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49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里把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而当支气管哮喘得到控制后,多数患者很少出现哮喘发作,严重哮喘发作则更少见[1]。定量气雾剂(MDI)吸入疗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防治急慢性哮喘发作的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国际哮喘诊治标准方案》等均将吸入给药作为防止哮喘的首选给药方式[2]。GINA方案明确提出了吸入给药是防止哮喘的最佳途径,为探讨定量气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护理方法,使支气管哮喘症状能得到控制,减少复发乃至不发作。
我科从2007年7月~2008年7月应用定量气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68例,通过严密观察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7月应用定量气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3]。严重分级:1级(间歇发作)18例,2级(轻度持续)29例,3级(中度持续)21例,不包括4级(重度持续)哮喘患者。
治疗方法:对所有病例均使用定量气雾剂吸入治疗,采用常规的用药指导方法,在首次使用定量气雾剂前由专人向患者讲解定量气雾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步骤,直至患者表示并能正确使用为止。并配合积极控制感染、氧气吸入、应用解痉平喘止咳药物保持气道通畅、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基础治疗。
观察指标: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病情改善情况,注意观察患者呼吸、心率及心律,以及患者平均住院日。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3天内呼吸困难缓解、咳喘及肺部哮鸣音消失。②有效:治疗3~7天呼吸困难缓解、咳喘及肺部哮鸣音消失。③无效:治疗7天后仍有咳嗽、喘息及肺部哮鸣音无明显减少。
结 果
68例患者住院6~30天,平均18天,其中达到临床缓解出院66例,除两例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外,均获得满意效果,未发现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且使用方便、安全。随访48例已能正常工作学习。
观察与护理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困难、紫绀改善情况以及咳喘症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应用定量气雾剂,教会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吸入步骤。具体步骤为:①摇匀气雾剂液体。告知患者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许多气雾剂采用了二相(液、气)或三相(液、气、固)技术,每次使用前充分摇匀才能使喷出的药液达到要求的浓度。②将气雾剂出口放入口腔并密切咬合。告知患者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避免漏气,防止喷出的药液流失。③深吸气开始后同时按压喷入药雾。目的是为了使药物微粒随深吸气达到气道和肺内的有效部位。④充分屏气10秒左右。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微粒在气道和肺内的沉积。⑤取出气雾剂、用温开水漱口,不要做吞咽动作,将漱口水吐出。目的是为了减少口腔和咽部的药物沉积,减少声音嘶哑和口咽部的念珠菌感染等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重症患者可在MDI上加贮物瓶,雾化释出的药物在瓶中停留数秒,患者可从容吸入,并可减少雾滴在口咽部沉积引起刺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气雾剂吸入过程图片,使患者对气雾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使用方法及细节问题能够更好地掌握。
在应用定量气雾剂治疗的同时,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给予正确吸氧,无血气分析结果时,首先给予低流量吸氧;如血气分析显示无二氧化碳潴留,可给予高硫量吸氧但不宜持续过久,以防氧中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做好祛痰工作,使痰液及时排出。对痰量多而又无力咳出者,应及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咳痰,防止窒息并禁用强镇咳药。对卧床患者应嘱其定期做深呼吸运动,协助翻身拍背,使无效咳嗽变为有效咳嗽。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配合雾化吸入并给予化痰药物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气管插管。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时做好诊断和处理,合理安排输液。
病室环境:保持整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没有刺激气味、阳光充足;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和一定的温湿度;病室内物品应简单、不放花草、湿式扫除;被褥及枕头禁用羽绒制品填充物,不宜使用地毯。
加强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在哮喘的发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躯体治疗和生活护理时,还应对精神因素、情绪异常进行心理护理。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疾病,尤其在合并并发症后,迁延难愈,给家庭及自身带来沉重的负担。本组患者大部分存在焦虑、失望、悲伤、孤独等情绪,对生活、治疗失去信心。对此我们应关心体贴病人,向患者耐心细致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与患者拉近距离,多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内心诉说,消除其紧张的焦虑情绪,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的负面影响,而乐观向上的情绪则对疾病恢复有促进作用。通过暗示、说服、示范、解释等让患者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首先应使患者了解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而气雾剂吸入是利用呼吸道的可吸入性的独特性质,将药物微粒吸入呼吸道和肺泡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支气管的病变部位,与口服、针剂疗法相比具有用药剂量少、见效快、不良反应少、无创伤性和使用方便等优点,是目前支气管哮喘抗炎治疗中的主要给药方式,从而消除患者的疑虑,充分认识到气雾剂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很好地配合治疗。训练哮喘病人逐渐学会在哮喘发作时保持放松的技巧及转移注意力。
在饮食护理上,部分哮喘患者可因不适当的饮食而激发或加重哮喘。因此,护理人员应知道这些患者找出与哮喘发作有关的食物,有选择的吃。哮喘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不宜进食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及饮料,如鱼、虾、牛奶、蛋等。急性发作时,宜以流质食物为佳。调味宜清淡,避免冷食冷饮。饮食宜少食多餐,不可过饱,很多发作因过饱引起。可采用质优量足的蛋白质、多维生素及较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但脂肪供应量应适宜。必要时给予静脉补充营养,防止营养不良。哮喘患者呼吸困难时过度通气、出汗致大量水分丧失,加之呼吸劳累使食欲下降,进食减少,应及时补充水分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液体及酸碱平衡。
做好哮喘患者的教育与管理。哮喘患者的教育与管理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医生指导下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控制病情。应为每个初诊哮喘患者制定防治计划,应使患者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①相信通过长期、适当、充分的治疗,完全可以有效的控制哮喘发作;②了解哮喘的激发因素,以及避免诱因的方法;③简单了解哮喘的本质和发病机制;④熟悉哮喘发作表现及相应处理办法;⑤学会在家中自行检测病情变化,进行自我评定、自我预防、自我治疗。重点掌握风流速仪的使用方法,做好哮喘日记,记录每天症状、用药情况、最高呼气流速。⑥学会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处理方法;⑦了解常用平喘药物的作用、正确用量、用法与观察负作用;⑧正确掌握定量气雾剂的吸入技术,哮喘发作时的自我护理;⑨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⑩与医生共同制定出防止复发、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76.
2 许建中,吴银根,李明华.中西医结合哮喘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4.
3 陈灏珠.内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65-777.
4 杨玉玲.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部感染的护理86例.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5,21(8):6.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里把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而当支气管哮喘得到控制后,多数患者很少出现哮喘发作,严重哮喘发作则更少见[1]。定量气雾剂(MDI)吸入疗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防治急慢性哮喘发作的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国际哮喘诊治标准方案》等均将吸入给药作为防止哮喘的首选给药方式[2]。GINA方案明确提出了吸入给药是防止哮喘的最佳途径,为探讨定量气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护理方法,使支气管哮喘症状能得到控制,减少复发乃至不发作。
我科从2007年7月~2008年7月应用定量气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68例,通过严密观察和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7月应用定量气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3]。严重分级:1级(间歇发作)18例,2级(轻度持续)29例,3级(中度持续)21例,不包括4级(重度持续)哮喘患者。
治疗方法:对所有病例均使用定量气雾剂吸入治疗,采用常规的用药指导方法,在首次使用定量气雾剂前由专人向患者讲解定量气雾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步骤,直至患者表示并能正确使用为止。并配合积极控制感染、氧气吸入、应用解痉平喘止咳药物保持气道通畅、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基础治疗。
观察指标: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病情改善情况,注意观察患者呼吸、心率及心律,以及患者平均住院日。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3天内呼吸困难缓解、咳喘及肺部哮鸣音消失。②有效:治疗3~7天呼吸困难缓解、咳喘及肺部哮鸣音消失。③无效:治疗7天后仍有咳嗽、喘息及肺部哮鸣音无明显减少。
结 果
68例患者住院6~30天,平均18天,其中达到临床缓解出院66例,除两例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外,均获得满意效果,未发现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且使用方便、安全。随访48例已能正常工作学习。
观察与护理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困难、紫绀改善情况以及咳喘症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应用定量气雾剂,教会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吸入步骤。具体步骤为:①摇匀气雾剂液体。告知患者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许多气雾剂采用了二相(液、气)或三相(液、气、固)技术,每次使用前充分摇匀才能使喷出的药液达到要求的浓度。②将气雾剂出口放入口腔并密切咬合。告知患者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避免漏气,防止喷出的药液流失。③深吸气开始后同时按压喷入药雾。目的是为了使药物微粒随深吸气达到气道和肺内的有效部位。④充分屏气10秒左右。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微粒在气道和肺内的沉积。⑤取出气雾剂、用温开水漱口,不要做吞咽动作,将漱口水吐出。目的是为了减少口腔和咽部的药物沉积,减少声音嘶哑和口咽部的念珠菌感染等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重症患者可在MDI上加贮物瓶,雾化释出的药物在瓶中停留数秒,患者可从容吸入,并可减少雾滴在口咽部沉积引起刺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气雾剂吸入过程图片,使患者对气雾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使用方法及细节问题能够更好地掌握。
在应用定量气雾剂治疗的同时,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给予正确吸氧,无血气分析结果时,首先给予低流量吸氧;如血气分析显示无二氧化碳潴留,可给予高硫量吸氧但不宜持续过久,以防氧中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做好祛痰工作,使痰液及时排出。对痰量多而又无力咳出者,应及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咳痰,防止窒息并禁用强镇咳药。对卧床患者应嘱其定期做深呼吸运动,协助翻身拍背,使无效咳嗽变为有效咳嗽。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配合雾化吸入并给予化痰药物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气管插管。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时做好诊断和处理,合理安排输液。
病室环境:保持整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没有刺激气味、阳光充足;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和一定的温湿度;病室内物品应简单、不放花草、湿式扫除;被褥及枕头禁用羽绒制品填充物,不宜使用地毯。
加强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在哮喘的发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躯体治疗和生活护理时,还应对精神因素、情绪异常进行心理护理。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疾病,尤其在合并并发症后,迁延难愈,给家庭及自身带来沉重的负担。本组患者大部分存在焦虑、失望、悲伤、孤独等情绪,对生活、治疗失去信心。对此我们应关心体贴病人,向患者耐心细致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与患者拉近距离,多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内心诉说,消除其紧张的焦虑情绪,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的负面影响,而乐观向上的情绪则对疾病恢复有促进作用。通过暗示、说服、示范、解释等让患者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首先应使患者了解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而气雾剂吸入是利用呼吸道的可吸入性的独特性质,将药物微粒吸入呼吸道和肺泡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支气管的病变部位,与口服、针剂疗法相比具有用药剂量少、见效快、不良反应少、无创伤性和使用方便等优点,是目前支气管哮喘抗炎治疗中的主要给药方式,从而消除患者的疑虑,充分认识到气雾剂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很好地配合治疗。训练哮喘病人逐渐学会在哮喘发作时保持放松的技巧及转移注意力。
在饮食护理上,部分哮喘患者可因不适当的饮食而激发或加重哮喘。因此,护理人员应知道这些患者找出与哮喘发作有关的食物,有选择的吃。哮喘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不宜进食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及饮料,如鱼、虾、牛奶、蛋等。急性发作时,宜以流质食物为佳。调味宜清淡,避免冷食冷饮。饮食宜少食多餐,不可过饱,很多发作因过饱引起。可采用质优量足的蛋白质、多维生素及较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但脂肪供应量应适宜。必要时给予静脉补充营养,防止营养不良。哮喘患者呼吸困难时过度通气、出汗致大量水分丧失,加之呼吸劳累使食欲下降,进食减少,应及时补充水分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液体及酸碱平衡。
做好哮喘患者的教育与管理。哮喘患者的教育与管理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医生指导下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控制病情。应为每个初诊哮喘患者制定防治计划,应使患者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①相信通过长期、适当、充分的治疗,完全可以有效的控制哮喘发作;②了解哮喘的激发因素,以及避免诱因的方法;③简单了解哮喘的本质和发病机制;④熟悉哮喘发作表现及相应处理办法;⑤学会在家中自行检测病情变化,进行自我评定、自我预防、自我治疗。重点掌握风流速仪的使用方法,做好哮喘日记,记录每天症状、用药情况、最高呼气流速。⑥学会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处理方法;⑦了解常用平喘药物的作用、正确用量、用法与观察负作用;⑧正确掌握定量气雾剂的吸入技术,哮喘发作时的自我护理;⑨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⑩与医生共同制定出防止复发、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76.
2 许建中,吴银根,李明华.中西医结合哮喘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4.
3 陈灏珠.内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65-777.
4 杨玉玲.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部感染的护理86例.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5,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