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透视课堂细节,也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本文透视一些案例片段,浅析其教学的有效性,以期为新课改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案例回放
下面是一位教师上人教版数学七(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的教学活动片段.
片段一:学生交流自己所带来的立体图形
(1)活动内容:先观察实物、欣赏图片和观看包装盒制作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互相转换的必要性.
(2)活动流程:①观看实物、图片及都市建筑物形状;②观看包装盒制作的过程;③分组活动,交流个体所带来的立体图形.
(3)活动情境:同学们七嘴八舌,互相说自己的包装盒漂亮,有的还比较大小……
片段二:小组活动得出正方体的展开图
(1)活动内容:试着得出正方体的展开图.
(2)活动流程:①动手操作(独立);②收集信息(小组);③互相交流(班级).
(3)活动情境:有的同学说自己的展开图正确,说他人的错了……
片段三:分小组制作长方体的礼品盒
(1)活动内容:制作长方体的礼品盒.
(2)活动流程:①确定形状大小;②选取比例;③制作平面图;④剪折成型.
(3)活动情境:有些小组“动”不起来,有些小组却“动”得较快,课堂里嘈杂声一片.
二、案例剖析
1. 片段一:各持己见,放任自流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应该集中主要精力解决来自生活实际或者其他学科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非本质的事物,就会对数学活动产生干扰,达不到既定的目标. 在片段一的活动中,同学们七嘴八舌互相说自己的包装盒漂亮,有的还比大小. 如果让学生继续注意问题的非本质方面,那么活动的数学含量将大大减少,从而降低数学活动的效益.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数学活动的本质方面,让他们把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宽、高量一量,按比例算一算,再把长方体展开后的平面图画一画,然后,进行比一比,这样就奠定了下一步制作包装盒的知识基础.
2. 片段二:注意分散,思维表浅
数学活动中,学生常会出现意见分歧,争议在所难免.如上述的情境出现,同学们在活动的时候,由于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方式,他们各自展开的只是其中之一,与他人不同的形式出现,是正常的现象. 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与他人不同的原因.如果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正确意见得不到肯定,有些模糊的方法得不到澄清,就可能会进入无休止的争议,使得活动在低水平上进行. 因此,在学生出现争议时,教师应该及时跟进,适当点拨,既肯定学生自己的展开图形式正确,同时又要鼓励他们进一步研究他人的展开图,要尽可能多地思考与操作,从而优化思维品质.
3. 片段三:“放”而无序,“收”之过急
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处理“收”与“放”的关系,往往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放”就是放手让学生思考与探索,处理得好,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收”就是集中,适当地集中,有时候可以统一大家的认识,用较少的时间,系统地阐述较多的问题.只“放”不“收”,就失去教学秩序,不利于交流与分享成果,只“收”不“放”,就会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剥夺学生展示见解和发现的机会. 如上述的课堂情形,由于只“放”不“收”,即教师只是让学生自己动手. 事实上,这位教师只停留在肤浅的操作层面. 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并未深层思考过长方体的有关尺寸大小与比例的问题,那么如何来画长方体的展开图呢?一些小组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难以下笔,甚至个别小组到这堂课结束时,也未制作成功.这样一来,这堂课对学生来说除了“动手”外,还有多大意义呢?因此教师应该把引发学生的思考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设计教学程序时,应注重如何引发学生深层思考这一重要环节. 当学生“动”不起来时,教师应及时加以集中,适当加以点拨、引导,同时注意知识的适当延伸.
三、几点思考
如何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呢?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这实属教学有效性问题.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有效教学的观念淡薄
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辛苦苦也是无效或是低效教学.因此,新课改中存在的教学有效性问题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大多数学生对此不甚了解,只认为是中考的需要. 教师也不作正确指导,因此整天处于题海之中,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其教学效益也就可想而知. 其次,有些教师不注意通过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时间量,不去反思怎样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是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的重要性,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再次,数学教学活动虽有所变化,但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种种误解和曲解. 教学中,只注重活动的形式化,表面上热闹非凡、顺利完成,实际上,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少,常把能引导思考的问题掩盖在热闹的现象之中.最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得不到学生对他的教学评价信息,就不可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也就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2. 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缺失
以教学时间维度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时间层级比例失调,这常表现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比例失调. 一方面,有些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狭隘的课堂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因而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然能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但在操作时,常把学生的“自流”当做“自主”,对学生的学习不作指导、不提要求,更没有及时检查与反馈,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教师必须变革这种单一的制度化课堂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统一协调,加强学生自我调控学习,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质量.
(2)接受学习时间和探究学习时间比例失调.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讲等接受学习时间仍有过多现象,而自己表达、练习、操作、探究的时间太少;有的则走向另一极端,不顾学科性质和具体内容,或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探究,或对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的一些操作而忙个不停,从而使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
3. 教与学的方式变革缺失
一、案例回放
下面是一位教师上人教版数学七(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的教学活动片段.
片段一:学生交流自己所带来的立体图形
(1)活动内容:先观察实物、欣赏图片和观看包装盒制作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互相转换的必要性.
(2)活动流程:①观看实物、图片及都市建筑物形状;②观看包装盒制作的过程;③分组活动,交流个体所带来的立体图形.
(3)活动情境:同学们七嘴八舌,互相说自己的包装盒漂亮,有的还比较大小……
片段二:小组活动得出正方体的展开图
(1)活动内容:试着得出正方体的展开图.
(2)活动流程:①动手操作(独立);②收集信息(小组);③互相交流(班级).
(3)活动情境:有的同学说自己的展开图正确,说他人的错了……
片段三:分小组制作长方体的礼品盒
(1)活动内容:制作长方体的礼品盒.
(2)活动流程:①确定形状大小;②选取比例;③制作平面图;④剪折成型.
(3)活动情境:有些小组“动”不起来,有些小组却“动”得较快,课堂里嘈杂声一片.
二、案例剖析
1. 片段一:各持己见,放任自流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应该集中主要精力解决来自生活实际或者其他学科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非本质的事物,就会对数学活动产生干扰,达不到既定的目标. 在片段一的活动中,同学们七嘴八舌互相说自己的包装盒漂亮,有的还比大小. 如果让学生继续注意问题的非本质方面,那么活动的数学含量将大大减少,从而降低数学活动的效益.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数学活动的本质方面,让他们把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宽、高量一量,按比例算一算,再把长方体展开后的平面图画一画,然后,进行比一比,这样就奠定了下一步制作包装盒的知识基础.
2. 片段二:注意分散,思维表浅
数学活动中,学生常会出现意见分歧,争议在所难免.如上述的情境出现,同学们在活动的时候,由于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方式,他们各自展开的只是其中之一,与他人不同的形式出现,是正常的现象. 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与他人不同的原因.如果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正确意见得不到肯定,有些模糊的方法得不到澄清,就可能会进入无休止的争议,使得活动在低水平上进行. 因此,在学生出现争议时,教师应该及时跟进,适当点拨,既肯定学生自己的展开图形式正确,同时又要鼓励他们进一步研究他人的展开图,要尽可能多地思考与操作,从而优化思维品质.
3. 片段三:“放”而无序,“收”之过急
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处理“收”与“放”的关系,往往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放”就是放手让学生思考与探索,处理得好,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收”就是集中,适当地集中,有时候可以统一大家的认识,用较少的时间,系统地阐述较多的问题.只“放”不“收”,就失去教学秩序,不利于交流与分享成果,只“收”不“放”,就会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剥夺学生展示见解和发现的机会. 如上述的课堂情形,由于只“放”不“收”,即教师只是让学生自己动手. 事实上,这位教师只停留在肤浅的操作层面. 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并未深层思考过长方体的有关尺寸大小与比例的问题,那么如何来画长方体的展开图呢?一些小组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难以下笔,甚至个别小组到这堂课结束时,也未制作成功.这样一来,这堂课对学生来说除了“动手”外,还有多大意义呢?因此教师应该把引发学生的思考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设计教学程序时,应注重如何引发学生深层思考这一重要环节. 当学生“动”不起来时,教师应及时加以集中,适当加以点拨、引导,同时注意知识的适当延伸.
三、几点思考
如何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呢?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这实属教学有效性问题.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有效教学的观念淡薄
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辛苦苦也是无效或是低效教学.因此,新课改中存在的教学有效性问题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问题.
首先,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大多数学生对此不甚了解,只认为是中考的需要. 教师也不作正确指导,因此整天处于题海之中,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其教学效益也就可想而知. 其次,有些教师不注意通过教学双边活动的优化调控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时间量,不去反思怎样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是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的重要性,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再次,数学教学活动虽有所变化,但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种种误解和曲解. 教学中,只注重活动的形式化,表面上热闹非凡、顺利完成,实际上,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少,常把能引导思考的问题掩盖在热闹的现象之中.最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得不到学生对他的教学评价信息,就不可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也就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2. 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缺失
以教学时间维度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时间层级比例失调,这常表现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比例失调. 一方面,有些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狭隘的课堂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因而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然能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但在操作时,常把学生的“自流”当做“自主”,对学生的学习不作指导、不提要求,更没有及时检查与反馈,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教师必须变革这种单一的制度化课堂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统一协调,加强学生自我调控学习,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质量.
(2)接受学习时间和探究学习时间比例失调.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讲等接受学习时间仍有过多现象,而自己表达、练习、操作、探究的时间太少;有的则走向另一极端,不顾学科性质和具体内容,或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探究,或对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的一些操作而忙个不停,从而使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
3. 教与学的方式变革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