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朋友要出国小住,把它的一只13岁的老猫寄养在我家里。我从来没养过宠物,学着伺候这只老猫,给它端屎端尿,喂它吃饭。一开始,老猫早上起来吃猫粮,晚上吃一个罐头,饮食规律,有节制。后来我给它买了妙鲜包,它喜欢上这个东西,早上也不吃猫粮。
完全是出于我的好奇,我又开始给它喂鸡翅,我吃什么就给它吃什么,这样做的结果是,每到吃饭的时候,老猫就在桌子边等着,它吃五花肉、啃脆骨、吃炖肉,把什么妙鲜包和罐头都抛在了脑后。
朋友们建议,不要给猫吃这些东西,人吃的食物中盐分太多,老猫吃了掉毛,还可能肾衰竭,另外一些朋友建议,老猫那么大岁数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吧。他们的一致意见是,老猫是主人,我是仆人,所以要伺候好它。现在,我在厨房做饭,老猫就在厨房门口看着,好像在等它的盛宴。有时候它还会溜达到厨房里,检查一下我买了什么菜,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也在厨房巡视,两只眼睛闪着光,我疑心它有朝一日会变成老虎,开始吃生肉。
当然,很多时候,老猫可能以为自己是“狮身人面像”,它卧在地上,摆出“狮身人面像”的造型,久久不动。它也会跳上床,趴在身边,寻求我的抚摸,它吃了睡,睡了吃,剩下的时间就发呆。有时候,我和它对视,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这样的时候,我就快成为一个哲学家了。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曾经思考过:我们怎么看待动物?我们为什么要和动物保持亲密?德里达写过一篇文章,叫“我养什么我就是什么”,详细记述了它的猫。
去年,我收到一本书,名叫《阿弗小传》,作者伍尔芙,阿弗是英国女诗人勃朗宁夫人的爱犬,传主和作者都名头响亮。英国作家向来喜欢大自然,喜欢动物,这本小书我当时随便翻翻就放下了。我小时候被狗咬过,所以一直不喜欢狗。据说,养猫的人和养狗的人,已经被简化为“猫人”和“狗人”,两种人的性情本来就有很大差异,狗总要出去遛弯,猫喜欢呆在家里,狗人或许外向,猫人或许内向。等我养了猫之后,我找到了一本书,多丽丝·莱辛的《特别的猫》,这一回看得津津有味。
《纽约时报》前些天有个报道,说以往,动物在大学里都是属于科学研究范畴的,小白鼠呆在心理学实验室,牛是兽医系的,猴子是神经系统研究用的,现在,人文学科也开始研究动物了,哈佛大学开了门选修课叫“人,动物,机器人”,达特茅斯大学有一门课程叫“西方文学中的女人和动物”,纽约大学有一门课程叫“人与动物之间”。类似的课程越来越多,艺术、宗教、社会学、文学及电影领域,都开始关注人与动物的“交互性话题”。美国大学中关于动物与社会研究的课程约有100门。一位哲学教授,有一本专著将在今年春天面市,书的名字叫“Thinking Animals: Why Animal Studies Now?”,据说其主要论述的,人与宠物相处,才明白我们是一群物种中的一种,我们都面临大自然的威力。有学者说,绝大多数时候,动物死了,人吃动物,两者之间才形成交会,但人与宠物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
我看过基思·托马斯的《人类与自然世界》一书,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时代的英格兰,人们认为世界是为了人类而被创造出来的,其他物种都要从属于人类的愿望和需要。上帝造了牛、马为我们干活,造了狗为表达深厚的感情,造了鸡为表现“对半封闭状态的满足”。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更有助于对自然的征服。
多丽丝·莱辛说,在过了某个特定的年龄之后,我们生活中已不会再遇到任何新的人、新的动物、新的梦境、新的面孔或是新的事件。一切全都曾在过去发生过,一切全都是过往的回音与循环往复。她说,为了一只可爱的小猫,我们可能会有难以言喻的哀伤,以泪洗面,清冷孤寂。在我养猫之前,我大概不会这样想。现在,我很庆幸自己养了一只猫,当然,为了避免投入太多的感情,我也希望猫主人早点儿回来,我把它老人家送走,它太能吃了。
完全是出于我的好奇,我又开始给它喂鸡翅,我吃什么就给它吃什么,这样做的结果是,每到吃饭的时候,老猫就在桌子边等着,它吃五花肉、啃脆骨、吃炖肉,把什么妙鲜包和罐头都抛在了脑后。
朋友们建议,不要给猫吃这些东西,人吃的食物中盐分太多,老猫吃了掉毛,还可能肾衰竭,另外一些朋友建议,老猫那么大岁数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吧。他们的一致意见是,老猫是主人,我是仆人,所以要伺候好它。现在,我在厨房做饭,老猫就在厨房门口看着,好像在等它的盛宴。有时候它还会溜达到厨房里,检查一下我买了什么菜,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也在厨房巡视,两只眼睛闪着光,我疑心它有朝一日会变成老虎,开始吃生肉。
当然,很多时候,老猫可能以为自己是“狮身人面像”,它卧在地上,摆出“狮身人面像”的造型,久久不动。它也会跳上床,趴在身边,寻求我的抚摸,它吃了睡,睡了吃,剩下的时间就发呆。有时候,我和它对视,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这样的时候,我就快成为一个哲学家了。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曾经思考过:我们怎么看待动物?我们为什么要和动物保持亲密?德里达写过一篇文章,叫“我养什么我就是什么”,详细记述了它的猫。
去年,我收到一本书,名叫《阿弗小传》,作者伍尔芙,阿弗是英国女诗人勃朗宁夫人的爱犬,传主和作者都名头响亮。英国作家向来喜欢大自然,喜欢动物,这本小书我当时随便翻翻就放下了。我小时候被狗咬过,所以一直不喜欢狗。据说,养猫的人和养狗的人,已经被简化为“猫人”和“狗人”,两种人的性情本来就有很大差异,狗总要出去遛弯,猫喜欢呆在家里,狗人或许外向,猫人或许内向。等我养了猫之后,我找到了一本书,多丽丝·莱辛的《特别的猫》,这一回看得津津有味。
《纽约时报》前些天有个报道,说以往,动物在大学里都是属于科学研究范畴的,小白鼠呆在心理学实验室,牛是兽医系的,猴子是神经系统研究用的,现在,人文学科也开始研究动物了,哈佛大学开了门选修课叫“人,动物,机器人”,达特茅斯大学有一门课程叫“西方文学中的女人和动物”,纽约大学有一门课程叫“人与动物之间”。类似的课程越来越多,艺术、宗教、社会学、文学及电影领域,都开始关注人与动物的“交互性话题”。美国大学中关于动物与社会研究的课程约有100门。一位哲学教授,有一本专著将在今年春天面市,书的名字叫“Thinking Animals: Why Animal Studies Now?”,据说其主要论述的,人与宠物相处,才明白我们是一群物种中的一种,我们都面临大自然的威力。有学者说,绝大多数时候,动物死了,人吃动物,两者之间才形成交会,但人与宠物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
我看过基思·托马斯的《人类与自然世界》一书,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时代的英格兰,人们认为世界是为了人类而被创造出来的,其他物种都要从属于人类的愿望和需要。上帝造了牛、马为我们干活,造了狗为表达深厚的感情,造了鸡为表现“对半封闭状态的满足”。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更有助于对自然的征服。
多丽丝·莱辛说,在过了某个特定的年龄之后,我们生活中已不会再遇到任何新的人、新的动物、新的梦境、新的面孔或是新的事件。一切全都曾在过去发生过,一切全都是过往的回音与循环往复。她说,为了一只可爱的小猫,我们可能会有难以言喻的哀伤,以泪洗面,清冷孤寂。在我养猫之前,我大概不会这样想。现在,我很庆幸自己养了一只猫,当然,为了避免投入太多的感情,我也希望猫主人早点儿回来,我把它老人家送走,它太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