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历程,对现阶段环境监测技术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技术 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X13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监测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通过反映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的监测数据来研究环境污染的起因和发展趋势,从而有针对性的予以控制。可以说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灯塔",它对于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突出的作用。
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一)20世纪70年代的起步试点阶段。
1973年国务院举办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的全国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正式起步。随后,国家颁布了我国环境监测的第一个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通过执行,部分重点城市开始建设环境监测机构,部分污染重点领域的环境监测工作开始试点开展。
(二)20世纪80年代的巩固提高阶段。
于198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四级环境监测体系开始逐步建立,日常监测工作开始全面铺开。环境保护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1984年国务院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并于1988年升级为国家环境保护局。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深化发展阶段。
1991年国家出台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对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993年《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和创建优质实验室指南》使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有法可依。1997年全国科技规划会议把环境分析和监测方法现代化研究列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为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
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方法体系。各类大中型监测仪器配备到位,能基本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全面深化,特别是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的立项数在整个科研项目中占大多数,整个监测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监测信息和数据处理基本实现信息化。
三、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采样技术与分析方法有待完善。
科学采样是环境监控的前提,但目前无论是大气采样、水质采样或污染源采样的代表性均难以保证,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同时,现有的分析方法也无法全面应对应急事故处理、污染源的全面监测,特别在生物污染、有机污染、化学品污染、废气污染等领域现有的监测方法还非常薄弱。
(二)标准物质品种不足影响了监控质量。
目前标准物质的品种还无法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特别在气体、生物等领域,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监测方法的应用。再加上全程序质控数据的缺乏,这些都直接导致环境监控的质量保证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三)监控设备和应用程序等软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设备老化的比较严重,缺乏必要的更新和维护。特别在西部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基本的监测设备也难以完全保证。再就是现代的便携式装备严重不足,无法应对应急事件的处理。在软件方面,我国缺乏全面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数据的综合传输与处理还有很多障碍。
(四)监测技术的发展缺乏指导与规划。
国家相关相关部门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对监测技术的发展缺乏指导,而且现有监测技术缺乏必要的配套支持,很多还是纸上谈兵,无法应用于实践。再就是对监测技术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
四、推进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一是要科学选取监测对象,要根据污染情况选取最主要的污染物为监测对象,努力以单项指标代替综合指标,使监测结果更加全面、真实。二是要采取连续监测手段,要依靠自动监测系统和现代网络技术,对常见污染进行连续监测,科学把握其发展趋势。三是要在监测中逐步纳入生物毒理学监测,力争更加客观的检测污染物的毒性,使其成为物理、化学监测手段的有力补充。四是要深度分析监测数据,要综合考虑背景、相关条件等因素,分析报告应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
(二)重点开展有毒污染物监测的研究。
有毒污染物的监测研究目前还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一个弱点,而有毒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又是越来越突出的。所以要重点发展多环境介质污染物的监测研究,特别对于那些新型或潜在的有毒污染物要特别留意。要完善实验室内的质量保证与控制,建立重点关注污染物数据库。
(三)完善对应急污染事故的处理措施。
一是要找准工作重点,对于应急污染事故第一步是要找到污染源,要确保及时有效。二是要建立应急预案,包括准备好应急设备、快速分析方法等。三是要研发装备便携式设备,为应急污染事故的处理提高必要的物质条件。□
(作者单位:五家渠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侯文胜.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化工之友. 2007(11).
[2]黄茁,曹小欢. 流域管理中水质监控技术发展探讨.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9(02).
[3]白云,文德振,刘平波,王丰. 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中国环境监测. 2005(05).
[4] 李洪贤,李彦春,赵振伟. 对如何发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8(02).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技术 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X13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监测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通过反映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的监测数据来研究环境污染的起因和发展趋势,从而有针对性的予以控制。可以说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灯塔",它对于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突出的作用。
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一)20世纪70年代的起步试点阶段。
1973年国务院举办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的全国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正式起步。随后,国家颁布了我国环境监测的第一个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通过执行,部分重点城市开始建设环境监测机构,部分污染重点领域的环境监测工作开始试点开展。
(二)20世纪80年代的巩固提高阶段。
于198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四级环境监测体系开始逐步建立,日常监测工作开始全面铺开。环境保护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1984年国务院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并于1988年升级为国家环境保护局。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深化发展阶段。
1991年国家出台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对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993年《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和创建优质实验室指南》使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有法可依。1997年全国科技规划会议把环境分析和监测方法现代化研究列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为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
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方法体系。各类大中型监测仪器配备到位,能基本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全面深化,特别是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的立项数在整个科研项目中占大多数,整个监测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监测信息和数据处理基本实现信息化。
三、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采样技术与分析方法有待完善。
科学采样是环境监控的前提,但目前无论是大气采样、水质采样或污染源采样的代表性均难以保证,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同时,现有的分析方法也无法全面应对应急事故处理、污染源的全面监测,特别在生物污染、有机污染、化学品污染、废气污染等领域现有的监测方法还非常薄弱。
(二)标准物质品种不足影响了监控质量。
目前标准物质的品种还无法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特别在气体、生物等领域,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监测方法的应用。再加上全程序质控数据的缺乏,这些都直接导致环境监控的质量保证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三)监控设备和应用程序等软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设备老化的比较严重,缺乏必要的更新和维护。特别在西部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基本的监测设备也难以完全保证。再就是现代的便携式装备严重不足,无法应对应急事件的处理。在软件方面,我国缺乏全面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数据的综合传输与处理还有很多障碍。
(四)监测技术的发展缺乏指导与规划。
国家相关相关部门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对监测技术的发展缺乏指导,而且现有监测技术缺乏必要的配套支持,很多还是纸上谈兵,无法应用于实践。再就是对监测技术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
四、推进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一是要科学选取监测对象,要根据污染情况选取最主要的污染物为监测对象,努力以单项指标代替综合指标,使监测结果更加全面、真实。二是要采取连续监测手段,要依靠自动监测系统和现代网络技术,对常见污染进行连续监测,科学把握其发展趋势。三是要在监测中逐步纳入生物毒理学监测,力争更加客观的检测污染物的毒性,使其成为物理、化学监测手段的有力补充。四是要深度分析监测数据,要综合考虑背景、相关条件等因素,分析报告应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
(二)重点开展有毒污染物监测的研究。
有毒污染物的监测研究目前还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一个弱点,而有毒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又是越来越突出的。所以要重点发展多环境介质污染物的监测研究,特别对于那些新型或潜在的有毒污染物要特别留意。要完善实验室内的质量保证与控制,建立重点关注污染物数据库。
(三)完善对应急污染事故的处理措施。
一是要找准工作重点,对于应急污染事故第一步是要找到污染源,要确保及时有效。二是要建立应急预案,包括准备好应急设备、快速分析方法等。三是要研发装备便携式设备,为应急污染事故的处理提高必要的物质条件。□
(作者单位:五家渠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侯文胜.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化工之友. 2007(11).
[2]黄茁,曹小欢. 流域管理中水质监控技术发展探讨.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9(02).
[3]白云,文德振,刘平波,王丰. 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中国环境监测. 2005(05).
[4] 李洪贤,李彦春,赵振伟. 对如何发展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