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思维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上,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忽视实质,缺乏实效。所以教学实践中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事半功倍,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是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4到8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其余的随时补充。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只有学生熟练掌握合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才能使课堂的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把握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关键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四、适当地表扬和批评是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即对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如开展比“哪个小组得红旗多”,评“最团结小组”,“红星小组”等活动。由此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励的场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给每组提供一张圆纸片,两根大纸条,剪刀、图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面模型,并要求:“小组合作做钟面时要保持安静、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听音乐开始,音乐停就结束停止,最后比一比哪组做的最快最好。”在每节探究活动结束时,针对纪律、组织探究活动等情况,教师表扬最好的小组,同时也可对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从而可以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类问题,可使数学探究活动日趋好转。如有些组的学生组织得较好,很快就可以把探究的问题研究完了;而有些组则由于组内分工不合理,在规定的时间内都没有完成探究问题,教师指出来后,可以促进各小组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起注意,从而使得这类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协调的环境,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交流了情感,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学习数学积极性,促进和增强学习的效率。让我们努力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四合中心小学)
一、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是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4到8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其余的随时补充。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只有学生熟练掌握合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才能使课堂的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把握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关键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时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四、适当地表扬和批评是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即对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如开展比“哪个小组得红旗多”,评“最团结小组”,“红星小组”等活动。由此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励的场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给每组提供一张圆纸片,两根大纸条,剪刀、图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面模型,并要求:“小组合作做钟面时要保持安静、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听音乐开始,音乐停就结束停止,最后比一比哪组做的最快最好。”在每节探究活动结束时,针对纪律、组织探究活动等情况,教师表扬最好的小组,同时也可对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从而可以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类问题,可使数学探究活动日趋好转。如有些组的学生组织得较好,很快就可以把探究的问题研究完了;而有些组则由于组内分工不合理,在规定的时间内都没有完成探究问题,教师指出来后,可以促进各小组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起注意,从而使得这类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协调的环境,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交流了情感,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学习数学积极性,促进和增强学习的效率。让我们努力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
(作者单位:辽宁省昌图县四合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