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农村中学的孩子来说,好的学习策略会让孩子在学习英语时,少走很多弯路。我们正在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非常重视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训练中都渗透了学习策略。在教学实际中,笔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1. 听力教学的策略培养
听力是对所学语言内容的输入,学生做好了语言输入,才能精彩的进行语言输出活动,从而形成灵活处理听力文本信息和拓展语言知识的能力。
1.1 听前预测
听力之前,笔者会引导学生对浏览听力任务,让学生注意关键词,对所完成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并要注重文本材料的前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对听力内容的大概印象。
1.2 听前扫除语言障碍
听力之前,笔者会给学生点拨一下听力材料中比较难的语法点和句子,这样既能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所以,每节听说课,笔者在听力之前的指导,学生都集中精力去听。
1.3 听中的推理和判断
在听的过程中,要根据所听的内容,结合听力任务,作出明确的推理和判断,尤其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快速的猜测生词的意思。
1.4 坚持精听与范听相结合
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于教材中有限的听力材料,因此笔者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拓展听力资源。笔者经常利用夕会时间让学生听英语广播,课前经常播放英语歌曲,班会学习英语歌曲,寒暑假也会安排学生看一些励志电影。这些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口语教学的策略培养
教材口语活动的设计往往与听力相结合,采用先输入后输出的模式,实现听和说的有机结合。进行口语教学时,先利用图片或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创设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刺激学生学习思维感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生犯错时,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让他们建立说英语的信心。
3. 阅读教学的策略培养
中考比较侧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试题内容来看,阅读占60分。所以,平时的阅读课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重阅读策略的培养。下面以九年级教材Unit 9的阅读《Sad but beautiful》为例详述。
3.1 阅读前
阅读前,笔者先出示了三个问题:(1)What’s it? (配二胡图片)(2)Do you know the famous music which was played with erhu?(3)Do you know who writes it? 用这三个问题来引出《二泉映月》和作者阿炳。然后,又用微视频介绍了阿炳艰难苦痛的生活和创造《二泉映月》的背景。最后然后让学生静静地去聆听。这样,激发了学生想去阅读的欲望。
3.2 阅读中
阅读中,笔者一般会按照快读和精读来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理解文章,感受阅读的乐趣。
快读的处理,笔者一般会选择两种方式:(1)扫读,选出文章大意。(2)快读,選择段落大意。
精读,笔者主要采取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分段阅读,分段设计不同的任务。如,读第一段,回答问题;读第二段,填空;读第三段,判断正误等。设计任务时,笔者往往会结合中考题型。在解决每个任务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
3.3 阅读后
阅读后的活动,一定要体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且运用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本节课笔者设计了两个拓展活动。Task 1: Circle that or who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圈出that,who,并用方框中的单词填空。) Task 2: In the group, sum up something about Abing and Erquan Yingyue, and tell us what you learn from them. (小组内,总结你所学到的有关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内容,并且告诉我们,你有什么感悟?)
阅读能力是由各种阅读微技能构成,这要靠平时自己的用心设计和在每一节课中渗透阅读技巧的教学。让学生爱上阅读,需要好的阅读策略的引导。
4. 写作教学的策略培养
写作是一种难度较高的语言输出活动,它是把单元话题或者几个话题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语言运用活动。比如,2016年泰安市中考题,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审题,找到得分的关键处和突破口。然后,笔者帮助学生分解写作过程:第一段先写出对栏目的评价,告诉学生多运用一些形容词。第二段介绍我国的中秋节,尽量运用课本Unit 2 Section A 3a所学的语言句型。第三段写出自己的建议和希望,运用I hope that句型。然后鼓励学生去写作。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及时做出反馈。在评价的时候,不能只关注语言错误,还应关注学生思想表达是否充分、丰富,段落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等。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策略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让学生不再惧怕英语,更能有效推动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发展。有了好的英语学习策略,农村中学的孩子学好英语就不再是梦。
1. 听力教学的策略培养
听力是对所学语言内容的输入,学生做好了语言输入,才能精彩的进行语言输出活动,从而形成灵活处理听力文本信息和拓展语言知识的能力。
1.1 听前预测
听力之前,笔者会引导学生对浏览听力任务,让学生注意关键词,对所完成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并要注重文本材料的前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对听力内容的大概印象。
1.2 听前扫除语言障碍
听力之前,笔者会给学生点拨一下听力材料中比较难的语法点和句子,这样既能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所以,每节听说课,笔者在听力之前的指导,学生都集中精力去听。
1.3 听中的推理和判断
在听的过程中,要根据所听的内容,结合听力任务,作出明确的推理和判断,尤其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快速的猜测生词的意思。
1.4 坚持精听与范听相结合
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于教材中有限的听力材料,因此笔者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拓展听力资源。笔者经常利用夕会时间让学生听英语广播,课前经常播放英语歌曲,班会学习英语歌曲,寒暑假也会安排学生看一些励志电影。这些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口语教学的策略培养
教材口语活动的设计往往与听力相结合,采用先输入后输出的模式,实现听和说的有机结合。进行口语教学时,先利用图片或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创设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刺激学生学习思维感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生犯错时,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流,让他们建立说英语的信心。
3. 阅读教学的策略培养
中考比较侧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试题内容来看,阅读占60分。所以,平时的阅读课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重阅读策略的培养。下面以九年级教材Unit 9的阅读《Sad but beautiful》为例详述。
3.1 阅读前
阅读前,笔者先出示了三个问题:(1)What’s it? (配二胡图片)(2)Do you know the famous music which was played with erhu?(3)Do you know who writes it? 用这三个问题来引出《二泉映月》和作者阿炳。然后,又用微视频介绍了阿炳艰难苦痛的生活和创造《二泉映月》的背景。最后然后让学生静静地去聆听。这样,激发了学生想去阅读的欲望。
3.2 阅读中
阅读中,笔者一般会按照快读和精读来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理解文章,感受阅读的乐趣。
快读的处理,笔者一般会选择两种方式:(1)扫读,选出文章大意。(2)快读,選择段落大意。
精读,笔者主要采取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分段阅读,分段设计不同的任务。如,读第一段,回答问题;读第二段,填空;读第三段,判断正误等。设计任务时,笔者往往会结合中考题型。在解决每个任务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
3.3 阅读后
阅读后的活动,一定要体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且运用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本节课笔者设计了两个拓展活动。Task 1: Circle that or who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圈出that,who,并用方框中的单词填空。) Task 2: In the group, sum up something about Abing and Erquan Yingyue, and tell us what you learn from them. (小组内,总结你所学到的有关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内容,并且告诉我们,你有什么感悟?)
阅读能力是由各种阅读微技能构成,这要靠平时自己的用心设计和在每一节课中渗透阅读技巧的教学。让学生爱上阅读,需要好的阅读策略的引导。
4. 写作教学的策略培养
写作是一种难度较高的语言输出活动,它是把单元话题或者几个话题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语言运用活动。比如,2016年泰安市中考题,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审题,找到得分的关键处和突破口。然后,笔者帮助学生分解写作过程:第一段先写出对栏目的评价,告诉学生多运用一些形容词。第二段介绍我国的中秋节,尽量运用课本Unit 2 Section A 3a所学的语言句型。第三段写出自己的建议和希望,运用I hope that句型。然后鼓励学生去写作。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及时做出反馈。在评价的时候,不能只关注语言错误,还应关注学生思想表达是否充分、丰富,段落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等。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策略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让学生不再惧怕英语,更能有效推动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发展。有了好的英语学习策略,农村中学的孩子学好英语就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