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报纸对儿童的宣传策略研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xq1357130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周刊》是在伪满洲国建立后,《盛京时报》专门开辟的以儿童为受众群的一个副刊,本文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梳理,探讨其对儿童的宣传导向和策略,揭示日本侵略者利用报刊进行文化渗透有计划的开展对儿童的奴化教育和精神控制的本质。
  【关键词】伪满时期 《儿童周刊》 宣传策略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我国东北出版的第一张中文报纸,由中岛真雄于1906年10月18日在沈阳创刊。除了报道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外,《盛京时报》也被认为是配合日本进攻中国的一支文化侵略军。而《儿童周刊》于1933年3月26日开始作为《盛京时报》的副刊出现,直到1942年为止存在了近10年,这一时期也是伪满洲国存在发展的主要时期。同时随着儿童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儿童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断高涨,日本也越来越认识到推行奴化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因此《儿童周刊》的出现也就并非偶然了。不仅如此,这种文化殖民政策也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一切都以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战争的需要来调整其宣传策略,有计划的开展对儿童的奴化教育和精神控制。
  一、《儿童周刊》出现的社会背景
  1、“儿童本位主义”思想的发展
  1915年起,知识界掀起了反对传统纲常礼教的新文化运动,儿童问题在此时也得到了高度关注。191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他宣传“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这一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以往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观,使得儿童本位论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教育界掀起了重视儿童教育的新风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的《盛京时报·家庭周刊》于1933年3月24日和26日分别开辟出《妇女周刊》和《儿童周刊》两个副刊,《儿童周刊》初始于每周的周二出版,由此也可见其对这两类人群的重视程度。
  2、日本推行的文化殖民政策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这一傀儡政权,拥清废帝溥仪为皇帝,企图以中国人统治中国人的方式掩盖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但这种认同不得不借助有形的暴力之外的力量来加以实现,所以日本沿袭了殖民主义者一贯的选择:在枪炮开路后,启用奴化教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希望通过改造思想,让沦陷区的人民学会用日本的思想来思考,按日本的需要来行动。儿童由于思想认识还未发展成熟,正处于整个人生最容易塑造的阶段,因此对于一个懵懂儿童灌输特定的价值观显然要比对一个成年人容易得多,所以儿童也就成为其奴化思想的主要目标人群。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盛京时报·儿童周刊》便应运而生。
  二、《儿童周刊》的概况
  《儿童周刊》在其创刊号《什么读物是儿童喜欢的》一文中明确指出了儿童读物的两个中心问题:一是儿童究竟喜欢些什么?二是我们应该怎样制作儿童读物?并对此一一做出解答。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儿童都会喜欢阅读具体性、趣味性和新奇的读物。因此他们会爱好神奇的故事,爱好一切神话、童话、寓言、传说等形式的文本。而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论述则更多是为了传达编辑队伍对这一副刊的运作标准,并指出报纸上所刊登的文章内容应该浅显易懂,文字要准确明白,句子的组织也要顺利而不要过多的使用长句和形容词。此外,不论讲什么道理,总以用叙述的方法表现,也就是讲故事的暗示方法来让儿童自己领会。
  因此在这样的办刊宗旨下,《儿童周刊》的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丰富的。我们都知道儿童本身购买力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打开读者群,首先就要吸引广大家长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在创办初期,关于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儿童的文章比较多,例如《儿童环境的改造》、《儿童的本能》、《新学期开始注意小儿睡眠时间》等等。此外还有关于儿童健康疾病的知识,如《春季小儿之虫齿》、《小儿麻疹病恢复期间危险》等,更加凸显其实用性。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盛京时报》毕竟是日本人创办的报纸,即使编辑在组织稿件时有心选择刊登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文章,但是却始终也无法摆脱其殖民文化色彩。其扩大和稳定读者群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更方便的对少年儿童进行奴化教育和精神控制。一些宣扬满日和睦亲善的文章也会不时出现在报刊之上,企图以此泯灭沦陷区儿童的祖国观念和民族意识,为日本侵略者培养“会说话的工具”,从而达到其长期霸占东北的罪恶目的。
  三、《儿童周刊》的宣传策略
  1、从报纸内容和形式来看
  办报要有好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因此《儿童周刊》在创刊之初做到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有童话、游记、短篇小说、图片、游戏等等。可以说对于丰富儿童课余文化生活,开拓眼界增长见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有关国外儿童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状态的文章也不时出现在报刊上,但是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看出,其用意还是希望通过对国外儿童美妙生活的介绍,来引起满洲国儿童的羡慕与憧憬之情,从而对“满日亲善,互相提携,共同建设大东亚新秩序”感到由衷的认可和接受并愿意为此而付出努力。
  1937年,伪满政府颁布实施了进一步确立奴化教育中国人的殖民教育制度——“新学制”。在课程设置上,把日语和日语教育摆在突出地位。日语被列为满洲国的国语。而这一现象在《儿童周刊》上同样有所反映,但这种宣传则运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实现,那就是广告。例如在每期《儿童周刊》广告栏的显著位置刊登《日华辞典》、《汉译日语辞典》、《日本语》等广告。而有的广告则直接将书中的部分内容刊登在报纸上来讲解日语的文法,希望以此来达到其强化日语教育,增强精神控制的目的。
  以上两种都是从侧面对其奴化教育和殖民文化政策的宣传,还有一种最为直接的宣传方式,那就是正面宣传,即通过文章直接宣扬其文化侵略政策,这在《儿童周刊》上并不少见,有的还是出自儿童之手。
  2、从儿童心理来看
  从《儿童周刊》在创刊号中所指出的办报方针中我们便不难看出编者对于儿童心理的了解与把握,知道儿童喜爱具体、形象和有趣味性的东西,尤其是喜欢故事。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这一方面是由于故事是一种新意刺激物,它形象生动,情节曲折,有头有尾,不仅吸引着幼儿的好奇心也满足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而从儿童的主观因素看,听故事也是幼儿的生活需要,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智力发展的启蒙教材。因此《儿童周刊》的故事性文章非常丰富,既有短篇故事,也有翻译的外国文学故事连载,希望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除了故事以外,还有两种体裁形式非常容易吸引儿童读者的目光,那就是图片和游戏,而这也是伪满政府借以用来宣传其奴化教育方针的重要“武器”。最能代表伪满政府所宣扬的“日满一德一心”、“大东亚新秩序”思想的就是其专门为此设计的一款纸牌游戏。在1938年3月22日的《儿童周刊》上,编者向读者介绍了建国游戏纸牌和具体玩法。一张纸牌上各有一句标语,其宣传力度可见一斑。
  3、从当时历史环境和现实需要来看
  笔者通过对《儿童周刊》从创刊到终止的所有内容进行整理,发现报纸上所呈现的内容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伪满所推行的政策需要是密切相关的,现将其宣传的主要倾向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33年创刊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周刊》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读者群和加深其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此报纸上的内容丰富,多是以故事、散文、游戏等休闲益智形式出现。这一阶段的殖民宣传策略还是以隐性宣传为主,多以图片、小短文、儿歌等形式出现,直接正面“歌功颂德”的文章出现频率并不是很高。
  第二个阶段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在此阶段中,《儿童周刊》在1937年7月后缩减为半版。虽然版面减小了,但是其正面宣传性文章却逐渐增多,这不得不说是与当时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的。为了对其不断扩大的战争进行辩护,报纸上对满洲国的“繁荣发展”和“日满同心”极尽渲染之能事。不仅如此,日本还公然的将战争责任推给反抗侵略的中国人民,企图借儿童之口将自己的战争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第三个阶段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在这一阶段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线不断延长,并且已经出现了人力、物力、财力和兵力的严重不足。因此这一时期的《儿童周刊》更多的将宣传重点放到了征兵、纳税和勤俭节约上。而关于征兵的文章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不管是短文还是诗歌,基本上每期都有。例如《国防歌》、《强国必须征兵》、《青年人在战时下 赶快去当国兵》等,号召青年积极投身军队,与友邦日本一道为了大东亚共荣而斗争。此外日本还极力丑化英美等国的形象,同时宣称太平洋战争是日本为了维护东亚稳定与发展的正义之战,最终胜利必将属于大日本帝国。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周刊》就完全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传声筒和扩音器。
  综上所述,《盛京时报·儿童周刊》作为伪满时期专门以儿童为读者群的专刊,确实对于丰富沦陷区儿童的课外知识,开拓眼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该报毕竟是作为日本帝国主义所开辟的言论宣传“第二战场”的身份而存在,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进行文化渗透来有计划的开展对儿童的奴化教育和精神控制。所以《盛京时报·儿童周刊》在宣传策略上也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以期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①刘晶辉,《略论伪满洲国对青少年的奴化教育》,[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3)
  ②杜银蝶,《民国时期儿童社会教育初探》,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③张玉成:《汪伪时期日伪奴化教育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86-94
  (作者:辽宁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2011年至今微公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截至今年4月8日晚七点,仅在新浪微公益平台上,就有公益项目2765个(包括已结束的),170多万人参与其中。本文以免费午餐为例,探讨在web2.0时代,民间微公益的传播策略,并提出其不足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益活动 微公益 传播策略  微公益是在新媒体发展和官办慈善事业遭质疑的环境下崛起的,新媒体为其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官方慈善的式微则为其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有着百年历史的胜利小学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特色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立足点,树立了“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工作思路。  提高认识,将活动定位与创新目标相结合  我们意识到,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能全面提高学
跑步是较好的健身方式之一。尽管跑步简单易行,实际操作也应注意一些技巧,否则既影响训练效果又可能导致受伤。美国《健康》杂志最新载文,总结出“跑步新手容易犯的六个错误”。  1.一口吃个胖子 新手跑步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一次跑得太多太快。培养跑步等新爱好无疑令人兴奋,然而,跑步新手必须明白的是,增加跑步距离、强度和频率之前必须打牢基础,运动强度的增加必须循序渐进。缓慢增加跑步运动强度有助于减少运动损
【摘 要】微博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随着微博用户数量的递增而加强。本文以褚朝新为家乡的呐喊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事件的舆情演变过程来探讨微博时代我国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新发展。  【关键词】微博时代 舆论监督 褚朝新事件  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有“麦克风”,这是微博时代的社会现象。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沪联合发布的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显示,微博成为重要
【摘 要】手机报信息接收的便利性,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新闻的传播,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世间百态。在内容的互动传播方面,虽然彩信手机报利用手机媒体与生俱来的强大交互性,能为消费者提供发声的渠道,但由于渠道多元化及内容缺乏吸引力,民众的认知和反馈的效果依然较弱,而受众在接收手机报后的反馈,也势必影响到手机报未来的发展走势。  【关键词】彩信手机报 内容分析 传播效果  21世纪以来,数字化新媒体如雨后春
【摘 要】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微博是其母媒体的延伸,面对灾难性事件,传统媒体微博应当扮演事实报道者、舆论引导者、议程设置者和心理抚慰者的角色。  【关键词】传统媒体 微博 灾难报道 雅安地震  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信息就与灾情展开争分夺秒的赛跑,一刻不停地推动着救援的脚步。震后不到一分钟,第一条微博发出;不到12小时,相关
既想脱离中国,又舍不得中国这一巨大的发展市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大阪总部的调查称,关西企业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  去年,关西企业与东盟各国的投资洽谈数量首次超过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各国的洽谈数量。尽管在华日企这样做是为避开中国日益高涨的反日情绪,但另一方面,在被问及“今后贸易最重要的国家和地区”,“中国”这一答案仍居首位,表现出日企不敢无视中国这个近邻大国的复杂心态。  而据贸易振兴机构去年底对5
从库特卜种子到拉登果实,他们都是对现代性绝望的宗教教徒,美国作为现代性的代表,基督教和犹太人的利益代表,成为靶子的中心。    关于9·11的书超过600种。但是没有一本像《巨塔杀机》(The Looming Tower),从本·拉登吃饭的手势和表情,写到美国联邦调查局不显眼的特工的伟大发现。作者劳伦斯·赖特(《纽约客》的记者)说,这是一个人性的故事,每个人在成为恐怖分子之前,都是有人性的教徒。只
【摘 要】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媒体疲于应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阅读方式和受众观念的变化。同样,体育类的杂志在技术冲击下,也陷入了经营的困境。除了将纸质内容搬到网络上,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本文在分析《时尚最体育》技术突破和读者定位的变化的基础上,探寻在新媒体环境下体育类杂志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体育杂志 数字化 读者定位  21世纪是技术主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时代,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越来
最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格伦代尔市新落成的卡狄纳尔斯体育场,堪称体育场馆史上一个重大突破。它耗资4.55亿美元,拥有舒适的全视角座位63400个,整个建筑充满着超时代的气息,各类设施科技含金量极高。  这座体育场拥有两大重要特征:一是首次采用全收缩草坪,二是设置了有倾斜度的、可缩回的顶面。顶面的缩放,也就是顶面放开时是室内体育馆,收缩时是露天体育场,其操作十分简便:电钮一按,2.2英亩(合8903.4