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十载岁月洗礼,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我今年已94岁,抗美援朝的经历,我仍然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我的老家在河南沈丘。1948年3月,21岁的我入伍参军,5个月后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入朝作战前属高炮7团,驻防在上海。1950年9月,我所在的高炮团进入中朝边境的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守护鸭绿江大桥。11月,高炮7团被并入高炮64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我经历了两次生死考验。
一次是在斷桥上。那是1951年2月,我所在的612团奉命向平壤北部阵地转移。612团四个连,每连配备了两辆汽车,每辆汽车上都载着锹镐、炸药和20多名志愿军战士。当时战争形势严峻,白天美军飞机轮番轰炸,晚上美军也会封锁,部队转移阵地只能在晚上悄悄地进行。汽车晚上行驶不能开车灯,只得用手电、白布、香火等引导前进。我所在的4连因没有及时跟进而掉队了,我作为排长,和指导员在连队的第一辆车上。当我们借着微弱的月光缓慢行进到一座桥的桥头时,一个朝鲜老乡“咿咿呀呀”地用当地语言拦阻着行进的车辆。当时4连并未带懂朝鲜语的翻译,志愿军战友认为老乡是心怀好奇狂叫,或是想拦车搭乘,战友怕喊叫声引来敌军,便将老乡劝阻一旁,车辆照旧向大桥行驶。行至桥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我突然感觉到桥身有轻微的晃荡,便让司机立即停车。我下来查看,不看则罢,一看惊出一身冷汗。原来这是一座白天被敌机炸断了的桥,车前2米处便是断桥头,如再向前行驶,肯定会车毁人亡。4连的两辆车火速倒退,避免了战士的重大伤亡。
另一次是在坑道里。1953年年初,美军为挽回在朝鲜战场的败局,企图在元山、安州冒险登陆,高炮64师为打好反登陆战和防止美军不顾后果的挣扎,前线往往要设三道预备阵地。挖阵地的任务十分艰苦,一次,已是副连长的我带着两个排在阵地坑道用炸药爆破,以扩延坑道空间,结果5个炮眼只响了4个,其中一个成了哑炮。如果不排除哑炮,不只是已挖成的坑道不能用,而且随时有爆炸的危险,影响战情。具有排险经验的我让战友们避开,独自冲在前头,用钢钎和铁锹一点一点地松动哑炮周边的土块。半小时后,哑炮还是被引爆了,我被炸得撞到了坑道后墙上,眉毛都烧焦了。好在我松动了哑炮周边的土块,降低了爆炸时的威力,这才幸免于难。
对于高炮师的战士来说,最苦最累的是转移阵地,因为既要转移辎重,又要挖掘坑道。出于战争的变局和对敌机实行精准打击的需要,转移阵地是常有的事,有的老阵地到新阵地有三四十公里之远。战士们背的武器,仅一个炮筒两根枪管,就有130多斤重,还要身带炮弹。行进中大多是两个战士合抬炮筒,我经常一个人扛着,走在连队的前面。转移炮械,往往要上山坡,山坡坡度一般在45°以上,前面有战士拉,后面有战士推。前行一步,用一个三角模在后面撑阻其下滑,再推进一步,异常艰辛。炮兵战士吃一顿饭有时要三四个小时,因为一听到敌机响,战士们便听从号令放下饭碗投入战斗,战斗一停歇,便继续捧起已冷的饭菜吃。战士站岗,平日里是两小时一班,碰上天寒地冻,只得一小时一轮岗。
我于1950年11月入朝作战,在停战后还参加了高炮64师以学习文化为主的冬季整训,直至1954年1月回国,实际在朝鲜生活了3年零2个月,荣立三等功一次。回忆起在朝鲜的经历,我感触最深的是部队的士气一直很昂扬,没有一个战士喊苦叫累,也没有一个战士惧怕牺牲,报纸上宣传的“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都是真实感人的。
我的老家在河南沈丘。1948年3月,21岁的我入伍参军,5个月后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入朝作战前属高炮7团,驻防在上海。1950年9月,我所在的高炮团进入中朝边境的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守护鸭绿江大桥。11月,高炮7团被并入高炮64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我经历了两次生死考验。
一次是在斷桥上。那是1951年2月,我所在的612团奉命向平壤北部阵地转移。612团四个连,每连配备了两辆汽车,每辆汽车上都载着锹镐、炸药和20多名志愿军战士。当时战争形势严峻,白天美军飞机轮番轰炸,晚上美军也会封锁,部队转移阵地只能在晚上悄悄地进行。汽车晚上行驶不能开车灯,只得用手电、白布、香火等引导前进。我所在的4连因没有及时跟进而掉队了,我作为排长,和指导员在连队的第一辆车上。当我们借着微弱的月光缓慢行进到一座桥的桥头时,一个朝鲜老乡“咿咿呀呀”地用当地语言拦阻着行进的车辆。当时4连并未带懂朝鲜语的翻译,志愿军战友认为老乡是心怀好奇狂叫,或是想拦车搭乘,战友怕喊叫声引来敌军,便将老乡劝阻一旁,车辆照旧向大桥行驶。行至桥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我突然感觉到桥身有轻微的晃荡,便让司机立即停车。我下来查看,不看则罢,一看惊出一身冷汗。原来这是一座白天被敌机炸断了的桥,车前2米处便是断桥头,如再向前行驶,肯定会车毁人亡。4连的两辆车火速倒退,避免了战士的重大伤亡。
另一次是在坑道里。1953年年初,美军为挽回在朝鲜战场的败局,企图在元山、安州冒险登陆,高炮64师为打好反登陆战和防止美军不顾后果的挣扎,前线往往要设三道预备阵地。挖阵地的任务十分艰苦,一次,已是副连长的我带着两个排在阵地坑道用炸药爆破,以扩延坑道空间,结果5个炮眼只响了4个,其中一个成了哑炮。如果不排除哑炮,不只是已挖成的坑道不能用,而且随时有爆炸的危险,影响战情。具有排险经验的我让战友们避开,独自冲在前头,用钢钎和铁锹一点一点地松动哑炮周边的土块。半小时后,哑炮还是被引爆了,我被炸得撞到了坑道后墙上,眉毛都烧焦了。好在我松动了哑炮周边的土块,降低了爆炸时的威力,这才幸免于难。
对于高炮师的战士来说,最苦最累的是转移阵地,因为既要转移辎重,又要挖掘坑道。出于战争的变局和对敌机实行精准打击的需要,转移阵地是常有的事,有的老阵地到新阵地有三四十公里之远。战士们背的武器,仅一个炮筒两根枪管,就有130多斤重,还要身带炮弹。行进中大多是两个战士合抬炮筒,我经常一个人扛着,走在连队的前面。转移炮械,往往要上山坡,山坡坡度一般在45°以上,前面有战士拉,后面有战士推。前行一步,用一个三角模在后面撑阻其下滑,再推进一步,异常艰辛。炮兵战士吃一顿饭有时要三四个小时,因为一听到敌机响,战士们便听从号令放下饭碗投入战斗,战斗一停歇,便继续捧起已冷的饭菜吃。战士站岗,平日里是两小时一班,碰上天寒地冻,只得一小时一轮岗。
我于1950年11月入朝作战,在停战后还参加了高炮64师以学习文化为主的冬季整训,直至1954年1月回国,实际在朝鲜生活了3年零2个月,荣立三等功一次。回忆起在朝鲜的经历,我感触最深的是部队的士气一直很昂扬,没有一个战士喊苦叫累,也没有一个战士惧怕牺牲,报纸上宣传的“最可爱的人”的英雄事迹,都是真实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