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霍尔关于文化身份认同变化的三个阶段为理论基础,着重分析主人公海恩辛斯文化身份认同过程的各个阶段,通过探讨海恩辛斯矛盾的身份,发现作者詹姆斯自我身份的焦虑。
关键词:《卡萨玛西玛公主》 自我身份 焦虑
引言
詹姆斯的这部小说《卡萨玛西玛公主》中,革命运动的组织与身份结构的展现互相呼应,贯穿全文。在《文化身份与流散》一文中,霍尔强调,文化身份是能够被不断地创造和建构,并与多重文化相关联。他将文化认同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启蒙时期,此时的主体是完整且统一的;第二阶段是现代主义阶段,此时的主体经由个人与社会团体的互动产生的,社会依据性别、阶级、文化、种族等身份地位将个人加以划分,形成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联和重要性;第三阶段是后现代主义阶段,此时的主体是破碎的、有分歧的,身份随时空的不同而改变,文化认同也不断改变。因此,本章将在此理论基础上,着重分析主人公海恩辛斯文化身份认同过程的各个阶段,通过探讨海恩辛斯矛盾的身份,旨在揭露作者詹姆斯自我身份的焦虑。
一、海恩辛斯·罗宾逊文化身份认同第一阶段——启蒙阶段
关于小主人公海恩辛斯的身份有多种说法。但是,詹姆斯明确地描述了他的母亲(Floretin Vivier)—— 一位来自法国的裁缝,由于谋杀了一位英国贵族,而被判终身监禁。海恩辛斯自从在监狱里出生之后,就一直由其母亲的同事皮森特小姐(Miss Pynsent)抚养。皮森特小姐是一位善良且富有爱心的裁缝,虽然生活贫困,却尽力让小海恩辛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总是阻止小海恩辛斯与小亨宁小姐(Miss Henning)之间的往来,就是为了保护小海恩辛斯不被自己所处的阶层氛围所影响同化。维奇先生是一位在剧院工作的竖琴演奏家,他的竖琴表演给小海恩辛斯留下了神圣的印象,永远是海恩辛斯眼中最闪亮的舞台风景。维奇先生为小海恩辛斯打开了艺术的大门,培养了他对美的感知能力。同时,小海恩辛斯也十分崇拜他。正如亨宁小姐说的“如果皮森特小姐是你的妈妈,他就是你的爸爸”①。
所以,海恩辛斯十岁前的这个阶段,在养母皮森特小姐的悉心保护下,在“养父”维奇先生的艺术感染下,个体生命得到了全面发展,此时的海恩辛斯是完整而统一的。不得不说,这个阶段是海恩辛斯短暂人生旅途中最幸福的时光。
二、海恩辛斯·罗宾逊文化身份认同第二阶段——现代主义阶段
根据霍尔的理论,文化身份是有源头、有历史的。但是它绝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也不是只基于过去的文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发展,相反,文化身份认同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中。随着主体意识的逐步成长,并通过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带有异质性的他者文化便会对主体的身份认同造成影响。在这个阶段中,主体将主动或被动地打破在启蒙阶段中形成的对自身完整统一的身份认同,这就是身份认同的现代主义阶段。
小说《卡萨玛西玛公主》开篇就相当有效地将海恩辛斯的身份问题推入了读者的视线。当监狱看守人鲍尔班克夫人带着海恩辛斯狱中垂死母亲的意愿闯入了皮森特小姐和海恩辛斯平静的生活,身份问题便开始在十岁的海恩辛斯内心埋下了隐患。这座看起来非常“奇怪邪恶”的监狱冲击着小海恩辛斯的视觉,他本能地表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②。然而,这只是冲击的一个开端。当小海恩辛斯在监狱中看到了这位因九年的监狱生活而变得死气沉沉的陌生人母亲时,这位挣扎在垂死中卑微的母亲开始唤醒海恩辛斯关于自己母系血缘身世的认知。事实上,Florentine代表着的就是一种暂时被埋葬的异质身世起源,虽身陷囹圄,却依旧在沉默和死亡中等待复活。这位来自异国底层阶级的母亲,在一个“奇怪邪恶”的监狱中出场,还说着异国的语言。这一切对于年幼的海恩辛斯而言,显然是浸染着强烈异质文化的他者符号。
与第一章海恩辛斯低微的异国母亲的突然出现相呼应,小说第二章开篇又有一位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物——卡萨玛西玛王妃出现在了海恩辛斯的视线里。正如十岁那年突然被要求去监狱看望生母,这一次,海恩辛斯同样意外地被邀请去拜访居住在梅德里的王妃。梅德里远离伦敦市区,远离那个噩梦般的监狱。海恩辛斯称这个地方为“乡村”,他有生以来从未到过一个这样“真正的乡村”。在这个迷人的地方,海恩辛斯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狂喜。这不是监狱之行所带给他的“肮脏和贫穷”,而是“高贵与荣誉”的表征。
杀人犯母亲与高贵美丽的王妃,两位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人物,以不容拒绝的方式向海恩辛斯展示了两个全然不同的地方——监狱与庄园,给他带来了截然相反的认知体验。这一切看似相悖,实则代表异质文化的主动出击,打破了海恩辛斯曾经完整统一的文化身份认同。
三、海恩辛斯·罗宾逊文化身份认同第三阶段——后现代主义阶段
“只有面临危机,身份才成为问题。那是一向认为固定不变、连贯稳定的东西被破坏和不确定所取代的经历。”③在与异质性的他者交锋过程中,原有的自我身份认同受到冲击,此时的主体通常会感到困惑迷惘。由于在新旧两种文化环境的夹缝中无所适从,原本稳定的身份认同受到威胁。在一种无根性和不安全感的驱使下,主体不断努力地去创造新的文化身份以适应新的环境。在此过程中,主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不断被挑战,不断被更新,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这个阶段的主体是破碎的,有分歧的,身份随时空的不同而改变,文化认同也不断改变。
由于受到卑微的母系身世的冲击,海恩辛斯便试图从自己未知父系身世中找到补偿。当然,在皮森特小姐看来,海恩辛斯的父亲是一位她十分崇敬的贵族,所以,她在海恩辛斯幼年的教育中十分注重培养他的贵族气质,她个人也因为能抚养一个有着贵族血统的孩子而自豪。但是,当海恩辛斯与其母在监狱相聚时,Florentine说的是他听不懂的法语,作为最可靠的证明人,她没有办法告诉孩子他的父系身世。海恩辛斯得到的关于这位“贵族父亲”的所有信息都是来自于流言或者传闻这种不可靠叙述。与小说开篇母亲的直接出场形式不同,这位所谓的“贵族父亲”始终都隐藏在幕后,并没有留下可靠的在场证据,正如鲍尔班克夫人所说的“除了她用一个长刀从背后将伯爵捅死,并因此获刑之外,什么都没被证明。这么一桩子破事跟父亲们有什么关系”{4}。所以,这位坊间流传的所谓的“贵族父亲”并不一定真实存在。但是,“从海恩辛斯开始意识到这个确切存在的事实(即他卑微的母系血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一直把自己当作是牺牲了的弗雷德里克勋爵的儿子”⑤,也就是说,是海恩辛斯主动选择了弗雷德克勋爵为自己的父亲。他这种自主选择不排除受到皮森特小姐思想的影响,但是更主要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母系身世的不足。詹姆斯以一种留白的描写方式刻画了海恩辛斯未知的“贵族父亲”,目的就是为海恩辛斯的自我身份寻求提供一个支点。 于是,海恩辛斯的身份认同再次被更新,形成一种分裂的自我身份,一个起源于血统,一个根植于意识;一个来自法国的下层社会,一个来自英国的贵族阶级。在这种互相冲突的身份认同的指引下,受过良好教育的海恩辛斯,一方面渴望成为上层社会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对那些和他一样生活贫穷的人们又怀有深刻的同情,希望为他们做点事帮助他们改善现在的状况⑥,于是,他接受了无政府主义者们安排的一次暗杀任务。然而,他意识里的“贵族血统”以及由其养母从小培养的“贵族气质”又不允许他实行那种血腥的破坏艺术的暴力行为。这种撕裂的身份认同让海恩辛斯无所适从,最终只能以自杀的方式解救自己,分裂的自我身份最终破碎。
结语
海恩辛斯·罗宾逊一生的自我身份认同从初期的完整统一被第二阶段出现的异质文化而打破,到第三阶段因无法适应分裂的自我身份导致最终的破碎。主人公海恩辛斯文化身份的困惑反映了作者詹姆斯关于自我身份的焦虑,这部小说表征了詹姆斯文化身份追寻之旅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必然也是其创作生涯中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一部作品。
①②④⑤ James Henry. The Princess Casamassima. New York: Penguin Press,1987:69,29,8,174.
③ 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195页。
⑥ 代显梅:《传统与现代之间: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参考文献:
[1] Oltean Roxana.An “Unnatural Alliance”: Realism and Revolution in Henry James’s The Princess Casamassima [J]. The Henry James Review,
[2] Hall Stuart.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J].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and Difference, ed. J. Rutherford, London: Lawrence & Wiishart, 1990:222-237.
[3] Hall Stuart.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M]. eds. S. Hall, and P. D. Day, London: Sage Press, 1996: 1-17.
作 者:赵矜矜,上海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王跃洪,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翻译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关键词:《卡萨玛西玛公主》 自我身份 焦虑
引言
詹姆斯的这部小说《卡萨玛西玛公主》中,革命运动的组织与身份结构的展现互相呼应,贯穿全文。在《文化身份与流散》一文中,霍尔强调,文化身份是能够被不断地创造和建构,并与多重文化相关联。他将文化认同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启蒙时期,此时的主体是完整且统一的;第二阶段是现代主义阶段,此时的主体经由个人与社会团体的互动产生的,社会依据性别、阶级、文化、种族等身份地位将个人加以划分,形成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联和重要性;第三阶段是后现代主义阶段,此时的主体是破碎的、有分歧的,身份随时空的不同而改变,文化认同也不断改变。因此,本章将在此理论基础上,着重分析主人公海恩辛斯文化身份认同过程的各个阶段,通过探讨海恩辛斯矛盾的身份,旨在揭露作者詹姆斯自我身份的焦虑。
一、海恩辛斯·罗宾逊文化身份认同第一阶段——启蒙阶段
关于小主人公海恩辛斯的身份有多种说法。但是,詹姆斯明确地描述了他的母亲(Floretin Vivier)—— 一位来自法国的裁缝,由于谋杀了一位英国贵族,而被判终身监禁。海恩辛斯自从在监狱里出生之后,就一直由其母亲的同事皮森特小姐(Miss Pynsent)抚养。皮森特小姐是一位善良且富有爱心的裁缝,虽然生活贫困,却尽力让小海恩辛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总是阻止小海恩辛斯与小亨宁小姐(Miss Henning)之间的往来,就是为了保护小海恩辛斯不被自己所处的阶层氛围所影响同化。维奇先生是一位在剧院工作的竖琴演奏家,他的竖琴表演给小海恩辛斯留下了神圣的印象,永远是海恩辛斯眼中最闪亮的舞台风景。维奇先生为小海恩辛斯打开了艺术的大门,培养了他对美的感知能力。同时,小海恩辛斯也十分崇拜他。正如亨宁小姐说的“如果皮森特小姐是你的妈妈,他就是你的爸爸”①。
所以,海恩辛斯十岁前的这个阶段,在养母皮森特小姐的悉心保护下,在“养父”维奇先生的艺术感染下,个体生命得到了全面发展,此时的海恩辛斯是完整而统一的。不得不说,这个阶段是海恩辛斯短暂人生旅途中最幸福的时光。
二、海恩辛斯·罗宾逊文化身份认同第二阶段——现代主义阶段
根据霍尔的理论,文化身份是有源头、有历史的。但是它绝不是永恒地固定在某一本质化的过去,也不是只基于过去的文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发展,相反,文化身份认同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中。随着主体意识的逐步成长,并通过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带有异质性的他者文化便会对主体的身份认同造成影响。在这个阶段中,主体将主动或被动地打破在启蒙阶段中形成的对自身完整统一的身份认同,这就是身份认同的现代主义阶段。
小说《卡萨玛西玛公主》开篇就相当有效地将海恩辛斯的身份问题推入了读者的视线。当监狱看守人鲍尔班克夫人带着海恩辛斯狱中垂死母亲的意愿闯入了皮森特小姐和海恩辛斯平静的生活,身份问题便开始在十岁的海恩辛斯内心埋下了隐患。这座看起来非常“奇怪邪恶”的监狱冲击着小海恩辛斯的视觉,他本能地表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②。然而,这只是冲击的一个开端。当小海恩辛斯在监狱中看到了这位因九年的监狱生活而变得死气沉沉的陌生人母亲时,这位挣扎在垂死中卑微的母亲开始唤醒海恩辛斯关于自己母系血缘身世的认知。事实上,Florentine代表着的就是一种暂时被埋葬的异质身世起源,虽身陷囹圄,却依旧在沉默和死亡中等待复活。这位来自异国底层阶级的母亲,在一个“奇怪邪恶”的监狱中出场,还说着异国的语言。这一切对于年幼的海恩辛斯而言,显然是浸染着强烈异质文化的他者符号。
与第一章海恩辛斯低微的异国母亲的突然出现相呼应,小说第二章开篇又有一位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物——卡萨玛西玛王妃出现在了海恩辛斯的视线里。正如十岁那年突然被要求去监狱看望生母,这一次,海恩辛斯同样意外地被邀请去拜访居住在梅德里的王妃。梅德里远离伦敦市区,远离那个噩梦般的监狱。海恩辛斯称这个地方为“乡村”,他有生以来从未到过一个这样“真正的乡村”。在这个迷人的地方,海恩辛斯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狂喜。这不是监狱之行所带给他的“肮脏和贫穷”,而是“高贵与荣誉”的表征。
杀人犯母亲与高贵美丽的王妃,两位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人物,以不容拒绝的方式向海恩辛斯展示了两个全然不同的地方——监狱与庄园,给他带来了截然相反的认知体验。这一切看似相悖,实则代表异质文化的主动出击,打破了海恩辛斯曾经完整统一的文化身份认同。
三、海恩辛斯·罗宾逊文化身份认同第三阶段——后现代主义阶段
“只有面临危机,身份才成为问题。那是一向认为固定不变、连贯稳定的东西被破坏和不确定所取代的经历。”③在与异质性的他者交锋过程中,原有的自我身份认同受到冲击,此时的主体通常会感到困惑迷惘。由于在新旧两种文化环境的夹缝中无所适从,原本稳定的身份认同受到威胁。在一种无根性和不安全感的驱使下,主体不断努力地去创造新的文化身份以适应新的环境。在此过程中,主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不断被挑战,不断被更新,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这个阶段的主体是破碎的,有分歧的,身份随时空的不同而改变,文化认同也不断改变。
由于受到卑微的母系身世的冲击,海恩辛斯便试图从自己未知父系身世中找到补偿。当然,在皮森特小姐看来,海恩辛斯的父亲是一位她十分崇敬的贵族,所以,她在海恩辛斯幼年的教育中十分注重培养他的贵族气质,她个人也因为能抚养一个有着贵族血统的孩子而自豪。但是,当海恩辛斯与其母在监狱相聚时,Florentine说的是他听不懂的法语,作为最可靠的证明人,她没有办法告诉孩子他的父系身世。海恩辛斯得到的关于这位“贵族父亲”的所有信息都是来自于流言或者传闻这种不可靠叙述。与小说开篇母亲的直接出场形式不同,这位所谓的“贵族父亲”始终都隐藏在幕后,并没有留下可靠的在场证据,正如鲍尔班克夫人所说的“除了她用一个长刀从背后将伯爵捅死,并因此获刑之外,什么都没被证明。这么一桩子破事跟父亲们有什么关系”{4}。所以,这位坊间流传的所谓的“贵族父亲”并不一定真实存在。但是,“从海恩辛斯开始意识到这个确切存在的事实(即他卑微的母系血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一直把自己当作是牺牲了的弗雷德里克勋爵的儿子”⑤,也就是说,是海恩辛斯主动选择了弗雷德克勋爵为自己的父亲。他这种自主选择不排除受到皮森特小姐思想的影响,但是更主要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母系身世的不足。詹姆斯以一种留白的描写方式刻画了海恩辛斯未知的“贵族父亲”,目的就是为海恩辛斯的自我身份寻求提供一个支点。 于是,海恩辛斯的身份认同再次被更新,形成一种分裂的自我身份,一个起源于血统,一个根植于意识;一个来自法国的下层社会,一个来自英国的贵族阶级。在这种互相冲突的身份认同的指引下,受过良好教育的海恩辛斯,一方面渴望成为上层社会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对那些和他一样生活贫穷的人们又怀有深刻的同情,希望为他们做点事帮助他们改善现在的状况⑥,于是,他接受了无政府主义者们安排的一次暗杀任务。然而,他意识里的“贵族血统”以及由其养母从小培养的“贵族气质”又不允许他实行那种血腥的破坏艺术的暴力行为。这种撕裂的身份认同让海恩辛斯无所适从,最终只能以自杀的方式解救自己,分裂的自我身份最终破碎。
结语
海恩辛斯·罗宾逊一生的自我身份认同从初期的完整统一被第二阶段出现的异质文化而打破,到第三阶段因无法适应分裂的自我身份导致最终的破碎。主人公海恩辛斯文化身份的困惑反映了作者詹姆斯关于自我身份的焦虑,这部小说表征了詹姆斯文化身份追寻之旅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必然也是其创作生涯中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一部作品。
①②④⑤ James Henry. The Princess Casamassima. New York: Penguin Press,1987:69,29,8,174.
③ 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195页。
⑥ 代显梅:《传统与现代之间: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参考文献:
[1] Oltean Roxana.An “Unnatural Alliance”: Realism and Revolution in Henry James’s The Princess Casamassima [J]. The Henry James Review,
[2] Hall Stuart.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J].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and Difference, ed. J. Rutherford, London: Lawrence & Wiishart, 1990:222-237.
[3] Hall Stuart.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M]. eds. S. Hall, and P. D. Day, London: Sage Press, 1996: 1-17.
作 者:赵矜矜,上海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王跃洪,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翻译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