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西安交通大学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截至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出250多名院士和大批优秀人才。恢复高考30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为社会输送了近15万名毕业生,其中既有叱咤风云的政界精英,也有搏击商海的企业巨擘;有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也有实力不凡的技术骨干……西安交通大学骄人的育人成果让世人为之惊叹,而当你走近西安交通大学,追踪她走过的历程,便会切身感受到这所百年名校蓬勃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你会发现她的每一步举措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栋梁之才。
上世纪八十年代:吹响教育创新的号角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安交通大学就开始尝试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为此,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开设“少年班”就是其中一个强有力的见证。
为将智力超常少年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科学素养的“精英人才”,西安交通大学自1985年起招收工科少年班,招生对象为十五岁以下的市级以上重点中学应届初三学生。少年班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破格选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真正将3%的智力超常少年挑选出来,学校精心组织了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试题范围原则上不超出现行初中教学大纲,其中基础知识占40%,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占60%。从2007年开始,学校增加了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2008年,学校首次设立“心理问卷调查”环节。
学校根据笔试、面试成绩,综合考核,择优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将接受“预科+本科+硕士”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即预科2年,大学基础教育2年,专业教育4年。预科阶段实行高中与大学课程相贯通的教学模式,除按高中课程标准安排课程外,还将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开设的课程和课时进行调整,并聘请大学教师讲授部分课程,实施个性化培养。预科结束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校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和特点在全校范围内优先、自主选择专业,以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给创新发展提供条件。不仅如此,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的二年级末或三年级初,还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或指派导师,参加导师课题组的活动,进行科研探索和训练。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有机会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比例多达40%~50%。
与普通班相比,少年班的课程设置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课程教学内容先进,多选用国际原版优秀教材;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专业课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少年班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也是最优的。此外,学校还为少年班选配专职班主任,负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管理与引导,着重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方面的培养,让学习成为学生积极成长、主动探究、快乐发现的享用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艰辛劳作和枯燥训练的承担者。
如今,少年班毕业生遍及国内外,其杰出表现为学校赢得广泛赞誉,也使该校少年班的办学经验得到了多方认可和借鉴。
新世纪:掀起教改新热潮
进入新世纪,西安交通大学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推出一系列育人新举措,掀起了一轮教改新热潮。
“2+4+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03年,西安交大在全国率先提出“2+4+X”即“基础通识教育、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三段式育人模式。其中“2”,指大一、大二对学生按学科大类培养,进行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等综合基础通识教育,并加强道德、人格、行为、健康等方面的培养。“4”指将大三、大四的专业课学习、毕业设计与硕士阶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从大三开始对学生实行分组导师制,采取问题引导、综合性实验、大作业、小课题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大三、大四学生可选修研究生课程,并根据个人选择、能力兴趣进行分流。毕业后,一部分学生选择就业,一部分学生通过保送或考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x”则指博士生培养阶段不搞一刀切,而是将创新实践与学习年限相结合。
该模式以创新教育为主线,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全过程,以造就德才兼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 2006年,西安交大又率先在全国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以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为切入点,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在不断完善研究生奖助金资助体系基础上,逐步对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过程、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激发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改革的核心是实行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改革后,研究生培养过程与导师所承担的科学研究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使导师把更多的精力和培养资源集中在优秀的研究生身上,可以用协议形式约束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保证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和科研中。同时学校还鼓励导师以团队的方式招收、指导研究生,这既为优秀研究团队吸引更多好生源,也为优秀创新团队或重点科研基地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招收硕士生创造条件,并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指导教师盲目过多招收研究生的现象。
推行“书院制” 针对不少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团队意识淡漠,公德意识弱化等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国内率先实施“书院制”改革。2006年9月,西安交大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成立彭康学院,对新进校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行为养成教育。
彭康书院由4栋相邻的学生公寓组成,设院长、副院长和党总支书记,并配有若干常任导师和兼职导师。书院围绕军训、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活导航、学业规划、学习辅导、习惯养成、公民素养与礼仪培养、综合素质拓展、心理辅导与困难援助等内容制订了一整套育人计划,并对入住学生的作息时间、宿舍卫生、个人行为与礼仪规范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此外,还给每个学生制作了品德操行卡,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方面的评分。为方便学生及时了解时事,书院设立了期刊阅览室。书院的常住导师与学生同住同吃,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
书院改变了大学新生入校之后常见的松懈和懒散。不同专业学生住在一起,有利于互相交流,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如今书院已成为学校本科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成了学生们温暖舒适的“大家庭”。在彭康书院基础上,西安交大又先后成立文治、宗濂、仲英、南洋、崇实、励志、启德等7个书院。
开设“钱学森实验班” 为贯彻钱学森关于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在学生中积极倡导钱老执著奉献的风范和科学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007年西安交大在理工类保送生和自主招生优秀学生中选拔60名组建“钱学森实验班”。该班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架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掌握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在“教”与“学”过程中,体现人脑与电脑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计算机、网络、各类软件的作用,变单一渠道为多渠道传授知识、获取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
2007年,学校还从入校的临床医学七年制新生中选拔35名学生进入“侯宗濂医学班”,实行高起点的本硕博连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吹响教育创新的号角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安交通大学就开始尝试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为此,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开设“少年班”就是其中一个强有力的见证。
为将智力超常少年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科学素养的“精英人才”,西安交通大学自1985年起招收工科少年班,招生对象为十五岁以下的市级以上重点中学应届初三学生。少年班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破格选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真正将3%的智力超常少年挑选出来,学校精心组织了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试题范围原则上不超出现行初中教学大纲,其中基础知识占40%,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占60%。从2007年开始,学校增加了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2008年,学校首次设立“心理问卷调查”环节。
学校根据笔试、面试成绩,综合考核,择优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将接受“预科+本科+硕士”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即预科2年,大学基础教育2年,专业教育4年。预科阶段实行高中与大学课程相贯通的教学模式,除按高中课程标准安排课程外,还将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开设的课程和课时进行调整,并聘请大学教师讲授部分课程,实施个性化培养。预科结束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校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和特点在全校范围内优先、自主选择专业,以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给创新发展提供条件。不仅如此,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的二年级末或三年级初,还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或指派导师,参加导师课题组的活动,进行科研探索和训练。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有机会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比例多达40%~50%。
与普通班相比,少年班的课程设置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课程教学内容先进,多选用国际原版优秀教材;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专业课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少年班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也是最优的。此外,学校还为少年班选配专职班主任,负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管理与引导,着重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方面的培养,让学习成为学生积极成长、主动探究、快乐发现的享用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艰辛劳作和枯燥训练的承担者。
如今,少年班毕业生遍及国内外,其杰出表现为学校赢得广泛赞誉,也使该校少年班的办学经验得到了多方认可和借鉴。
新世纪:掀起教改新热潮
进入新世纪,西安交通大学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推出一系列育人新举措,掀起了一轮教改新热潮。
“2+4+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03年,西安交大在全国率先提出“2+4+X”即“基础通识教育、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三段式育人模式。其中“2”,指大一、大二对学生按学科大类培养,进行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等综合基础通识教育,并加强道德、人格、行为、健康等方面的培养。“4”指将大三、大四的专业课学习、毕业设计与硕士阶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学校从大三开始对学生实行分组导师制,采取问题引导、综合性实验、大作业、小课题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大三、大四学生可选修研究生课程,并根据个人选择、能力兴趣进行分流。毕业后,一部分学生选择就业,一部分学生通过保送或考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x”则指博士生培养阶段不搞一刀切,而是将创新实践与学习年限相结合。
该模式以创新教育为主线,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全过程,以造就德才兼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 2006年,西安交大又率先在全国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以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为切入点,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在不断完善研究生奖助金资助体系基础上,逐步对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过程、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激发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改革的核心是实行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改革后,研究生培养过程与导师所承担的科学研究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使导师把更多的精力和培养资源集中在优秀的研究生身上,可以用协议形式约束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保证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和科研中。同时学校还鼓励导师以团队的方式招收、指导研究生,这既为优秀研究团队吸引更多好生源,也为优秀创新团队或重点科研基地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招收硕士生创造条件,并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指导教师盲目过多招收研究生的现象。
推行“书院制” 针对不少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团队意识淡漠,公德意识弱化等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国内率先实施“书院制”改革。2006年9月,西安交大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成立彭康学院,对新进校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行为养成教育。
彭康书院由4栋相邻的学生公寓组成,设院长、副院长和党总支书记,并配有若干常任导师和兼职导师。书院围绕军训、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活导航、学业规划、学习辅导、习惯养成、公民素养与礼仪培养、综合素质拓展、心理辅导与困难援助等内容制订了一整套育人计划,并对入住学生的作息时间、宿舍卫生、个人行为与礼仪规范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此外,还给每个学生制作了品德操行卡,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方面的评分。为方便学生及时了解时事,书院设立了期刊阅览室。书院的常住导师与学生同住同吃,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
书院改变了大学新生入校之后常见的松懈和懒散。不同专业学生住在一起,有利于互相交流,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如今书院已成为学校本科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成了学生们温暖舒适的“大家庭”。在彭康书院基础上,西安交大又先后成立文治、宗濂、仲英、南洋、崇实、励志、启德等7个书院。
开设“钱学森实验班” 为贯彻钱学森关于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在学生中积极倡导钱老执著奉献的风范和科学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007年西安交大在理工类保送生和自主招生优秀学生中选拔60名组建“钱学森实验班”。该班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架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掌握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在“教”与“学”过程中,体现人脑与电脑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计算机、网络、各类软件的作用,变单一渠道为多渠道传授知识、获取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
2007年,学校还从入校的临床医学七年制新生中选拔35名学生进入“侯宗濂医学班”,实行高起点的本硕博连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