略
  (一)“专业需求模块”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和目标
  按照我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课程要求,选取“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接口部分”的设计为“专业需求模块”的切入点,以我院四个重点专业——船舶工程技术、船舶动力装置技术、船舶电气技术、数控技术为研究对象,以上述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或典型产品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与核心课程建设中的有关“工程计算”为课程开发目标,开发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服务工作过程为主题的“专业需求模块”课程。围绕上述四个重点专业“基于工作过程或典型产品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开发1~2门主题明确、目标具体、突出专业需求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课程,完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并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予以实施。
  (二)“专业需求模块”课程的形态分析
  综合分析高职数学模块式课程体系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开发应采用“校本微型课程”的形态开发设计。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价值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校本课程具有下述三种基本属性:(1)关联性:是指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互补性、辅助性,在时间安排上具有整体性。(2)校本性:是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要为学校办出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即为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3)可选择性:是指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
  校本课程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础内容,而是围绕学生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校本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方式三种基本成分。由这样三种成分组成的校本课程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以学生为主体四个突出的特征。
  微型课程源于美国,兴于新加坡。新加坡教育部1998年实施微型课程计划后,对微型课程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其目标定位于教师能够自主构建微型课程。微型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是与依据学科知识内在逻辑性、系统性要求来编制的长期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它是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能力及学校资源,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
  微型课程与校本课程几乎是同时兴起的,都是由教师在学校基础上、依据学生兴趣与需求自主开发的课程。可见微型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微型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规模小、时间短、主题目标明确、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
  基于以上理论,要使高职数学模块式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以校本微型课程作为开发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接口部分“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形态最为适切。由于校本微型课程紧密结合本校学生的专业需求,短小精悍、灵活多样,最能体现“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特色。以这种课程形态开发“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其突出特点有:(1)灵活性。不受学科体系的限制,结合本校专业需求,围绕某一主题,灵活地实施与完成。(2)实用性。直接关注工作过程或专业需要,真正体现数学课的服务价值。(3)可操作性。因其短小,主题清晰目标明确,易于课程的开发和设计。(4)易实施性。作为短期课程,课程周期少的可能只有几学时,最长不超过二十学时。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在原有教学计划框架下加入,不会对已有计划造成太大冲击和调整;在新的课程体系构造中加入,也因其周期短易于安排。
  (三)“专业需求模块”校本微型课程开发策略
  就学校而言,校本微型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目标宗旨明确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依教师个人的能力和喜好而独立完成的工作,它是置于学校培养目标之下,服务学生需求的一种创新课程。而高职数学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必将是专业教师和数学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心血的凝聚。下面从课程开发团队角度,阐述课程开发策略。
  1.明确宗旨。高职数学“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开发宗旨是使数学教学服务专业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一切课程开发的理念都应从这一宗旨出发,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应摒弃传统课程体系和旧的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式影响,以创新的理念和精神投入到课程开发中。
  2.“需求”分析。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对数学应用知识的需求分析,是“专业需求模块”课程开发的基石。这一阶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政策支持、资源支持,又需要由专业教师及数学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勤奋敬业。在课程开发总的思想指导下,应把课程开发团队化整为零,以小组的形式,每一小组负责一个专业模块“需求”分析。深入研究各专业教学内容,大量剖析基于工作过程或专业需要的数学“接口部分”内容,以数学在各专业工程计算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结合学生的数学现实,从而确定各专业最适切的、最能体现职业需要与学生持续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发主题。
  3.目标确定。在对每个专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一般每个专业确定1~2个课程开发目标,目标力争具体清晰,切合实际,具有实践性,以利把握和操作。应结合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需要制定目标,着重选取能够增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课程目标,切实体现校本微型课程的特性。
  4.教学设计。作为“接口部分”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教学环节设计应融“教、学、做”为一体。课程开发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首先,从专业角度,分析学生专业基础现实,选取适当的切入点铺垫衔接。一般采用问题解决、任务驱动、情境设计、分工合作等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其次,从数学角度,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精选、浓缩有关内容,经过数学化的加工,形成基于工作过程或专业需要的对某专业课程具有普适性的数学教学结构设计。以课程纲要或教材的形式呈现。
  5.教学实施。数学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组织微型课程的实施。沿着“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体现“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节,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解决、任务驱动、情境设计、分工合作等各模式,设计具体实施方案。这一过程需获得学校各种资源的支持,如信息技术支持、实验实习设备支持等。还需数学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鼎力合作,或同堂教学,以便顺利实施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在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开放式的、灵活有度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成校本微型课程的教学目标。
  6.评价与完善。作为一门课程,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应体现微型课程的特点,采取多元的评价标准、手段与方式。作为具有校本意义的数学微型课程,应紧跟行业、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结合教学实践,及时修订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展示校本微型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成为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润滑剂。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孙卫华.新加坡微型课程计划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5).
  [3]田秋华.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4]朱广恩.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探索,2010(5).
  [5]许景彦,吴素敏,王凤莉.试谈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7(6).
其他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国高校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学法的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
目的:对临床护理带教中采取分级管理办法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接收来自某护校62名护生,按随机分组法,将其均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名。对照组在临
针对已有网络教学系统缺乏智能性、不能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满足要求的教学资源、无个别化指导等缺点,项目组将数据挖掘中FP-growth算法应用到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系统中,从而提
民间法作为一个渐进发展的规则集合体,由于它的自生自发性和回应性决定了它在我国由三种样态构成。基于民间法的特征,使得其与国家法存在广场效应与剧场效应的对立及两种语境之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植入通识课程,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高职教中通识课程的设置,应从遵循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和职业教育规律切入,将通识教育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后续教育过程中的可持续性有机结合,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在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不同的课程形式中体现职业发展所需的能力、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建立高效、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 通识教
高校教职工舆论对高校工作的开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关系到高校的前途和命运。高校的教职工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特殊
合作教育于20世纪初在美国提出,并逐步由'产学结合'模式向'产学研结合'模式拓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应用型职业人力的培养与储备。军队医学教育联教联训是合作
清末民初,报刊开始成为中国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小说报刊是中国新闻事业发达的直接产物,近代新闻事业成为小说报刊孕育的温床,并由此有力推动了中国小说事业的繁荣.
近几年间,为了迅速提升本校的学术地位,填补学科或专业空白,或企图跻身国际一流水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刮起了一股引进“一流”、“顶尖”人才之风——引进的人才从院士、国内外名牌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学科评议组成员,到学术新星、海归博士、青年才俊,给予的地位有副校长、院长、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导,至少也是教授或过渡性的副教授,提供的条件则有数以百万、千万元计的科研经费,数万、百万元的津
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的原因很多,有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味把原因归结于学生,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向的。我们在寻找学生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