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新意识,是一种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而主动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意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就是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是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一项重大举措。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通过数学课程的教学,不断地、有计划地对学生施以灵活多样引导和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和创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和学习动机,激起学生思维浪花,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质疑,激发学生要创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如在教学第五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时,我贴出来三幅空盘图,学生感到奇怪:这三幅图能讲什么呢?兴趣随之而来,想听听老师如何讲解。我边释疑,学生边回答。“每个盘里有几个苹果?”“没有,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求三个盘里共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方法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觉得这三幅图大有文章,他们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答出0 0 0和0×3两种算法时,我继续设疑:0 0 0和0×3的结果是否相等?紧接着,通过0×5,0×9……等的练习,让学生自编零乘任何数得0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请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得0的式子有多少个?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么多个和0相乘得0的式子表示出来?问题的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果然学生通过思维与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这样一步一步设疑、激趣、再释疑,使学生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态。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发挥合作优势,让学生能创新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复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和纸按组活动,发挥合作优势,互相争议,动手操作。在合作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既主动地获得了知识,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总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创新意识,实施素质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的,它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创造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的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相信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将会脱颖而出。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质疑,激发学生要创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如在教学第五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时,我贴出来三幅空盘图,学生感到奇怪:这三幅图能讲什么呢?兴趣随之而来,想听听老师如何讲解。我边释疑,学生边回答。“每个盘里有几个苹果?”“没有,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求三个盘里共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方法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觉得这三幅图大有文章,他们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答出0 0 0和0×3两种算法时,我继续设疑:0 0 0和0×3的结果是否相等?紧接着,通过0×5,0×9……等的练习,让学生自编零乘任何数得0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请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得0的式子有多少个?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么多个和0相乘得0的式子表示出来?问题的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果然学生通过思维与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这样一步一步设疑、激趣、再释疑,使学生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态。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发挥合作优势,让学生能创新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复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和纸按组活动,发挥合作优势,互相争议,动手操作。在合作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既主动地获得了知识,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总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创新意识,实施素质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的,它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创造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的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相信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将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